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孝政的《祁连儿女》是表现西部地区普通老百姓生活的长篇小说。这部文学作品是作者对生活细致人微的观察和记录,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赞美。这样的好作品现在越来越少了,原因就在于不少作者不深入生活,无病呻吟多,真情实感少,写出来的东西清汤寡水,味同嚼蜡。而杨孝政先生就生活在群众中,与他们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想所盼,一切都了如指掌,因而动起笔来就会得心应手,作品也自然有血有肉,有滋有味。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祁连儿女/中国新锐作家当代文学典藏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杨孝政 |
出版社 | 敦煌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杨孝政的《祁连儿女》是表现西部地区普通老百姓生活的长篇小说。这部文学作品是作者对生活细致人微的观察和记录,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赞美。这样的好作品现在越来越少了,原因就在于不少作者不深入生活,无病呻吟多,真情实感少,写出来的东西清汤寡水,味同嚼蜡。而杨孝政先生就生活在群众中,与他们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想所盼,一切都了如指掌,因而动起笔来就会得心应手,作品也自然有血有肉,有滋有味。 内容推荐 《祁连儿女》是杨孝政的小说作品,讲述的是: 地球上有这样一个奇妙的地方——雄伟壮丽的祁连山,并不是世界上到--处都有,它可是大自然特赐予亚洲中华民族西北四省区各族人民的特别厚爱!我可爱的家乡就坐落在它的中西部的山脚下。 两千里祁连山父母亲般地养育了我们勤劳质朴的千万代祖先和无数的鲜活生灵。今天,它仍然敞开宽广的胸怀义无反顾地又把我们这一代抚养成人。 我的祖先,据说,是从山西大槐树下迁来的,到底是哪里的根苗,谁也说不清。还有寨子里至今保存完好、占地七千二百平方米的高大城堡,早已拆毁的三座庙、两个楼,这些建筑都是非雄厚资财所无法建成的古文化建筑。这一切都是无法破解的历史之谜? 一九八四年仲春,山下犁地的藏民同胞的犏牛踏开了一座古墓,里面的石碑和《家谱》才清楚明白了西羊圈的历史和所有的秘密。 我们勤劳勇敢的祖先在这美丽的土地上,不仅在近八百年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文化,而且还演绎了无数惊心动魄和无数催人泪下、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 天旋地转,历史推进到我们这辈人的时候,奇妙的生活又不可避免地、也是必然地演绎出了无数更加绚丽多彩、气壮山河的恢宏故事。 父辈们断石折刀的绝世武功,杀狼捉兽的惊险,女儿枪挑匪首和手刃淫贼的惊险故事,无不使人惊心动魄和拍手称快。 《祁连长恨》中的“香消玉碎悲天地,忠魂随云愁鬼神。山河呜咽泪祁连,西北秋风哭长恨”就是铁石心肠的硬汉子也不得不抬袖擦泪。 几百人棒棍挥舞、血肉横飞、命丧黄泉的惨不忍睹和度过劫难的知识分子,历史的冤假错案最终得到平反昭雪——否极泰来,无不使人激动不已。所有的炎黄子孙情不自禁地从心底里欢庆这翻天覆地的变化和这历史必然的改革开放的英明决策。 更有使人号啕大哭的:少年的生命被残暴地摧残和践踏,死里逃生,最终被美丽善良的痴情姑娘泣涕如雨地怀抱!迷人的爱情无不使人忘我地引吭高歌一美丽的生活啊!我爱你!我为亲爱的祖国——我美丽的妈妈——而献身,在所不惜! 勤劳朴实的世世代代的祁连儿女和苍松共青翠,与南山同长久。和大山峻岭的痴心情缘自然是:山就是人的血肉之体,人就是山的精神魂灵。 万古长青的南山养育了世世代代的祁连子子孙孙,自然,亿万祁连儿女就应义不容辞地爱护和保护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之源——苍老的母亲! 《祁连儿女》中的祁连儿女们一个个就以寸草报春晖、鸦雀反哺育的天职,用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忘我地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和汗水。 