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水中鱼(巴尔加斯·略萨回忆录)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秘鲁)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1990年,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角逐秘鲁总统失利后,“自我放逐”到欧洲,在此期间撰写了一部“选战回忆录”,这就是《水中鱼(巴尔加斯·略萨回忆录)》。

全书共二十章,单数各章回忆了作者是怎样踏上文学之路的,其中穿插了其童年和青少年的成长过程、记者工作生涯、求学历程、文学创作,以及与胡利娅姨妈的婚姻;双数各章描写了作者从1987年至1990年的政治历险:从反银行国有化开始,到组织民主阵线,到参加总统竞选,到失败后出走和回归文学之路。

这是一本独特的回忆录,读者不仅能从中了解到略萨的生平和创作动力,同时也能窥探到秘鲁的历史与现实、党派斗争、竞选内幕等。

内容推荐

《水中鱼(巴尔加斯·略萨回忆录)》是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一本特殊的回忆录,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回忆了作者从出生到童年、青年的经历,以及怎样踏上文学之路的;另一部分描写了作者从1987年至1990年的政治历险,揭示了其角逐秘鲁总统的全过程。读者不仅能从中了解到略萨的生平和创作动力,同时也能窥探到秘鲁的历史与现实。

目录

译者序

第一章 是我爸爸的那位先生

第二章 圣马丁广场

第三章 利马可怕的城市

第四章 民主阵线

第五章 幸运的军校学员

第六章 宗教、市府选举与摇臀舞

第七章 新闻学与放荡的生活

第八章 自由运动组织

第九章 鲁乔舅舅

第十章 公生活

第十一章 阿尔贝托同志

第十二章 阴谋家与四小龙

第十三章 勇敢的小萨特

第十四章 廉价的知识分子

第十五章 胡利娅姨妈

第十六章 巨变

第十七章 波斯鸟

第十八章 肮脏的战争

第十九章 巴黎之行

第二十章 句号

补遗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是我爸爸的那位先生

我妈妈拎着我从省政府的旁门来到大街上,我们向埃奇古伦防波堤走去。那是1946年底或者1947年初,因为我已经在萨雷霞诺考完各门功课,我已经念完小学五年级,那时皮乌拉正是夏天,阳光灼人,热得令人窒息。

“显然,事情你已经知道了。”我妈妈说道,声音并没有颤抖,“是不是呀?”

“什么事情?”

“就是你爸爸并没有死。对不对?”

“当然了,当然了。”

可是以前我并不知道,再早的时候我也没有怀疑过,于是仿佛突然之间世界在我面前瘫痪了一样。我爸爸还活着?我以为他死了的这段时间里他都在什么地方?这是个说来话长的故事:在那天(是我已经生活过的时光里最重要的一天,可能也是我后来时光里的最重要一天)之前,我母亲、我外祖父母、我姨外婆埃尔维拉(玛玛埃)、我舅舅、我舅妈,那整个大家庭都在小心翼翼地瞒着我这件事;我在这个大家庭里,先是在科恰班巴度过了我的童年,后来,自从外祖父佩德罗被任命为皮乌拉的最高长官之后,又到了这里。当我妈妈是个刚刚度过少女年龄的姑娘时,一个庸俗、可怕、类似连载小说式的故事(这是我后来逐渐这里那里搜集资料、难以填补空白的地方就凭借想象补充才重新恢复、发掘出来的),使我母亲的家庭(说实话是我唯一的家)蒙受耻辱,毁坏了我母亲的生活。

这是个开始发生在十一年前的故事,距离揭开这件大事的舞台埃奇古伦防波堤有两千多公里。当时我母亲十九岁。她去塔克纳是为了伴送我外祖母卡门(是塔克纳人),她们从阿雷基帕出发,当时全家住在这座城市里,是为了参加某个亲戚的婚礼,时间是1934年3月10日,那一天就在省里那个小城市刚刚修建起来、马马虎虎的机场上,有人给她介绍了帕那戈拉广播电台(泛美公司最早的叫法)代理人埃尔奈斯托·J.巴尔加斯。他当时二十九岁,是个很漂亮的小伙子。我母亲迷上了他,从那时起直到永远。他大概也堕入了情网,因为她在科塔纳度过一段假期之后便返回阿雷基帕了,他还给她写了好几封信,甚至在帕那戈拉广播电台搬迁到厄瓜多尔去的时候,他还去阿雷基帕跟她告别。他在阿雷基帕的短暂访问中,二人正式订了婚。订婚后的日子是靠书信往来度过的;直到一年以后他和她方才重新见面,这时我父亲(帕那戈拉电台再度搬迁,这一次是迁往利马)为了婚礼再度出现在阿雷基帕。1935年6月4日,他们二人结了婚,住在帕拉大街上外祖父母的家里,当时那住宅精心地布置了一番;从保存下来的照片(好多年以后他们才拿给我看)上可以看到多丽塔身穿拖地长裙、饰有半透明灯心草的白纱礼服;脸上没有丝毫容光焕发的样子,反倒是很严肃;她那又大又黑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对前途未卜的疑问目光。

