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清侍卫追忆录》中,作者富察·建功采用第一人称口述的手法,追忆了其太姥爷和大姥爷作为晚清侍卫在宫廷工作时的所见所闻。
本书可能是第一次提供了辛酉政变中,亲身参与的下层官兵的视角,书中记叙的他们对奕等大人物的看法以及与之的互动,是真正将人物放在了历史中,让他们面对来自当时社会不同阶层的期待与评判,并在这种种期待与评判中与之互动,让这些过去常被简单概念化的人物立体了起来。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晚清侍卫追忆录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富察·建功 |
出版社 | 故宫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晚清侍卫追忆录》中,作者富察·建功采用第一人称口述的手法,追忆了其太姥爷和大姥爷作为晚清侍卫在宫廷工作时的所见所闻。 本书可能是第一次提供了辛酉政变中,亲身参与的下层官兵的视角,书中记叙的他们对奕等大人物的看法以及与之的互动,是真正将人物放在了历史中,让他们面对来自当时社会不同阶层的期待与评判,并在这种种期待与评判中与之互动,让这些过去常被简单概念化的人物立体了起来。 内容推荐 富察·建功,祖上为镶蓝旗人。本书《晚清侍卫追忆录》分上下两篇。上篇主人公富察·阿巴力翰便是作者的太姥爷,下篇主人公富察·多尔济为作者大姥爷(外祖父)。溥仪《我的前半生》中提及的一个旗人多济,便是富察·多尔济。《晚清侍卫追忆录》中,作者以亲历的视角,用特色地道朴实的旗人北京话,向我们展示了晚清侍卫从一个下三旗的普通“孩珠子”一步步成长到宫廷侍卫的旗人生活,以及这样一个特殊身份近距离视角下的那段黑暗动荡迷茫的晚清历史。 目录 序 上篇 富察·阿巴力翰忆述录 第一话 因公入紫禁 第二话 旗人皆行武 第三话 男儿死于兵 第四话 难敌法英夷 第五话 勇士识恭王 第六话 驿站拿首辅 第七话 一夜风云换 第八话 入宫做侍卫 第九话 刑场斩肃顺 第十话 内廷遵百规 第十一话 太监莫小看 第十二话 两王一太后 下篇 富察·多尔济忆述录 第一话 薪火总相承 第二话 亲历小宫变 第三话 大清战万国 第四话 联军进北京 第五话 拼死逃活命 第六话 回京为鹰犬 第七话 逆夷众生相 第八话 恩海赛金花 第九话 大丧连亡国 第十话 旗人徒失意 尾声 编后记 试读章节 辈辈旗人最难预料的是,到年纪的小子,若出门打仗,保不准便会升天、入土,回来回不来,且都是没谱的事情。长者大都盼望着晚辈早生子,生下几个孩珠子,也好留根苗,“有苗不愁长”,“多子即是多福”,什么都能绝,唯独这香火延续是万万绝不得的。 进善扑营时,额娘说“进门你就是阿玛”,当时不明所指。后来明白,这就是说,人得善扑营,好比娶了带孩儿进门的寡妇一样,做了省事现成的爹妈。额娘当然是指,我从此有了现成的徒弟。其实,什么徒弟晚辈的,在我看来,不过是同龄“败将”渐多罢了。若早得子,才是对老家儿的最大孝顺与安慰。我何尝不懂得,“人来一次,留子为继,无孝有三,无后为大”。若断了香火,我旗人的生存便会艰难万端。 在咱旗人想法里,谁家若没个男爷们儿,实属不成个家。额娘常对我孩儿娘说,“不怕他睡觉与喝茶,马熊来了你甭怕”。不知我镶蓝旗到底曾有多少家,因男人战殁,家道便从此败落不振。哪怕牛录申报后,户部再增拨一份柴米油盐或抚恤银,都为时已晚,正所谓“客走茶凉,人殁灯灭”。 同治初年,阿玛的前兄后弟哥们儿仨,随旗主僧帅(僧格林沁)到豫地“征捻”时,不幸中计被围,乱枪箭镞里虽没与僧帅一同归天成佛,但胳膊却只剩下一条。