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是全国抗日战争的一个组成部分。“九·一八”事变后,日本陆续占领了东三省,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东三省的人民和一部分爱国军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织了东三省的抗日义勇军和抗日联军,从事英勇的游击战争,曾经发展到很大的规模,为全国的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东北抗日联军军史》丛书就是反映这一段历史的具体内容和斗争过程的,本丛书至今已三易其稿,此次修订再版,资料更加翔实,内容更加丰富、具体,整套丛书共分八册,总计二百余万字,既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又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本书是系列之一。
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简介
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部队。它的前身是救国军补充团。抗联第四军经历了东北抗日救国游击军、东北人民抗日革命军、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四个时期。其鼎盛时期曾发展到2 000余人。1933年1月至1938年末,第四军先后转战于吉东地区和松花江沿岸的宁安、穆棱、密山、勃利、依兰、方正、通河、汤原、宝清、富锦等县,与兄弟部队配合,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在东北人民坚持14年的英勇抗日斗争中做出了伟大贡献。
抗联第四军军长李延禄受党的派遣到救国军工作,从组织补充团开始,为创建第四军和发展第四军呕心沥血,做了大量工作。1936年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调李延禄赴莫斯科(后被派回国内),同时派李延禄的弟弟李延平任抗联第四军代军长、军长。
1938年5月,抗联第四军主力部队参加抗联第二路军西征。同年冬,部队在五常、珠河(今尚志县)一带陷入敌军重围,奋战至弹尽粮绝,军长李延平、副军长王光宇英勇牺牲,全军失利。抗联第四军后方留守处于1938年冬撤销建制,人员并入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部,抗联第四军遂告结束。
第一章 “九一八”事变后东满、绥宁地区的群众反日浪潮和救国军补充团的建立(1931年9月至1932年12月)
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后东满反日斗争形势
一、熙洽投敌,东满沦陷
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号召,东满人民奋起抗日
三、“老三营”举旗抗日
第二节 满洲省委加强对救国军的工作,自卫军补充团的建立
一、加强对义勇军工作的领导
二、组建自卫军补充团
三、“墙缝”伏击日军,补充团首战告捷
四、第二补充团的建立和“平阳镇惨案”
第三节 日军进攻吉东的准备和绥宁中心县委会议
一、日军进攻吉东的准备和政治瓦解阴谋
二、绥宁中心县委会议,决定建立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
三、日军进犯吉东,补充团血战磨刀石
第二章 东北抗日救国游击军诞生。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斗争(1933年1月至7月)
第一节 东北抗日救国游击军诞生
一、日军占领吉东,游击总队成立
二、和尚屯扩军,东北抗日救国游击军诞生
三、团山子首战告捷,八道河子痛歼日军
第二节 东北抗日救国游击军在汪清根据地
一、东北抗日救国游击军到汪清活动
二、中央“一二六”指示信精神传到东满
第三节 东北抗日救国游击军准备北上密山
一、东京城接应伪军起义,车连长孤胆斗敌
二、中共吉东局加强部队领导力量
第三章 东北人民抗日革命军的成立(1933年7月至1934年10月)
第一节 东北抗日救国游击军到密山
一、日伪的残酷统治和密山人民的反日斗争
二、东北抗日救国游击军到达密山和第一次反日山林队联席会议
三、东北抗日救国游击军郝家屯战斗失利
第二节 东北人民抗日革命军的成立
一、东北抗日救国游击军改编成立东北人民抗日革命军
二、东北人民抗日革命军积极开展伪军工作
三、东北人民抗日革命军坚持密山抗日游击斗争、攻克密山县城
第三节 密山游击队的建立,游击队与东北人民抗日革命军并肩作战
一、中共密山县委积极开展武装反日活动、创建密山游击队
二、密山游击队与东北人民抗日革命军并肩作战
第四章 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的组建和发展(1934年10月至1936年3月)
