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证券市场中想要长期生存与发展,从来都不能依靠一时的投机取巧;只有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坚持寻找和使用合理的方法,才能真正做到控制风险和稳健投资。
本书作者以自己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深入研究了股价波动的规律,全面总结了影响股价波动的真实因素,提出了自己的理念和操作方法。随着国内股权分置改革的推进,中国股市又开始了新一轮价值重估与行情拓展。在股市新的时代和阶段,投资者更需要冷静、理性、修炼。我们向投资者极力推荐《波动法则——半反向博弈》一书,如同作者的愿望一样:希望给读者一些启发和帮助,以促成各自的经典和事业。
潮起潮落,世事在不变与变化的规律中更替前进。自然界已经有两套成熟的理论用来解释太阳系甚至是整个宇宙的运行;人类活动中也摸索出了名目繁多但确有其事的各种社会法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然而与此同时,我们还是在不断地遇到难题和困惑。正如股票市场一样,价格波动的因素一个个被总结,又一个个被市场废弃;最终投资者手中掌握了各类股票操作的方法技巧,而这些方法技巧的科学程度和有效性却无法得到保证。
如上描述是对现行大部分研究结论的客观评价。形象的比喻是:人类的所有探索都类似“瞎子摸象”的过程。尽管我们在心理上一直秉着完整科学的工作态度,但在技术上还是无法改变“长期无知”的局面。因此在许多时候。研究人员必须跳出已有的框架,以一种超越、彻底的眼光来看待这些事物及其运行。股票分析当然也是其中之一。
众所周知,在华尔街100年历程中出版了各种各样的股票书籍,但是成功的经验总是难以传承。直到今日,对股票价值分析作出真实贡献的仅有以本杰明·格雷厄姆为代表的少数几个;而列股价动态分析作出真实贡献的更是寥寥无几。原因是前者的研究处于可控的范畴,而后者的研究处手不可控的范畴。概而言之:由于证券定价的不确定性,我们始终没有全面的:去总结和把握关于股价波动的根本性因素。本书正在试图打破这个僵届,以最科学、最彻底、最真实的逻辑来剖析这个问题,给市场和投资者作出一个全新的解释。
市场中关于股票的书籍现在太多分为两类:传统概念的教材和盈利模型的介绍。但是现实的情况是:经久不变的简单规律不存在;传统的基础知识又不受用。针对这种矛盾,本书选择了一个折衷的写作方案:首先以理论推导的方式高屋建瓴分析股价波动成因;其次在客观真实的环境下寻找可行台适的操作机会。因此这是一套理论与实践结合成体系的权威教材,投资者可以自己根据这样的一个参考程序进行合理的股票分析。
最后:这也是国内外第一本从物体与运动的角度出发对股票进行科学的受力分析的著作,其对波动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远远超过简单的基本面和技术面分析,或能成为经受住历史考验而不衰的真正经典;同时本书提出的博弈观点也为未来的股票分析方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突破口。从这一点来说,本书在股票分析的专项研究上已经可以超越一酉年前的传统理论。
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自2001年以后的中国股票市场环境,总体上说是个价值回归的过程,那些在过去仅仅依靠美丽的神话而存在的空中楼阁在一个个倒塌。与此同时,一批批不相信现实的机构或者散户投资者都在这次经历中走向没落。直到2005年,属于多数的散户投资者手中还持有这样的垃圾股票,他们期待着历史可以重演,但是价值投资的主流似乎是不可抵挡的。在证券类的新闻调查中已经有许多投资者对不断贬值的股权感到彻底失望;事实上,有许多股票也已经退市或者接近退市。
