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深圳选择突围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作者 金心异//老亨
出版社 中山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第一部民间版“城市蓝皮书”!深圳著名民间智库“因特虎”倾力打造!30多位深圳问题意见领袖思想大碰撞!众说纷纭深圳向何处去?

如果说,从特区初创到1988年的梁湘时代结束,是深圳这座城市的“生猛时代”而从1989年至1997年香港回归、厉有为去职这近10年时间是深圳的“蹿升时代”的话,从1998年至2003年,则可以称为深圳的“迷惘时代”……

许多疑问挂在你我深圳人的心头。没有人能告诉我们准确答案。我们在忙碌的同时迷惘,在迷惘的同时惶,在惶恐的同时不甘心。然而无论甘心与否,我们注定要度过这样一个迷惘时代,已经过去的是历史,过去之后我们看出了它的必然,这种必然无论谁碰上都只能捱着,无论是市委书记、市长,还是每一个深圳的市民。不要说倒霉,这是成熟的代价。

作为一本非官方的、同时又不是面向普通读者的非大众的民间版本的蓝皮书,因特虎深圳报告影响深圳城市发展的途径是什么呢?我以为,影响能够影响深圳的人,是影响深圳的捷径!今天,我们借2006年度深圳圆桌会议这个机会,举行因特虎的最新报告——《深圳选择突围》。

内容推荐

从书名中我们读出了锐气和理想,他们对深圳这座城市的无限期许。也许这座城市在过去的一年里真的在这样努力,也许这样的断言还要过一段时间才能成立,也许冲锋号已吹响,但人们还没有真正做好决战的准备,也许深圳早已悄悄出击,只是战况远没有人们想像得那样清晰。但无论如何,深圳是值得期待的。

目录

第一部分 因特虎三剑客“深圳十大问题”对话集

 第一章 从“效益深圳”、“和谐深圳” 到“新特区主义

 第二章 李氏新政的突破口之一:深圳城市化的标本价值

 第三章 李氏新政的突破口之二:深圳人口问题:1200万带来的烦恼

 第四章 李氏新政的突破口之三:如何激活区域创新体系

 第五章 李氏新政的突破口之四:深圳的文化产业能成为第四支柱产业吗

 第六章 因特虎关于深圳问题的最新主张之一:“让纳税人走上前台” 与社会自治

 第七章 因特虎关于深圳问题的最新主张之二: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是深圳行政体制改革的第一要务

 第八章 因特虎关于深圳问题的最新主张之三:以商业精神革新政府治理

 第九章 因特虎关于深圳问题的最新主张之四:“新特区主义”不能回避区域定位问题

 第十章 当务之急:深圳治安困境如何突破

第二部分 2005年深圳语文

 第一章 “官方语文”之01号中共深圳市委三届十一次全体会议决议

 第二章 “官方语文” 之02号继往开来 改革创新 把深圳经济特区的宏伟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第三章 “官方语文”之03号李鸿忠在纪念深圳经济特区建立2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第四章 “民间语文” 之01号李哥成为深圳“一哥” 之后

 第五章 “民间语文”之02号上帝保佑闯深圳的孩子

 第六章 “民间语文” 之03号明天,我们的主场在哪里

第三部分 2005年经典盛放

 第一章 《南方都市报》2005年深圳年度人物揭晓

 第二章 《南方都市报》2005年深圳年度事件揭晓

跋 “因特虎” 这两年

附录 深圳大事记(2004.7一2005.12)

试读章节

纠缠不休的深圳定位问题。

这个城市需要一个明确的方向,似乎不如此,人们就手足无措。

最新的动向是,2005年上半年,短短的半年时间里,深圳似乎摆开了一场理论盛宴,从“效益深圳”、“和谐深圳”到“新特区主义”,依次出炉。

金心异:先解释一句:“新特区主义”是我造的词,李鸿忠虽然提过“新特区”这个概念,但是他并不敢或不愿用“新特区主义”这个词汇,“多解决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差不多是这个城市的基调,谈“主义”似乎冒天下之大不韪。但是我固执地认为,不用“主义”一词,不足以准确地命名在深圳出现的这些新的理论火花,也许称“主义”超前了许多,但是没有更合适的词了。

