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镐不满二十岁成为世界之王,十年之后,仍然坚守巅峰位置。三十岁之前,已经坐拥百亿资产。出道以来的二十年间,1298胜,380负。他的梦想开始于十岁,我们来窥探他的“梦的设计图”。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逃避不如享受(棋盘上的CEO李昌镐的故事)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韩)孙仲洙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李昌镐不满二十岁成为世界之王,十年之后,仍然坚守巅峰位置。三十岁之前,已经坐拥百亿资产。出道以来的二十年间,1298胜,380负。他的梦想开始于十岁,我们来窥探他的“梦的设计图”。 内容推荐 李昌镐克服灭敌的过程非常有趣。早在曹薰铉内弟子时期,他就养成了研究败局的习惯,从中发现自己在对局中的弱点,加以完善和改进。对于这个过程,李昌镐总是不厌其烦。这个过程有点类似于半导体产业追求“零不余格率”。尽管所有的顶级职棋手都要研究败局,寻找更有效的手段,但是没有人能像李昌镐这样精密而严格地循序渐进。李昌镐表现出来的不只是胜负师的才华,而是良正的首席执行肓的才华。 目录 译本序 看故事 品意蕴 推荐辞 独立不羁的写作者 “Lightmyfire” 前言 棋盘上的CEO——李昌镐 引子 神话没有结束 第一部 学习时代——从出生到入段(1975-1986) 一条巨蟒钻进了锅里 1975年,浪漫和动荡的时代 曹薰铉回国,善意的宿命 平凡却多思的孩子 恍惚的新世界与围棋相遇 天才的强迫意识 胸怀幼虎:绝对孤独的天才 渴望多于恐惧的日子 “投入”和“努力”也是才能 1986年突破入段关门 第二部 创业时代——从开始到巅峰(1986—1993) 无敌霸主曹薰铉和完美对手徐奉洙 职业生涯的第一步,花束 从“本选之鱼”到搏浪主力 风云1998,冲刺世界大赛的最年轻挑战者 历经年零天摘取的平生第一个冠军头衔 伟大的老师和值得骄傲的弟子 最高头衔宿命般的转移 疾风怒涛般的41连胜,以及国手 天敌依田纪基的登场 师徒大争棋的序幕 16岁零6个月,最年轻的世界冠军 磨练就是克服 应氏杯冠军,徐奉洙表现出来的“肯定的力量” 世界追随李昌镐 第三部 守成时代——席卷天下,逃避不如享受(1994—2006) 世界最强,韩国的李昌镐效应 曹薰铉:危机之中的大长征 国民棋士李昌镐,职业围棋1号公益勤务要员 称赞的效果和责备的效果 猛龙过江 应氏杯冠军:倍受瞩目的点睛之笔 李昌镐克服天敌的过程 逃避不如享受 后记 李昌镐与众不同的个性 李昌镐所获冠军及主要记录年表 试读章节 未堂徐廷柱先生在一首题为《自画像》的诗中写道,“23年来,培养我的力量有八成是风”。那么把李昌镐培养成为“世界最强胜负师”的力量又是什么呢?如果抛开职业棋手的基本素质,也就是天生的才华和能力不谈,那么培养李昌镐的八成力量应该是“称赞和期待”。称赞的作用不可估量。最近,我到书店里看了看,关于领导能力的经营管理类书籍多如牛毛,其中大多数都要求领导人物经常称赞和鼓励同事和下属职员。虽然解释各不相同,但是内容都差不多。 从很久以前就有关于称赞和期待效果的研究。学术界把这种效果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以古希腊神话中雕塑家皮格马利翁名字命名的心理学用语)”,有时也称为罗森陶效应、自省预言和自我满足预言。 神话故事很复杂,但是概括内容,其实也很简单。雕塑家皮格马利翁雕刻了美丽的女人像,他真心爱上了这个女人像。这时,被他的真爱感动的女神阿芙洛狄忒赋予女人像以生命。 皮格马利翁效应指的就是因为他人的期待和关注而提高自己的能力,或者使结果变得更好的现象。心理学则认为,如果他人尊重我,对我怀有期待,我就会朝着他人期待的方向努力和转变。尤其是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的关注会成为正面影响学生的心理因素。 