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六朝时期的货币文化上具有重要的转折意义。2003年秋,中国钱币学会古代货币专业委员会在南京组织了一次以“六朝货币与铸钱工艺”为主题的研讨会,会上汇集了来自全国文博、科技、考古、金融、钱币等方面的专家学者,集中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新时期中国钱币学复兴以来,六朝货币出土发现与科学研究方面的主要成果,本书精选了这次会议中的数十篇学术论文,内容包括六朝时期的钱币铸造、六朝钱币学研究、六朝的钱币与历史三个方面。
襟长江,带秦淮,衔钟山,佩玄武。古都南京素以“虎踞龙盘”著称于泱泱华夏,历史上它曾经几度为都,其中,六朝的时间最长也最为重要。以六朝建康都城为中心的中国南方地区为避乱南下的中原文化提供了休养生息之地,同时也使长江流域等南方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提高,为后来的隋唐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因此,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六朝文化具有“继汉开唐”的划时代意义,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值得我们不断深入地发掘研究。
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六朝时期的货币文化具有重要的转折意义。如:先进的铸钱技术逐渐推广,有关货币理论的研讨争议也比较活跃,出现了中国的第一个钱币学家顾炬和第一部钱币学著作《钱谱》。但是,相对于六朝文化其他方面的研究,我国有关六朝货币文化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尚存在不少空白点。譬如关于六朝钱币的工艺生产技术,由于实物少,文献记载语焉不详,这方面的研究远远落后于其他朝代货币铸造工艺的研究。作为江苏地方钱币研究的学术组织,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承担起这项工作。近年来,相当丰富的地下遗物的出土发现也为我们提供了有利的研究平台。由于这项研究工作涉及经济、科技、考古、钱币学等多个学科,需要新的研究理论、方法和视角,仅仅靠钱币学家传统的研究方法显然独力难支。
在中国钱币学会古代货币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下,在各位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和关注下,经过近一年的准备,2003年深秋,我们在南京组织了一次以“六朝货币与铸钱工艺”为主题的研讨会。这次会议是六朝货币研究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因为它汇集了来自全国文博、科技、考古、金融、钱币等方面的专家学者,集中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新时期中国钱币学复兴以来,六朝货币出土发现与科学研究方面的主要成果,其中,既有“南朝萧梁钱币叠铸工艺与模拟实验”这种把现代金属学、冶铸学与钱币学相结合的突破性、学科交叉型课题,也有运用史证结合传统研究方法重新诠释前代遗物与前代研究的成果;既有从宏观文化史角度剖析六朝货币文化多样性的尝试,也有从微观文化史人手透视当时意识形态流行趋势的探索。可以说,这次会议是对以往研究的一次集大成式的总结,填补了六朝文化体系中有关钱币文化研究的空白,同时也为今后深入探讨构筑了一个崭新的平台。
六朝货币研究任重道远,数十篇会议论文也许未能囊括这一领域的所有成果,但每篇都凝结着研究者在科学探索中进发的智慧与付出的艰辛,但愿行走在“山阴道上”的诸位读者,能领略其中的无限风光!
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副行长
江苏省钱币学会会长
黄正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