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谁偷窥了你的网络隐私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美狄亚
出版社 成都时代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斯蒂芬·沃兹尼克——硅谷唯一被大家公认的“好人”

在硅谷,一个人要赢得好名声远比赢得大把的钱财要困难得多。因为财富是声名鹊起的基本条件。而要赢得财富,就必须钩心斗角,逐利而去。如果在硅谷还有一位被大家公认的“好人”,那么这个人肯定非沃兹莫属。

这位当年的技术天才,淡泊名利,性格纯朴,早早离开了热闹的中心。这也注定了他必然与计算机业沿着不同的路线,书写各自的历史。现在,昔日的战友乔布斯正叱诧风云,而他则过着自己安静的生活。

目前,他的正式工作是加州Los Gatos校区的计算机教师,教5~8年级的小学生。虽然他没有正式的教师证书,也从来不领工资,但自1990年以来,他已兢兢业业地教了9年书。到了暑假,他仍用心备课。并且在家中开办临时班,辅导18位即将升人六年级的学生。主要教他们如何解压,如何在AOL聊天室里浏览,如何发送游戏。上课的房间就是Un us on(Unite USin Song的缩写)公司的总部。这是沃兹创办的公司。80年代中期这里是摇滚乐的大本营,举办过两次盛大的摇滚乐音乐会。如今,Un us on的主要任务是支持沃兹的教学和慈善活动。他担起了本地学区的计算机培训任务,除了购买实验室设备外,还为5名兼职员工付工资。

他可能是世界上玩Tetris(俄罗斯方块)的最好选手。现在的老婆是第三任,结婚已8年,两人现有6个孩子。他直率地承认,自己并不适于当今的计算机行业。他认为计算机业的创造性已经被人为的商业目的破坏了,利益驱动决定了发展的节奏。疯狂的升级使更多的人无法真正享用计算机。

他盼望着摩尔定律能尽快寿终正寝,使每一台PC都能像课桌一样用上20年,使每一个孩子都能人手一台。

丹尼斯·利奇VS肯·汤普生——IT业的创新往往是兴趣

他们在1969年创造了Unix,Unix是小型机上的一个一流的开放操作系统,它能帮助用户完成普通计算、文字处理、联网,很快成为一个标准的语言。

不可思议的是,当初这个操作系统的诞生,并不是为了把它推向市场,甚至不是为了让更多人使用,仅仅是作者为了便于自己使用,而且初衷是为了自己更方便地玩游戏。

然而,在这不经意间,奇迹诞生了,再一次验证了IT业的创新往往是兴趣,而不是大把大把的金钱使然。

在后来的获奖答谢中,丹尼斯·利奇和肯·汤普生坦然说:“我们的目的是为自己建立一个良好的计算机工作环境,当然也希望大家都能喜欢它。”

经过10年的内部使用,于1970年代中期开始,Unix第一次公之于世,慢慢走向成功,震动整个计算机业。1969年开始工作时,利奇和汤普生根本没有想过要掀起业界的狂热,在1974年以前,他们甚至没有发表过任何关于项目的消息。

而当Unix露面时,他们还惊奇于大家会引起如此大的兴趣。他们并没有积极推销,大学、研究机构可以免费使用,而且还提供源代码。两人所在的单位——大名鼎鼎的贝尔公司也没有鼓励开发Unix,但当它成为畅销品时,贝尔才认识到它是一件珍品,并很高兴拥有Unix的部分商标,让企业收取4.3亿美元的特许使用权。

一位贝尔高级主管曾说,Unix是继晶体管以后最重要的发明。

丹尼斯面对这种说法,谦虚地说:“就其受公众瞩目的程度而言,Unix确实是一项重要的开发。”据10年统计,1985年美国大约有27.7万台计算机使用Unix,1990年增加到210万台,目前已超过500万台,用户数达到3000万。1987年初,适用于Unix软件包达到了2000个,而两年前还只有300个。到80年代中期,Unix就自然而然地成为计算机业的主要标准,尤其在科学和工程应用方向。