1968年,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系教授罗伯特·罗森陶(RobertRosenthal)和在美国做了二十多年小学校长的雅格布森(I,enoreJacobson),在美国旧金山某小学针对全校学生进行了一次智能测试,然后在未考虑测试结果的情况下从每个班级任意选出20%的学生,再把这些学生的名单交给老师,让他们相信“这些学生的智商和学习成绩提高的可能性很大”。 8个月以后,又进行了一次相同的智能测试,结果,名单中的学生比其他学生的平均分数更高。不仅如此,他们的学习成绩也大大提高了。老师对名单中的学生所怀有的期待和鼓励成为重要的原因。这项研究结果证明,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对学生成绩的提高产生了正面影响。 李昌镐早在围棋入门之前,就受到了祖父特别的喜爱和保护。入门以后,他不但得到了祖父和家人的鼓励,而且一直都在全州围棋界人士毫不吝啬的称赞和期待中成长。成为职业棋手之后,全国地的棋迷也给予他热情的支持和鼓励。现在,中、日、韩三国都有人支持和赞扬李昌镐。周围人们的期待和鼓励为李昌镐成长为今天的李昌镐产生了重大的心理影响。 那么,是不是所有人都能体验到皮格马利翁效应呢?并不是这样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换句话说,就是自省预言,自我满足预言。这种效应在李昌镐这种内向而且具有严重强迫意识(尤其是道德方面的强迫意识)的人身上表现得更明显。这种效应能够挖掘潜在观念的力量,所以在那些乐观对待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而且很容易、很快、很深地投入进去的人身上被扩展到极致。 称赞并不是对每个人都能发挥作用。有时候,称赞也会对人产生负面影响,甚至成为毒药。“不要因为药好而滥用,也不要在不懂药物作用的情况下误服”,这条标语并不仅仅局限于医药范围。一帆风顺的青年实业家被周围人们的称赞和期待所鼓舞,勇往直前,最终破产的例子就像通俗的言情电视剧一样常见,这就是当今的现实。 很多人都知道“条条大路通罗马”,可是在现代社会体系当中,他们却常常被“通往顶峰的路只有一条”的错觉束缚手脚。这是因为报纸、广播、电视、出版物、网络等铺天盖地的信息都在主张“我是正确的”。从这个角度来看,被信息的潮水淹没的现代人是不幸的。他们需要的信息太多,没有时间看着菜单选择知识,没有时间认真消化。就像走在上班路上匆匆忙忙吃三明治的上班族,他们把知识胡乱塞进脑子,所以他们掌握的信息从开始就不具有很高的可信度。 人们之所以产生“通往顶峰的路只有一条”的错觉,是因为他们从自认为已经达到顶峰的“某个确定者”那里得到了信息,而且他们认为自己正在按照那条信息的要求往顶峰攀登。 可是,通往成功的道路和通往罗马的道路一样有很多。称赞和期待有效果,与此相反,责骂和惩罚也有效果。海因斯·沃德是美国职业橄榄球(NFL)的超级明星。他的母亲金永喜女士让这个韩国混血儿同时品尝到未来的希望和现实中的挫折。金永喜女士说,“教育孩子必须要打”。金永喜女士每天做三件事,通过让孩子看到自己勤奋诚实的生活面貌而达到教育和培养孩子的目的。 金永喜女士通过海因斯·沃德的成功证明了自己观点的正确。但是,这种方法也许只适合母亲金永喜和儿子海因斯·沃德,并不是世界上所有的孩子都能在每天勤奋工作的单身母亲身边,在不得不勤俭节约的贫苦生活中乐观地接受母亲的责骂。不仅如此,更多的孩子因为同样的原因而走上了堕落的道路。海因斯·沃德在母亲的责骂中发现了母亲爱惜自己、疼爱自己的心情,所以他把母亲说过的话——“时刻保持谦虚”当成自己的座右铭。其实,仅仅从这点来看,海因斯·沃德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 罗伯特·罗森陶教授主张的称赞和期待的效果,以及金永喜女士亲身体验的责骂效果都不重要。不管是称赞也好,还是责骂也好,关键在于成为对象的那个人的意志和努力。现在有很多人在接受别人的称赞和鼓励,也有更多的人在接受别人的责骂,但是他们不可能都成为李昌镐或者海因斯·沃德那样的人物。 由于称赞和责骂这两种两极分化的效果,李昌镐和海因斯·沃德分别在代表精神(职业围棋)和肉体(职业橄榄球)的两个极端领域进入了最高的行列。