《民国学案》系收录了民国时期著名学者学术思想的学案体著述,内容涵盖哲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学、美学、经学、训诂学、考古学、图书版本目录文献学、地理学、方志学、宗教、社会学、法政、经济学、新闻学、教育学、科技史、艺术、军事学等学科,在各个学科内又有代表人物,共254位。在每个学案里既有人物生平、学术思想、学术著作的介绍,又有学术旨要的介绍。本书为第六卷,主要收录了38位民国时期著名学者学术思想的学案体著述,兼具学术性、文献性、工具性。
《民国学案》系收录民国时期著名学者学术思想的学案体著述,共分六卷:第一卷为哲学类,第二卷为史学类,第三卷为经学考古类,第四卷为语言文学美学类,第五卷为版本目录、历史地理、宗教等类,第六卷为教育、科技、艺术等类。如此分卷,主要基于民国学术和学科发展的实际以及编辑操作和读者使用方便的原因。案主学术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则以其主要学科成就归类。 《民国学案》共著录案主254人,分个案、合案(如《陆侃如、冯沅君学案》) 、附案(如《钱基博学案》后附《钱钟书学案》)三类。每类案主的排列以出生年份先后为序。 《民国学案》编写体例大致为:(一)案主行状;(二)学术旨要;(三)案主主要著述目录;(四)研究案主学术成果要目(收录时间以2000年底为限)。本书有关案主学术的文字引用和成果收录,大体保持原貌,以体现民国学人语言表述的实际。本书为第六卷。
杨昌济学案.
杨昌济(1871-1920),字华生,别字怀中,湖南长沙人,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他出身于书香门第,七岁开始在父亲指导下学习儒家学说。对于三湘才俊,他特别推崇曾国藩。1889年,受知学政张亨嘉,此间,由于家贫,也曾继父业授徒乡中,自此即决终身从事教育以救国救民。后人岳麓书院,从师集义理、考据与辞章三学于一体的国学大师王先谦。
甲午战争之后,杨昌济激于时变,发愤研究时务。光绪戊戌(1898年),湖南推行新政。在谭嗣同影响下,他积极撰文发抒己见,为改革推波助澜。戊戌政变后,潜居影储山麓,储备经世之学,并以为处彼时势,“非有世界之智识,不足以任指导社会之责,于是出洋留学。” (王兴国编:《杨昌济文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52页。)
1903年,他与吴家驹、胡迈、李傥、王闾运等数人赴日本留学,先后人弘文学院、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主攻教育学。在13本的6年间,他参加过拒俄运动等一系列政治活动,结识了陈天华、黄兴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还曾参与创立中国学会,人会者有杨度、周大烈、方表、熊崇煦、杨树达等人。
1909年,经章士钊、杨守仁举荐,应欧洲留学生监督蒯光典之召,杨昌济远赴苏格兰,入大学学习哲学和伦理学。1912年获文学士学位,复赴德国留居九个月。1913年春回国返湘。
回乡后,他固辞湖南省政府教育司长之任,先后任教于湖南省立高等师范学校、省立第四师范、第一师范等数校,主讲哲学、伦理学、教育学等课程,致力于教书育人,研究著述。其于旧学既深粹,又浸淫西学多年,言语文章、举手投足,皆见学养,堪为经师人师,对以毛泽东、蔡和森等为代表的有志青年影响很大。
1918年,应蔡元培先生之邀,赴北京大学任伦理学教授。教学之余,他笔耕不辍,译有《西洋伦理学史》上、下两卷:著《伦理学之根本问题》,皆由北京大学出版部出版,对于中国的伦理学贡献极大。五四运动中,应许德珩等人之约,在《国民杂志》上发表名文《告学生》。文中他号召广大学生要担负“唤起国民之自觉”的重任, “能言人之所不敢言,能行人之所不敢行”。文章情辞恳切,感人至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