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托尔斯泰画传(插图珍藏本)/世界文豪画传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张建华//温玉霞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托尔斯泰画传》不是一部关于世界级文豪托尔斯泰的生平与创作的客观记录,而是一部试图重新审视这位伟大的生命行者精神足迹的书,一部提供给不断思考生命与灵魂本质问题的人的读本。

本书由国内顶级专家执笔,以洗练动人的笔触、珍贵精美的图片再现了托尔斯泰的传奇人生,解读了他的经典作品,是国内近期出版的为数不多的集文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佳作。

内容推荐

托尔斯泰,一位在俄罗斯妇孺皆知的文学泰斗和思想家,他开创了文学史上的三大高峰之一——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无论是他那传奇的人生经历,还是高山仰止的杰出成就,都会带给你心灵的震撼。拿起书来读一读,也许它会改变你一生的追求!

目录

总序

序言

第一章 伯爵之家的生命之树

第二章 寻觅幸福的“小绿棒”

第三章 张扬生命、克己自省的青年时代

第四章 军旅生涯与初涉文坛

第五章 新的人生求索

第六章 情欲、爱情与婚姻

第七章 小说的史诗

第八章 “申冤在我,我必报应”

第九章 忏悔与新生

第十章 对社会与两性关系的道德追究

第十一章 “复活”——对迷途灵魂的超度

第十二章 暮年悲歌

附录 列夫·托尔斯泰生平大事年表

试读章节

按照达尔文的遗传学观点,人的天性受自然法则和环境的支配,人的个性、气质、品格受遗传、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当然,托尔斯泰艺术个性和精神品格的形成受上述因素影响亦非例外。托尔斯泰伯爵家族就像一棵古老的生命之树,根须深厚、树干粗壮、枝叶繁茂。从远祖彼得·安德烈耶维奇到列夫·托尔斯泰,这棵生命大树的年轮印刻下了俄国历史的发展进程,映现了俄国民族思想的嬗变递进,记载着俄罗斯民族,乃至人类璀璨辉煌的艺术文化。托尔斯泰姓氏中出现过一个又一个国务活动家、外交家、文学家、艺术家、哲学家、科学家。托尔斯泰家族的精神禀赋和人格特征不仅被俄罗斯人引以为自豪,也为世界人民崇敬仰慕。

列夫·托尔斯泰意识到世界上的一切是统一的、紧密相连和牢不可破的,于是他将自己看作是绵延不尽的托尔斯泰家族时间和空间里的一个小点。他常常在思考托尔斯泰家族的后裔应如何承继祖先肉和灵的健与美,实现一个又一个充满“野性”的冒险行为所需的体魄与精神,如何让托尔斯泰、沃尔孔斯基、特鲁别茨科伊、戈尔恰科夫这些显赫家族的血统融进自己的血脉中?正是在这无限延续萨多家族生命的交叉融合中他认识了自己。因此,他从骨子里感到无法与先祖生命分离。对他来说,尊重家族的历史和延续先辈的事业是尊崇伦理纲常,理所当然的生命精义。然而,列夫·托尔斯泰伯爵在承袭家族贵族生命传统的同时,却不断传递出让后人殷殷可感的异思与锐气,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忤逆”族规,做出了许多为家人所不解的“越轨”之事:向国家政权和世俗伦理发出挑战,拒绝贵族伯爵生活方式的一切,过起粗衣布履、清茶素食的农夫日子,被逐出教门,甚至放弃财产和著作权。他的这些叛逆行径被族人视作给伯爵家族的脸上涂黑,因此死后凄清、孤寂地长眠于林中空地也被族人看作是“咎由自取”。

然而,列夫·托尔斯泰生前泰然,死后安然。他既是贵族伯爵家族精神的载体和传人,也是大自然宇宙的一分子,更是人类天才智慧、崇高美德的化身。他不仅在漫长的一生中竭尽忠诚、无悔无愧地做着一个民族与人类之子的平凡却不朽的事业,创作了无与伦比的天才巨著,还让化作泥土的生命铺展在“雅斯纳亚·波里亚纳”那生机盎然的绿色之中。列夫·托尔斯泰是家族生命之树上绽放的一朵最为绚丽、永不凋谢的花,是家族生命百川汇聚的长河中最为舒缓宽阔、一望无际的水面。家族生命之树上最为斑斓的色彩,家族生命百川中最为美妙的乐章都能在他的人生轨迹和文学创作中映现、奏响。我们不仅能在托尔斯泰的家族历史及其经历的事件中找到他作品中的人物原型和事件素材,也可以在他的家族传承中找到形成列夫·托尔斯泰个性的种种元素,及其对后人性格成长的深刻影响。