1984年9月《财富》杂志称,世界上有750所大学中80%的计算机科学家是Unix客户。因此几乎所有计算机专业毕业的都接触过Unix。1999年4月27日,两人在白宫从美国总统克林顿手中接过沉甸甸的全美技术勋章,这是对他们成就的最高评价。由于Unix诸多优点,人们将它称为是软件的瑞士军刀。

P15-16

后记

辩证看待斯诺登引发的“黑客哲学”

斯诺登就像一个谜,即使走访了他曾生活过的城市与读过的学校,也无法从他邻居和校友的只言片语中,拼凑一个完整的形象。没人知道一个高中辍学的学生,为何会在奋斗成为美国情报机构的高薪雇员后,却能轻易抛弃在夏威夷的舒适生活和漂亮女友,一个人亡命天涯……

所幸,即使市侩而浮躁的普通人将要对他丧失兴趣,中国的黑客们也会默默感谢这个异国同行的贡献。而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中国黑客们,在本书中,或者阅读本书时,也敞开心扉,从他们的视角,审视“棱镜门”,审视自我身处的这个互联网世界……

1

对于庞大的IT产业来说,斯诺登为撬动美国科技公司的统治地位提供了一个合理的理由。各国的本土科技企业都在借势不断重复信息安全问题的重要性,以期在未来的政府采购中获得更多的订单,毕竟对全球大多数政府来说,对安全可靠的需要高于技术本身,哪怕美国的欧洲盟友也不例外。

对于每一个接触互联网的人来说,黑客一会儿是网络安全卫士,一会儿又变成破坏分子。在这个高速发达的信息时代里,他们运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对自己、他人、社会及整个世界做出亦好亦坏的事情……我们只有辩证地看待黑客现象。

黑客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当你防范网络安全漏洞时,你是网络安全人士;当你攻击别人时,你就是攻击者。和一切科学技术一样,黑客技术的好坏取决于使用它的人。计算机系统和网络漏洞的不断发现促使产品开发商修补产品的安全缺陷,同时也使他们在设计时更加注意安全。

只在计算机系统中驰骋已不能满足现如今的黑客了,他们已把视野投向社会各个领域:微电子技术、遥控技术、生物技术等,且这些技术大多是处于前沿的高新技术。由于计算机网络的技术多样性和军民兼容性,决定了网络战手段的多元性。其中,黑客的技术将在未来的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怎样使用这柄双刃剑是个难题,但也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未来的战争注定是电子战、科技战,黑客是中间一个不轻的砝码。我们一方面要提高反黑客技术和手段,一方面又要提高自身的黑客技术,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就是这个道理。

技术在提高,社会在发展,给黑客提供的技术手段和实施能力越来越强,从而也发展和壮大了黑客力量;黑客能力越强,各个领域的管理者、监控者就越会提高自身的安全防范能力,从而又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带动了社会安全发展。

总之,黑客这把“双刃剑”我们要控制好度,时刻警惕越界。

2

如今的黑客,很多时候已是“骇客”兴风作浪,在恶作剧、无知、间谍、金钱、利益、报复等等的驱使下,过分依赖、崇拜技术,被技术理性异化而无视伦理道德的规范作用,诱发了道德危机。

对技术应用的过分越轨使用导致道德沦丧,而没有在对人性、道德方面考虑自己的行为及其结果,最终导致了道德意识的淡漠和道德判断的弱化,造成道德的困惑。

表面上看是技术和社会状态对人的挤压和异化,背后隐藏着的却是一个有待重新审视的社会制度、道德规范。人类在发挥其积极作用,创造高度物质文明之时,也同样给道德伦理带来消极的副作用。所以,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应互相调适、相互规范,以达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3

人们总认为,真实的世界单调而乏味、压抑而拘束,虚拟的世界丰富而有趣、轻松而自由,于是把在现实世界中所受到的不认可、不优秀、不尊重等情绪投入或发泄在虚拟世界中,殊不知,虚拟的网络世界也会反作用于真实的社会。