第一节 密山县委扩大会议和东北抗日同盟军成立
一、日本侵略者加强对东北的统治
二、吴平巡视吉东,中共密山县委召开扩大会议
三、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组成
第二节 第四军在抗日游击斗争中发展壮大
一、第四军一、二、三团的发展
二、第四军四、五、六、七团相继建立
三、第四军开辟大罗勒密游击根据地
第三节 响应《八一宣言》号召,第四军与兄弟部队联合作战和北满联军会议的召开
一、《八一宣言》传到东北,第四军与第三军联合谢、李各部攻打刁翎、林口
二、第四军与第三军联合行动,粉碎日伪军冬季“讨伐”
三、北满各路抗日部队会师汤原,联军会议的召开
第五章 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的抗日游击斗争(1936年3月至1938年12月)
第一节 《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发表,抗联第四军诞生,抗联第四军开辟新游击区
一、《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发表,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改称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
二、李延禄军长奉调离队,进关做统战工作
三、抗联第四军开辟宝清、富锦抗日游击区
四、第四军二团随第三军远征铁力、海伦
第二节 中共吉东省委、第二路军总指挥部帮助整顿、加强第四军建设
一、日伪制定“三年治安肃整计划”,残酷镇压反满抗日斗争
二、中共吉东省委成立,组成第二路军总指挥部,整顿、加强抗联第四军
第三节 抗联第四军主力参加第二路军西征
一、松花江下游地区的抗El斗争形势和第二路军西征计划的提出(120)
二、抗联第四军在西征中的壮烈斗争
三、抗联第四军富、宝留守处的活动
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大事记(1931年9月至1938年12月)
参考书目
后记
“老三营”从敦化起义返回延吉县小城子驻地后,延和中心县委即派李延禄到这支部队中作工作。李延禄带领延吉游击小组的两名党员左征和朴重根(朝鲜族)来到小城子,通过他和王德林多年的私交关系,进入了救国军领导层,被任命为救国军总部参谋长。
李延禄,号庆宾,原籍山东,祖父辈时逃荒到宁安,后迁到延吉县定居。他生于1895年,12岁开始当学徒。辛亥革命后,他因参加反袁世凯复辟帝制运动被工厂开除,后到延吉道骑兵三营当兵,不久被提升为营司务长。他同情朝鲜革命者的亡国之痛,支持他们反对日本侵略者的斗争,向他们提供情报,后被部队发现,遭到处罚。李延禄离开部队回延吉,到盐务缉私连任连长,秘密参加延吉游击小组活动。1931年7月,他由延吉县委书记王耿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1月,延吉中心县委派他到王德林部工作。
李延禄来到小城子时,正值延吉、汪清、和龙、珲春四个县的头面人物、乡绅代表云集于此,对起义部队今后去向议论纷纷;国民党派出的说客也已到达小城子,众说纷纭,李延禄用抗日救国的鲜明观点,坚定了王德林的抗日决心。面对部队人数剧增、军饷给养无着的困难,李延禄立即着手动员爱国士绅为部队筹款。延吉三岔口电报局长张某,带着全部公款投军,为部队解决了燃眉之急。
此时,吉林自卫军总司令、原依兰镇守使、吉林军二十四旅旅长李杜也派代表,携款一万元来见王德林。熙洽投敌后,原东北边防军司令部驻吉副司令长官公署长官、吉林省主席张作相电示各部队拒绝熙洽伪令,并于1931年11月12日在吉林省宾县(今属哈尔滨市)成立吉林省临时政府。随后,李杜、张作舟(东北军二十五旅旅长)、二十六旅旅长邢占清、二十二旅旅长赵毅、军卫队团团长冯占海各部纷起声讨熙洽逆贼,表示服从临时政府领导,联合抗日。1932年1月,上述各部联合抗击日伪军进犯的哈尔滨保卫战取得胜利后,在哈各部抗日将领在李杜、丁超(代理护路军司令)主持下举行会议,决定由李杜、冯占海、邢占清、赵毅各部联合成立吉林自卫军,推举李杜为司令,冯占海为副司令,丁超为护路军司令,又决定自卫军和护路军联合成立司令部,选举李杜为总司令。王德林率部起义后,李杜便派人来小城子联系,意在将王德林部收编为自卫军的一个团。
王德林此时兵强马壮,正欲独树一帜,岂肯俯就于人,但自卫军兵力雄厚、装备精良,占据着北满、吉东大片地区,王德林又不敢得罪。李延禄劝王德林收下一万元军饷应急,再为李杜另组建一个团。王德林很赞赏这个方案,把组建新团的任务交给了李延禄,并让李延禄兼任团长。P8-9
