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炜编著的《告诉我书的消息》分三辑,第一辑为他近年来在国内各大学的演讲收录。“留心作家的行迹”、“求学今昔谈”、“大物与大言之间”、“时代的阅读深度”、“书香何来”等题目,透露出作者对大文化一贯来的重视与思索的兴趣,也体现了作家对当代社会的关注与思考的深度。第二、三辑是有关写作心得与历程的随笔,以及张炜在各种场合的演讲发言。在这些文字中,作者回顾了他读初中时的夹杂着激情与恐惧的最初的文学受训,谈论了他写超级系列长篇《你在高原》的创作点滴(篇幅同样可观),也收有对万松浦书院的创建与寄望之语等等,都是随兴而谈、坦诚以告而又蕴含丰厚的文字,这些闲篇碎玉的结集,为读者了解张炜的创作提供了某种生动的背景参考资料。
张炜编著的《告诉我书的消息》讲述了:他在这个物欲甚嚣尘上的时代,为与丰沛的物质生活相平衡的深刻的精神生活大声疾呼;他在这个虚言茂长的时代,为回应人性与道德吁求的伟大作品打抱不平;他在这个人心浮浅的时代,为深沉的阅读群体和严肃的阅读正名。《告诉我书的消息》是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最新力作。
纵情言说的野心
一辑
留心作家的行迹——在北京大学的演讲
求学今昔谈——在华南师范大学的演讲
独一无二的文化背景
——在淄博读书大讲堂的演讲
大物与大言之间——在眉山“传统文化论坛”的演讲
消失的分号——在鲁迅文学院的演讲
时代的阅读深度——在华中科技大学的演讲
小说家和散文——在海南师范大学的演讲
书香何来——在滨州医学院的演讲
二辑
十年琐记
从春天到冬天——《你在高原》访谈辑录
写作和行走的心情——文学采访辑录
渴望更大的劳动——谈《你在高原》的写作
行走之书
三十年文学小结
上路和远行
书院随谈
纯良的面容——回忆罗伯特·鲍曼
圆融·思辨·质朴——读《老子纵横谈一天不变道亦不变》
岁月的一层荧光
人迹罕至的大路——读杨枫的画
小小一帧
谁读齐国老顽耿
青春的真诚和力量——眉山谈小川
告诉我书的消息
三辑
阿雅承诺的故事
——传媒奖答辞
坚信强大的人道力量
风会试着摧毁他
充耳不闻的状态
时代的思与诗
——痛悼铁生
每个村庄和工厂都有文学
——我与《文学报》
齐文化及其他
——2007年春天的访谈
茂长的大陆
——对美国文学的遥感
时下的阅读、写作和出版
——在“中国文学高端论坛”上的发言
对经典的最后背离
——在中法作家对话会上的发言
与全球化逆行的文学写作
想象·功课·气象
站在谁的一边
任何一个勤奋的写作者,都会是一个嗜读的人,他们满怀着对杰作、对杰出作家的敬仰之情,一路走过来。关于阅读,会有激动人心的一些记忆。就这样,我们通过作品对作家越来越熟悉了,以至于觉得十八、十九世纪的大师们就像活在同一座城市里似的。有时还会产生一种幻觉,觉得他们写出了那么多伟大的作品,塑造了那么多让人难忘的人物,思想是那样博大.充满激情的诉说犹在耳边——他们怎么可能就这样离开、离我们远去了呢?
有时候真的会有一种错觉:觉得他们恍若在世,仍旧活着,说不定什么时候还会出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让我们再次发现他们的身影,听到他们的言说。这是因为我们对他们的文字太入迷了,不免有些恍惚,忍不住去想:如果他们出现在今天的某个场景里,会有怎样的表述、怎样的神情?