本书通过对斯诺登引发的诸多黑客现象事件的思考,希望每个读者看到其现象背后的黑客本质——黑客文化有积极一面,也有消极一面。对于积极方面,我们应该继承并发扬;对于消极方面,我们应该重塑黑客精神,规范黑客行为,因势利导,使黑客行为走到正确的道路上来,促进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目录

第一章 黑客“英雄榜”——21世纪的互联网海盗

 一、世界上最早的黑客——首批电脑高手居然是“奶奶”

 二、美国公认的“顶尖黑客”榜

 三、中国“黑客青年”——黑客界的“中国好声音”

 四、上天入地影无踪——世界8大“老牌”黑客

 五、不堪一击的系统——历史上10大黑客事件

 六、天才和蠢材只差一步——最愚蠢的10大黑客

 七、史上5大最光明的“白帽黑客”

 八、著名黑客巴纳拜·杰克为何死于“黑客大会”前夕?

第二章 黑客全解析——全面认识神秘的黑客

 一、天才少年黑客——艾伦与盖茨

 二、黑客的定义——只有公认的黑客,没有自封的“黑客”

 三、黑客的社交——年度“黑客大会”,扬名立万的好机会

 四、“盗亦有道”——探秘黑客的生财之道

 五、揭秘传说中的“黑客帝国”——美国国家安全局

 六、打开黑客的“工具箱”

 七、黑客犯罪——世界各地的黑客是如何“抢劫”银行的

 八、四代黑客和他们的“道德准则”

第三章 以黑制黑——黑客训练营的那些事

 一、黑客游戏之“潜规则”

 二、“首席黑客”谈“集团用人观”

 三、一名“铁杆黑客”和他的“城堡”

 四、黑客“训练营”一瞥:正义还是邪恶?

 五、一个黑客的“漂白”过程

 六、被“黑”习惯了的奥巴马

 七、黑客商道——精英黑客是这样“改变世界”的

 八、年轻的“天才黑客”为何选择自杀?

第四章 光辉岁月,中国黑客之“X档案”

 一、中国最早的“黑客”诞生记

 二、木马冰河——黑客软件的新纪元

 三、中国“绿色兵团”——网络上的“黄埔军校”

 四、中国10大著名“黑客”英雄榜

 五、中国黑客的“网络卫国战争”

 六、解析中国黑客“产业生态链”

 七、新黑客style——在这里实现理想

 八、一个黑客的自白——黑客圈也是“拼人脉”

第五章 世界黑客大战——网络的战斗力有多强?

 一、中美黑客大战——第六次网络卫国战争

 二、俄格冲突:第一场与传统军事行动同步的网络攻击

 三、美国:从“网络战士”到“网军”的网络威慑

 四、假如“黑客”来临,互联网是否有可能被摧毁?

 五、俄罗斯亿万富翁:做黑客为了“拯救世界”?

 六、当硅谷黑客来到华尔街

 七、菲律宾民间黑客的对决——热爱自残的菲律宾黑客

 八、美国黑客集团揭秘——“死亡军团”

第六章 黑客和他们的“敌人”——网警和黑客的阻击战

 一、新型网络特工——美国“黑客猎人”

 二、揭秘:中国网警每天都在做什么?

 三、黑客马拉松:代码与创意的PK

 四、当“白帽黑客”PK“黑帽黑客”

 五、修炼“电脑警察”——黑客的克星

 六、网络黑客,到政府当“卧底”

 七、黑客罗宾汉——解密“维基解密”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

 八、美国“小网警”支招“防身术”——机灵可爱的网络“小天使”

第七章 像黑客一样思考——防御比攻击更重要

 一、学习像“黑帽子”黑客一样思考,是每个公司安全战略的基本部分

 二、黑客会”黑“掉你的想法吗?