P1-2

序言

译者序

自1980年开始至今,巴尔加斯·略萨已有以下作品被译成中文:《城市与狗》、《绿房子》、《酒吧长谈》、《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世界末日之战》、《狂人玛依塔》、《胡利娅姨妈和作家》、《谁是杀人犯》、《谎言中的真实》和《水中鱼》,占其全部创作的二分之一。

《水中鱼》是略萨1993年的新作,同年4月出版。友人尹承东先生托人购得,为支持译者翻译此书便割爱相赠了。初读此书,只感觉作者回忆文学生涯的部分极有参考价值,对于他从1987-1990年涉足秘鲁政治之事颇不以为然,甚至1995年10月18日在研讨会上宣读论文时还强调:“如果略萨在1990年大选中果真当了总统,他也未必是个杰出的政治家,但是世界上却少了一个优秀的作家。”话音刚落,会场上爆发出一阵表示赞同的掌声,但是,译完全书之后,我却反问自己,马克斯·韦伯说了:凡搞政治的都必不可免地要与魔鬼签约。那么如果签约的人都是流氓、无赖加政客,那政治生活岂不更污秽?反之,签约的人多一些智者,是否可用权让鬼推磨、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呢?历史固然有其不可预测、难以捉摸的一面和令人吃惊的曲折性,但是人的主观能动性难道就没有“事在人为”的另一面了吗?大量的历史事实证明是有的。否则哪里来的清官、清明政治、变法、变革和改革呢?

《水中鱼》单数各章回忆了作者是怎样踏上文学之路的;双数各章描写了作者1987-1990年的政治历险:从反银行国有化开始,到组织民主阵线,到参加总统竞选,到失败的出走和回归文学之路。两条叙述脉络均以事实为基础、以时间为坐标,中间夹杂着一些议论,但绝对构成不了什么理论体系。可是译完全书后,译者感觉这些事实要比那些所谓的理论更有说服力。仅以《水中鱼》这个书名为例,“水”就是社会生活,“鱼”就是作家,就是文学创作;“水”又可以是政治舞台,“鱼”是各式各样的政治家;“水”还可以是秘鲁的客观现实,“鱼”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以篇幅而论,“水”的部分,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秘鲁的历史与现实、党派斗争、竞选内幕等,写得详尽、生动,约占三分之二的份量,而作者的主观努力、理想和追求则居次要地位。这样的安排与作者是个不可知论者有一定关系。需要说明的是,他的不可知论的感慨是在大量的社会调查与实践之后发出的,这对于读者认识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是有帮助的,尤其是中国读者。因为我们接受的“人定胜天”、“鱼跃龙门”、“亩产可以25万斤”的思想教育实在太多了。不可知论会导致宿命论从而安于现状、不求进取,但凡行事小心谨慎,如履薄冰。过分强调主观能动性则导致唯心论和自大狂,办事易狂热、冒险、“大跃进”及至摧毁一切文化的“文革”。《水中鱼》绝对不是哲学书,但我们可以从中领悟的哲理却远远超过了“如鱼得水”的程度。

谈几个具体问题:

1.20世纪80年代的秘鲁是一盆什么“水”?