改革开放短短三十年,祁连儿女也同全中华优秀儿女一样,早已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过上了和平、富裕、美满的幸福生活。 在有着天地之别的特定历史时期,城乡青年通婚,简直就是徒步登天。而现在,农村的天然风景和任何大都市都无法再造的优美自然风光,吸引着城市青年来到日新月异的新农村发挥他(她)们的聪明才智,都得到了事半功倍的丰厚酬报。城市女青年嫁山乡安居乐业,忘我地贡献灿烂的年华,早已不再是天方夜谭和神话故事,而辽阔的山村正是有志青年们大展知识才华和显露身手的广袤天地。 山村勤奋俭朴的农家姑娘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亲手绘制建造起的农民休假山庄,不仅收到了丰厚的经济回报,还改变了山村荒山野岭的局部生态环境。在得到父辈的疼爱和无私的援助下,农家女儿还以全县最优秀的高分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成为地方教育历史上的先例。 古老的乡村流传的两则美丽而又迷人的童话故事,生动地影响和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祁连儿女——天道酬勤,好人定有好报。还有特定历史时期的迷信教化——冥界十八层地狱,虽然阴森恐怖,但它的善恶到头终有报的主导思想,还是在古老的山村,也包括我国广大的乡村农人都起到了一定的思想教育和灵魂震慑作用。 农村——不远的将来,劳动已不再是生存的唯一手段和目的,而是农人纯粹的、自由自在的文化和艺术的娱乐活动与享受…… 目录 第一章 祁连古墓 第二章 安家兴业 第三章 初露锋芒 第四章 荷花逢主 第五章 征西良缘 第六章 五喜临门 第七章 寿终正寝 第八章 固若金汤 第九章 继往开来 第十章 否极泰来 第十一章 祁连长恨 第十二章 祁连情缘 第十三章 祁连晴雪 第十四章 泪血祭母 第十五章 高山流水 第十六章 南山奇缘 第十七章 黄女痴情 第十八章 少女心声 第十九章 村民大会 第二十章 改天换地 第二十一章 学生急恙 第二十二章 矿长负伤 第二十三章 明女归宿 第二十四章 骨肉亲情 第二十五章 人生箴言 第二十六章 桃红早春 第二十七章 阴阳一理 第二十八章 天就母性 第二十九章 祁连山魂 跋 试读章节 第一章 祁连古墓 巍峨壮丽、云蒸霞蔚地祁连山也叫南山,东西绵延一千公里,峰峦叠嶂,云合雾集,最高处海拔五千八百零八米,横跨连接祖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和新疆四省区,仅白雪皑皑的万年冰川就达一千三百多平方公里。祁连晴雪,这奇特而又神秘的自然风光就是由此而名扬天下。 山中浩瀚茂密的原始森林茫茫苍苍、连天接地,四季常青的千年松柏叠垒成翠绿的海洋,一望无际。到处喷涌的大小山泉,滚珠进玉,冬暖夏凉,一年四季永不停歇地汇集成大大小小的河沟,养育着数以万计的各种生灵。这里有遍山的野生动物,满地的各种奇花异草,以及各种贵重药材——麝香鹿茸高挂草,现在又发现了金贵的冬虫夏草。至于山中的金银钢铁和贵重的有色金属、煤炭、石油和各种丰富的矿产资源,更是支撑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擎天梁柱。 我美丽的家乡就坐落在祁连山中部的西北部山脚下,一个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四季分明的山区农村——西羊圈,后改为西阳村。 原先,村寨里古木参天、绿树成荫,三四个大人才能合抱的白杨树、榆树、柳树等均匀地分布在村子里农家的房前屋后;还有上百年的秋树、杏树、果树、沙枣树、山楂树等适应山区生长的树木更是家家户户都有。 寨子里还有三庙(玉皇庙、关帝庙、龙王庙)两楼(祖师楼、魁星楼)和一座至今还基本保留完好、占地面积七千二百平方米的高大城堡。每一座雄伟的青砖青瓦建筑都是气势恢弘、雕梁画栋、跷檐彩壁。每座楼庙中的各种彩塑壁画活灵活现,呼之欲出,问之似语。特别是现存的高大城堡,在几百年前生产力极为低下、生产工具极其简陋的时代,修造这么宏大的工程,全寨子总人口就算二百人,能拿起粗重活的壮劳力又有多少人呢?还有三个人畜分饮的特大涝池。可想而知,如果没有足够的物质基础和金银钱财作后盾,谈何容易。因而早有文人赞美: 树高林密不见庄,琼楼金阙隐云端。 晨钟暮鼓香烟升,曲径通幽农家院。 