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智者,就会为这个民族产生一种对书的企盼。他们懂得,只有书籍,才能让这么悠远的历史连成缆索,才能让这么庞大的人种产生凝聚,才能让这么广阔的土地长存文明的火种。很有一些文人学士终年辛劳地以抄书、藏书为业,范钦便是其中之一,他创建了天一阁,为中国留下了一座藏书楼,保留了中国文化。本书是他的传记,带我们领略一代藏书家的风采。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天一阁主(范钦传)/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万斌 |
出版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只要是智者,就会为这个民族产生一种对书的企盼。他们懂得,只有书籍,才能让这么悠远的历史连成缆索,才能让这么庞大的人种产生凝聚,才能让这么广阔的土地长存文明的火种。很有一些文人学士终年辛劳地以抄书、藏书为业,范钦便是其中之一,他创建了天一阁,为中国留下了一座藏书楼,保留了中国文化。本书是他的传记,带我们领略一代藏书家的风采。 内容推荐 浙江这块并不算太广阔然而深厚的土地,哺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他们为文化的传承,更为文化的创新,竭尽了他们的才智,取得了伟大的成果。据我们的粗略统计,元明清三代中,浙江一省的文学家皆占全国总数的五分之一。而现代史上,浙江文化名人之多、涵盖领域之广更使人瞠目结舌!因此编写了《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本书是系列之一,介绍的是天一阁主——范钦。 目录 第一章 藏书人从耕读来 第二章 一朝解袂守随郡 第三章 平生义分明秋霜 第四章 清廉有术起苍生 第五章 友人期许喻砥柱 第六章 八桂灵香草辟蠹 第七章 忧时乐书东海滨 第八章 崇山广川疲奔走 第九章 悲亲叹友愤倭乱 第十章 勤王安民掣肘多 第十一章 福祸回旋不可测 第十二章 天一阁名有新说 第十三章 满纸烟岚见性情 第十四章 私秘深闭非其旨 第十五章 耽书藏籍吾道在 第十六章 晚景凄凉情何堪 第十七章 石破天惊赖“四库” 第十八章 天下藏书只一家 试读章节 朱厚照贪玩喜武,天生不是什么读书的料。太子时期还比较老实,一旦称帝,君临天下,无人能真正挟制时,自然而然就为所欲为起来。中国历史上恶名最著的太监之一刘瑾,就是在那时得到了武宗的宠幸,开始对朝廷群臣百般摧折。 朱元璋是很注意借鉴前朝得失的。他鉴于历朝历代因太监而亡国灭家的经验教训,对宦官限制极严,曾立下规矩:不许宦官读书识字,不许兼任外臣文武衔,不许穿戴外臣所穿戴的冠服,品级不得超过四品,等等。可惜朱厚照是个不肖子孙。刘瑾早在他孩提时代就小心伺候,善解帝意,千方百计献媚讨好,让皇上日夜不休地沉湎于声色犬马,哄得朱厚照龙颜大悦,把太祖遗训扔到九霄云外去了。 刘瑾每天给朱厚照安排许多寻欢作乐的事,等他玩得正起劲的时候,便送上大臣的许多奏章请求批阅。朱厚照哪有心思处理,很不耐烦地说:“这些小事都叫我办,那我要你们干什么?”一挥手,就把奏章撂给了刘瑾。 这正是刘瑾求之不得的。打那以后,事无大小,他不再上奏,明目张胆,假传正德皇帝的圣旨,独断专行。 刘瑾有一个核心集团,号称“八虎”。他自己不通文墨,大臣的奏章全让他的同党、亲戚处理。一些王公大臣,知道送给武宗的奏章,皇上是看不到的,因此,有什么事上奏,就先把复本送给刘瑾,再把正本送给朝廷。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北京城里有两个皇帝:一个坐皇帝,一个立皇帝;一个朱皇帝,一个刘皇帝。” 天长日久,忠心报国的大臣们忍无可忍了,乃伏阙上疏,力斥“八虎”。并报告武宗天象有变:“近者地动天鸣,五星侵犯,星斗昼见,白虹贯日,群灾迭现,并在一时。”这意味着,连老天爷也看不下去了,希望陛下幡然醒悟,赶紧罢黜宦官。 P6 序言 万 斌 浙江这块并不算太广阔然而深厚的土地,哺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他们为文化的传承,更为文化的创新,竭尽了他们的才智,取得了伟大的成果。