列夫·托尔斯泰的贵族家世溯源于大公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捷姆内执政(1435-1426)时期,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远祖彼得·安德烈耶维奇·托尔斯泰是地道的俄罗斯人,在当时的政府部门担任要职。在彼得一世与同父异母的姐姐索菲娅发生政权之争时,他从支持索菲娅倒向了彼得一边,成为火枪手暴动的主谋之一,为沙皇彼得大帝执掌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天资聪颖,擅长外交,又有在国外研究造船技术的经历,于是被派往君士坦丁堡担任公使。在俄土战争爆发时他曾两次因土耳其政府不满外国公使的行为而被捕入狱,却在处理国内政界斗争、外交事业方面做出了非凡的业绩。因此,作为彼得一世老战友的彼得·安德烈耶维奇,深得大帝的赏识,被封伯爵称号并赐予大笔财产。托尔斯泰家族于是有了崇高的爵位与丰厚的家业,为日后获得显赫的地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彼得大帝的儿子阿列克赛不喜欢父亲的改革,与其情人逃亡欧洲,彼得·安德烈耶维奇巧妙地将其引渡回国,并参与了彼得对阿列克赛的审判和处决,这也为他未来的仕途埋下了极大的隐患。彼得大帝去世之后,阿列克赛的儿子彼得二世执政。托尔斯泰因参与继承人的选择而得罪叶卡捷琳娜一世的宠臣孟希科夫,由失宠开始,以被取消伯爵称号告终,一切职务被免,所有家产被抄。1727年5月5日,年逾耄耋的彼得·安德烈耶维奇被流放到白海岛上的索洛维茨修道院,两年后病逝于修道院中。

23年后,彼得·托尔斯泰年轻英俊的孙子安德烈·伊万诺维奇·托尔斯泰因为宫廷效力多有建树,为托尔斯泰家族再次索回了伯爵称号,他为托尔斯泰家族生命大树的繁茂作出了新的贡献。安德烈与贵族公主谢季宁娜结婚,25年的夫妻生活中育有23个孩子,12个孩子早年夭折,有六个儿子和五个女儿长大成人。其中之一就是列夫·托尔斯泰的祖父伊利亚·安德烈耶维奇·托尔斯泰伯爵,他是《战争与和平》中老罗斯托夫伯爵的原型。安德烈·伊万诺维奇天性敏感、多愁善感。妻子赴舞会没与他道别,他都会伤心落泪。但他又是个才思敏捷、睿智进取的务实的社会活动家。在叶卡捷琳娜二世执政期间,安德烈·伊万诺维奇担任了斯维亚日斯克的军政长官、苏兹达尔贵族起草新法典委员会的代表、莫斯科市议会的总议长、宫廷安全厅副厅长等职务。任职期间他想方设法帮助自己的孩子,并将他们安排到国家重要部门工作,为家族后代从政铺平了道路。

P2-5

序言

都说世界进入了读图时代或声像时代。是耶?非耶?答案见仁见智,难有定论。但事实不苟且。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降,随着视听文化和网络文化的飞速发展,多数年轻人已经不屑于干巴巴的文字,而愈来愈热衷于声像艺术了。从出版的角度看,图文并茂似乎已经不啻是一种时尚,而是一种显规则:图与书殊途同归,返璞归真,是为图书。

于是,理论界为之哗然。一曰视听艺术乃至全信息、全感官形态是数字化时代的必由之路。它不同于以往的认知和审美方式,需要眼、耳,甚至鼻、舌、身即更多感官的协同作战。二曰视听艺术对文字具有极大的消解性,故而也许会钝化我们的抽象能力,锉掉我们的思想锋芒,填平我们的文化深度。传统意义上的文盲与非文盲,其区别仅在于识字能力;而在视听艺术(比如电视)面前,二者的区别将大为缩小。