根据2005年上半年的交易所数据,沪深两市共有上市公司接近1500家,其中ST类戴帽的股票将近100只,绝大多数股价在3元以下,有一批股票交易价格跌至1元附近,成为“仙股”一族。其中较为典型的如ST托普的10年走势图,在2000年以前的5年中连续上升5个波段,最高复权价格到达24.95元(前复权),而在以后的5年中股价却是出现大的5次下跌,即使在1元附近也难以保证其具备价值。重心的不断下移。我们摘录当年4月28日上海证券报的相关资料数据:
平均股价:沪深A股2000年12.32元至12.78元;2001年8.67元至9.21元;2002年6.73元至7.18元;2003年6.96元至6.56元;2004年5.73元至5.86元;2005年4月底4.78元至4.74元。
平均市盈率:沪深A股2000年50.89倍/52.99倍;2001年40·13倍/44·31倍;2002年32.17倍/35.66倍;2003年28.32倍/28.53倍;2004年24倍左右/25倍左右;2005年4月底22倍左右/17倍左右。
总体来看,有600只左右的股票创历史新低,剔除次新股以外,如此大额数量的股价回归证明这一次的大盘调整不仅仅是对历史的修正,而是一次完完全全的革新。因为我们都知道指数没有创新低是因为不断有新股的能量补充。而实际上从市场存量的下跌幅度来看,已经差不多回到起点。
上面这段文字描述的是行情逆转以来,普通投资者的损失,其中还不包括已经退市在三板市场的30多只边缘股票。现在当我们痛定思痛,总结投资经验的时候,对指数和股价下跌作出了清晰的答复,那就是所谓的“市场正在从一个投机的时代走向一个投资的时代”。这种结论看来是被用来称道价值投资的非凡意义的,但是经过2003年初和2004年初的两波价值投资热以后,又有一批机构和散户投资者在高位拿到了“基本面非常优良”的股票,而到2005年的时候这些股票的价格也有大多数已经面目全非了。钢铁股在经济周期还没有出现衰退之前就已经大幅度地回调,汽车股更是在暂时的行业低谷中变得很不值钱,股价甚至比以前收益数据更差的年份还低,许多人开始对所谓的价值理念产生怀疑。但如果你要批判价值投资的有效性,同样有人会反驳:大多数非价值性的股票其价格下跌的幅度更加大,速度也更加快,这已经是铁一样的事实。而且,另外一些价值被推崇的股票价格确实一直维持在高位,还有一些连续走高,比如公路运输与港口航运类的股票在当时就是幸运儿。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而且同样是蓝筹股的这些公司,基本面的差距真的需要如此大的价差来区别吗?看起来,我们似乎站在了一个尴尬的位置,单一的肯定与否定都难以自圆其说。在这里还要讲一个事例:曾经在2004年中国联通A股的拉升过程中,一批分析师与研究所的相关研究员一起讨论当前市场的状况。当中有许多人就听到关于国际资本战略持有中国联通红筹股的消息,同时公开市场信息上,关于中国联通内地的收益数据、业务发展数据、并购计划等小道消息也是满天飞,该公司的发展前景处于前所未有的理想状态。事实上,以后的联通A股价却出现了大幅度的下跌,与之对应的公司业务也并没有出现当时预计的那样旺盛。其实在类似的交流中都应该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到底是怎样知道国际资本战略持有联通的,确切地说是这个消息怎样被知道的。因为在这个市场中,大家要切记:所有你看到和听到的东西可能都是人家让你看到和听到的。这件事也告诉投资者,基本面定价有时候同样是很脆弱的。
