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分流(中国欧洲与现代世界经济的形成)(精)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世界经济
作者 (美)彭慕兰
出版社 北京日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彭慕兰认为,1750年,英格兰和中国的经济核心区,在人均预期寿命、农产品市场、劳动体系、土地利用、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等方面非常相似。中国和日本核心地区的生态环境也并不比西欧差,整个18世纪旧世界的核心地区都面临着土地密集型产品的局部短缺。东西方走在大体相近的经济发展道路上,西方并无明显优势。
欧洲在19世纪与旧大陆的分道扬镳,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欧洲在煤炭资源方面享有地利,煤炭替代了木材,有利于能源密集型产业的增长。同时,由于跨大西洋贸易的展开,新世界(美洲)比任何亚洲周边地区都更能为欧洲提供发展所需的初级产品。大量输入的外部资源使西北欧克服了自身的生态限制,人口急剧增长,制造业进一步专业化。煤炭、新世界和全球形势相结合,共同让欧洲沿着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节省劳动力的道路往前走。与此同时,亚洲的经济发展却陷入停滞。东亚经济核心地区被迫走上了劳动密集型、资源节约型的道路。
作者简介
黄中宪,台湾政治大学外交系毕业,现专职翻译。主要译作有《战后欧洲六十年》《剑桥伊斯兰史》《维梅尔的帽子》《贸易打造的世界》《湖南人与现代中国》《太平天国之秋》《成吉思汗》《明代宦官》等。
目录
导论 欧洲经济发展的比较、关联与叙事
第一部分 有着惊人相似之处的世界
第一章 欧洲领先亚洲?——从人口、资本积累与技术解释欧洲发展
第二章 欧洲与亚洲的市场经济体
第二部分 从新风气到新经济?——消费、投资与资本主义
导论
第三章 奢侈性消费与资本主义的兴起
第四章 看得见的手——欧洲与亚洲境内的商行结构、社会政治结构和“资本主义”
第三部分 超越亚当·斯密与马尔萨斯——从生态限制到持续性工业成长
第五章 共有的限制——生态不堪负荷的西欧与东亚
第六章 废除来自土地的限制——美洲这个新型边陲地区
附录
附录A 对1800年左右德意志与北印度的人均 陆路载运量的估计与比较
附录B 对18世纪晚期用在华北与欧洲农田之粪肥的估计,以及对因此产生之氮流量的比较
附录C 对法国、岭南与华北部分地区之森林覆盖率与燃料供给量的估计(1700—1850)
附录D 对多种进口品为18世纪晚期和19世纪初期的英国所提供之“幽灵地”面积的估计
附录E 对长江下游地区乡村纺织工人收益能力 的估计(1750—1840)
附录F 对1750年及其后长江下游地区和整个中国棉花、丝产量的估计——与联合王国、法国和德意志比较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序言
现代社会科学大半是源
自欧洲人在19世纪晚期和
20世纪时,为了了解西欧
的经济发展路径’何以独一
无二而做的研究。然而,
这些研究并未找到共识。
大部分研究着墨于欧洲,
意图解释欧洲大规模机械
化工业的早期发展。例如
,有人通过与世界其他地
方的比较,说明“欧洲”(或
在某些阐述里,说明西欧
、新教欧洲乃至只有英格
兰)境内具有某些独一无
二且源于本土的工业成功
要素,或者特别不受某种
障碍的制约。
还有些解释强调欧洲与
世界其他地方的关系,特
别是各种殖民榨取行为,
但这类解释比较不受西欧
主流学界的青睐。这些论
点强调,欧洲是靠着强行
剥夺美洲印第安人和受欧
洲奴役的非洲人(乃至许
多欧洲下层阶级成员)的
财产,才能达成马克思所
说的资本“原始积累”,这个
论点也无助于打动主流学
者。尽管“原始积累”一词精
准地点出了这些过程的残
暴性质,但也暗示,通过
殖民剥削的积累是大规模
资本积累的起步阶段,因
而是“原始的”。然而,随着
学界证明通过欧洲原有的
农场、作坊和账房的留存
收益(retajnedearning)
,同样也能在可投资盈余
上取得缓慢但明确的成长
,甚至超乎其生存所需,
上述立论显然就开始站不
住脚。
本书同样强调欧洲人对
非欧洲人的剥削以及取得
海外资源的机会,但不会
把它当作促成欧洲发展的
唯一动力。本书反倒承认
,内在驱动力在欧洲的成
长中具有关键的作用,不
过同时也强调,直到将近
1800年为止,这种内在驱
动力和其他地方的状况,
尤其是东亚,都还是很接
近。虽然的确存在一些举
足轻重的差异,但我会提
出论证,说明那些差异只
有在特定时空环境下,才
会产生像19世纪那样的大
转型。欧洲有特权取得海
外资源,这一点也深深影
