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故里鹿邑县亦因老子先后由苦县更名为真源县、卫真县、鹿邑县,并在鹿邑县境内留下许多与老子息息相关的珍贵文物……《老子》(作者杨书案)还原了老子的本真形象,立意新颖,具有一定的意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老子/中国历史人物传记文学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杨书案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故里鹿邑县亦因老子先后由苦县更名为真源县、卫真县、鹿邑县,并在鹿邑县境内留下许多与老子息息相关的珍贵文物……《老子》(作者杨书案)还原了老子的本真形象,立意新颖,具有一定的意义。 内容推荐 老子是我国古代哲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者,他的学说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自古以来,人们都把老子当做圣人,对其真实形象所知无几。《老子》(作者杨书案)则还原了老子的本真形象,立意新颖,具有一定的意义。《老子》作家围绕着《道德经》来铺衍故事,笔调平实;以白描的手法,通过多种人称的灵活表现手段,以典雅富赡的笔触,结合自身深厚的功力和独到的领悟,塑造了一个活生生的、由凡人到文化巨人的老子艺术形象。 目录 序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三十 三十一 三十二 三十三 三十四 三十五 三十六 三十七 三十八 三十九 四十 四十一 四十二 四十三 四十四 跋 试读章节 现在,很多人借咏镐京荒凉的诗来咏洛邑的荒凉了。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当年的荒凉败落怪幽王,现在呢,只感受到荒凉败落,却找不出应该承担罪责的“此何人”来。就像一个人害了重病,还不知道病在哪里,这就更加可怕了。 长者扑簌簌落下几滴老泪,又赶忙拭去。强笑说,看,我这中原士子又愤世嫉俗了。 李耳劝解,老先生,人生不满百,何必怀万古愁? 老先生说,也是,天塌下来,自有长人顶,我愁什么。你初次来京,大概也没有亲友可以投靠,就到寒舍歇脚如何? 多谢老先生盛情相邀,我倒想先去拜谒王孙逸大夫。 哦,那倒是一位好客、养士的贤大夫,你应该先去见他。如王孙大夫肯相留,吃的、住的,什么都不用发愁,日后还有荐举出仕的机会。 万一王孙府不留你,你再来找我。长者指给李耳看,东门城根一幢绿树环绕的宅院便是,环境倒还幽静。 王城方四十里,堪称中原第一大城。按照中原南面为王的传统惯例,城区南部是王宫、宗庙区、王室贵胄居住区。北面是市场和手工业区,有窑场、石场、骨器作坊等。这就是所谓“面朝后市”的城市布局。南北两大区之间的中间地带,则是居民散居的地方。与宫殿区的富丽堂皇市场、作坊区的繁华热闹相比,便显得冷落多了。 进东门向南拐,一路走一路问,几乎没有人不知道王孙逸大夫府第。 高高的墙垣围着一个很大的建筑群,围墙上覆盖着有花纹的大瓦。有了护墙瓦,板筑土墙免受风雨浸淋,不易坍毁。一块一块有花纹的大瓦覆在墙头,也是一种装饰。即使在贵族府第中,这种建筑也是比较考究的。 王孙氏,姬姓,也就是说与周天子同姓,本是宗室。五代以后,子孙不再在名字里用姓,而以这一支末代祖的名为氏,或者以封地的地名为氏。所以,一姓往往分为数十百氏。 姓者,生也,所以明世系而别种族也。氏者犹家,所以表家门也。同姓子弟,几代之后另立家门为某氏。 王孙氏本是王族子弟,世代做周朝大夫。前几代出了个王孙满,博学多识,擅长言辞。曾用巧妙的外交辞令,遏止楚庄王进王城规九鼎的欲念,维护了王朝尊严,也维护了岌岌可危的王权。 周天子感念王孙满的功绩,除了丰厚的封赠外,还广其宅第。 王孙氏这一代嫡传子孙叫王孙逸,继承爵禄宅第,性格豪爽,喜欢养士。只要有一技一艺之长,不论贵贱,不问亲疏,都愿收养。他企望能像先祖王孙满那样,对王室有所贡献。 李耳来到王孙府前,并不像有些贵胄府第戒备森严,门口只有两个应门的阍者。出入大门,既有衣冠俨然,车马华丽的,也有衣着杂驳,徒步而行的。 有个南方来的读书人,想见王孙大夫,请通报。 阍者打量眼前的年轻人,请教名讳。 姓李,名耳,字聃。 有什么技艺特长? 没有。 没有?阍者为难,这怎么好通报? 你如实通报吧。 如实通报,王孙大夫不愿见,你可不要怪我。 不怪你。 阍者脚步颠颠往里走,都说南方人滑头,这个南方人却太实在。有技艺的人,王孙大夫才肯收留,凡是想在这里混饭吃的人,管他有没有真本事,谁不说自己有一技之长?这人倒好,干脆说什么技艺特长也没有,不等于说,要白混饭吃? 王孙逸听了阍者的通报,觉得新鲜。 这些年,前来投奔的人不算少。或说自己擅谋略,有辩才;或说剑术高明,力能扛鼎。有的人甚至毫不隐讳,长处就是鸡鸣狗盗。这些人,我都给予礼遇,甚至养在馆舍,锦衣玉食,待为上宾。 其实,良莠不一,并不一定都有本事。言实不符的,住些日子,自觉无趣,走了。却没有一个人,刚上门,就说自己没有技艺特长的。P4-5 序言 书案新作《老子》面世,嘱我为序。作序我实不敢当,却也义不容辞。 书案与我是北大中文系五六级同学。君子之交淡如水,毕业后天各一方,一别经年,音书隔绝。