我有时真的会怀疑:这么一个沉重的、伟大的灵魂,会轻易离开人世.到另一个飘渺的世界?他真的能消失得无影无踪一去不归吗?我一直疑惑。有时候出差或旅行,有意无意地踏人他们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来到一些留下了他们痕迹的场所,比如说他们的故居、他们工作过的地方,立刻就变得屏息静气,蹑手蹑脚了——一厅一室、一件用具,都要忍不住细细地看,或者去抚摸一下……总觉得他们刚刚离去,这里分明还留有他们的体温和气息。
总之我觉得一些伟大的人物,很难从我们人世间彻底消失,他们或许仍然留了下来,在凝视我们,在关注我们的生活。
有一年秋天到蓬莱阁,第一次看到了阁上有个石碑,上面刻了苏东坡登阁时留下的手书:一开始写得比较谨慎,渐渐的,那种流畅与自南就出来了……苏东坡是多么让人心仪的中国作家,是最令我入迷的“屈李杜苏”中的一位,如果再加一位,就是陶渊明了。苏东坡的作品读得多了.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多么有趣的人,多么不可思议的天才。这儿仅仅有一个石碑,可是它果真刻录了一位伟大人物的行迹,而这个人已经离开我们九百多年了。顺着它寻访,你还会了解一些苏东坡在胶东半岛的事迹。他在胶东生活的时间很短,但还是做了一些有益于民生的事情。这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物,每到一地都会有所作为。可是他的一生都不得安宁,往往是刚到一个地方上任,还没有把椅子坐热——有时甚至是正在赴任的路上,一道新的任命又下来了。这等于是催命。苏东坡后来到过杭州,修了著名的“苏堤”。他去得最远的地方,是当时极为荒凉的海南岛。
终于有机会到了眉山,小心翼翼地走进了苏东坡的故居。那里可是他的出生地啊。怎样神奇的土地才能孕育出这样的一个人,接近眉山时,一直让我压住了心底的一个惊叹。那天徘徊在大文豪的故宅里,看过老宅和古井,觉得处处不可言说,最熟悉又最陌生——那是因为梦中来到他的故乡很多次了。这一切当然是因为阅读——开始读文字和情节,最后感受的只是一个人,那就是作家本人了,是他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靠近,他就像活在我们身边。
从地理的角度看,离我更近的一个作家是蒲松龄。他是山东I临淄人,那儿更早的时候是齐国古都。我从小听了太多的狐仙故事,不知道这些故事有多少是来自他的手中、有多少是当地原来就有的。最早读的《聊斋志异》是开本很小的木刻本,一直读到现在的各种版本。书中的内容简直太熟悉了,因为它跟我自小经历的环境、跟那种生活氛围非常吻合。说狐讲仙这些事情在胶东一带太多了,我终于相信它们就是土地的原产,不过是由蒲老先生将它们记下来了。崂山上清官那儿有一个边厢,很多人在那儿烧香烧纸。这个阴暗的小屋据说就是蒲松龄当年写作的地方。
在我眼里,这个阴暗潮湿的地方正合了一种文气。我宁可相信那种恍惚的道家气息与《聊斋》是一致的。作家与书的气质总是统一的,在我看来,蒲松龄一定多次来过崂山,并在这里有过长时间的留连。读他的书,觉得他的心理不是某一类作家那种阳光和明亮,不是那种感觉.而足一种幽暗阴隐的神秘。
P3-4
读诗,一遍遍读着,奇怪的是总要走神,总要放下来,等待思绪从很早以前、从自己的那些诗歌梦想中飞回来。当年我还没有写出一行其他的文字,可是已经在读诗和写诗了,井在想象中描绘着自己的未来:一个诗人,写出了美妙或动人的句子,在一整页或更多页上排列出美妙的短句。诗对于我,是人世间最不可思议的绝妙之物,是凝聚了最多智慧最多思想能量的一种工作,是一些独特的人在尽情倾诉,是以内部通用的方式说话和歌唱。我读了许多中国现代诗和古诗、外国翻译诗等,认为每一句好诗都是使用了成吨的文学矿藏冶炼出来的精华,是人类不可言喻的声音和记忆,是收在个人口袋里的闪电,是压抑在胸廓里的滔天大浪,是连死亡都不能止息的歌哭叫喊。