 三、徘徊在魔鬼和天使边缘的黑客心理——成败关乎一线,是非只在一念

 四、用黑客思维打败黑客

 五、Hold住信息安全,莫被黑客“钩”引

 六、西雅图阻击黑客全攻略

 七、意大利那不勒斯黑客袭击战

 八、黑客的三顶思考帽——白帽子、黑帽子和灰帽子

代后记:辩证看待斯诺登引发的“黑客哲学”

序言

斯诺登和他背后的“黑客行动”

在2013年度最有影响力的国际新闻大事件当中,让美国政府颜面扫地的“棱镜门”事件无疑大出风头,而挑起这场轩然大波的主角爱德华·斯诺登,显然已经成为2013年度位居前列的新闻人物。

这一事件揭开了“黑客”面纱的一角,引发了公众对“黑客”的滔天好奇。一直以来,无论媒体如何渴望挖掘黑客背后的故事,黑客始终神秘地存在着。但斯诺登此举无疑是为“黑客”打开了一扇窗户,我们将从中看到,并力求还原他们的真面目——他们作为社会信息安全的保镖也好,作为社会的边缘人也好,他们有技术、有能量,因此他们的一点失误更可能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而他们那种内心深处的灰黑色闪念,更可能关乎网络世界,乃至现实世界的秩序……

对他们来说,成败关乎一线,是非只在一念。

让我们跟着本书,倾听一下他们的声音,给予他们一些理性和关怀。

1

现年29岁的爱德华·斯诺登是一个普通的美国人,但他在担任美国情报机构雇员期间却从事过极其特殊的工作。他说,由于工作关系,他有机会接触到美国国家安全局一项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该项目要求美国电信巨头威瑞森公司必须每天上交数百万用户的通话记录。

斯诺登在接受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采访时披露:在过去6年问。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通过进入微软、谷歌、苹果、雅虎等九大网络巨头的服务器,随心所欲地监控着美国公民的电子邮件、聊天记录、视频及照片等隐私资料。斯诺登证实说,美国国家安全局已经搭建了一套基础系统,几乎能够截获任何通信数据。这些被盗窃的通信数据大部分都被无目标地自动保存,以备随时调用。

2013年6月上旬,斯诺登开启了“棱镜门”,拉开了一场全球大戏的幕布。美国史上“最宏大的秘密情报监视计划”引起了世人的公愤,牵动了整个世界的神经。美国政府秘密监视本国民众和世界各个角落的“棱镜计划”让世界为之震惊——自2009年以来,不仅美国民众受到了美国情报机构“全方位的监控”,世界各国政府官员、企业家,甚至在校学生的电脑系统也随时可以被美国情报人员“打入”。

斯诺登说,据他所知,中国的数百个个人及机构也是受侵犯者。美国一直在实施对欧洲和亚洲国家的窃密工作。美国国家安全局窃听欧盟并入侵欧盟内部电脑。由于占据了互联网及高新技术方面的优势,美国的窃密手段“高不可攀”。任何从欧洲流向亚太地区或南美洲的网络资料都可以被美国的服务器监控到,成为美国的囊中之物。

“棱镜门”事件惊呆了美国公众。不管奥巴马政府对“棱镜计划”如何进行辩解,它都使美国国家、政府和总统个人的形象受损。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民权组织——美国公民自由联盟起诉联邦政府,指控后者开展“棱镜计划”侵犯了言论自由和公民隐私权,违反宪法,请求联邦法院下令终止这一监视项目。“棱镜门”事件不仅让美国政府蒙羞,也严重冲击了美国民众对奥巴马总统的支持和信任。《纽约时报》说:“在美国民众看来,奥巴马已经‘不能信任’。”

“棱镜门”事件更是惹恼了世界各国。美国对欧盟进行长时间的大规模监控,让德国和法国深感震惊。德国政府称美国的监听计划是“冷战之举”,法国总统奥朗德要求美国立即停止监控欧盟,欧盟官员则要求美方就监控事件立即进行澄清。美国“窃听欧盟”、“窃听亚洲”、“窃听世界”的举动无疑是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大丑闻。国际舆论认为:“棱镜门”事件表明,美国政府不是人权事业的捍卫者,不是“互联网安全的守护神”,而是“黑客帝国”的缔造者,“网络战”的发动者,国际关系准则的破坏者,世界人权事业的敌人。

