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涉语言学、文学、史学、政治学、辞书学、社会学、经济学、哲学、法学等学科。整文贯穿了“思”的理念:有面对学科建设之思,有面对社会发展之思,有面对人类灵魂之思,有面对中国未来之思。相信这些学人之“思”,能给广大读者带来更多的人生、学术与社会的思考,启发更多的人将“思”付诸于“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浪漫的思潮--20年文学观念之嬗变/中国学术前沿性论题文存 |
分类 | |
作者 | 彭放 |
出版社 |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内容涉语言学、文学、史学、政治学、辞书学、社会学、经济学、哲学、法学等学科。整文贯穿了“思”的理念:有面对学科建设之思,有面对社会发展之思,有面对人类灵魂之思,有面对中国未来之思。相信这些学人之“思”,能给广大读者带来更多的人生、学术与社会的思考,启发更多的人将“思”付诸于“行”。 内容推荐 有人说,爱思考是一种不幸,追求思维的求异性,是容易犯错误的。但要想有一些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就要不怕当反面教员,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它从反面映照着真理的光辉。我是抱着一个目的,讲真话、讲自己的观点。我的真话也可能是谬论,人家批判我的谬论.我从中获得对真理的认识。在学术研究上,最可宝贵的是一种老实的态度,我希望自己做一个这样的人。 目录 一篇论文的诞生(代自序) 第一编 文学思潮论 论作家“自我”在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写中间人物”何罪之有? 二十年沉冤终昭雪 ——为“大连小说会议”平反 “赶时髦”者的“愤慨” ——也评《这样的“时髦”赶不得》 “大跃进”民歌与新诗道路 “大跃进”民歌再评价 一一兼答陈光瓒同志的商榷 [附一]如何正确对待五八年新民歌 [附二]1958年新民歌运动再评价问题讨论综述 现实主义与现代派 社会效果及其他 话说“新诗危机” 诗,还是朦胧一点好 关于“朦胧诗”的废名论 “探索”的折磨与困惑 关于为“朦胧诗”废名的通信 一个长期被曲解的文艺命题 ——论艺术源泉 文学上的“方法年”与“寻‘根’热” 小说本体文化论 纯文学的危机及其出路 ——提出几个问题来讨论 文学大逃亡与“轰动效应”说 ——为建国四十周年而作 论文艺创新的“尺度” 战争题材话悲剧 文学创作中的“主义”与“文化”之累 ——在一次诗歌笔会上的发言 说说诗人的痛苦 也谈“文化守成思潮” “词典”之争话“模仿” 来世不当批评家 论文学精品的诞生 文艺批评的“无规则游戏” “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文学问题 第二编 创作心理学 爱情,性心理与文学创作 “艺术灵感”新论 作家灵感之谜 灵感——人类智慧之光 ——《灵感之谜》编后记 文学人才学的总体构思 缪斯钟情的女儿们 ——女作家成才规律初探 作家感受生活的差异性 最佳创作情绪初探 艺术思维的相似律与求异性 人才地理学与文学 重视作家成才规律的研究 审美的耳朵对广播剧的形式规范 ——广播剧创作中的想像与空间问题 第三编 作品评论选 也谈《千万不要忘记》的再评价 ——与冯守棠先生商榷 “翻案”背后有文章 ——《蔡文姬》主题新解 “改革题材”与“传统美德” ——小说《鲁班的子孙》讨论 “暗香浮动”的现代诗 ——读《九人诗选》述评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大家谈 《大庆文艺评论》序 从“移民文学”到作家本土化 ——写在《黑龙江文学通史》出版之前 他为时代一放歌(代跋) ——记文学评论家、研究员彭放 后记 试读章节 爱情,性心理与文学创作 人类对于异性的倾慕、爱欲的渴求、情欲的冲动,这在生理和心理学上,都是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人人都有性心理、性意识,都有对爱的追求。人类的爱情不仅使种族“繁衍”,而且创造了文化,由爱情而谱写的文艺作品汗牛充栋,不知倾倒了世上多少痴情的读者。黑格尔研究美学时曾惊异地发现:“想像围绕着爱情关系,创造出整个世界,现实生活的一切,都由于与爱情的关系而获得价值。”①作家的爱情生活,是作家从事创作一份重要的精神资源。古往今来,由爱情创造的文艺作品几乎把世界上多数读者和文化市场垄断了。
