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雅言与俗语(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郑培凯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郑培凯是香港著名学者,多年在香港组织学术活动、策划通识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衰承变有深入的认识。

在《雅言与俗语》中,他从文字、诗词、绘画、昆曲入手,在语言、艺术的细微之处,让读者了解中国的文史传统,旨在唤回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

内容推荐

从秦汉到今天,我们有两千多年的汉字文化积累,其中许多聪明才智的展现、悲欢离合的体会,都能丰富我们自身的生命追求。

郑培凯是香港著名学者,多年在香港组织学术活动、策划通识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衰承变有深入的认识。在《雅言与俗语》中,他从文字、诗词、绘画、昆曲入手,在语言、艺术的细微之处,让读者了解中国的文史传统,旨在唤回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

内容也许庞杂,但真要追索起来,这本《雅言与俗语》只有一个不变的主题,即古往今来的“雅言”与“俗语”。如果说文字真的有“雅”“俗”之分,追根结底,也都是仓颉惹的祸。

目录

自序:都是仓颉惹的祸

【每况愈下】

释中国

止戈为武

选贤与能

每况愈下

雅与俗之间

雅言与俗语

醍醐灌顶

谁谓荼苦

有女如荼

莫须有与将无同

漱石枕流

谐音的纠纷

谐音的吊诡

马上弹枇杷

大事不好

别字连篇

不会写字

仓颉蒙太奇

【干卿何事】

中国无史诗

中学读《诗经》

读《诗经》

仲子是男是女?

有女怀春

古诗难懂吗?

啊呀也是诗

鸟鸣山更幽

诗句通不通

岐王宅里寻常见

独钓寒江雪

独钓寒江鱼

夜半无人私语时

干卿何事

懒起画蛾眉

画屏金鹧鸪

小山重叠金明灭

菩萨蛮

花面交相映

燕子楼空

女性情怀

红酥手,黄縢酒

断章取义

渔家傲

神童诗

千家诗

夹竹桃

朱熹的诗

诗的象征

海誓山盟

民歌

管道昇的情歌?

筍子学派

凤姐儿登场

说大话

叠字的技巧

【天下太平】

春秋的丝绸

“竹林”和“七贤”

温泉可治病

三尸虫

昆仑奴

禅宗学习法

《山海经》的英译

翻译古诗

马勒与唐诗

生死存亡

信、达、雅

迷信名牌

中国的噩梦

方音难懂

一字不能易

你的家父,我的令尊

胡说八道.

耳濡目染学经典

萝卜头

屈原不是韩国人

天下太平

【风姿花】

风姿花

宁静的艺术

昆曲几百年?

法国人看昆曲

日本人唱昆曲

覆水难收

良辰美景奈何天

前世今生紫钗记

汤显祖在北大

烧刀子与蒜包儿

昆剧武戏

京剧不带唱

张飞骂孔明

【写实与象征】

韩幹画马

吴昌硕作品展

吴昌硕的双钩兰

吴昌硕论刻印

黄苗子的书法

焦墨人生

马得画戏

江启明的画境

山水变奏

司徒乃锺的画

魏米尔

欧基芙

画家论画

心灵的故乡

写实与象征

有始有终

倾国倾城

痖弦的异国情调

《如歌的行板》

张爱玲的魔障

不喜欢张爱玲

试读章节

每况愈下

自从鲁迅在《从胡须说到牙齿》一文里,批评章士钊沿袭古人,把“每下愈况”误用作“每况愈下”,就开始有人要“拨乱反正”,给“每下愈况”一词平反。因此,现代的文章里,遇到形容情况愈来愈糟,就时常有人一反习惯用法,写成“每下愈况”。另有些人习而不改,仍用“每况愈下”。于是情况愈来愈糟,年轻人愈来愈糊涂,不知道是“每下愈况”呢,还是“每况愈下”?

其实,说章士钊用错了典故,未免有点吹毛求疵。古人与章士钊把“每下愈况”用作“每况愈下”,也并非误用,只是颠倒字序,转来表达不尽相同的意义。换言之,“每下愈况”和“每况愈下”的意思不完全相同,用对用错要看情况而定,不是正误关系,不能搞什么“平反”。

“每下愈况”出自《庄子》:东郭子问“道”在何处,庄子说“无所不在”。东郭子不甘心,还要继续追问,庄子也有问必答,说在蝼蚁、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愈说愈低下。东郭子只好闭嘴,庄子便说:“你所问的,根本没有接触到实质。……市场上检查大猪肥瘦之法,是去踩踏猪腿,愈往低下愈明情况(每下愈况)。”因为猪腿愈往下,肉愈少,是验测肥瘦情况的好方法。因此,“每下愈况”的本意,虽然暗含愈下愈瘦之意,却不是明指情况愈来愈糟。

碰到这样的困扰,查查《辞源》、《辞海》,基本上是可以解决的。可是,有些人以为鲁迅既然批评了章士钊,其中必定有文章,“每况愈下”的用法总是有毛病的,不如还是用“每下愈况”吧。那就上了大当了。

请回去读读鲁迅的原文,他的确是在批评章士钊,自己却按习惯用了“每况愈下”,只是说明了要把错“栽”在章士钊身上。雅与俗之间

汉代的赋,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很有特色的。刘勰的《文心雕龙》说赋的特性,是“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也就是长于铺陈事物,用夸张的笔墨形容物体。一般而言,汉赋文辞华美堆砌,多用不常见的字,令读者感到深奥艰难。如司马相如的《上林赋》、班固的《两都赋》,有些段落就像辞典中的“难字表”,难以卒读。

