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提出"翻译是一种复调的对话"这一新的命题,运用巴赫金对话理论中的"对话性",及哲学阐释学等相关理论成果,在这一命题的基础上构建翻译研究新的阐释图式,演绎出赋格式对话的三个层次;认为翻译是作者、译者、读者共同参与的以文本为题、文化时空为背景的复调式对话。希望藉此不仅对"等值"、"译者中心"等理论进行理性的反思,而且为纷繁杂陈的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共时/历时的对话模式。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论
第二章 当代西方哲学与文论对翻译研究的影响
2.1 两大主潮:人本主义、科学主义
2.2 两次转移:作家一作品(文本);文本—读者(接受)
2.3 三个转向:非理性转向、语言论转向、文化转向
2.4 对翻译的影响
第三章 巴别塔的倒塌:逻各斯(道)·异延·翻译
3.1 道与逻各斯
3.2 异延与翻译
3.3 结语
第四章 译者和读者的话语角色类型
4.1 译者的话语角色类型
4.1.1 作为读者
4.1.2 作为作者
4.1.3 作为改写者
4.1.4 作为研究者
4.1.5 作为征服者
4.1.6 作为调解者
4.1.7 作为代言者
4.1.8 作为权力的运作者
4.2 读者的话语角色类型
4.2.1 作为隐含的读者
4.2.2 作为执行者
4.2.3 作为协商者
4.2.4 作为赞助者
第五章 时话的复调模式
5.1 “中心”论的局限
5.2 命题的理据和意义
5.3 寸话的模式
第六章 文化的对话——《红楼梦》译名再思
第七章 从后殖民主义视角看《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
第八章 对话的未完成性
8.1 互文性
8.2 主体间性
8.3 未定性
8.4 尾声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