我在一篇文章里也说明了,想出“新特区主义”这个概念是受李鸿忠2005年3月27日在中共深圳市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所触动。

还记得此篇讲话一出台时,包括老亨在内,相识的好几个朋友都有兴奋的感觉,直觉地感受到这篇被称作李书记就职演说的讲话里,提出了一些新东西,有可能改变深圳的方向,但是要说新意在哪里,却谁也讲不出。因为那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话语,包括改革、创新、特区,这些词,难道不是一直被我们的任何干部挂在嘴边的吗?无论是中央还是深圳,这20年来,不是年年都在讲改革的吗?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随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深圳各系统各单位大会小会在学习李的讲话时,我感觉大部分人都还是稀里糊涂的,只是盲目歌颂“改革、创新”,却不知道李解决了什么问题,李的这一解决方案是怎么来的。因而当类似《深圳特区报》上边各色人等诠释李的“伟大”讲话时,他们某种意义上在解构或颠覆李讲话的原始精神。

我记得我自己最敏感的地方在于,我觉得这是为深圳定位问题做了定调。直到今天来看,我的敏感是对的。但我一直找不到一个最准确的用词来概括李的这些想法。我当时在因特虎写了一篇《就职演说重举“改革”大旗——李鸿忠能帮深圳找回“特区之魂”吗?》,也只是指出李重举“改革”大旗的意义,将深圳定位重新拉回到“特区”二字上;在四月底五月初,我在为报社筹划打算在深圳“两会”前推出的“深圳专题”时,我的脑海里始终在萦绕的是“深圳新思维”五个字,但这只是一个描述性的字眼,并不涉及李的,新思维如何定义之事。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说的话,没有找到一个最恰当的名字,就意味着你没有最恰当地理解了这件事。

在为《21世纪经济报道》写“深圳新思维”专题的主打文章时,老亨给我看了李氏拟在“两会”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的征求意见稿,在该稿的第23页,赫然有这么一句话: “当前,深圳已经进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效益深圳、和谐深圳的新时期,我们要树立和强化‘新特区’的意识,把改革创新的旗帜举得更高,以特别之为立特区之位,不断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境界”。

“新特区”一词一下子击倒了我:这是精要所在。李到深圳两年之后提出的一套说辞,可以归结为一个概念,那就是“新特区主义”,而李的就职演说,就是“新特区主义”的战斗檄文。

不知道为什么在许宗衡于“两会”上代李宣读的《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文本里,“新特区”一词不见了,也许李、许最后慎重了一下,还是不提出这个概念为好?但是我操作的《21世纪经济报道》“深圳新思维”专题,虽然标注的出报日期是5月30日,但真正的报纸已于5月27日提前隆重出街,这个词已收不回来了。我赶忙打电话给市政府里面的一位官员朋友,问他这个词有没有问题?他肯定地回答说, “很好,没问题!”

《南方都市报》的朋友苟骅特别地打电话过来,问我为什么在报告中找不到“新特区”一词。看来他也一样敏感地认识到这是一个极有意思的概念。果然,在6月3日的《南方都市报》所推出的《深圳权力榜》专题中,他们就堂而皇之地借用了我的“新特区主义”这个概念。P3-4

序言

这是“因特虎三剑客”和他们的朋友研究撰写,组织出版的“民间版深圳蓝皮书”的第二本。

第一本《十字路口的深圳》于2004年底问世时,在这个城市产生的冲击,是可想而知的。在国内,从来没有哪个城市像深圳这样,可以让任何大胆的创意或天真的想法很容易地付诸实施,他们产生了冲动,提出了一套想法,然后他们就去做了,做出来的东西哪怕是很稚嫩,但是那是创意的结晶,任何人都不可以小视。当然深圳这座城市从来都不会忽视这种年轻的、向上生长的冲动,于是他们收获了既是意外也是意料之中的成功,他们引起了重视,他们得到了掌声,他们也看到了更加诱人的前景。