爱情里面有诗、有美 亘古以来,那些杰出的文学家所描写的爱情题材,为什么常为人津津乐道,有的成为世界文学不朽的名篇?这是因为人类的性爱与性选择是一种审美。古希腊神话中司文艺之神维纳斯,既是爱神,又是美神,爱与美在远古的时代就是统一的。 爱情,决不只是男女两性之间纯粹的自然关系,它超越了自然,将其上升为男女交往中一种高尚的审美活动。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美是人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爱情第一次真正地使人相信自己身外的实物的世界。它不仅把 人变成对象,甚至把对象变成了人。”①人的审美活动是具体的,只有主体在对象身上发现了美,同时也倾注了自己的全部热情的恿愿,才能确证自身的存在,才有美感的产生。所以,人只有在爱人和被人爱的时候才是最美的。费尔巴哈认为:“性爱是爱的最玄妙、最完整的形式。”爱情把人的自然属性和精神关系达到完美统一,它使人体验到生命的冲动,青春的活力,生存的价值,幸福与和谐。人生中的纯洁、美好的诗篇,往往是由爱情谱写的。所以,别林斯基说:“爱情是生活中的诗歌和太阳。”由于爱情具有这样美的特征,文艺家才不去歌唱吝啬鬼失去的钱袋,而讴歌少女失落的爱情。可以说,爱情是艺术创造和审美欣赏的对象之一。一方面爱情追求艺术,寻求艺术美对爱情生活与心理美感的再现;另一方面艺术本身也一直在表现爱情,凝聚爱情的生命力与美。 歌德说:“我也只在恋爱中才写情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文学宝库中至今还广为传诵的爱情诗,都几乎有着诗人自身的爱情经历和感受。比如:普希金、莱蒙托夫、海涅、歌德;中国的李清照、陆游、郭沫若,他们的情诗抒发自己真实的内心体验,发自内心的爱的歌唱,情的絮语。不少作家也曾把自己的爱情经历写入小说和戏剧。夏洛蒂·勃朗特写《简爱》,书中简.爱小姐与罗切斯特那段充满了道德化与诗意的爱情,就有着女作家自身的经历。小仲马写《茶花女》直接取材于作家与名妓玛丽.拉芙埃里的爱情悲剧。书中阿尔芒与茶花女情意缠绵的爱情生活,大都出自小仲马对自己与昔日情人幸福相处的痛苦回忆。 作家把自己的爱情写入作品,这并不意味着创作是作家的自叙传,对艺术典型化的意义也无丝毫贬低。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作家爱情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应该说,这一部分生活,是作家朝思暮想,用情感和心血浇灌过的,最富于艺术意味的部分,当作家进入内心体验,构思孕育作品时,可能成为优先启用的“源泉”。因为,生活要成为创作的素材,必须经过心灵化的过滤,作家要体验其他人的生活与感情,一般要从体验自己人手。这就是作家把自己的爱情生活写入作品,往往能取得最佳效果的原因。当然,这生活只能是一个“引子”,一个模特儿,或一种情绪、情感的“酵母”。但也有可能,他笔下人物的音容笑貌,或者最动人、最闪光的性格,是从自己心爱的人儿那里撷取来的。 美满、幸福的爱情生活,激发作家成才,酿造了创作道路上最辉煌的乐章。比如,都德、霍桑、郭沫若等。都德的妻子尤丽亚·阿拉,出身名门,文学造诣很深。1869年她与都德结婚后,竭尽全力帮助丈夫从事创作。结婚前,都德当小学教师,虽有文学作品问世,但成就不高。婚后十余年,都德在妻子的帮助下,出版了长篇小说《小东西》一举成名。之后又出版了短篇小说《最后一课》与《柏林之围》等世界名篇,还创作了12部长篇小说。都德说,我能严格地要求自己的艺术完美,全部是靠她的努力,我所有的著作里,没有一页她没有留下指痕印。与他同时代的左拉,非常羡慕地称都德与尤丽亚的结合,是“天生的幸运儿”。 序言 《1978--1998中国学术前沿性论题文存·龙江学人卷》这一选题的策划者,为黑龙江大学教授刘敏中先生,在“龙江学人卷”(第一辑)的作者选定、稿件组织、编委会组建、体例编排、拟收学科等方面,敏中先生做了大量的工作,因而他理所当然地被公推为该书的主编。