一九九三年,在连云港市东海县尹湾村发掘的汉墓中,发现了竹简《神乌赋”。这篇赋不见文献记载,是过去完全不知道的一篇汉代作品。风格也与我们熟知的“铺采摘文”大不相同,用词浅近通俗,而且以叙述故事为主。有些学者指出,《神乌赋》是寓言文学;也有人称之为“白话赋”,还有人干脆称之为“民间文学”。

不管《神乌赋》从内容与文字风格上如何归类,它确确实实是篇汉赋,而且是篇通俗的赋,与我们过去所知的汉赋性质不大相同。所以,我们只能修正对汉赋的看法,承认汉代还有“俗赋”,而且不可能只有这一篇。

可能的情况是什么呢?是大文士如司马相如、班固、张衡,写着典丽华藻的“雅赋”,声名赫赫,有所传承。小文人也不甘寂寞,运思遣词,写出《神乌赋》一类的作品,只是不登大雅之堂,文献不载,后世就不知道了。

《神乌赋》的作者是谁,现在已经难以推断,但总是西汉的小文人。是属于社会底层的呢,还是官吏写《神乌赋》只是偶一为之的游戏笔墨?也无从得知了。

可以得知的是,文化总是多元的,连汉赋也不例外。

P15-18

序言

都是仓颉惹的祸

十多年前,初来香港,应《明报》编辑的邀约,在报端开辟专栏,写了一批文史知识与古典文献解读的短文,对象是中学语文老师以及修读文史专业的大学生。最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帮我辑成一书,要我写一篇序,我就想到以前写过一篇爱森斯坦论汉字的文章,《仓颉蒙太奇》,正好可以顺着这个话题继续谈。反正只要是讨论中国传统的文史知识,不可避免,就要涉及汉字的特性,这一切都是仓颉惹的祸。

研究古汉语典籍,属于传统“小学”的范围,掉进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的领域。《汉书?艺文志》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许慎《说文解字》讲到六书,则说,“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用词稍有不同,意思是一样的。汉代学者明确指出,每个人学习文化,首先是要“识字”,不识字就是文盲,根本不可能传承前人累积的知识,踏入文化领域,也就一生懵懵懂懂,远离了文明的进程。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之下,至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因此,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史,第一步是要有点“小学”知识。

然而,这个涉及文字训诂的“小学”,可是与今天小学生一大清早背着大书包,在街上摇摇晃晃,苦着脸去上的小学不同,是现代人眼中非常艰深古奥的学问,连专业学者学起来都感到十分吃力的。还记得我在台湾大学读书的时候,对一切文化知识的探求,如饥如渴,只要是文史哲的课程,没有不去旁听的,唯独不肯去听文字训诂的课,认定了那是“迷恋骸骨”的学问,是与知识的木乃伊为伍。倒是因为喜欢唐诗宋词,对文字的韵律有兴趣,听过半个学期的音韵学,看着近视到几乎半盲的许世英(许寿裳的儿子)老师在助教的协助下,摸摸索索上了讲台,以董同龢的《汉语音韵学》为课本,闭着眼睛告诉我们第几页第几行哪几个字印错了,要改正过来。我很快就发现,自己的兴趣是文学想象的审美翱翔,是文字如何协律押韵的音声之美,不是汉语音韵嬗变的轨迹,不想知道高本汉如何探索上古音的脉络,也就半途而废了。能够在班上支撑了半个学期,不是因为这门学问对我的吸引,而是老师的敬业精神让我感动。许老师喜欢板书,大段大段的引证写满了整个黑板,擦掉了再写,却因为视力太差,擦不干净也不知道,再写的文字就覆盖在擦不干净的字迹上,整个黑板一片模糊,有似纽约街头巷尾的涂鸦。同学都暗自偷笑,我却感动莫名,时常觉得胸中块垒,压得我喘不过气。总之,我在大学时代远离了文字训诂的“小学”,避之唯恐不及。直到上了研究所,认真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必须洞彻古典文献的诠释,这才理解了“读书必先识字”的真谛。  汉字的出现,大约是在三四千年之前,由甲骨文演变为古籀文、大篆。到了秦始皇“书同文、车同轨”,虽然以小篆统一了文字,却因为经历过一两千年的传移摹写,发展的轨迹相当纷繁,理解先秦古籍已经不是件容易的事。汉代经师解读秦火劫余的古代典籍,有古文学派,就专注于释读小篆之前的古文字,企图揭示古代典籍的原始面貌。王国维曾经说,两汉的古文学家与今文学家不同,大多数是“小学家”,精通文字训诂,特重文献的考据,说的就是这么回事。从汉代到今天,又增加了两千多年的汉字文化累积,其中反映了许多聪明才智的展现、悲欢离合的体会,都值得我们重新审视,丰富我们自身的生命追求。

这些专栏文章,虽是有感而发,却都是随意为之,信手拈来,并没有一以贯之的脉络。真要追索起来,只有一个不变的主题,就是谈论古往今来的“雅言与俗语”,如果说其中真的有“雅”“俗”之分,追根结底,也都是仓颉惹的祸。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11:1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