按照巴尔加斯·略萨的认识,这是一盆“浑水”:

经济危机、暴力和官场腐败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秘鲁的主要问题。

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通货膨胀、企业倒闭、失业人口增加、生产持续下降,从而导致工人、农业工人生活的进一步贫困化;导致中产阶级的萎缩与分裂。

暴力既有极左思想的影响,如游击中心主义的作祟,也有贫富悬殊、阶级矛盾尖锐等客观条件的激化,活动范围大,行为残暴者首推“光辉道路”。

官场腐败既是造成“水浑”的原因之一,又是“浑水”里的鲨鱼或是拉美亚马逊地区的食人鱼。

2.巴尔加斯·略萨治理“浑水”的处方:

私有制、法制加自由化。

巴尔加斯·略萨主张全民都搞私有制,他认为: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中,个人利益是基石。法律首先要保护个人合法利益,尤其要扶植和鼓励个人创造性的劳动,为公平竞争确定法律保障。企业要私有化,商业要自由化,经济要多元化。大力引进外资,面向世界开放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大力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文化教育,提倡私人办学。

略萨主张宪法高于一切,任何政党都必须服从宪法;尤其反对独裁者凌驾国家之上。建立健全民主选举制,新闻自由,鼓励舆论界对政府的监督和批评。

提倡多元文化,多元思想,反对种族主义,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大力培养公民的爱国意识、环保意识和人文意识。

为实现全方位的自由化,他给自己发起、成立的组织命名为:自由运动组织。

3.略萨的“处方”为什么不被多数百姓接受?

……

文学给略萨的馈赠要多得多:尚未开蒙,外祖父母和姨外婆讲的大量故事,识字后自己阅读的文学童话,十五岁到二十岁之间吞下了这些人的作品:马尔罗、麦尔维尔、海明威、吉卜林、卡夫卡、雨果、司汤达、福克纳、马尔托雷(?-1498,以写骑士生活闻名的西班牙作家)、巴尔扎克、福楼拜、列夫·托尔斯泰以及其他许多杰出的小说家。作为读者,“我觉得因为沉浸在那特殊命运、异国情调的风光和令人兴奋的人群组成的莽莽人海里的时光是最妙不过的了,因此,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我十五岁到二十岁这段时间里,在念文学和法律以及为糊口而炮制新闻的同时,我没有离开利马就让自己与中国同志一道在上海的大街上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就乘坐新英吉利的捕鲸船在大洋上追踪白鲸;就坐在帕尔纳斯山的咖啡馆里过起两次大战期间的逍遥生活;就开着破卡车搬家;就在可能是布拉格的城里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处死;就经受着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悲惨平原’的失败之苦;就在粗野的《深沉的南方》(福克纳的作品)窒息在阴暗的仇恨和扭曲的敌意中;就在美丽的西班牙姑娘布拉塞尔的帮助下与希腊继承人卡尔梅西纳一道干下贡戈拉式的无赖行径,与此同时,我还毁灭了土耳其帝国。”作为作家,略萨说:“这些作家应该同我一起接受塞万提斯文学奖,因为没有他们照亮我的青春和教会我敢于通过话语去梦想生活,我就不可能成为作家。”

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从1987年至1990年,略萨深深地卷入了政治之中,一个文学家竟然被推到总统候选人的位置上,本来这是文学“干预生活”的最佳时机,索性以作家的激情、理性批判的精神直接对民族灵魂进行拷问,这是在情理之中的:用文学设计的理想蓝图去改造现实应是非略萨莫属的,但是,看过《水中鱼》之后,读者就会觉察:政治是污水,洁身自好的文学之鱼难以存活!略萨的经历又一次告诉我们:优秀的文学既排斥政治的干预,也不以干预政治为己任,它要建构的是一个语言艺术的天才,因而只对这个艺术想象的世界负责,而绝不承担政治、法律、道德和伦理的责任。

《水中鱼》是1993年4月出版的,次年7月12日作者在北京与译者会面时就指出书中有若干笔误和疏漏,并当即在给译者题签的原文书上做了修改。1995年8月略萨的版权代理人卡门女士为支持译者翻译此书,特地将作者刚刚修订尚未付梓的手稿复印了厚厚一大本供译者使用,因此,这里要说明的是:这本《水中鱼》是根据1995年作者的修订本译出的。同时,谨向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博士和卡门女士表示谢意。

赵德明

1996年4月18日于燕东园

书评(媒体评论)

略萨的这本回忆录既是一份政治立场的声明,又是一场文学生涯的见证,两者同样引人入胜。

——《出版人周刊》

(巴尔加斯·略萨)出版了一部引人入胜、时常饱含着痛苦的回忆录……发人深省。

——《纽约时报》

《水中鱼》提供了一幅令人叹服的自画像,刻画了一个深陷在民主极端无理性的浪潮下的政治天真儿……一个时常令人发笑又具有警世意味的故事。

——《时代周刊》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8:4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