在人们看来,这两个人几乎所有方面都处于极端,但是他们却共同拥有着美丽的才华。这让人无比惊讶。 这就是常常保持谦虚,把自己放低,温柔地注视社会的“肯定的目光”。也许这才是把潜在价值发挥到极致的真正的力量源泉。P164-166 序言 译完《逃避不如享受:李昌镐的故事》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以前对这位韩国围棋天才多有耳闻,但是并不熟悉,倒是听说过他的许多外号,比如“石佛”、“姜太公”等等,感觉在李昌镐的身上围绕着许多神秘的光环。但是,通过孙仲洙先生的细细描述,李昌镐的神秘面纱还是被揭开了,原来他也是一个平凡的人。至于一个平凡的人,如何做了许多不平凡的事,这正是作者要告诉读者的内容。 本书分三个部分概述了李昌镐的成长历程,学习时代、创业时代和守成时代。李昌镐出生于韩国全州一个钟表店主家庭,除了李昌镐母亲的不平凡的胎梦,他的降生人间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他天性沉默,不擅言辞,喜欢钻研事物的原理。这样的性格并不能保证他必定成为杰出的人物,正是后来的刻苦磨练才造就了他在小小棋盘上的惊天动地的伟业。李昌镐的爷爷带领他遍访当地的业余高手,小小年纪就下了无数的棋,仅与李贞玉的对局就超过了1000局,正可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爷爷在李昌镐的人生道路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他及时发现了孙子性格中隐藏的优点,带领他走上了属于自己的道路。虽然老人家没能最后看到孙儿的巨大成功,想来也会含笑九泉。李昌镐围棋生涯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是著名国手曹薰铉,这位围棋皇帝让李昌镐登堂入室,并让他踩着自己的肩膀登上了黑白世界里的巅峰。表面看来,这是很有戏剧性的故事,其实里面蕴藏着丰富的意味。作为曹薰铉的内弟子,李昌镐住在老师家,当他第一次战胜老师的时候,曹薰铉整夜未归,而李昌镐依然平心静气地在楼上打棋谱。然而在师母听来,李昌镐落子的声音犹如惊雷。事实上,李昌镐的心情同样不能平静,每次与老师对决,他都是矛盾重重,输棋反而感觉更轻松。当然,棋可以输,但是绝对不能相让,只要面对棋盘,李昌镐仿佛进入了忘我的境界,也只有心无旁骛,才能成就一流的胜负师。由此我们也知道,任何事情,包括围棋在内,技艺的磨练首先是心灵的磨练,心灵所能达到的高度决定着技艺的水准。 作者孙仲洙先生是一名经历丰富的围棋记者,对李昌镐跟踪研究多年,并且通过现象看本质,试图在本书中挖掘李昌镐失利的原因,尝试着将之归纳为“天才的强迫症”,尤其是李昌镐在几乎囊括所有韩国国内冠军头衔的时候,却总是冲不破国境的困扰。这样的观点还有待商榷和继续论证,我们倒认为这些失败只是李昌镐成长历程中不可或缺的磨砺和锻炼。试想,如果不是李昌镐积极克服困难,一步一个脚印地攀登职业围棋的顶峰,而是完美到了永无败绩,那他还会有着如此的魅力吗?其实,这正是李昌镐的精神力量,也是值得我们普通入学习的地方。相信通过这部作品,普通读者也能从李昌镐身上学到积极面对人生,积极应对胜败的人生态度。 最后,非常感谢刘硕良老师和吴超先生的信任。因为译者对于围棋所知不多,虽然诚惶诚恐,恐怕不当之处在所难免,诚请方家指正。 2006年12月12日于北京 后记 很多人都说,“李昌镐的棋风变了”。好像的确如此。他稳重而悠然自得的脚步有时候会急流勇进,有时候也会表现出近乎狂奔的形态。在采访或私下的谈话中,李昌镐有时也会流露出“尝试变化”的内心渴望。 事实上,发生改变的不仅仅是棋风。还有个明显的变化,那就是成绩。到今年为止,李昌镐的棋手生涯已经超过了20年,他的统计胜率是77.3%(1295胜380负)。这不是某一年的记录,而是20年的平均记录。从这点来看,这个数据确实令人惊讶。专家们推测,不管国内还是国外,这都是一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记录。 