当时沙场是过于凶恶,他们没吃没喝地打了三天死仗,完全打昏了脑袋,实在饿得不成时,连自家人的肉也要去啃食。而从来都是笑着杀敌的僧帅,最终被乱箭射伤。落马后本能保生,但也是该着,一个捻军小子,竟贪图他身上玉璧、朝珠和宝石烟坠儿,毫不客气地一刀取了他性命,还带走了王的脑袋。 阿玛命大。为追僧王被砍下的脑袋,虽也遭埋伏,但只丢掉一只胳膊,而僧王差点成了无头之王。就冲这没殁的残废人,晃荡着一只空马袖,哼哼唧唧被抬进家门时,我额娘一头扎在地上昏了过去。我其时年纪不大,但尚能看出来,家中过得是十分艰难……额嫫又得了一种难治愈的病,家里是倾其所有去医。这便是生我姐时坐下的月子病。遇天冷时,她总会周身骨痛不已,要由额娘晚上抱寤着,才可勉强入睡。 我进内宫几年后,老玛法也暴殁西去。他因和家中汉族武师抢羊拔份叫阵比武,又加之喝了一肚子白干烈酒后,于比试中即被掌毙。结果,我家剩下的女流更多,老太太、小脚老姨太太及额娘、三个小脚额嫫,我大房二房及姐妹儿,还有没长大的三个阿弟。 那时候,凡家境宽裕的旗人,因崇尚汉民族博大的武术传承,皆用真金白银,去聘请武术高人到合中做武师,既护家保院又教晚辈练功,也是为叫后代早为国效力。但大多被请的,皆是对我满洲有几辈宿怨而改头换面的武师。他们总将仇恨深深埋藏心底,往往借护院传武的幌子,总不断在寻机杀殁年迈的满洲武将。满洲旗下后来发生的许多无头血案,都与这看家护院武师有极大的关联。 曾在场的老人告诉我,那武师,还未等玛法准备妥当,便当胸重重地猛击一掌,玛法当即毙殁,断气时连句话也没留下。而在当时,相互比武皆须经旗下佐领点头允许,必签生死文书,只写明,“双方哪一方死伤均不得经官报案,归自然死亡”。故此,我家老太太也只能是吃哑巴亏,无处去诉,满洲人是说话算话,不会讹人的,只有听天认命。 当时,玛法中招倒地,那汉族武师便借口说要去取药,先请别人帮忙照顾一下,然后急忙去了他歇息的后院。等翼医、中保人等前来查验时,才觉出有些不大对劲儿。何时比武伤人,总先要施救性命,怎能够躲了不露面呢?这还了得?再说,玛法是行伍出身,虽身经百战,九死一生,却不曾殁在沙场,尚属旗下成名武官,为何死得如此蹊跷? 谁知众人到后院一看,却只见一架松木云梯倒在高墙根下,那武师因心怀鬼胎,出事后便仓惶越墙逃得了无踪影了。他若非急于奔逃,也许并不会有人怀疑,该武师有故意伤命之嫌。但事过之后,人都回想起来,在比武之前,该人好像曾到处寻找并询问玛法履历。本旗老人认为,一定是为伺机报仇而来此处。于是便上报镶蓝旗都统,并转报刑部缉拿人犯。九门步军巡捕房随即到处张榜缉拿。无些时日,巡捕营便在南山一座废庵里,找到该武师尸首,经查验,才知其人果然是为寻仇而来,其自尽前,已写好绝命文书,声称原籍本住山西大同城关,掌毙玛法皆因是“杀害庶民罪有应得”。 而细推算起来,我玛法当年曾随大军去大同平“兴明教”余党,但由于孽党猖獗,都躲藏于百姓当中,军队怕误伤无辜,只上报说:先围着再说。 玛法当时年轻好勇,竟独自爬上足有两丈高的旗杆上,冒着箭雨,双腿夹住光溜溜的旗杆,双手环抱旗杆搭弦放矢,只一镞便射死首领,致使叛军败溃请降。若论此箭劲道颇为骇人,一枝鹅羽箭镞从嘴里进去,穿透后只剩下翎毛,而箭尖却已完全露在后风门穴稍偏的后脊梁。大军大胜凯旋,未曾折一兵一卒,余党全部俯首就擒。我玛法便得了一个旗人最好的誉称——镶蓝巴图鲁。但他最先想的是,只除祸首即可,不要杀那些余党及无辜百姓。 谁想到,大同提督衙门两蓝旗都统为向朝廷邀功请赏,并未在乎我玛法的“嘱咐”,旋即在大同城外,将几百人,不分老幼妇孺,一律正法砍头。这就给玛法留下了一堆数不清的冤家对头。苦主寻仇多年,最后掌毙玛法的,即是被戮亡民之子。他凭着高超的地趟拳、通臂拳等武功,开始做过几年的汉军教官,本可以有一番大好前途的。