据我们的粗略统计,元明清三代中,浙江一省的文学家皆占全国总数的五分之一。而现代史上,浙江文化名人之多、涵盖领域之广更使人瞠目结舌!面对这么一块丰厚的文化宝藏,今天如果不做点什么,岂不愧对先人! 开辟鸿蒙,旧事难具论。但据新的研究成果,可知约在十万年前,“建德人”已在浙江大地上活动。马家浜文化、河姆渡文化是六七千年前的胜景,四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则透出了文明时代的曙光,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多中心起源说。不过,与后来得到迅猛发展又逐渐被确认为华夏文化核心的中原文化相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早期的浙江文化弱势地位明显,良渚文化的神秘消失,也许就是这种弱势地位的原因或者结果。 尽管到西汉,浙江一带仍被视为“方外之地”,但是,即便从较狭窄的中原文化的角度看,浙江文化也已经能够成为那曲多声部合唱中的一个声部了。春秋时期的范蠡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和企业家,同时也是一个洞明世事的经济学家。而王充,则以他的《论衡》震动了汉末的京兆。 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两宋时期的两次从北到南的人口大迁徙,以及吴越钱氏保境安民,是浙江文化后来得以繁茂的关键。这其间的安史之乱,也是北南文化彼消此长的关节点。自此,浙江这块美丽的土地开始得到大规模和深层次的开发,优美的山水给了艺术家、诗人,乃至高士高僧无尽的灵感。浙江人才迭出,各展其技,已然弓J起全国的注意。艺术家王羲之、王献之、曹不兴、智永、虞世南、褚遂良、燕文贵,文学家谢灵运、沈约、骆宾王、孟郊、寒山、拾得、罗隐、周邦彦,宗教界的智频、杜光庭,科技界的沈括、毕异、朱肱,都是对中国文化卓有贡献的人物。 南宋政权定都杭州后,浙江文化旋即在中国文化的舞台中心进行了令人崇敬的表演。这一表演一直延续到了清代。也就是说,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后半期,浙江素领风骚,对中国文化贡献卓著:在思想学术领域,涌现出永康学派陈亮、永嘉学派叶适等重事功、重现实的思想巨擘,他们的主张在今天仍然成为浙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王阳明的心学独树一帜,引领了明代思想解放的滔滔洪流;黄宗羲对政治社会的深刻反思,击中了传统中国的根本弊病。而黄氏与章学诚,则为中国史学的重镇。文学领域,则有陆游、朱彝尊、龚自珍等大诗人,更有高明、徐渭、李渔、袁枚等与市民阶层有深刻联系能道时代之先声者,亦有刘基、宋濂、于谦等在政治领域大有建树且文学亦可观者。艺术大师也极多,如马远、夏珪、赵孟颊、黄公望、吴镇、王蒙、陈洪绶等,不仅为一代名家,亦可为后世垂范。诸多的藏书家、刻书家和文献大家如范钦、严可均等为文化之邦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氛。在与海外文化的交流沟通上,浙江也处于领先地位:陈元赟、朱舜水为中国文化远流日本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而李之藻、杨廷筠、李善兰等则师法西方科技,开中国文化近代化之先声。 西风东渐,古老的中华从沿海泛起新浪。这一次在文化史上几可媲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使浙江有幸再一次位居中国的发展前沿,浙江文化在20世纪再次放射出异彩。转型期的文化大师,浙江有了王国维、章太炎、蔡元培。而鲁迅更以其超凡的艺术感受力和深邃的历史洞察力,成为世界级的文化巨人。举凡文学、艺术、教育、出版、学术、新闻,浙江无不人才济济,傲视全国,如茅盾、夏衍、郁达夫、吴昌硕、潘天寿、夏丐尊、张元济、胡愈之、钱玄同、陈望道、邵飘萍、曹聚仁等等,皆可谓自成一家的文化巨擘。在新兴的科学技术界,浙江亦出类拔萃,有竺可桢、金宝善、姜立夫、严济慈、童第周、赵忠尧等著名科学家。