到了2005年,李昌镐的胜率达到了最低点。在上半年,他的胜率超过了60%,但是对于综合胜率达到77.3%的李昌镐来说,停留于60%的胜率本身就是一种打击。棋手生涯20年来,他的胜率从来没有过低于70%的时候。真的是李昌镐的棋风发生变化了吗?这种变化是他期望的变化吗? 如果只谈李昌镐最近表现出来的快速而带有攻击性的特点,那么围棋界内外认为“李昌镐的棋风变了”的看法当然没错。过去的李昌镐,他的特点绝对不是速度和进攻。问题是这种变化直接引起了他成绩的下滑。 大多数围棋界人士都把李昌镐的下滑看作“年龄的界限”。我同意存在年龄界限的说法,但是要说“20岁出头是胜负的巅峰期,即使是天下无敌的李昌镐过了30岁,也就等于过了巅峰期,所以成绩当然有所下滑了”,我还是略微有些意见。 判断胜负师是否处于巅峰期,有一个绝对标准,也有一个相对标准。根据衡量个人能力的绝对标准,肉体和精神都达到最佳状态的20岁前期是巅峰期,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也就是说,李昌镐个人在国内获得全冠王,席卷世界各项冠军头衔的1995年到2000年是最高的巅峰期。 但是在胜负世界中,并不能凭借个人的总体力量来判定达到最高峰的第一人的巅峰期,而是通过曾经与之争夺过最高位置的无数对手间的比较来判定。换句话说,即使李昌镐在绝对标准的巅峰期已过的2000年之后,他也仍然战胜了无数世界顶尖级的竞争者,保持着最高的位置。因此,按照相对标准来判定的“李昌镐的巅峰期”仍然有效。 因此,认为“20岁出头是胜负的巅峰期,即使是天下无敌的李昌镐过了30岁,也就等于过了巅峰期,所以成绩当然有所下滑了”的分析并不正确。风靡时代的伟大胜负师们往往在绝对标准的巅峰期过后才发挥真正的价值。 精神和肉体达到最佳状态的20岁初期以后,李昌镐仍然保持着第一人的地位,这不是凭借与生俱来的才华,而是因为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仅仅凭借努力并不能成为最高的职业棋手,但是如果没有努力,也不可能成为最高的职业棋手。所谓的努力就是在才华的基础上一针一针地刺绣,是一项非常烦琐的工作。这种所有人都可以拥有的公平的才华(努力),使无数普通人认识到了“自己也可以成为最好”的自身潜力,这才是李昌镐真正的价值。 胜负世界中,任何人都无法逃避年龄的界限,但是并非所有胜负师在迎来20岁初期的巅峰期之后都同样走上下坡路。 李昌镐的老师曹薰铉也是这样。曹薰铉在1986年席卷了11项冠军头衔,创造了人生之中的第3次全冠王记录,那时他的年龄是33岁。李昌镐是在1990年的最高位战上战胜老师获得第一个冠军的。在此之前,李昌镐处于2胜13负的绝对劣势。曹薰铉的巅峰期至少维持到了37岁。 李昌镐暂时的低迷并不是年龄界限引起的必然结果,而是与“性格取向的变化”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变化”与“稳定”是相互排斥的两个概念。既然李昌镐的围棋中加入了某种变化,那么他必然会失去相对的稳定。这种不稳定影响了他的胜负,从而导致了他的成绩下滑。那么,他的性格取向变化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最近几年,李昌镐的低迷主要表现出了两个特征。他的低迷时期与李世乏、崔哲瀚等强劲挑战者的快速成长期相互重合。他的低迷是暂时的,很快他就恢复了低迷之前的状态。这两个特征说明李昌镐的低迷与年龄无关。 第一人因为精神和肉体达到极限,而从巅峰滑落,绝对不可能恢复从前的威容。我所说的恢复从前的威容,指的绝对不仅仅是获得一两项冠军,或者在世界比赛中偶尔取得一次好成绩。 换句话说,李昌镐在围棋上的变化不是单纯的“年龄界限→成绩不佳→趋向变化”,而是按照“强大挑战者的出现(要求变化)→围棋的变化(不稳定)→暂时的成绩不佳(适应性过渡期)→巅峰期的恢复(适应)”的顺序。李昌镐的变化是为了适应新挑战者而做出的改变。围棋的变化?性格取向的改变?这两者有什么不同吗?说李昌镐的围棋发生变化,这与李昌镐的围棋本质发生变化截然不同。 大多数职业棋士的围棋都有“反击”的核心,而李昌镐围棋的核心却是独特的“顺应”。