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名师之教,悟先贤之道,成一家之言。这是一部掀起南怀谨国学阅读浪潮的巅峰力作,充满神奇阅读意趣的传统文化的悦读盛宴飘洒千文,蕴含人生博大精深的哲理意境南师箴言,开启人们心理困境的智慧通途。
老子之言,字字珠玑,耐人寻味,让我们拂去千年历史的尘埃,让这部旷世经典尘尽光生,照破山河。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听南怀瑾讲老子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许庆元//宿春礼 |
出版社 |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听名师之教,悟先贤之道,成一家之言。这是一部掀起南怀谨国学阅读浪潮的巅峰力作,充满神奇阅读意趣的传统文化的悦读盛宴飘洒千文,蕴含人生博大精深的哲理意境南师箴言,开启人们心理困境的智慧通途。 老子之言,字字珠玑,耐人寻味,让我们拂去千年历史的尘埃,让这部旷世经典尘尽光生,照破山河。 内容推荐 南怀瑾先生以老子《道德经》原文为基准,以经解经,以史为鉴,借着老子自证的现身说法,包罗诸子百家思想之精华,融会古今中外学说于一炉,旁征博引,融会贯通,将晦涩深刻的经史典籍娓娓道来。 本书立足于《老子》原著精神与南怀瑾先生的讲解梳理,结合独特的人生感悟深入拓展,在博大精深的道家学说中领悟处世智慧,以读书心得的方式讲述由老子学说中感悟到的人生哲理和处世哲学,在南怀瑾先生的智慧精华中发掘人生新意。 目录 第一讲 成王败寇的权术历程 儒释道三家店 被误读的“阴谋家” 道妙不可言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东施效颦”的闹居 成王败寇的权术历程 第二讲 图难于易的成功要诀 图难于易的成功要诀 低头便见水中天 人生不过是路过用心享受沿途风景 釜底抽薪只问前因 无为之中的大有所为 拈花微笑的不言之教 传世“三件宝”的历代演绎 “尚贤”偏方的后遗症 “盗”的正反面 第三讲 传世“三件宝”的历代演绎 前世劫灰与资源利用 名利本为浮世重古今能有几人抛 老子的一声叹息 第四讲 功成身退天之道 同流世俗不合污周旋尘境不流俗 上天暗笑我辈痴 浮于表面的仁义道德 言满天下无口过 时时长拂拭莫使惹尘埃 功成身退天之道 第五讲 只身存天下的最佳安排 只身存天下的最佳安排 一水三面镜观水学做人 莫让身边的幸福悄悄溜走 如何保住人生宝剑的锋刃 老子的长生秘诀 大智若愚的领导艺术 第六讲 人生剧场宠辱观 中空无用有大用 声色货利多陷阱 人生剧场宠辱观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如履薄冰的人生准则 莫让蓬茅堵塞你的心窍 第七讲 孝子贤臣相对论 眼中不容尘埃亦不容金屑 从从容容才是真 打破虚空乃真静 人生不过一念间 高下皆有大智慧 孝子贤臣相对论 第八讲 人生一局棋,输赢终无定 一线之隔的智慧与奸诈 聪明反被聪明误 “见素抱朴”的人生至境 学习真诚不佞的“唯”避免虚伪造作的“阿” 善恶只合转眼看 人生一局棋输赢终无定 第九讲 人生艺术道家精髓:曲全、枉直、洼盈、敝新 出世心境入世行 人生艺术,道家精髓:曲全、枉直、洼盈、敝新 独善其身,兼济天下 “四不”的领导哲学 生命中不可言说的“道” 志在利他的寂寞者 第十讲 莫以身轻失天下 世事无常又何必把握 人生难逃四种病 人生本寂寥 老子对于人生价值的解答 大地讲授的一堂课 莫以身轻失天下 附:老子道德经 试读章节 老子在提及万事万物的辩证两面之时,一笔带过了一句“高下相倾”。高与下的关系,看似十分简单,南怀瑾先生却发掘出许多深远的含义。高高在上,低低在下,表面看来,绝对不是齐一平等的,重点在相倾的“倾”字。天地宇宙,本来便在周圆旋转中,凡事崇高必有倾倒,复归于平。因此,高与下,本来就是相倾而自然归于平等的。即使不倾倒而归于平,在弧形的回旋律中,高下本来同归于一律,即佛法中所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一位闻名遐迩的画家每逢青年画家登E门求教,总是很耐心地给人看画指点;对于有潜力的青年才俊,更是尽心尽力,不惜耗费自己作画的时间。一次,一位后辈画家对于前辈的关爱有加感激涕零,老画家微笑着讲了一个故事。 40年前,一个青年拿了自己的画作到京都,想请一位自己敬仰的前辈画家指点一下。那画家看这青年是个无名小卒,连画轴都没让青年打开,便推托私务缠身,下了逐客令。