但皆因这善扑营的名气大噪武林,歪打正着,终于打探到玛法在西便门旗营就近居住。经过十分的忍耐,最终寻机得手。自己做贼心虚,被四处查缉已无路可去,只有明明白白地自尽,以求魂魄升天而不入地狱。 P38-40 序言 赵氏孤儿故事,在记述春秋史事最为可信的史料《左传》中只有寥寥几笔,而在其后两百余年的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笔下,却变得丰满立体起来,多了大反派屠岸贾以及救孤育孤的两位义士,最终成为中国人家喻户晓的赵氏孤儿故事蓝本。 此处司马迁据以成书的资料,并非文献档案,而是战国以来广泛流传的民间讲史,而正是这种口述历史提供的细节,使历史丰满真实起来——至少看上去是如此。 口述史学在人类社会的应用可追溯至上古,希腊史家希罗多德在著作中就大量采信了口述历史所保留的细节,这一传统延续到近现代:已故晚清史大家唐德刚先生,就坚持以口述历史为基治学。 如今口述历史又逐渐风行起来,也是由于人们逐渐发现,从立场面目过于明晰的文献人手研究行之未远的历史,局限性颇大。因而寻找历史当事人访谈,就成为了拓展历史空间,深入历史谜团的一条新的可行之路,也给了普通老百姓一个讲述和回忆的渠道。 本书的作者富察·建功,1955年生,祖上为镶蓝旗富察氏。作者自小跟随姥爷、姥姥生活,随外祖父汉姓为李。 作者自小身子弱,因此家里让他在8岁的时候习武,普通武术世家习学的武术,大多偏重于打击类,而作者的家传武学则是以擒抱扭拉为主,到他年龄渐长,方才从长辈那里得知这种武学源自满族传统的格斗技——布库。 然而作者学到的布库却又不全然是单纯的摔跤术,而融合了太极拳的一些手法在内,用他们家族的说法是“太极串跤”。这种融合满汉两民族武功精华的格斗术,就是传自作者族中的先祖,也就是本书的两位主人公——任乾清门侍卫前后共五十余年的富察·阿巴力翰与富察·多尔济父子。 本书上篇的主人公富察·阿巴力翰是作者的太姥爷,出身于镶蓝旗富察氏,族中曾有过福康安等清史上垣赫一时的人物,及至他的年代,富察氏已然不复当年辉煌,他也只是清朝皇帝亲军善扑营的一名摔跤手。然而他在偶然的情况下结识了晚清史上重要的人物——恭亲王奕诉,并且在他的率领下参与了辛酉政变,因此大功打破了只有上三旗才能贴身护卫皇帝的潜规则,成为了清朝宫廷禁卫中最荣耀的乾清门侍卫,并在二十余年的禁卫生涯中目睹了清末宫廷生活中的种种。 相对于忠直单纯的富察·阿巴力翰,下篇的主人公,他的儿子富察·多尔济的经历则更为复杂。年少时他就因为父荫被选拔递补为宫廷侍卫,少年得志的他本来只是一个相对单纯的武者,在风云变幻的晚清,却身不由己地被卷入历史大潮中,亲身经历了庚子拳变,联军入侵,清帝退位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末代皇帝溥仪在其回忆录《我的前半生》中提到执著于复国的“旗人多济”便是此人,他的经历与心理均打上了颇具典型意义的时代烙印,值得后人研究与追思。 作者在接受读书习武的家庭教育时就断断续续听到亲朋议论家世,上学后,姥爷的弟弟(三姥爷)李多增又率先亲口告知作者有这样一段家史。再大一点,因为常听到姥爷的同辈朋友聊及这些事,于是作者便开始刨根问底,姥爷、姥姥也就不时对他详细讲述了这一桩桩过往。幼时的记忆极为深刻,加以叙述的人物又行之未远,作者不禁一一追录,并为了更真切地还原场景,采用了第一人称口述的手法。 作为口述历史,本书的主要价值大概是以下几点: 其一,以细节丰富历史。书中所谈到宫廷侍卫生活的种种细节无疑是极好的原始史料。 其二,提供重大历史事件的其他视角。