东北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是全国抗日战争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如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所说的那样:“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这个战争,还是在一九三一年就开始了。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侵略者占领沈阳,几个月内,就把东三省占领了。国民党政府采取了不抵抗政策。但是东三省的人民,东三省的一部分爱国军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或协助之下,违反国民党政府的意志,组织了东三省的抗日义勇军和抗日联军,从事英勇的游击战争。这个英勇的游击战争,曾经发展到很大的规模,中间经过许多困难挫折,始终没有被敌人消灭。”
《东北抗日联军军史》丛书,就是反映这一段历史的具体内容和斗争过程的。
“九一八”事变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或协助下,一些抗日志士,相继组建了以爱国的东北军官兵为主体,有工人、农民、学生以及各地方民团、保安队、警察、红枪会、大刀会、反日山林队等参加的抗日部队。他们有的称义勇军,有的称救国军,有的称自卫军,等等,统称为东北义勇军(人数最多时达到30多万)。他们的英勇斗争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掀起了东北人民的反日斗争高潮,揭开了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序幕。但义勇军的斗争,由于种种原因遭受了严重的挫折,其大部被迫退入苏联境内或中国关内,余部仍在东北各地坚持抗日斗争,后来加入了东北抗日联军。
东北抗日联军是“九一八”事变后,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以南满、东满、吉东和北满先后组织的十几支反日游击队(也称工农义勇军)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东北义勇军的斗争遭受挫折后,共产党领导的反日游击队继续坚持抗日武装斗争,并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指引下,联合抗日义勇军的余部和抗日山林队,组成了人民革命军(或反日同盟军、反日联合军)。到1936年,响应“八一宣言”的号召,统一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东北抗日联军共十一个军。第一军军长杨靖宇,第二军军长王德泰,第三军军长赵尚志(后为许亨植),第四军军长李延禄(后为李延平),第五军军长周保中(后为柴世荣),第六军军长夏云杰,第七军军长陈荣久(后为李学福、崔石泉、景乐亭),第八军军长谢文东(后叛变),第九军军长李华堂(后叛变),第十军军长汪亚臣,第十一军军长祁致中。1936年,中共满洲省委撤销,相继成立了南满、吉东、北满三个省委,为了统一领导,抗联各军也相应地成立了三个路军。第一路军包括第一军、第二军,总指挥杨靖宇、副总指挥王德泰、副总指挥兼政治部主任魏拯民;第二路军包括第四军、第五军、第七军、第八军、第十军和王荫武的救世军、姚振山的义勇军,总指挥周保中、副总指挥赵尚志、参谋长崔石泉;第三路军包括第三军、第六军、第九军、第十一军,总指挥张寿X、政委冯仲云(后为金策)、参谋长许亨植。1937年抗日高潮时期,队伍发展到3万余人,游击区扩大到70余县。
东北抗日联军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进行了极为英勇顽强的斗争,消灭了大量的日伪军警,沉重地打击了日寇,积极配合了全国抗战。但是,东北抗联面对的是比自己强大几十倍、上百倍的日本关东军和满洲国伪军警及日伪在东北日益强化的法西斯式殖民统治。在敌人残酷的连续不断的大规模围剿下,1938年至1939年东北抗联部队遭受了重大损失。在苏联政府的支持下,东北抗日联军为了保存有生力量、整训部队,为最后胜利作准备,从1940年后陆续进入苏联境内。1942年成立抗联教导旅,旅长周保中、政治副旅长张寿X、参谋长崔石泉。教导旅在进行整训的同时,派出几十支小部队回东北开展抗日活动,直至1945年9月全国抗日战争胜利。
对于东北抗日联军14年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党和人民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正如1948年1月1日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中指出的:“前东北地下党组织之党员与抗联干部同志们,在党中央领导与抗日救国的总的政策之下,曾在极艰难复杂环境中对日本帝国主义和伪满洲国进行了长期的残酷的英勇斗争,曾得到东北人民的爱戴。‘八一五’东北光复初期,又协同苏联红军及八路军、新四军作战,最后击败日寇,解放了东北。是中国共产党光荣历史不可分的一部分。”