于是,斯诺登被美国政府视为“国家的敌人”,一些政府高官、国会议员咬牙切齿地送给他“叛国罪、刑事泄密罪”等罪名。一些美国媒体也从白宫的立场出发,指责斯诺登的“叛国行径”。

但国际舆论却对斯诺登充满赞誉和同情。英国《卫报》认定他是美国“新一代爱国者”,在他面前,美国政府应当感到羞耻,应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深刻反省。斯诺登不畏强暴,揭露真相,并相信可以用这一方式来维护世界和平。他代表的是能够深刻反省冷战思维的新一代美国年轻人,他们反对战争,渴望和平,反对政府侵犯公民隐私的恶行。斯诺登用“不惜个人巨大代价的英勇努力”揭露了美国的“棱镜”监听项目,这一行为让世界“变得更好、更安全了一些”——正是基于这一判断,一位瑞典教授提名斯诺登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

2

尽管斯诺登摧毁不了美国政府监控全球的“棱镜计划”,但他却将美国监听世界的真相告诉了世人——斯诺登的“揭发和批判之举”或许真的是刚刚开始,世人根本无法想象美国政府指挥的世界顶级黑客行动规模到底大到何种程度!

这一事件再次引发了公众对“黑客”的关注。

之前,提起黑客,绝大多数人的心目中有着或多或少相同的印象——神秘莫测。毋庸置疑,他们对电脑兴趣浓厚,一般情况下,他们的房间光线不佳,显示器和键盘杂乱堆放。此外,黑客大多戴着镜片极厚的眼镜,留着油乎乎的长发,手上夹着一支香烟,从事着看似非法的工作……

确实,很多黑客们的生活同电影中的常见画面如出一辙。他们定会出现在烟雾弥漫的黑暗房间里,登录一些敏感网络,或者控制僵尸网络。

然而,如果对黑客的描述仅限于此,就难以得出完整和正确的概念。

那么,黑客到底是什么?

黑客,源于英语动词hack,意为“劈,砍”,引申为“干了一件非常漂亮的工作”。在早期麻省理工学院的校园俚语中,“黑客”则有“恶作剧”之意,尤指手法巧妙、技术高明的恶作剧。

在日本《新黑客词典》中,对黑客的定义是:“喜欢探索软件程序奥秘,并从中增长了其个人才干的人。他们不像绝大多数电脑使用者那样,只规规矩矩地了解别人指定的狭小部分知识。”

从这些定义中,我们还看不出太贬义的意味——他们通常具有硬件和软件的高级知识,并有能力通过创新的方法剖析系统。“黑客”能使更多的网络趋于完善和安全,他们以保护网络为目的,而以不正当侵入为手段,找出网络漏洞。

今天人们常说的带有负面意义的“黑客”应被叫做“骇客”。骇客是专门从事破译密码活动的人。骇客是一个很神秘的群体,并不固定是些什么人,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骇客,只要你知道一些相关网络与计算机知识就可以。所以有人把“黑客”看做是大师级的电脑高手,而把“骇客”看做是初级的“黑客”——只具备一定的攻击能力。

这些骇客组织很多都抱着一些非法的目的,他们秘密联络,经常破坏一些合法网站,给网络带来非常多的安全问题。甚至有的骇客组织居然敢公然利用本身的技术来和政府对抗——这恐怕是黑客和骇客最大、最根本的区别。

目前,更多的黑客已逐渐归入主流,不再是亚文化的一部分。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拥有两张名片,一张写明“黑客”,在某些场合使用,在非正式渠道开展工作:另外一张注明“IT安全顾问”,与新的客户联系。

黑客(包括骇客,为行文方便,统一书写成黑客——编者注)的相同之处在于:他们能够发现软件和网络服务中的薄弱环节。一旦发现漏洞,黑客们便会各行其道——有些黑客会与厂商联络,分享他们的重大“发现”;有些则从漏洞中赚钱牟利;也有少数成员会将漏洞信息卖给类似合法机构或组织,这些信息也会再次被反馈给相应的厂商。更有些黑客会在论坛上发表他们的知识和技术,以期获得广泛认可。而那些真正心存邪念的黑客会与犯罪分子联系,并将安全漏洞卖给出价最高的人,多数情况下,这类黑客往往能出现在媒体的头条新闻上。

