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考订两周时代诗歌作品的年代及其与礼乐制度的关系,将两周时代诗歌的发展历史与两周时代社会生活及其礼乐制度的发展过程相结合,利用传世文籍与考古出土的金石简帛资料,对其进行了复原。全书共分“绪论”、“上编”、“下篇”、“结论和余论”四个篇章,具体内容包括研究本课题的学术意义及其研究现状、西周早期的仪式乐歌、西周晚期的仪式乐歌、春秋时代周王室政治地位的变迁、齐桓公时代《诗》的结集等。
任何一部文學史,實質上都是特定時段内被保存和記錄的文學的歷史,某一時代所能保存和記錄的文學數據,决定了這一時代文學史的基本内容。就兩周時代的詩歌發展史而言,我們所能見到的詩歌數據、绝大部分都是通過《詩經》保存下來的。因此,通過《詩經》文本的形成過程,可以透視出兩周時代詩歌發展的歷史軌跡。在本書中,筆者試圖通過考訂兩周時代詩歌作品的年代及其與禮樂制度的關繫,把周代詩歌的創作與結集還原為一種制度與文化的存在,將兩周時代詩歌的發展歷史與兩周時代社會生活及其禮樂制度的發展過程結合起來,在周代社會生活、文化制度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傳世文籍與考古出土的金石簡帛資料,參借歷史學、語言學、考古學、制度史等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來追索和復現詩文本產生、存在的歷史真相。
緒論
第一節 本課題的學術意義及其研究現狀
第二節 《詩經》中的歌與詩
一 《詩經》中的儀式頌讚之歌
二 《詩經》中的諷刺詩
三 歌與詩的合流及“詩言志”之說的產生
第三節 “四始”、“四詩”與詩文本的結構
一 “四始”與“四詩”
二 “四詩”名義考
三 “四詩”與“四始”的區别及《詩經》結構的成因
第四節 《詩經》作品斷代的依據
一 《毛詩序》
二 謚法、銘文及其他
上編 西周詩史
第一章 西周早期的儀式樂歌
第一節 周初史跡概述
第二節 關於周公製禮作樂
第三節 西周早期的儀式樂歌
一 武王時代的儀式樂歌
二 周公、成王時代的儀式樂歌
三 《豳風·鸱鴉》時代考證
四 康王時代的祈農樂歌及詩文本的結集
第二章 西周中期的樂歌
第一節 西周中期周禮的成熟
第二節 穆王時代的儀式樂歌
一 穆王時代的《頌》歌
二 穆王時代的頌功之歌
三 穆王時代燕享樂歌的產生
第三節 詩文本的第二次結集及其對西周社會生活的影響
第三章 西周後期的詩歌
第一節 西周中後期王室的衰落與周宣王的中興
第二節 周厲王時代的“變大雅”
第三節 宣王中興時代的禮樂活動
一 宣王中興時代的樂歌創作
二 宣王時代的“采詩入樂”與詩文本的第三次結集
第四節 宣王後期的詩歌
第四章 兩周之交的詩歌創作及周平王時代對詩的整理
第一節 幽、平之際的社會狀況
第二節 兩周之際的詩歌創作
第三節 東周初年的王室樂歌《周南》、《召南》
一 《周南》
二 《召南》
第四節 十三國風詩概述
第五節 《詩》的結集
第六節 正考父與《商頌》
下編 東周詩史
第五章 春秋時代周王室政治地位的變遷
第一節 以周王室為政治中心的春秋前期(前760-前643年)
一 晉國的內亂
二 春秋初期鄭國的强盛
三 齊國的強大與稱霸中原
四 周王室的內亂與衰落
第二節 周王室淪為傀儡的春秋中期(前642-前506年)
第三節 吳越逞強、諸侯不復勤王的春秋後期(前505一前453年)
第六章 春秋前期風詩創作的勃然俱興舆齊桓公時代《詩》的結集
第一節 春秋前期國風創作的勃然俱興
一 《召南》
二 《邶風》、《鄘風》、《衛風》
三 《王風》
四 《鄭風》
五 《齊風》
六 《唐風》
七 《陳風》
八 《豳風》
第二節 齊桓公時代《詩》的結集
第三節 《魯頌》及其文化意蕴
第七章 春秋中後期的風詩創作與孔子對《詩三百》的刪定
第一節 春秋中後期風詩創作的延續
一 《秦風》
二 《陳風》
三 《曹風》
第二節 孔子對《詩三百》的刪定
一 孔子刪詩說辨正
二 孔子對《詩三百》的刪定
第八章 《詩經》之外兩周時代的詩、歌、謠、誦
第一節 詩
一 逸詩
二 因事造詩
三 禮儀雜辭
第二節 歌
一 琴歌
二 雜歌
第三節 讖謠
第四節 誦
結論和餘論
一 周代歷史與周禮的興衰
二 歌與詩
三 《詩序》
四 詩文本的歷史
五 詩文本社會功能的演變
六 餘論
附錄 《西周諸王世系年表》
主要參考書目
《詩經》篇名索引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