响了这个时空环境的形成
。例如说,西欧很可能有
较管用的组织机构,能调
动庞大的资本,因此相对
愿意等待较长的时间来回
收获利;但直到19世纪为
止,法人形态的组织
(corporateform)除了用
于武装长程贸易和开拓殖
民地之外,并无多大用处
,而长期联贷在欧洲则主
要用于替战争提供资金。
更重要的是,18世纪时的
西欧已在多种节省劳动力
技术的运用上领先世界其
他地方。然而,欧洲又持
续在多种节省土地的技术
上落后,因此如果没有海
外资源,西欧本来很可能
会因为快速的人口增长和
资源需求而不得不走回劳
动力密集的发展老路。若
是如此,则西欧所走的路
,就不会与中国、日本所
走的路有太多差异。根据
以上的例子,本书旨在利
用欧洲在海外强取豪夺
(coercion)的成果,协助
说明欧洲与欧亚大陆部分
地方(主要是中国和日本
)在发展上的差异;欧洲
发展的全貌或欧洲与旧世
界所有地方的差异,则不
是本书要说明的范围。还
有一些影响因素是无法归
类于上述任一范畴的,例
如供煤的地点,因此本书
将把比较式分析、某些纯
地方性的偶然,以及整合
性或全球性的探究熔于一
炉。
更重要的是,比较性和
整合性的探究会相互修正
。如果中国也具有使西欧
与印度或东欧等地分道扬
镳的那些因素(例如特定
类型的劳工市场),那么
就不能在比较时只寻找欧
洲的特异之处,也不能把
在欧亚大陆两端都具有的
模式解释成欧洲文化或历
史的独有产物(当然也不
能把那些模式解释成普世
趋势的产物,因为它们也
使某些社会有别于其他社
会。西欧与其他区域之间
的相似之处,迫使我们合
弃纯比较性酌探究(一种
把各自分立的世界视为比
较单位的探究方式),改
采取同时关注全球形势
(conjuncture)的探究。
。这些相似之处具有重要
意涵,暗示我们不能从以
欧洲为中心的世界体系角
度,来理解1800年前因缘
际会下的全球形势;那时
的世界其实是多中心并立
的,没有哪个中心独霸世
界。尽管这样的全球形势
往往有利于欧洲,但也不
必然是欧洲人所创造或强
加的。例如,中国从15世
纪起就通过白银达成再货
币化一事,不只比欧洲人
抵达美洲和输出美洲白银
还早,更是使位于遥远新
世界的西班牙帝国得以财
政自立的一大功臣;而始
料未及的骇人流行病,则
是西班牙帝国得以创立的
关键。只有到19世纪的工
业化已大有进展之后,把
欧洲视为一个单一的、霸
权的“核心”这件事才有其合
理性。
但大部分既有的专题著
作仍摆脱不掉“非此即彼”的
架构,若非主张存在一个
以欧洲为中心并在海外进
行必要原始积累的世界体
系,。就是主张欧洲的内
生式成长,并以这种成长
来解释几乎所有现象。在
这两个选项下,大部分学
者倾向于后者。晚近研究
欧洲经济史的学者,至少
普遍从三种方式强化了独
重欧洲内部的研究焦点。
第一,晚近的研究发现
,发展健全的市场和其他“
资本主义”制度早已存在,
甚至是在往往被认为和资
本主义背道而驰的“封建”时
期亦然。(类似的修正观
点也已出现在对中世纪的
科学与技术的分析中,这
种分析把曾被贬为“黑暗时
代”的中世纪,视为颇富创
造力的时期)。这样的研
究往往强化了某种既定看
法,即西欧
导语
两届费正清奖得主、经济史大家彭慕兰畅销20年的经典力作——说不尽的“大分流”,享誉世界的全球经济史里程碑式的著作。《大分流》自出版以来,已成为所有关心欧洲崛起、中国近代历史和经济发展、现代世界经济形成等诸多问题的研究者和读者绕不开的经典必读书。彭慕兰的研究开一代风气之先,无论是赞同、修正,还是批评,对它的讨论与研究历20年而未衰,诞生了大量的研究专著和论文。把国别史、地区史放到比较史与全球史视野中去理解,去讲述不一样的国家发展故事,仍然是《大分流》经久不衰的独特魅力,是其典范意义所在,也为今天的研究提出了挑战。
知名译者倾力奉献中文世界全新译本——译者黄中宪在人文社科翻译领域耕耘多年,译有《维米尔的帽子》《太平天国之秋》《米开朗基罗与教皇的天花板》《项塔兰》《贸易打造的世界》等十数部著作,译笔有口皆碑。
费正清奖获奖作品、世界历史学会年度图书、入选美国图书馆学会杰出图书奖——“彭慕兰的著作是对既有研究的重要补充,挑战了每一种关于欧洲崛起的主要解释”。
书评(媒体评论)
一部发人深省的著作,
将一举改变关于资本主义
起源、西方崛起与东方没
落的辩论走向。
——杰克·古迪(Jack
Goody),《泰晤士报高
等教育增刊》
本书的贡献在于让我们
对导致西方与中国出现大
分流的原因和机制有了新
的认识。……是一次崭新与
别具一格的创举。尽管彭
慕兰是在对欧洲、中国、
日本、印度和东南亚等地
区进行比较,但他还通过
大胆且新颖的尝试将这些
比较和更多的东西联系起
来,足以让几乎所有先前
的相关作品都显得过时。
——贡德·弗兰克
(Andre Gunde Frank),
《亚洲研究期刊》
这本书相当重要,每一
位认为解释工业革命对我
们理解现代世界至关重要
的人,都必须认真看待。
……本书丰富到几乎每一页
都有新见解。
——马立博(Robert B.