八六年夏秋间,忽接书案柬邀,赴张家界参加书案历史小说讨论会,其时他已是若干种获奖与未获奖的儿童文学作品、若干种畅销与未畅销的长中短篇小说的知名作者了。尤其是历史题材长篇小说斐然有成:《九月菊》、《长安恨》、《秦娥忆》、《半江瑟瑟半江红》等,均在历史文学界、评论界享有口碑。张家界之行以文会友,我与书案既是同窗旧友,也是文学新知——此前书案作品我读得不多,是参加这次会才认真读起来的,并为此写了一点评介文字。八九年秋,我和书案均参与剑门蜀道历史文学研讨会,同缪俊杰、凌力、何镇邦诸友相聚甚洽。其问我们游九寨沟,漫步而漫谈,知道书案在写孔子。翌年《孔子》出版,书案寄书遗我,读后我撰写了一篇不短的文章,交刊物发表。也参加了他到北京举行的此书讨论会。过了一年半,书案又有新著行世,就是《老子》。 …… 书案执笔为文,迄今少说也有几十年了吧,从《老子》看,他的思想和技巧已更成熟,文字功力也更老到了,而风格则老而弥新——譬如题材的新开拓,技巧的新探索(包括改变常规的人物对话写法,去掉引号,使对话、心理描写、叙述语言融为一体)。《老子》也有弱点,对大众读者来说,它的可读性恐怕比他本人其他作品要差些,这是题材所限,也是由此而趋雅的格调所限。古哲人小说对读者的选择不免要严些窄些,这也属正常。惟愿书案今后创作,更要超越《老子》,正如他这部《老子》,实现了对老子的超越一样。 后记 历史小说在中国可以说源远流长。中国最早的几部古典小说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直接取材于史实,自不待言。即如明人写的《金瓶梅》,实际勒的是明代宫廷、市井生活画卷,书中人物却是宋代的。清人吴敬梓著《儒林外史》,实际写的是清朝,即他自己所体察和感受到的生活,书中的故事年代却假托明朝,似在写历史小说。 有人说,这是由于中国的文字狱太厉害,文纲语阱。周武王器物诸铭,《笔书》:“陷水可脱,陷文不活。”用历史题材写小说,假托历史写小说,不直接与现实抵牾,或者安全些。这话自有道理。 但是,不应忽略,“距离”是一种重要的审美原则。 少年时,同学们常如此作剧,伙伴们突然把你推到一面大墙前,挨墙根有一长溜商业广告。你鼻子尖对着一个比人还高还大的,笔画比胳膊腿粗。这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常用字,却瞠目不识。 伙伴们撒开手,退后一定距离再看,这字太好认了,你不禁哑然失笑。 对具体事物的认识如此,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也如此。要准确把握一种广阔的、重大的社会生活,并对它作严肃的表现,必须有适当的时间距离。 美的欣赏,同样有距离效应。桂林的山,最好在漓江上乘了船看。像剪纸,如水墨画,蓝天大地做镜框,在两岸镶嵌着。可以想象成狮成象,成龙成凤,成美女,成钓叟,意趣盎然。到了阳朔。舍舟登岸,山就在你眼前,山崖光秃秃的,说不上什么奇峰异石,你反觉兴味索然,整个过程也到此为止。 谚云:远来的和尚会念经。人的心理向往远的,陌生的。 时光流逝,淘洗了华而不实与浮泛,留下朴实与凝重,小说家得到了提炼的方便。 小说家摆脱了现实的、功利的束缚。能够较为自由地抒写。他可以指斥最显赫的帝王,可以和圣哲坐而论道,也可以和卑微小人,以至勾栏妓女推心置腹。可以写全方位的生活,而较少顾忌。 最美的创作,往往产生于自由的、最佳的创作心态。 历史题材小说和现实题材小说,同为小说,只是载体不同,都要有审美功能和认识功能。既然是写给当代人看的,历史小说也须有当代的美学趣味,当代意识,深刻的当代的人生体验,否则,读者便难以接受。这种当代性不是游离的,附加的,不同于比附、影射,它像一种元素化在作物体内,缺少它,植株便会枯萎。 一个历史小说家要占有大量史料,或者叫深入历史生活,但绝不是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钻故纸堆的人。他或许已经走过漫长的人生道路,经历过复杂的、坎坷的人生,有过痛切的人生体验,有过苦苦的思索和追求,这一切都是现实的、活生生的。现实生活每一轻微的律动,都会掣动他敏感的神经。 现实题材作家将自己的体验、思索、神经的感应,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表现,直接传送出来。历史小说家将自己的体验、思索、神经的感应,通过对历史生活的反映、表现,间接折射出来。 历史和现实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眼前之事,俯仰之间即为陈迹,即为历史,而现实又是历史的积淀和延续。十年、百年,以至千年,看似遥远,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一瞬。历史与现实,血脉沟通,万缕千丝。’ 所以,许多大家游刃于二者之间,自由摘取,随意点染,既有历史题材的巨制,也有现实题材的名篇,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他们有丰富的、生活的、思想的、艺术的蕴藏,只要遇上合适的喷发口,便岩浆一样喷发出来。正如火山的喷发,从来不计较这是一个千百年前的历史喷发口呢,还是一个现时的新的喷发口。 是以为跋。 杨书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