于是他们又拿出了这第二本:《深圳选择突围》。从书名中我们读出了锐气和理想,他们对深圳这座城市的无限期许。也许这座城市在过去的一年里真的在这样努力,也许这样的断言还要过一段时间才能成立,也许冲锋号已吹响,但人们还没有真正做好决战的准备,也许深圳早已悄悄出击,只是战况远没有人们想像得那样清晰。但无论如何,深圳是值得期待的。

在他们酝酿这本书的时候,他们已经从一个网络上的虚拟社会,走到了现实中来,因特虎深圳俱乐部已经成为一个有形的深圳民间思考者组织,无论是小规模的“因特虎双周沙龙”,还是因特虎与综合开发研究院、 《南方都市报》等共同举办的“深圳圆桌”,以及“深商论坛”,都成为他们发出声音的阵地。他们的思考也越来越系统化、学术化,对这座城市的影响也越来越直接。“因特虎三剑客”以个人方式加盟综合开发研究院,成立泛珠三角研究中心,即是他们学术方向追求的一个证明。作为综合开发研究院这样一个也具有一定民间性质的国内知名研究机构的负责人,我欢迎和支持他们的这种转变,并渴望看到他们获得更多更引人注目的成绩。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

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罗力

2006.1.27

后记

2003年以前的“因特虎”是个温馨闲适的街边小酒吧,颇有特色,也颇有情调,借着深圳这个永恒不变的主题,虎友们在这里把酒临风,侃侃而聊……,那是深圳这个繁忙而喧嚣的商业都市中多么写意且别具一格的一道人文风景啊。

2003年,因为我为伊狂的那篇《深圳,你被谁抛弃?》,关于深圳问题的讨论骤然间猛烈起来,官方和民间都不约而同地卷进了这场悠关深圳前途和命运的思想风暴,作为以“一切与深圳有关”相标榜的“因特虎”,也作为已经对深圳问题作了为期两年的卓有成效的讨论的“因特虎”,自然成了这场风暴的一个中心,甚至“因特虎”自身也成为了被讨论的对象。

“因特虎”关于深圳的第一个印刷体报告《十字路口的深圳》面市以后,畅销深圳各大书店,一度名列深圳书市排行榜。对于一本“蓝皮书”来说,这样的销售业绩殊为不易。深圳真正具有市场影响力的报纸——《南方都市报》以及北京报业新锐——《新京报》曾经先后以8篇评论来热议这本深圳民间版本的“蓝皮书”,认为她的出版,乃是深圳民间思想真正崛起的标志性事件。深圳官方也以十分宽容的姿态悦纳了这本多少有些突兀的民间意见集,并且乐见“因特虎”深圳报告的持续出版。

即便是谨言慎行的深圳本地媒体,也开始正视“因特虎”作为深圳民间思想体的存在。在纪念深圳改革开放25周年的系列重大活动中,深圳电视台组织了一个25集的大型谈话节目,“因特虎”及其核心团队作为2003年“年度事件”和“年度人物”被制作成《民间谏客》专集。虽然我们对“谏客”这一称谓颇多微词,但是在这样一部相当于深圳改革开放史的大制作中,给予民间思想如此显赫的篇章,而这一篇章的主角又由“因特虎”来承担,这不能不令人感叹。

深圳两大官方智囊:中国脑库(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和深圳社会科学院也与“因特虎”建立了正式的业务联系。 “因特虎”与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联合设立的“泛珠三角研究中心”业已成立并发起承办了2005年度“深圳圆桌会议”;“因特虎”与深圳社会科学院联合举办了以“我们为什么需要商会”为主题的学术沙龙后,再接再厉,首倡并推介“深商”理念,在“因特虎”创意策划、 《南方都市报》主承办的2005年度“深商高峰会”上,深圳社会科学院院长乐正先生应邀担任了学术主席。