20世纪已经逝去,但我们完全可以期望浙江的文化在新千年发扬光大,再放异彩。因为时代需要,因为中国需要,我们更希望因为世界需要!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综合学术机构,一方面以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另一方面也要秉承浙江文化的传统优势,总结浙江文化发展的宝贵经验,为文化的创新发展竭尽绵薄。在浙江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大省的号召下,我们毅然启动“浙江文化名人传记”系列丛书一百部这个我院建院以来最大的科研项目。通过为浙江文化名人立传,既可借以反映浙江文化发展的总体面貌,也有利于今人见贤思齐,努力进取。目前丛书正在陆续面世,我们一定团结各方力量,坚持学术标准,争取近年内完成这个浩大的学术工程。 本丛书共为一百部,其中古代五十部,20世纪五十部。本丛书中之文化名人,我们一般采取以下准则选取:(1)生在浙江,或其主要文化成就在浙江完成者;(2)卒年在2000年底前者;(3)在某一文化领域作出巨大贡献,在全国有重大影响者。另外,丧失民族气节者不入选,个别资料奇缺者亦暂不入选。其中选目,若有不甚恰当者,希社会各界批评指正。 本丛书从创意始,就得到了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财政厅的正确指导和真诚帮助,得到了诸多学术界前辈的支持,得到了各兄弟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更值得一提的是,得到了众多文化名人的亲属及有关人士的无私协助。在此良好氛围下,我们唯有在今后几年焚膏继晷,埋头苦干,将这项工作尽可能做好,庶几不负社会之公望! 是为序。 2003年春于杭州 后记 在我所写的著作中,这是最没把握、最费心力的一本书。因为我的学术视野,长期专注于20世纪的中国,对于古代的人与事,基本上不去涉猎。又因为范钦及其天一阁,自幼就矗立在我的心目中,崇高得近乎神秘,简直不敢去触碰;更不必说以俯视的心态去研究了。 然而,当我终于决定去触碰、去涉猎时,我的外行反而不无用处,凑巧让我看到了藏书文化内行人似乎不甚在意的地方;而我的崇敬,也促使我非常仔细而又严肃地审视范钦,不虚美,不隐恶,力求其真。我自以为进入了范钦的内心,登上了天一阁的堂奥,侥幸在这学者如林、专著充栋的藏书领域有所发现。这份喜悦,真是不可言喻。 不过,我所以能下此决心,实有赖于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浙江省社科院卢敦基研究员的鼓励,有赖于天一阁博物馆馆长虞浩旭研究员、资深专家骆兆平研究员的支持。特别是袁慧副研究员,给予我的支持更是全方位的,令人深感难忘。此外,对宁波大学的张如安教授、冯瑶馆员和董桂琴馆员的有关帮助,对浙江人民出版社陈巧丽编辑的认真负责,也在这里谨致谢意。 最后,我还要衷心感激传记主人公范钦。撰写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这位乡贤前辈给予我的教益,虽然时隔500年,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魅力。 戴光中 记于宁波高塘花园 2005年9月18日 书评(媒体评论) 只要是智者,就会为这个民族产生一种对书的企盼。他们懂得,只有书籍,才能让这么悠远的历史连成缆索,才能让这么庞大的人种产生凝聚,才能让这么广阔的土地长存文明的火种。很有一些文人学士终年辛劳地以抄书、藏书为业,但清苦的读书人到底能藏多少书,而这些书又何以保证历几代而不流散呢?“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功名资财、良田巍楼尚且如此,更遑论区区几箱书? 能不能再出一个人呢,哪怕仅仅是一个,他可以把管理、保存、继承诸项关节琢磨到极端,让偌大的中国留下一座藏书楼,一座,只是一座!上天,可怜可怜中国和中国文化吧。这个人终于有了,他便是天一阁的创建人范钦。 ——余秋雨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