Marks),《美国历史评论

现代社会一个引人注目
的特征,便是收入和生活
水平在国与国之间出现了
巨大差距:一边是西欧与
其分支,另一边则是广大
的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国家。彭慕兰的著作是对
既有研究的重要补充,挑
战了每一种关于欧洲崛起
的主要解释。
——《选择》(Choice
精彩页
第一章 欧洲领先亚洲?从人口、资本积累与技术解释欧洲发展
欧洲如何在19世纪中叶达到绝无仅有的富裕?各方虽然未有共识,然而埃里克·琼斯的《欧洲奇迹》一书,大概最接近于当今的“主流”看法。琼斯的论点兼容并蓄,是以尽管有许多欧洲主义者会驳斥或质疑他的许多说法,但他的几个通论性观点还是赢得了广泛认同。对本书来说,这些通论性陈述里最重要的一则(同时也见于其他许多学术著作里),乃是工业化并非欧洲经济史脱离其他旧世界发展轨迹的起点,而是代表了两者的差异在悄悄酝酿数百年后的结果。事实上,许多学者根本把这视为理所当然。由于琼斯清楚说明了他为何赞同这种观点,他的著作可作为本书有用的起点。
据琼斯的说法,“欧洲人”。早在工业化之前就已是独一无二的富有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借由“将人口成长抑制在稍低于该地所能承载的最大值”,欧洲人已掌握了更多的资本,特别是牲畜。。这进而使欧洲人有机会“将他们的消费水平维持在比亚洲稍高的程度”。此外,由于欧洲比起其他地方所遭遇的天灾较少,也较早就开始用防火砖石建屋,欧洲人的资本存量较不易化为泡影。因此,欧洲人只需较少的年度盈余就能抵消资本贬值,并使欧洲在资本存量上的优势与日俱增,甚至早在工业革命前就是如此。
但事实上,只有少许证据显示西欧的资本存量在1800年前曾经享有量的优势,或存在使欧洲在资本积累上大占上风的持久情势(无论是人口或其他)。欧洲人也不大可能比亚洲较发达地区的人更健康(亦即在人力资本上占优势)、更有生产力,或者有在其他方面承继了多年所缓慢积累的优势。
当我们比较体现于资本存量里的技术时就会发现,欧洲的确在工业革命前的两三百年间在一些重要的领域享有优势,却也在几个领域中屈居劣势:这些劣势集中在农业、土地管理领域和对某些土地密集型产品(尤其是薪材)的无效率运用上。就结果而言,欧洲占上风的某些领域最终对真正革命性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但其他社会拥有较高明技术的那些领域则不然。即使欧洲在几个领域里享有技术优势,若没有使欧洲比其他社会更能不受其土地基础约束的其他改变,欧洲也不可能获得突破性进展而实现依靠自身力量维持成长。这有一部分是欧洲在原本落后的某些节省土地技术上迎头赶上所致(拜海外帝国所得到的知识加持而顺利许多),一部分要归功于意外的好运,让欧洲人在特别幸运之地找到重要资源(特别是能节省林木消耗的煤),另一部分则要归因于全球形势。而那些全球形势其实也是欧洲人的作为(许多是暴力性作为)、流行病的意外助阵和某些基本上独立发展的情势所共同塑造的(中国经济转向以白银本位便是一例,中国此举有助于在其他产品问世之前那个漫长时期维持新世界的矿场获利不坠,维系住欧洲的殖民地)。
这些全球形势使西欧人有机会取得数量庞大的土地密集型资源。此外,他们能取得这些资源,同时不必使在19世纪人口、人均资源使用均急速成长之前就已陷入困境的欧洲生态更加不堪负荷,且也不必把自己庞大的劳动力移拨给数种劳动力密集型活动,从而使他们保有必要的劳动力来管理土地,以获得更高的产量和更大的生态永续性。若没有这些“外部”因素,单单欧洲的创新发明对经济与社会的冲蔷,比起在18世纪的中国、印度和其他地方持续在进行的极小幅的技术改良对它们自身的冲击,可能在程度上大不了多少。
P35-37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7: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