本书可能是第一次提供了辛酉政变中,亲身参与的下层官兵的视角,书中记叙的他们对奕诉、奕谡等大人物的看法以及与之的互动,是真正将人物放在了历史中,让他们面对来自当时社会不同阶层的期待与评判,并在这种种期待与评判中与之互动,让这些过去常被简单概念化的人物立体了起来。 其三,有助还原重大历史事件的真面目。书中以参与者的角度记叙了抓捕肃顺、两官西狩等历史事件的细节与时序。在原有的史料中,这些记载或模糊不清,或语焉不详,而本书中的记载,无疑是对之极好的补充和校正参考。 笔者有幸率先阅读此书稿,并应邀略作评注。其实,此书稿本身就是一座难得的信息宝库,有心者自能从中挖掘出大量线索,所谓注释云云,不过是为爱好者提供一些阅读指向与背景知识。相较于正文,在达者眼中自是灾梨祸枣,难值一笑了。 王题 后记 回首一下和王题老师一同在稿件中摸爬滚打的三个多月,仿佛有一半的我穿去了晚清,带着王题老师的导游器,尾随着书中的主人公游览了一圈。 书中印象最深的,莫过于祺祥政变和恭亲王奕诉的形象了。 关于祺祥政变,无论是主流观点还是清官戏说,还是官方口径的史料《清史稿》,以及关于辛酉政变的第一手史料《热河密札》,给我的印象基本都是,叔嫂合谋,完成了单纯地发生在上层统治者间的一场宫廷政变。但是在书中,作者的太姥爷,祺祥政变的参与者,一个下层善扑营武官,给我们提供了另一个审视这场政变的视角——下层官兵的视角。在一个普通的下层善扑营武官眼里,他在甚至不知道这是一场宫廷政变的情况下,仅凭着对恭亲王本人的信服,就参与了政变。因为在他或者说在他们,这些下层官兵眼中,恭亲王“文武双全”,“简直就像京戏里的角儿——八贤王,他不仅毫无王尊傲慢,而且甚是和善谦谨”,而且只有他懂“逆夷”的那点事儿。比起完全不了解世界只会空喊喊口号的“强硬民族主义者”肃顺,他们觉得“大清国”就该是恭亲王这样的人来掌管。 而恭亲王的形象也因之在我眼前丰满了起来,不再只是“暗绰绰地叔嫂携手搞政变”,“放眼世界的洋务先驱”,这两张脸谱的简单贴合。而是一面穿着皮鞋,系着腰带,举着洋酒,拿着雪茄,与列强周旋于谈判桌之上;一面耍两趟单刀,拍着年轻侍卫肩膀一同饮酒吃肉,海聊讪侃,划拳大醉,和衣同睡。 于是我发现,想使一个历史人物形象丰满起来,不应仅仅是着眼于公私两个方面,以私补公甚至以私反公,这样其实还是没有逃脱脸谱化的旧趋势。我们要还原的历史人物形象,应该是在所处环境中,面对来自当时社会不同阶层的期待与评判,并在这种种期待与评判中与之互动的立体形象。 由此,我又想到了冯老师自上任以来就对我们提出,并且要求我们用编辑生涯来回答的那个问题:“什么是故宫学?”由此次工作,联想到我社之前在社会上广受好评的太监谈往录、宫女谈往录等出版物,我隐约给出了一部分答案:太监、宫女、侍卫,乃至侍医、戏子,再现这些曾经生活在故宫中的人物眼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与人物,使其成为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就是故宫学难以替代的学术与社会价值之一。 为此,以央视与故宫的合作为契机,在编辑室领导和同仁的指导帮助下,与央视进行了跨媒体合作的初步尝试,试图将本书的一些内容以更为直观的形式展现在读者和观众的面前。期望能够让读者看到一座活起来的故宫,也是我作为故宫人和出版人的小小理想。 那最后我还想学习一下奥斯卡获奖感言之类,感谢王志伟对辛酉政变路线的浅析和图片资料的提供,感谢许世嘉的资料提供,感谢赖利对部分图片资料的整理,以及感谢在书稿梳理编辑过程中,给予极大支持和帮助的蔡治淮老师、李文君老师、冯印淙老师和其他同仁们。 刘玮 2011年10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