雾霭蒙蒙歌声起,回肠荡气梦仙山。 笑问溪中嬉水丫,咋进此寨有亲探? 村子周围是肥沃的黑土地和一望无边的平川草原。草原上到处都有黄羊、野猪、狐狸、兔子、狼和成群的鸟雀、苍鹰、乌鸦、喜鹊等应有尽有。那真是: 蓝蓝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野猪跑。 黄羊高跳草尖飞,狐兔相逢不侵扰。 沙葱翠绿路边采,夏有蘑菇冬发菜。 牧牛童子甩鞭响,惊飞草中百鸟翔。 全村庄的人家,基本都是以农业为主,自然就得喂养牛、驴、骡、马。牛主要是犁地。驴主要是推磨、驮柴、驮煤炭和一般农户家走亲访友当脚乘。马和骡子除了大户人家当脚乘,主要还是拉车、打场、套摆耧播种、耙地等。还有,大小庄户人家必不可少地都喂养猪、狗、鸡、猫,特别是猪,它主要是农人家一年到头生活中最肥美的主要肉食和副代的荤油。多少不等地还要饲养和代牧绵羊和山羊。两种羊都是农家们的衣(羊毛织品)、被、毡、线等和副补肉食品。山羊毛织品做成的各种包、袋、褡裢等,更是农人们装运送拿颗粒、粉面等东西最牢实耐用的实在物品。 其次,也有极少数人家以农业为主,兼做木工、铁匠、泥水匠(瓦工)、皮匠、毡匠、裁缝、鞋匠、猎人、做醋、烧酒、厨子(厨师)、开煤窑、烧石灰、开药铺、小货郎担等等。 依山傍林,占有得天独厚的优越自然条件,全村七百多口人基本上都过着封闭式的殷实的相安无事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小农经济生活。所有日常生活中的大小事情,包括婚丧嫁娶、生老病亡、喜庆寿典等,不出寨子都能圆满隆重地举行典礼和完善解决。就是逢年过节办社火、唱大戏都能保证音、声、。器、乐、文俊、武丑等一样不少,像模像样,遵典循章地再现历史朝代更替和兴衰成败,真是难分真假。所以,有好多老人_一辈子没出过远门,终身守家,子孙满堂,欢乐—生。 从我出生睁开一双好奇的双目到刚懂人言、迈开急颠颠的双脚惊奇地东张西望,跑南跳北,磕磕碰碰跌破双膝号啕大哭!爷爷、奶奶、爹爹、妈妈和全家人争先恐后地拉、抱、哄,直到我破涕为笑,眼前的天、地、人和一切能动的、不能动的物品都是那样地美丽和可爱。就连路上的石子、土块和羊粪蛋都拾起来爱不释手,把玩整天。至于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云彩和风、雨、雪、雷、电,地上的高树木、低花草,就连蛆虫蚂蚁等更是感到无比地神奇和迷人,尤其是见了水不要命地嬉玩。我问爷爷奶奶:“日头的爷爷和奶奶是谁?”问父母:“月亮和星宿的爹爹、妈妈怎么不见人?”问大人们:“雨来了,它们的哥哥、姐姐怎么没有来?雪花咋冻不死?”等等。一天到晚,总是有问不完的问题和无穷的奇思妙想。我和一群光屁股、赤脚、泥手土脸的伙伴们爬在水边看着水中天上的倒影说:“跳下去坐在羊毛一样的云朵上到天边看一下,不知是个啥样子?”还挖开蚂蚁的窝巢找寻,想看一下它们是怎样做饭和睡觉的呢。 就这样,对神奇的大自然,对神秘的生活,对五光十色、绚丽多彩的人生生活,我生活了一辈子也问了一生。当初,孩童时期—切幼稚的想法和问题都是世上每—个人幼小的天真无邪、纯洁本质的人l生表现。 其实,生活就是须臾不能分离的矛盾,就是出现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循环往复地徐徐向前,永无止境。一个人一生一世总有永远无法得不到正确答案的问题,但多的还是随着自己的成长和岁月的寒暑交替,一切谜团和问题全都得到了圆满的破解和有了幸福的结局。 我的家族和祖先,据说,是从山西大槐树下迁移而来的,到底是不是,爷爷、奶奶也没有给我们说清楚。现存嫁幸酚记载,从我上数八辈子上只有一位先人——杨大礼,是从哪里来的一字未写。 万年太长,岁月苦短。日子推进到公元1984年,中华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春风麦人土”的仲春:祁连山山脚下大长岭上的山坡上,早已没了松柏树,只有土中还残留腐朽树根的旱地里,五对犏牛拉着笨重的老式木犁在犁地。快到中午了,五个藏民青年准备下一个来回后就要卸犁午休。忽然,走在最前头的一对犏牛前四蹄深深地陷进了地下,先是扶犁的青年一个人往起拉扯,结果是越拉越深,几乎牛的前半身快要全陷进去了,名叫扎西的青年才怒不可遏地骂其他四个袖手旁观看笑话的同伙:“我挣得汗流哩,你都屁牙裂上笑毽哩!” P1-3 序言 这本历史长篇小说,是我国西北祁连山脚下一位世代农民的儿子——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书写的第二部文学作品。