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不起眼的小病如果不及时发现、治疗,就会发展成大病甚至重病,影响身体健康。赵建新主编的《人体健康自诊自查全知道(专家指导版)》从面、耳、手、足四个方面,介绍身体在患病时如何向我们发出信号,了解这些就可以防微杜渐,将疾病扼杀在萌芽中。希望本书能帮助您成就健康人生。本书是让您买了放心,看了安心的健康小百科!您可以根据身体的具体情况翻阅相应的章节来轻松彻底地了解问题所在以及解决办法。您可以针对您或他人出现的相应症状,根据本书所提供的治疗方法或补救措施,对自己进行调理或治疗,让您永远保持健康的身体,远离疾病的侵袭。
赵建新主编的《人体健康自诊自查全知道(专家指导版)》详细讲解了面诊的方法,您可以通过观察眼、鼻、口、舌的变化来了解身体的健康状况。
耳诊是传统的中医诊断手法,通过观察耳色、触按耳朵,可以辨识身体的异常。本书配有详细的图示,推荐简易耳穴疗法,只需按图观耳诊病,即可轻松保健养生。
中医认为,手掌的不同部位对应着人体的五脏六腑,按摩手部相应反射区,可以保健祛疾。
足部是人体的“第二心脏”,能够准确地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本书讲解了多种足部按摩手法,每天按摩,让健康时刻陪伴您的左右。
《人体健康自诊自查全知道(专家指导版)》简单介绍了如何通过排泄物和卵巢发出的健康警报了解身体状况,帮助您及时发现疾病,防患于未然。
第二节 看面色,人体健康早知道
一定要知道的正常面色
中国人属黄色人种,所以中国人的正常面色基本上都黄红隐隐,明润而有光泽。这就是神气、胃气的正常色泽表现。所谓有神气,是明光而有润泽;所谓有胃气,是隐约微黄,含蓄而未露。
面色易受四季和环境变化的影响
除了人类种族对肤色有影响外,人的肤色也会根据四季变化及环境变化而出现相应变化,如夏天略黑,冬天略白等。但是因为四时的不同,个人体质禀赋的差异,以及受所处地理环境、气候、职业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其面色可有略黑或稍白等差异,但不论怎样,只要面色是明润光泽、隐然有生气就是正常面色。此外,由于居住和工作环境的不同,情绪的变化、饮食习惯的不同以及运动过后等原因,都会使人的面色有所不同。例如,长期在野外露天工作、常晒太阳的人,其面色一般偏黑;长期在室内工作、少见阳光的人,其面色一般偏白;人在生气发怒的时候,面色一般会偏红;在受到惊吓时面色一般会偏白。以上均视为常色。
面色分主色和客色
面部常色中有主色和客色之分。所谓主色,是指人一生中始终是以一种色调为主的面色。先天遗传或者后天生活环境影响,会使人面部皮肤呈现出一种主色。
五行学说认为,对于不同的人,都可以归入木、火、土、金、水五种类型。木型的人一般面色较青,火型的人一般面色较红,土型的人一般面色较黄,金型的人一般面色较白,水型的人一般面色较黑。
所谓客色,是指由于外界环境、生活条件、昼夜时间、气候季节等发生变化,使人的面部皮肤颜色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而呈现出的颜色。中医理论认为,人与外界的环境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当外界的环境发生变化时,人的面色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一般来说,白天人体内的阳气旺盛,通常会容光外露;夜间人体内阴气较盛,所以面色一般明润内敛。天气晴朗时,人体内的气血较热,运行通畅,所以面色一般偏红、偏黄;天气阴冷时,人体内的气血较寒,运行不畅,甚至发生凝滞,所以面色一般偏青偏黑。而中医五行学说认为,春季属木,人的面色一般会偏青;夏季属火,人的面色一般会偏红;秋季属金,人的面色一般会偏白;冬季属水,人的面色一般会偏黑。 总之,无论是主色还是客色,都是面部的正常肤色,在进行诊断时,应当多加注意,不要与人体发生病变时出现的异常面色相混淆,方能尽量减少差错失误,保证诊断的正确性。
教你学会“望色十法”看健康
中国古代医家历经多年,根据大量临床经验总结了青、赤、黄、白、黑五色,不仅与身体相应的内脏变化有关系,而且也反映了一些病邪的性质。而色泽的具体变化则反映机体精气盛衰的情况。
望其浮沉,以辨病位之表里
浮,是指显露于皮肤之间且较易看出的面色,浮色一般出现在疾病的初起之时,说明人体发生的病变属于表证,即病变发生于人体的表面。沉,是指隐约存在于皮肤之下,沉色一般说明人体发生的病变属于里证,即病变一般发生在体内。如果脸色初浮而后沉,就说明病已经从表入里,由浅入深,病邪已侵入身体内部;如果脸色由沉而转浮,则说明病情向好的方面转化。