这是我向往之极的一条道路。我一直往前走,朝着向往之地走去,却至今没能抵达。展读这些诗章,激越而后的迷茫里,竟会觉得这就是自己亲手写出来的,口吻之亲切意象之熟悉,仿佛就是我刚刚在纸上画圆了第一个句号。这种兴奋与欣喜引起的错乱忘却,移位和嫁接,并不是经常发生的。其他许多时候的日常阅读也许正好相反,那会因为极大的陌生感而泛起极大的排斥。所旺我想,写作中有一句话叫“古今文章一大抄”,有时“抄”是必要发生的,那是喜爱和内心的吻合达到了一定程度,于是才会因共鸣而学唱,因学唱而忘情,因忘情而忘却,然后就将“他作”当成了“自出”。
就这样,我说出了自己对诗的喜爱。那些不易拆解的意象与辞章,晦涩和烂漫,都在我的悄然意会之中,我的隐隐诉求之中,我的言所不畅和跃跃欲试之中,我的梦幻孕育之中。诗的分析是一件不可强为之事。诗的言说是任何形式的文字都不能替代之物。如果一个人有办法用小说散文戏剧论文以及公文去表达这一切,也就不会使用诗句了,诗也就可以从人世间消亡了。所以诗的读者潜在于每一个生命之中,每一个生命都拥有无法言说的那一部分,故而在不知不觉之间,每一双世俗的脚步都会踏上无形的诗行。人活着,其实每天都在读写无形或有形之诗,都生活在莫名的诗意之中。而他们当中的一些人,正因为有了诗,才获得了真正的表述的自由。这个世界芜杂浑茫千头万绪,无以名之奇巧乖戾,就像我们无边无际的现代诗行一样。从某种意义上说,诗能够言说世界上的一切奥秘。
就怀着纵情言说的巨大野心,我们选择了诗。诗人是最机智的愚公,最聪慧的傻子,最无聊的执著,最寂寞的喧哗。读诗,不由得会想象诗人在那一刻那一瞬的生命形态,他的睿智与顿悟,禅性和机心,还有冶炼词语的痴迷匠气。正是由于诗意的锤炼,一个民族的语言才开始走入神奇的状态,它们似乎不可理喻又振振有词,四六不通却又沁人心脾。诗人既是操弄语言的大师,又是语言的奴隶,入成了诗奴,诗又被语言所绑架。当词语之链在诗人手里狂舞的那一刻,整个世界的固有秩序也就给打乱了。言说的秩序是一切条理的根源,而诗人就是破坏这种规范的无法无天的人。没有这种人,我们的世界就会凝固僵死,不再生长枝干和抽芽吐绿。而一个人只有进入了这种非常之态,才有可能发出感魂动魄的吟哦。诗人显然是完全自如地出入此境,并在语言和生活的两极之间自然地游走。
这就说到了具体的人。真正的诗人平和简朴,似乎在刻板平淡地生活着,一个年轮一个年轮地让生命成熟。也正是如此,他才没有阻断自己的朝圣之路。现实的人生和诗意的人生如果随意混淆起来,不仅没有了张力,而且极可能受到另一种虚假的折磨。银行职员艾略特在经办国际金融的那些年,同时也是大写《荒原》的日子。他白天填写着繁琐的账目往来报表,夜晚则演绎诗剧《大教堂谋杀案》。浮浅的艺术家会生活得特别像一个艺术家,浮浅的诗人非喊即叫。由此看来,诗人是典型的具有内在张力的、因质朴而变得更健康和更强大的人。二十世纪以来第三世界的文学人士,也包括部分公民的最大不幸之一,就是过于轻信和表面化地模仿了诗意的生活,从而失去了在现实中创造诗意的能力。脚踏实地的可靠感、为人的通达和近情入理,成为诗人蓬勃创造力的基础,成为其人格质地的一种外部呈现。
我在少年时代,曾经误以为诗人和艺术家都是长发飘飘的人,他们激动起来口吐白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