先不说小说内容结构的陈述和故事情节的精心描写,就这四十万字的创作书写和编排,对于一个只上过四年小学的农民来说,要花费多少时日?使我们这些大专院校毕业的人来说都不得不刮目相看、为之一惊。况且又是张掖历史上第一位农民的第二部长篇历史文学作品。 读过之后,给我的初步印象就是作者首先深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深爱可爱的家乡和乡村的山山水水及一草一木;一个爱字像一根闪光的红线,始终贯穿作者的整篇文学作品和字里行间。 写历史,我们勤劳勇敢的祖先一个个鲜活地在我们的面前憨厚地、风尘仆仆地为子孙后代劈山引水,辛勤耕耘。就连先人们风餐露宿、铺天盖地、捉豹捕兽,毫无畏惧的精神面貌都活生生地闪显在我们的眼前。 忆近代,使我们现在的年轻人难以置信,他们曾经过着就连眼前猪狗都不如的苦难生活,也不知我们的父辈们是怎样生存了下来?催人泪下的场面中又有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促使我们每个人胸腔内的血液凝聚、沸腾、爆发、燃烧成万丈烈焰——不忘过去,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谈爱情,一种羞怯中透出的朴素,真情中闪耀着纯洁和痴爱。一本书,一双绣花鞋垫子,一方手绢子就是他们忠贞爱情的信念——珍藏一生与生命同贵同辉。 写精怪,作者并不迷信有神鬼,但他徐徐渐进,苦口婆心诱导人们天道酬勤,善恶必报;一切邪恶和犯罪最终都逃脱不了法律的制裁和道德法庭的审判。。 说现在,字里行间都闪烁着欢乐与喜悦。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爱山爱水,更爱山乡的一草一木一石一土,始终是文学作品的主流红线,贯穿在作者的整部小说之中。而且对生活的未来充满无限的热爱和希望,超前的思想境界——未来,劳动和工作已不再是人类谋生的唯一手段,而是纯粹的、自由自在的文化文艺娱乐活动。多么美好和高度文明的人类未来生活前景啊!在这样高的思想境界面前,一切自私、唯利是图、唯我独尊、邪恶和犯罪等显得多么的腌脏和龌龊。 一切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内心世界的表露,自然,它传递出的思想、感情都是作者的全部精神财富。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能以质论价,但一切精神财富谁能标出它合适的价值呢?当今,人们在物质财富极端富裕中生活,而实际上部分人却缺乏无价的精神财富;终日里一门心思为了钱,却不知钱最终为了什么?贪得无厌几千万、几个亿,到头来身败名裂,身首异处,还不明白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这种人实际上是物质财富的奴隶,精神财富的乞丐。 有幸写这篇序的同时,我情不自禁地热血沸腾、思绪万千,我为我们古老而文明的古甘州开出的这朵鲜花而感到欣慰和骄傲,为它的茁壮成长培上一捧家乡的泥土,愿它更加茂盛鲜艳——经久不衰! 王海峰 二〇一〇年十月 后记 一方水土,呈现一方别样的风景。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纯朴的乡亲。 西部名山祁连山脚下的甘州区花寨乡西阳村,在人们的印象当中,它是一个陌生而又偏僻的小山村。那里远离城市,交通不便,曾是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出乎意料的是,在这里土生土长的杨孝政,用他那扶过犁把、执过牧鞭的手,写出了反映该村历史变迁的长篇小说《祁连儿女》。 杨孝政先生舞文弄墨,在当地名气不小,被誉为“秀才”。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世间桃源》,由敦煌文艺出版社于2008年11月出版发行,作为甘肃省向农家书屋推荐的书目之一,并已配发4000册,曾使许多读者爱不释手。没想到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又创作出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祁连儿女》。他还打算在未来的岁月里创作他的第三部长篇小说《人类未来》。