值得一提的是,“因特虎”创意发起的“深圳圆桌会议”和“深商高峰会”因为立意深远、影响正面,都将作为常设项目运作下去,分别于每年上半年和下半年举行。特别是2005年9月在深圳观澜高尔夫球会举办的“深商高峰会”,反响出乎意料的好。作为协办单位之一的深圳商业联合会当时还处在筹办阶段,受“深商峰会”感染,深圳商业联合会正式成立时计划中的重要工作就是想方设法做实“深商”概念,该会与深圳广电集团联手推出的首届“深商风云人物评选”活动,耗资近百万,拟于2006年2月正式推出。“因特虎”关于商业文明的诸多遐想正在被务实而精明的深圳商界所接纳。

至此,“因特虎”作为深圳民间智库,已经被深圳官方和民间所公认,不但关于深圳的民间建言大量地在“因特虎”集散,而且绝大多数的深圳问题意见领袖都乐于在“因特虎”的感召下集聚。每逢深圳发生重大事件,官方、民间、媒体都不约而同地来“因特虎”观察咨议、释放诉求,这已经是一个非常默契的有趣现象。

为了让虎友们在现实中有更多交流机会,除了每年春节期间举办的“因特虎”嘉年华会外,从2005年11月开始,“因特虎”决定推出双周沙龙,每隔一个星期天下午,选定一个主题,举办一次沙龙活动。

饶有意味的是,首次双周沙龙的主题是:“深圳2030'’,是关于深圳2030年的发展规划的,也就是说,这是一次关于深圳2030年的愿景与蓝图的讨论。之所以说饶有意味,是因为“因特虎”的第二个深圳报告名字叫《深圳选择突围》,突围之后将冲向何方?下个25年深圳将是什么样子?作为深圳主义者,我们坚信深圳将是一个伟大的城市,但是这个城市到底将会如何伟大?是因为这个城市的建筑的恢弘壮丽,还是因为其经济繁荣的登峰造极?我们以为,物质层面的规划与设计是远远不足以描绘一个真正震撼人心的伟大城市的,只有当一个城市的建筑成为一种卓越文明的具象与物化的时候,这个城市才有可能是浩瀚宇宙中令人眷恋难舍、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

纽约,是一个自由、富强、多元和创造精神毕现的世界大都会,什么是纽约的真正魅力呢?20世纪80年代,纽约市长科里是这样表述的:“纽约一直是无家可归者的救生船,食不裹腹者的领袖,心智匮乏者的活图书馆,被压迫者乃至有创造者的庇护之所。”

那么,深圳呢?倘若深圳真要成为一个不同于北京、不同于上海的中国新文明的先锋城市,我以为,深圳首先要成为一个这样的城市:当人们心怀梦想、豪情万丈、大欲一展宏图的时候,他会首选深圳;当人们心灰意冷、万念俱休、只求一处安身的时候,他也会首选深圳!

深圳的城市规划、建筑格局、人文胸怀还能承载更大的梦想吗?还能容纳更多上帝的弃儿吗?

只有当上帝的选民和生活的落败者都能在深圳找到自己的理想位置的时候,深圳才真正称得上是永不落败的伟大城市!

“因特虎”愿与这样的城市共进退。

书评(媒体评论)

“深圳要突破平庸和迷惘思想的包围,开拓现代化公民社会的新境界。”

——《亚洲周刊》总编辑 邱立本

“一个城市,三个思者,深入的思考,激烈的思想碰撞,瞻前顾后,大胆设想,宏观筹划,这就是继《十字路口的深圳》之后,奉献《深圳选择突围》的三位作者,为深圳殚精竭虑地考量的厚重感所在。

思想者与领导者在这里形成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难得共识,谋划与决策者在这里形成解决现代都市发重大问题的崭新思路,想法与看法启人思考,构思与设计促人奋进,反思的深圳象征了中国都市现代化的希望——这就是本书的价值。”

——中山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 任剑涛教授

“对深圳问题深入而细致的讨论,哪怕是点到即止,也能发人深思。某种意义上来说,深圳问题,又何尝不是中国问题。”

——《21世纪经济报道》主编 刘洲伟

“与上一本《十字路品的深圳》相比,这本书更深入的分析深圳所出现的新迹象,并给出中肯的政策建议,让人看到深圳更具信心的未来。”

——综合开发研究院副秘书长 郭万达博士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9 9: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