东北抗日联军的斗争历史,记录着中朝两国共产主义者和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这支抗日军队实质上是中朝两国人民的联合部队。朝鲜人民的伟大领袖金日成领导的抗日部队就是这支部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崔庸健(崔石泉)、金策、许亨植、李红光、李学福等朝鲜同志,还在抗日联军其他部队中担任重要领导工作。中朝两国同志亲密地团结在一起,战斗在一起。这是朝鲜共产主义者、朝鲜人民给予中国人民的宝贵的国际主义援助。
这套丛书至今已三易其稿。东北三省地方党史研究部门早在1959年就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搜集、整理、核实和研究工作,并于1963年编写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至第七军历史资料(草稿)。因“文化大革命”的破坏,使这项工作中断了10余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东北三省的研究部门又开始了东北抗日联军军史的研究工作。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搜集,反复查证核实,于1985年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之际,由时任《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总编室主任王景同志主持,副主任王承礼、温永录、金宇钟和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编审刘文新等同志负责组织,编辑出版了一套八册(第八至第十一军为一册)100余万字的丛书。
这次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文化生活编辑室主任刘海滨同志倡议,并组织原作者(经原作者同意更换了部分作者)重新修订再版了该丛书。这次修订再版,资料更加翔实,内容更加丰富、具体,字数增加了一倍左右。整套丛书最后由原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金宇钟(研究员)审阅定稿。
这套丛书是东北三省党史研究部门多年研究的成果,它既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又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在这套丛书的整个编写过程中,始终得到了东北三省党史研究室、档案馆和东北烈士纪念馆等单位和抗联老同志的大力支持,特此一并致谢!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决定修订再版《东北抗日联军军史》丛书。作为20年前出版的《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撰稿人,我们在再次阅读和修订《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时,仍为书中第四军领导人和战士们为了民族解放事业,前赴后继、英勇牺牲的壮烈事迹激动不已。我们相信,《东北抗日联军军史》丛书的再版,对增强民族凝聚力,对向当代青年和后来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是有重要意义的一件好事。
20年后,重新修订再版《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遗憾的是许多当年访问过、提供过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的抗联老同志,包括老军长李延禄在内,多数已经作古,再也得不到他们的亲切指导。所幸20年来有许多新的有关东北抗日联军研究成果的书刊资料、人物传记问世,使我们有可能进一步充实、丰富《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例如,彭施鲁著的《我在抗日联军十年》,使我们原来认识模糊、散乱的1936年后的第四军活动情况,有了比较清晰的脉络。此外还有《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东北抗日义勇军史》、《赵尚志传》、《李兆麟传》、《陈龙传》、《杨松传》等书,都为重新修订《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在此,对上述书刊的作者,表示深切的谢意。
本书在重新修订中,得到金宇钟同志的指导帮助和省委党史研究室资料室的协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书中有疏漏、不当之处,敬请有关专家、抗联老同志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04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