察其清浊,以辨病性之阴阳
清,是指人体面部的皮肤颜色明亮而清润,清色一般说明人体发生的病变属于阳证。浊,是指人体面部的皮肤颜色晦暗而混浊,浊色一般说明人体发生的病变属于阴证。如果面色从明亮而清润变得晦暗而混浊,就说明阳证已转化为阴证;如果面色从晦暗而混浊变得明亮而清润,则说明阴证已转化为阳证。
观微甚,以辨邪正之虚实
微,是指人体面部的皮肤颜色浅淡,微色一般说明人体正虚或邪轻。甚,是指人体面部的皮肤颜色较深、较浓,甚色一般说明人体邪气盛或病势重,属邪实。如果面色由浅变深、由淡变浓,就说明病由虚证已转化为实证;如果面色由深变浅、由浓变淡,则说明病由实证已转化为虚证。
视散抟,以辨病程之长短
散,是指人体面部的皮肤颜色疏离散开,如淡云初散。散色一般说明病程较为短暂,是邪气尚未积聚的表现,就是说患病的时间比较短,且病情逐渐缓解。
抟,是指人体面部的皮肤颜色壅滞、团聚。抟色一般说明病程较为持久,病情深重。如果面色从疏离变成壅滞,就说明体内的邪气正在逐渐聚集,病情将延续一段时间;如果面色从团聚变成散开,就说明体内的邪气正在逐渐消散,病情将缓解。
别泽夭,以主预后之吉凶 泽,指人体面部的皮肤颜色明润而有光彩,泽色一般提示虽病而气血未衰,病有生机之意,主吉象。天,是指人体面部的皮肤颜色枯槁、暗淡,天色一般提示人体气血枯竭,精气严重受损,主凶象。如果面色从泽润变得枯槁,就说明体内的精气逐渐衰弱,病情趋于严重,并有恶化之意;如果面色从枯槁变得泽润,就说明体内的正气正在逐渐恢复。
总之,“望色十法”可以从整体上辨明疾病的表里、阴阳、虚实、久近、吉凶等情况,学会此十法就可通过面部的色泽看健康状况。
望色诊需注意的事项
知常达变,以常衡变
鉴于目前面部色诊尚无统一的客观标准为依据,望色时需要把你所要观察的人的面色(或肤色)与其所处环境中人群的常色做比较来加以判断。如其病属某一局部色泽改变,可与其自身对应部位的正常肤色进行比较。但如果此人本身肤色较深不易发现病色,或因病情复杂而面色与病性不符时,则需要观察病人体表其他部位组织的色泽,并结合其他症状来进行综合判断,以确保诊断的正确性。
P6-8
从古代的皇帝到现代的普通百姓,每个人都向往健康长寿,从炼制仙丹、求访仙人到吃保健药、做保健操,大家各显神通不外是为了达到延长寿命这一共同目的。但人吃五谷杂粮,纵使平时多加注意,还是无法阻止疾病的到来。如果我们能读懂自己的身体,了解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就可在疾病的早期及时发现,对症治疗,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如何发现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呢?我们可以从面部、耳部、手部、足部等.部位去观察。
头面是人体的最高部位,能最直接地反映身体状况。人在生病的时候,脸色、眼睛、鼻子、口唇、头发都会发生变化,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法中的“望”就是通过观察人的精神、气色和全身各部分情况来确定人是否患病以及患病的轻重,而人的面部最易反映人的精神气色。了解人在患不同病时面部的不同变化,可以及时捕获身体传递给我们的信息,及早发现疾病,及早治疗。
耳朵的变化也能反映身体的信息。认真观察人的耳朵的细微变化,可预测人将患何种疾病,“观耳辨病”即通过或观察耳廓的位置、厚薄、大小、形态、色泽、血管等改变,或用手指、探棒、探笔等触压耳廓上的穴位以查痛点,或采用耳部信息探测仪来探测耳穴敏感点等方法达到预测疾病的目的。
掌纹时刻传递着健康信息,读懂掌纹的语言,可迅速了解人是否有病,哪里有病。这样便可在疾病稍露苗头时加强防范和治疗。
足疗是中国传统的医治方法,具有安全有效、经济实惠的特点。只要掌握穴位,在家就可以自己保健治疗。为了让您准确把握穴位,本书特将足部各个穴位的位置通过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您可以轻松地找到需要按摩的足部穴位,同时对照足部反射区判断出病症所在。坚持治疗,可以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效果。
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不起眼的小病如果不及时发现、治疗,就会发展成大病甚至重病,影响身体健康。本书从面、耳、手、足四个方面,介绍身体在患病时如何向我们发出信号,了解这些就可以防微杜渐,将疾病扼杀在萌芽中。希望本书能帮助您成就健康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