很明显,市场和普通投资者又在面临一次新的考验,同时,我们从投机一个极端走向投资的另一个极端时形成了新的风险。在操作中,我们一方面强调公司价值的重要性,并且也在不断地看到运用价值炒股的成功例子;而另一方面基本面制造的价值陷阱也是随处可见。这个矛盾如何解开呢?初步给出的建议是这样的:首先,基本面的运用需要有正确的理解,并不是人云亦云、随便定价,所以,第一步必须充分掌握一套公司基本面分析的方法。其次,在套用价值定价的过程中,投资者必须明白基本面仅仅是股票上升下跌的其中一个要素,即使我们尽其所用也不能包含所有的信息,股价会在其他要素的影响下波动,比较熟悉的例子是:主力控盘行为、大盘的系统风险影响等等。所以,投资者不能把学习基本面当作是简单的赢利模式,而只有当价值这个因素在综合的股票分析中被适当运用的时候,可能才有成功的例子。股票操作这个行为向来都是复杂和充满不确定性的,你不能简单地使用一种方法,也不能简单地排除一种方法。永远记得运用多因素来分析一个股票是对长期投资的忠告。P2-4
能够在华尔街股市经受住几次大的波动,包括至少一次大股灾而创造奇迹的人已经寥寥无几;能够在十五年中国股市的轮回中叱咤风云、财富不断积累的人同样也是屈指可数了。根据有关报道显示:自从国内股市开辟以来,在A股市场崛起的人曾经数量济济;但是直到2005年为止,真正能够在这个市场中完好生存下来的人已经难以找到。其中最成功的就是在2001年以前暴富后离开股票转入其他行业的投资者,现在我们只能用“幸运”两个字来表达对那些成功人士的羡慕。在另一方面,风云变幻的这个行业,只要经历过火暴的行情,就一定会留下神话般的故事和一本本修炼赚钱的炒股秘诀。这似乎就是我们的收获。大部分的投资者总是在一轮行情快要结束的时候就已经掌握了一种赢利的模式,但是实际操作的时候,市场的特点已经斗转星移、今非昔比。回顾实实在在的例子:当我们不知道认购证可以发家致富的时候,少数的开拓者已经成为股市的新贵;当我们不知道什么样的涨停股票会继续上升的时候,大胆的狙击手成为股市的勇富者;当我们不知道技术指标怎么使用的时候,简单的均线系统就让一批先进的股民成为赢家;当我们不知道庄家那神秘操盘手法的时候,一些跟庄有经验甚至利用某种软件可以跟住大买家的投机者又获得丰厚的利润。但是一个时代一个特征,当这些赚钱的工具最后流传在市面上供大多数普通投资者阅读和吸取经验的时候,这样的事情已经不会再出现了,或者这些方法已经失效了。比如现在让你随意买入一只涨停的股票,谁还敢贸然认同?所以,经过股市的大震荡和时间的考验,最后保留下来能被我们珍惜和使用的东西其实非常少。
曾经有三个分析师讨论关于股票操作方法的一些最有用的工具。他们以专家的目光把几乎所有在书架上流行的“股林秘籍”搜索一遍,巴菲特与江恩的名字出现得最多,传统教材也不少,经典技术派著作与其他一些特色技术的书籍也是五花八门。这时候其中一个分析师认为他们的水平已经可以写一本同样的书;而男一个伙伴的意见是:普遍的情况是,初级的人看书,高级的人写书,成功的人被人写书。仔细想一下,在这一行操作最成功的几个人无论是国外的选手还是国内的投资经理,他们在实现财富增值之前根本就没有一种真正有效的方法供买卖参考。所有的事实证明:每个成功的投资者必须依靠自己的投资方法和投资经验成就事业,即使是你成功后的著书立传,也不会成为下一个投资者简单可靠的工具。江恩的《华尔街四十五年》、索罗斯的《金融炼金术》讲的都是一些与实际操作甚远的话,但他们自己却成了被写的对象;而普通投资者把这些“被写”的书看作了“圣经”。一本本所谓的“巴菲特如何如何赚钱,江恩如何如何赚钱”的边缘书给投资者制造了许多美丽的梦。在历史的一些阶段,是投资者需要对自己作出检讨的时候。特别是在每一次股价波动的大萧条时期,所有希望在这个市场能够长久生存下来的人都应该对这个行业进行审慎的研究,以最虔诚的态度理解股价升跌的最真实依据。
不得不提的是:就在三位分析师讨论“股林秘籍”的同时,他们又看到了几本教人如何买中彩票的书,书名的意思大多是“抓住500万”之类的。这是个可笑的现象,如果作者的这些方法是真实的,那么谁还有写书的想法?但是这种叫入啼笑皆非的事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屡见不鲜,比如描述一个产品非常灵验,只须简单使用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当讲师讲完以后就是一个促销酬宾与大展销等,情况大多是买某某露就送某某霜之类的。我们不禁要问:既然如此灵验,那还要送的东西干什么呢?