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作家,且不说他的小说写得如何,单就他对家乡的那份眷恋,对文学的那份挚爱和对创作的那种痴迷,就足以令人钦佩! 我与杨孝政先生素不相识,就是共同的文学爱好使我们走到一起。一日,他来到我的办公室,用布满老茧的双手将《祁连儿女》书稿递给我,要我为此书写点什么。接过厚厚的书稿,端详着这位与我的父兄没有任何区别的普通农民,怎么也和手中的这沓书稿联系不起来。当时印象最深的就是他那真诚的笑容和睿智的目光。打开书稿,立刻被清新的文字与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所吸引,便匆匆阅读起来。透过他朴实凝重的文笔,才知道这是一部反映地方历史变迁的长篇小说。从字里行间明显感受到作者对文学创作的不懈追求和在文坛上奋力攀登时的艰辛。在我专心翻阅书稿时,竟然忘记了还在面前等待回话的作者。 《祁连儿女》是表现西部地区普通老百姓生活的长篇小说。这部文学作品是作者对生活细致人微的观察和记录,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赞美。这样的好作品现在越来越少了,原因就在于不少作者不深人生活,无病呻吟多,真情实感少,写出来的东西清汤寡水,味同嚼蜡。而杨孝政先生就生活在群众中,与他们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想所盼,一切都了如指掌,因而动起笔来就会得心应手,作品也自然有血有肉,有滋有味。 《祁连儿女》讲述了一个颇为完美的历史传奇故事,展示了西阳村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小说中的主人公性格鲜明、典型生动。塑造“完人”形象是本书的突出特点,从杨志泪洒故土来到祁连山下安营扎寨,发生在杨志的儿子身上的与贼寇战斗的故事可谓是惊心动魄,正如书中所说:“父母的牵肠挂肚和撕心裂肺,妹妹们的泪流满面和恋恋不舍,青年人的目空一切、傲视天地和跃跃欲试,组成了一幅保卫家国的雄壮出征图。”随后,展开了发生在杨、穆、阿、司四家和两个村寨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穆从善、杨继祖、穆承义、阿尔丹、荷花、陈喜、穆英、山丹、杨大礼、樊金锁、穆进福、穆林立、石雪青、孔雪英、穆阴许等每个主人公不平凡的心路历程,是他们,共同构造了优秀的祁连儿女,善恶分明、自强不息、勇于创新,为了亲情、爱情、友情,他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甚至生命,诠释了人生的深刻含义。他们的喜、怒、哀、乐,让人震撼。小说的时间跨度很大,品读它,如同在穿越漫长的时空隧道,人物角色有军官、员外、药童,有放羊娃,有炊事员,有恶霸,有少女,有医生,有村支书,还有大学生,众多鲜活的人物角色跃然纸上,几乎涉及各行各业。这些角色从古到今,从小到老,尽显完美无缺,成为该书的一大亮点。写好一位“完人”容易,但写好众多“完人”却不易,但是作者做到了,由此显示出他坚实的文学功底。 这部小说通俗易懂,可读性强,它的语言就是老百姓的语言,只有生活在老百姓当中的作家才能写出这样的语言,才使得它的文学性得以充分的表现,这也正是读者喜欢它的原因所在。故事情节有时跌宕起伏,有时暗流涌动,有时义愤填膺,有时催人泪下,让人回味无穷。 通过这部小说,可以看到,作者最想表达的情绪是:用小说的语言歌颂当今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对农村未来的美好前景充满了信心。我们要牢记历史,珍惜今天,开创未来。 杨孝政先生在((丰Ij连儿女))前言中有这样两句话:“昔日的泪点都变成了今日的物质金珠,鲜红的热血全部转换成了无价的精神宝石。”我同样想借用这两句话中的两个关键词,送给杨孝政先生:愿他像“金珠”一样光耀文坛,愿《祁连儿女》像“宝石”一样璀璨夺目! 王洪德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一日 书评(媒体评论) 这部小说通俗易懂,可读性强,它的语言就是老百姓的语言,只有生活在老百姓当中的作家才能写出这样的语言,才使得它的文学性得以表现,这也正是读者喜欢它的原因所在。故事情节有时跌宕起伏,有时暗流涌动,有时义愤真膺,有时催人泪下,让人回味无穷。——王洪德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