每年七八月,“黑帽”(Black Hat)黑客大会和“戒备状态”(DEF CON)黑客大会,会在美国拉斯韦加斯先后举行。这两个黑客世界的顶级盛会还是有所不同的。“黑帽”较有书卷气,参与者多是公司,被称作“电脑世界中保安阵线的首脑峰会”。“戒备状态”较有草根气,参加者有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比如开锁、破解卫星系统等等,更像是一场黑客的武林大会。

而黑客文化也应运而生,并取得了较高的知名度,这不仅是因为他们开发出的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更在于他们行为所体现出的价值观:求知、探索,以及追求极致。这些是黑客精神的精髓——虽然黑客们贯彻这些精神时的方式并不总是合理合法的。比如说,当一个黑客仅仅是因为好奇而想搞清楚某个国家机密时,他的行为显然会触犯法律;而黑客自己往往不太在意这种行为,只会把它当做又一个智力挑战而已。

3

“棱镜门”事件掀开了网络监控的冰山一角。不仅让公众再次关注到黑客这个群体。而且让网络安全再次成为热议话题——事实上,相比之下一个黑客真正要做的技术工作比一个安全人员要轻松许多。

业内专家表示,安全问题实际上就是黑客与安全人员之间的“不对称”战争,多年攻击他人网络的经历已经给黑客们的思维模式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像黑客一样思考防御要比攻击更加困难和复杂……

于是乎,本书中的“黑客精神祭”的直接叙述对象也就指向了更为人们所熟知的“黑客”——

他们的谋生手段是什么?

他们的收入是多少?

他们使用的工具是什么?

他们和法律之间有着怎样的较量?

互联网是否有可能会被黑客摧毁呢?一旦互联网瘫痪,这个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模样?

……

有专家声称,随着年轻人在互联网叛逆文化中长大成人,随着像斯诺登这样有原则的“黑客殉道者”激发民众的无限遐想,发生更多泄密事件的可能会增加。

本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可谓国内首本“黑客”文学。书中全面而系统地解析了神秘的黑客,包括他们的故事、家庭、朋友、婚姻、收入,也包括他们开发出的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他们和网警的“阻击战”,他们“漂白”的心路历程……

总而言之,如果我们想阻止互联网“叛逆的一代”进人危险的黑客文化,我们必须先理解黑客文化是什么,知道黑客是如何工作,以及黑客为什么如此吸引人,等等。

所以。互联网时代,每一个读者都应该极其认真地对待这本书——学习像黑客一样思考,是每一个接触网络的个体和企业安全战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内容推荐

尽管斯诺登摧毁不了美国政府监控全球的“棱镜计划”,但他却将美国监听世界的真相告诉了世人,这一事件再次引发了公众对“黑客”的关注——他们的谋生手段是什么?他们的收入几何?他们使用的工具是什么?他们和法律之间有着怎样的较量?互联网是否有可能会被黑客摧毁呢?一旦互联网瘫痪,这个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模样?……

斯诺登的“揭发和批判之举”或许真的是刚刚开始,如果我们想阻止互联网“叛逆的一代”进入危险的黑客文化,我们必须先理解黑客文化是什么——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家庭、朋友、婚姻、收入;他们开发出的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他们和网警的“阻击战”;他们“飘白”的心路历程;……

互联网时代,每一个读者都应该极其认真地对待这本《谁偷窥了你的网络隐私》!学习像黑客一样思考,是每一个接触网络的个体和企业安全战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谁偷窥了你的网络隐私》由美狄亚编著。

编辑推荐

由美狄亚编著的这本《谁偷窥了你的网络隐私》可谓是国内首本“黑客”文学,带你审视“棱镜门”,审视自我和身处的这个互联网世界。本书全面而系统地解析了神秘的黑客,包括他们的故事、家庭、朋友、婚姻、收人,也包括他们开发出的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他们和网警的“阻击战”,他们“漂白”的心路历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 12:5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