这是就国内的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而言。然而,国外理论界早有高论。文化批评家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认为,真正的艺术是拒绝艺术、抗议对象(客体)。换言之,艺术即超越;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或艺术之所以有存在价值,是因为它拒绝现有的世界(包括自身的载体),从而为创造另一个世界(或载体)提供可能。正因为如此,它必定是反庸俗、反功利和反规则的。相反,费斯克的《理解大众文化》另有说辞,谓大众(通俗)文化即日常生活之文化,其消费过程则是依靠文化经济自主性对意识形态霸权(包括话语霸权)进行抵抗的过程。由此说来,图文时代乃大众文化、大众消费时代的必然产物。

在我国古代,诗画不分家,图书亦不分家。二者孰因孰果不得而知,但相得益彰是不待言的。郑振铎先生早就探寻过图与书的关系,说我们诵一首好诗,是鲜不在心里引起一幅图画或一种音乐的。譬如读到“人迹板桥霜”,立刻便可在我们心里映出一条冬寒寂寥的村路、一道小溪、一座板桥来。那时,偶有行人经过,足迹便印在霜上。这是多么生动的一幅图画啊!类似范例不胜枚举。于是,古人高远雅致。往往画中题诗,或因诗得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另一个角度说,图的产生也一定早于文字。西班牙阿尔塔米拉山洞中的壁画已经有上万年的历史。而图书则最早可以追溯到埃及的《死者书》,迄今也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可惜我国古代的龟干和竹帛不利于作画,因此图书是后来才有的,且早期图谱已完全失传。宋人郑樵对此颇有感喟。至于后世文人学士皆重文章而排斥图像,图书也就名存实亡而变为字书了。那些绣像则往往因为饰之于小说戏文而不登大雅之堂。图书的复归应该说是小说得到正名以后的事情。而今,随着照相技术、影视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图像以几何的速率进入了一个又一个崭新的时代,令人目不暇接。

然而,世界文豪画传系列丛书不仅适逢其时,而且妙处独得。此话得从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说起。此翁在其代表作《我的名字叫红》中讲了一个令人感叹的故事:]590年,苏丹秘密下诏,命人制作一本亘古未有的伟大书籍,以颂扬他及他的帝国。四位当朝细密画家奉命集聚伊斯坦布尔,开始绘制这部旷世之作。此时,离家12年之久的黑回到了故乡伊斯坦布尔,迎接他归来的除了爱情,还有接踵而至的谋杀案。一位细密画家失踪了,他被人杀死在一口井中;奉命为苏丹绘制抄本的长者也惨遭杀害。究竟谁是杀人凶手?苏丹下令追查,而线索很可能就藏在那未竟的画中。我之所以要援引这个故事,是因为它见证了一个图文时代的结束。是的,《我的名字叫红》见证了细密画时代的终结,因此它是一首洋溢着哀伤的扎狄:西方影响的侵入使那部“伟大的图书”付之阙如,并最终导致了细密画时代的终结。然而,这一个图文时代的到来,也许恰好相反:它的结果很可能如相当一部分人所担心的那样,使文字及人们对文字的感觉逐渐丧失。于是,有志于守护文字传统的人们不得不大声疾呼。但守护的最好方式也许是因势利导地传承经典。而文学经典可以说是世界文化的重要内核和人类认同的重要质介。因此,在后现代主义的解构风潮之后,重新回到经典和它们的作者无疑成了守护它们的最佳途径。

总之,无论我们喜欢与否,图文时代已然是个不争的事实。与其逆水行船,不如顺水推舟。于是,这样一套世界文豪画传在郑颖的努力下应运而生。可喜的是,参与写作画传的都是知名专家、学者,有的还是我的师友。他们思想敏锐,笔触灵功。一枚枚精美的图画与其文字相映成趣,互为因果。

如是,无论是小桥流水人家、西风古道瘦马,还是千里扬州风物妍、车如流水马如龙;或者青灯古佛、陋室寒书,还是五色五音、五蕴六触,人们尽可以各取所需。是为多元的时代、相对的时代、图文的时代。当然它也必定是分化的时代、删太的时代、残酷的时代。信不信由你!

是为序。

2008年3月9日于北京

(陈众议,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