这个核心的形成并不会随着周围的影响和意志而改变。人们认为“李昌镐的围棋变了”,要么是没能区分围棋的本质与取向之间的差异,要么说的是取向的变化,与围棋本质无关。人们说李昌镐的围棋发生了变化,指的是“为了适应新状况而发生的取向的改变”,这在李昌镐接受的几次采访中可以看得出来。 看过李昌镐采访的人都会记得,李昌镐曾经说过,“不是我要改变,而是对手(尤其是具有进攻性的新锐棋手)迫使我做出改变”。如果李昌镐继续像过去平定天下那样稳步前进,就无法战胜李世互和崔哲瀚这样的新锐。他们不仅具有强烈的攻击性,既有曹薰铉的“快枪”,也有李昌镐的“厚盾”,前瞻力深远,收官时的神算也不落后。 不仅仅是他们,像李世趸和崔哲瀚这样的对手在国内外层出不穷。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感觉不到变化的重要性和危机,那就算不上第一人了。就这样,他开始了取向的改变。正如李昌镐所说的那样,“不是我要改变,而是对手迫使我做出改变”。变化必然会摧毁稳定的基础。从改变到他彻适应新的趋向,成绩发生滑坡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李昌镐的低迷”。 但是,李昌镐的低迷并不是因为他的棋变弱了,而是适应新状况必需的过渡现象。这种低迷以最短的周期结束了。国手循环赛中李昌镐以0比3输给崔哲瀚以后,他仍然坚持远征大陆。接着,他在农心辛拉面杯世界围棋最强战上取得了5连胜,创造了6年连续夺冠的神话,然后又战胜了曾经被称为“李昌镐阻击手”的周鹤洋,拥抱了春兰杯。2006年2月24日,辛拉面杯的连胜神话瓦解一周之后,李昌镐又在第四十九届国手战挑战5番棋的最终决赛中战胜了天敌中的天敌崔哲瀚,夺回了第一人的象征——国手头衔。这不是因为他运气好,简单地说,这只是因为他的强大。 即使处于低迷状态的时候,他也没有去掩饰或争辩。他还是像往常那样,用行动证实着自己的存在。去年,国内最大规模的电子兰德杯王中王战的决胜3番棋中,李昌镐以2比0战胜了天敌崔哲瀚,又在接下来的王位战中以3比1战胜了热门挑战者玉得镇,实现了连续10年称霸的伟业。今年,他又战胜了李昌镐时代最具威胁的朴永训和崔哲瀚,夺回了国手头衔。2006年5月,李昌镐凭借王位、王中王、国手、十段、KBS围棋王的五冠王身份固守着他第一人的地位。 李昌镐迟早也会遇到年龄的界限。尽管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但是有两个事实我可以肯定。那就是他现在还没有达到年龄的界限,而且他将比任何人都长久地保持第一人的地位。我这样说的根据来自他沉稳的生活态度。李昌镐似乎把围棋盘上的沉稳哲学带到了日常生活之中。 我们从李昌镐的读书习惯也可以看出端倪。选择图书的时候,他并不会特别在意别人的评判。身边的人也会有人给他提出建议,但他总是按照自己的兴趣寻找自己需要的书,一本一本认真地读。不,形容李昌镐的读书不应该用“读”,他更像植食动物那样“反刍”,这样说似乎更为恰当。他关心的领域也是多种多样。有时他通过阅读大河小说或纪实文学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有时也会阅读《故事成语》或《论语》等古典书籍。为了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时候也会阅读表达能力训练的书籍。他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并一步步付诸实践。这个过程正如他最早为自己写的题词: 诚意! 李昌镐是与众不同的第一人。10年前他是第一人,现在他仍然是第一人。有一天,当他从第一人的宝座上走下来,他也永远都是被全世界追随的最高职业棋士!——全书完 书评(媒体评论) 他的“移动”犹如逃跑的兔子般敏捷,他的“沉稳”像静静的水面。在围棋的世界里,“沉稳”是更为深奥的境界,而他总是能够巧妙寻找合适的机会,发挥他“沉稳”的潜质。 ——聂卫平 坐在围棋比赛的现场,李昌镐和依田纪基一样,都是我的对手,但是我真的很喜欢李昌镐。 ——常昊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