青年走到门口,转过身说了一句话:“大师,您现在站在山顶,往下俯视我辈无名小卒,的确十分渺小;但您也应该知道,我从山下往上看您,您同样也十分渺小!”说完转身扬长而去。青年后来发愤学艺,终于在艺术界有所成就,他时刻记得那一次冷遇,也时刻提醒自己,一个人是否形象高大,并不在于他所处的位置,而在于他的人格、胸襟、修养。 的确,站在山顶的人和居于山脚的人,在对方眼中,同样渺小。高高的山峰终于被一群登山者踩在了脚下,极目四望,一切都离他们那么远。“你们看,山下的人都如蚂蚁一般!”其中一人兴奋地嚷着。“可是,他们也许根本就没觉着山上有人。”一位同伴在一旁轻轻地说。大家霎时冷静下来:是啊,巍峨的只是脚下的山峰,我们还和过去一样普通,并不因位置的升高而高大。 提起高下的问题,不由使人想起苗家人房屋建筑的特点。一个不大的屋子里面可以有几十个房檐和门槛,平日里,苗寨里的乡亲们就背着沉甸甸的大背篓从外面穿过这些房檐和门槛走进来。虽然障碍如此之多,可从来没有人因此撞到房檐或者是被门槛绊倒,而外乡人初至,即使是空手走在这样的屋子里也会经常碰头跌跤。一位苗家老人常常告诫初来的外乡人,要想在这样的建筑行走自如,就必须牢记:可以低头,但不能弯腰。低头是为了避开上面的障碍,看清楚脚下的门槛。而不弯腰则是为了有足够的力气承担起身上的背负。 老人的告诫又何尝不是对人生的形象比喻,苗家建筑好比人生,一路上充满了房檐和门槛,一个不大的空间里到处都是磕磕绊绊,而人们肩膀上那个沉沉的背篓里装满了做人的尊严。背负着尊严走在高低不同、起伏不定的道路上,必须时刻提防四周的危险,还要时刻提醒自己:头要低,腰须挺。 最后用一个禅宗故事再次点明“高下相倾”蕴涵的深意。 明心禅师游方归来,见苦心禅院的学僧们正在寺前的围墙上描绘一幅龙虎斗的画像,画面上巨龙于1-端盘旋而下,虎踞山头,作势欲扑。众僧多次修改,总觉不尽如人意,却不知问题所在。明心禅师见状,微笑言道:“动态不足。”学僧们欲闻其详,禅师道:“龙于攻击之前,头须向后退缩;虎作上扑之时,头必自下压低。龙颈愈屈,虎头愈低,冲势愈猛,扑劲愈大,此乃常性。”学僧们点头受教。明心禅师进一步指点迷津:“为人处世,参禅修道的道理也是如此啊。”学僧们闻言恍然大悟。 有一位禅师曾经譬喻说:“宇宙有多大多高?宇宙只不过五尺高而已!我们这具昂昂六尺之躯,想生存于宇宙之间,只有低下头来!”人生在世,有时顶天立地,孤傲不群,有如龙抬头虎相扑;但有时也应虚怀若谷,有如龙退缩,虎低头。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当高则高,当低则低。高下相倾,进退有据,才能独立于世。 唐朝一位布袋和尚曾写过这样一首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波澜壮阔的大海之所以能够包容万物,笑纳百川,深远伟大,关键在于其位置最低。位置放得低,所以能从容不迫,能悟透世事沧桑。正如一位哲人所言,想要达到最高处,必须从最低处开始。P27-29 序言 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借一个杜撰人物守藏神之口说,儒家学说注重修己治人,道家学说讲究宁静阴柔,佛学讲求慈悲入定,宗旨虽有所差别,但在教人为善方面,却是殊途同归的。儒家学说仿佛五谷,一日不吃,会感到腹中饥饿,几日水米不进,恐怕就要死了;道家学说如同灵药,当人们面对生死得失的烦扰,面对喜怒哀乐的影响,要想消除心中愤懑抑郁,道家学说便是最为快捷的解决方法。 儒道两家其实有许多相通之处,只不过是儒家侧重于站在社会人的角度强调人所应当具备的道德品质,而道家则是站在自然人的角度申明应当组成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老子日:“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庄子》一书中有一则有趣而深刻的故事,便准确阐释了老子思想的精髓。庄子行走于山中,看见一棵大讨被奉为社神,这棵树大到可以隐蔽几千头牛,树干有数百尺粗。树梢有山头那么高,树干几丈以上才分生枝杈,很多枝权都可以做成小船。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不去动手砍伐。问他们是什么原因,伐木人不屑一顾地说:“那是没有用的散木。用它做船会沉,做棺材会很快腐烂,做器具就会毁坏,做门窗会流出汁液,做梁柱会生蛀虫。就是因为一无是处,所以才能长得那么茂盛。”庄子感慨说:“这棵树就是因为不成材而能够终享天年啊!”