最后三个分析师的结论是:凡是在逻辑上背叛自己的东西都是虚假的,体现在股票这一行,凡是布道者说能让大家轻松而明确赚钱的也肯定是假的或有问题的。
那么写书的意义还有吗?巴菲特与索罗斯在成功之前是看什么书的呢?这才是对我们最有启发的东西。本杰明·格雷厄姆成就了价值投资的巨著《证券分析》,这是一本诠释债券与股票的价值的诚实的书;波普尔成就了哲学界的巨著《开放社会及其敌人》,这是一本社会学的诚实的书。这两位分别是巴菲特和索罗斯的老师。而后者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借助了前者书籍的力量,然后成就了自己的经典。同样成功的江恩,据传是看了《波浪理论》后得出了江恩理论的(虽然我们没有完整地看到这个理论)。已经可以说明问题的是:没有人可以简单得给我们一个赢利的工具,只有自己的东西才能赚钱;但是后来居上者大都是选择了一些诚实或根本的早期著作,然后再有个人的发挥。
因此,三个分析师的结论可以深化为:股票投资是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过程,投资者还是要看和学习股票方面的书,但要找诚实的书,不要找一些直接可以让我们赚钱的书。只有把诚实的内容吸取到属于自己的思考方式上来,这本书才会发挥作用,我们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成功。而任何道听途说的东西都是拿来茶余饭后消遣的,不应轻信。
作者本人从来没有被最成功的人传授过“秘诀”,最大的受益就是读了上述几本诚实的书,然后通过多年的市场实践经验,全面地总结了影响股价升跌的真实要素,并提出了自己的理念和操作方法。希望这些同样诚实和开放式的思路能够带给读者一些启发和帮助,以促成各自的经典和事业。
吴杰
2005年5月9日于广州
寻找影响股价波动的因素并赋之于文,其最初的出发点不是要设置一套赢利模型,相反,是对市面上大肆流行的许多理论的质疑。经过新兴市场的考验以及对成熟市场的考察,我们应该看到:想要在股票市场生存发展,规避风险与熟悉游戏规则是首先重要的。大部分的普通投资者其实并没有真正了解股票价格升跌的动因,任何一种形态的出现总可以给出一个片面的理由,市场因此充斥着圆滑、随意的分析论调。除去少数恶意的误导以外,在正文中已经指出,分析人员的这种困境并非由个人品行造成的。要全面地挖掘股价波动因素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因为根据本文的核心观点——股票所受的力都是不确定力。
以力作用的角度来诠释股价的波动,这种观点已经触及了事物的本质,与其他物体运动一样,以此推导的波动规律遵循科学原理与逻辑。因此该理论根源可能成为诸多股票分析方法中最彻底、最根本的一个。同时在解决不确定力的范畴内,博弈均衡又是一个符合科学逻辑的运用法则,考察股票作用力的博弈性将可能成为股票预测理论的新突破口。当然“半反向法则”仅仅是博弈市场的一种均衡特征,没有证据证明任何一个市场在任何状态下的博弈均衡规律是单一的,对这些轨迹的探索将是永无止境的。因此本书在开头的时候已经预言:有关股票分析的方法都应该是开放式的,包括半反向性在内。比如,在一个价格约束严格的公众市场,或者价格自由运行的非公众市场,这种半反向特征就可能并不显著;甚至单边交易、信用交易等制度也可能会修正博弈特征,当然也不排除使现行的法则更加有效。总之,市场变迁总是造成游戏规则的潜在更改,这种力作用的细节是需要重视的。
另外,即使在正确的分析思路下,我们还是要承认获利的难度。市场的发展前景不会指向“所有的投资者都拿住股票等待公司分红”,而是会选择波动交易。所以,市场永恒的规律都是在波动中少数人相对于多数人获利,成败的关键在于谁对股价波动的游戏规则更加熟识。与此同时,金融界也是充满谎言的,这种氛围形成一个牢固的链条,许多时候连专业人士自己也难以分辨,不知不觉地充当以讹传讹的角色。所以本文撰写的目的正是看到了普通投资者面对的市场缺陷,希望能提高交易的公平性,或能部分平衡博弈双方的矛盾。
最后,建议投资者在充分认识股价波动规律以后,通过跟踪验证,仅选取少数几种风险可控的技术进行买卖操作。因为过多地熟悉模型但粗糙地使用,可能对实际的账户赢利反而效果不佳,每种技巧都包含不精确的因素,只有经验丰富、熟练把握以后才可能因此获利。以上这些是对股票市场的真实描述,投资者参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