此书问世不久,便引起热烈的社会反响,国内外相关学者,盛赞此书,此书也于问世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再次印行。这期间,敏中先生已着手策划该书第二辑,并于2001年4月拟定了第二辑的作者与书目,同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专题向省有关部门进行了报告(因该书第一辑已被列为省重点工程项目),有关领导对此予以充分肯定。黑龙江省新闻出版局也将该书(第二辑)列为重点选题。令人痛惜的是,此后不久敏中先生突遇车祸,溘然长逝,此书失去了一个最重要的组织者,我社也失去了一位最可信赖的朋友、学者。生前,敏中先生十分热心于本丛书第二辑的出版,可以说尽了他自己的最大努力;这种努力没有任何的个人功利色彩,完全是为着推动龙江乃至中国的学术进步,他甚至放弃了自己的著述计划而倾全力于此事。在敏中先生的积极组织下,第二辑书稿已全部完成。敏中先生虽已驾鹤西去,但他为中国学术进步而孜孜以求的崇高精神始终在激励着我们,使我们不能不完成他未竟的事业,否则,我们就无颜面对学术界的各位学者,无颜面对热切期盼该书问世的广大读者,更无颜面对敏中先生的在天之灵。 基于这样的想法,我们同作者共同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力争此书的早日出版。考虑到此书的历史原因和敏中先生的重要贡献,也为着纪念这位为黑龙江学人、学术的进步,为祖国的学术繁荣不懈奋斗的可敬可佩的学者,我们仍将敏中先生作为这一辑的主编。 该辑收入著名学者吕冀平、刘敬圻等12位学者的文集,内容涉及语言学、文学、史学、政治学、辞书学、社会学、经济学、哲学、法学等学科,反映和代表了改革开放二十年来诸学科的最新成果,对于推动国内各学科的学术研究和中国学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该辑诸学科的内容,除观点前卫外,仍贯穿了上一辑“思”的理念:有面对学科建设之思,有面对社会发展之思,有面对人类灵魂之思,有面对中国未来之思。相信这些学人之“思”,能给广大读者带来更多的人生、学术与社会的思考,启发更多的人将“思”付诸于“行”,从而更好地建设中国的学术,更好地建设中国的社会,迎接中国更美好的未来。 该辑的出版距上一辑已有四五年的时间,因而该辑所收文稿在时间跨度上较上辑有所突破,即不限于1998年,近年来诞生的新的学术成果,理当收入。 在敏中先生逝世后,黑龙江大学的衣俊卿、丁立群、邹少华诸先生做了许多组织工作,我们谨表示衷心的感谢。 后记 在故乡热土成都,编完了我的这本书,从大学毕业离川算起,整整40年了。尽管外面世界很精彩,但我是乐必思蜀。人是自然之子,自脱离母体之后,就成为无家可归的弃儿。德国浪漫派诗人诺瓦利斯说:“哲学原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一种重返故乡的潜意识,使我一生都在寻找,到老了,还没有找到安妥我灵魂的那片绿荫。“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仍然拼了老命在奋斗,在追求。茫茫世界,朗朗乾坤,家园何处?尤其在物欲横流,本真“异化”,人的精神自由空间被挤压得越来越狭小的时候,回归家园,永远是我灵魂净化的归宿。 本书是献给故乡的一件精神祭品,她记录了我半生“寻找”的心路历程。回想上世纪80年代,那也是一个火热年华,激情岁月。中国当代文学思潮迭起,流派纷呈,从“朦胧诗”到“后现代”,“城头变换大王旗,各领风骚三五天。”在众声喧哗、吹吹打打的热闹中,我和我的文友、难友和诤友们,畅谈学术,多音齐鸣,争论不休,那是何等的潇洒和浪漫啊!这里收编的50篇论文,都是新时期思潮流变的产物,我作为那段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人,对当年各个思潮的个案,几乎都发表过观点,写了文章。感谢我的爱妻王巾中,为保存这些珍贵资料所付出的心血。今天出版这些不成名器的东西,对于我,是纪念那段不可忘却的记忆;对于读者、朋友们,那是历史的回声,也许可以从中窥见中国当代文学充满艰辛和曲折的路,是如此这般走过来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