正是百无一用有大用,不争反而能为先。《老子》中所言的“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实为中国文化中治道的精要,老子所言的“道”代表了华夏几千年历史中沉淀的人生哲学、政治哲学以及军事哲学等内容。老子看似“奸猾”的权谋哲学实际却是和平、宽容、简朴和知足的最高理想,其中汇集了愚者的智慧、隐者的利益、弱者的力量和真正通晓世故者的简朴,上善若水、持盈保泰、载营魄抱、宠辱不惊、守静致虚都是修身处世的要诀。 南怀瑾先生将深奥玄远的《老子》精读解析,引类设譬,将其脉络结构清晰地勾勒出来,读出了这五千余字的言外之意。 人要效法天道,圣人以不束缚不歪曲不干涉的无为态度来为人处世,以自己具体的无为的行动来影响教化人民。天地生化万物而不推辞,创造了万物不据为己有,不自恃己能,不居功自傲。由于不居功,它的功绩才永远不会被埋没。天地所以能持久长生,是因为其不自以为自己在生长,所以能长生不老。天地生万物,无私无偏无求,一切自然而生,自然而灭。 老子著名的“无为”之说,也是根据天道自然的至理,用“无为”一词来说明天道的境界和功能。天道“无为”“无不为”说明人应效法天地,行其所当行,止其所当止,做到真正无私而大公的标准,才是天理的固然。 老子对仁义道德的解读是,争王称霸的作为,打着仁义道德的招牌,争名夺利,实属伪圣。真圣人,救世济人,扰如天地之心,平等无私,义所当为则自然而为,不沽名钓誉,不假托仁义。 对于老子被后人称之为阴谋权术的教唆者一说,更是不实。老子说,要用物品吸取东西,必须先使该物品处于张开的状态;要减弱某物的能量,必须先使该物处于有能的状态;要废弃某人的职位,必须先使该人处于较高的阶级;要夺取某人的财物,必须先使该人拥有较多的财物。表面看来,或许像是在玩弄阴谋权术,其实老子只是点明了宇宙万物与人事因果相成的必然法则,告诫人们“天道好还”,“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道理,指明如果不顺应自然的道德规律行事,一味以权诈争夺为事,终将一败涂地。 老子的摄生养生之术亦是修身养性之道,虚极静笃,修养恢复到生命原型的静态,才合于常道。由静极而进于绵绵若存,精神魂魄合二为一,达到柔弱如婴儿的状况,便可洗涤心智,宁静致远。一个人的修养,如果到达恍惚至精的境界,便能心神灵明静然,涵容万类真实。 南怀瑾先生曾说过,了解道家思想,有一经可细细参读,即《清静经》(全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如云:“老君目: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玩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日道……”此书被认为是三国时葛玄仿效佛教《心经》的依托之作,乃融会贯通儒释道三教思想的必读之书,禅宗五祖曾评价说,后世的人们如果依据此经修行,也可以达到道的境界。 老子的思想之深之广,绝非一言可以蔽之,到此,便可在心中描绘出老子寥寥数笔勾勒而出的圣人形象。 效法天道,道法自然,为人处世依照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遵照道的本意,无为而无所不为,表面看来是没有什么作为,其实却是大有所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居功自傲,不争名夺利,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容乃大,心系万民,胸怀天下,成为万民表率,集天时、地利、人和与一身,得人心得天下;上善若水,以柔克刚,以曲求全,能屈能伸,保持淡泊虚静的心境;宠辱不惊,知足常足,慎终如始,不自大故能成其大;做人做事,图难于易,虚怀若谷,大智若愚,摒弃机心,和光同尘,不以蓬茅塞心,不为声色货利所动。简而言之,圣人能够看透世界和人生,透析世事和人心,一切皆心中有数,胸有成竹。 老子笔下的“圣人”是“道”的化身,是体道悟道依道而行的理想化人物,仿佛一个历史高台上矗立的标杆,古今中外,少有人及。 老子仿佛一泓清水,无边无底,清明透彻又深不可及,任何对其思想的解读,都仅仅是在水面荡起了一圈涟漪,波光浮动,光华闪现,但真正的瑰宝还深藏在水中,愿每位读者都能从老子的思想中采撷到智慧的珍珠。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