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朱玲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女性经济学家之一,经常奔走于国内贫困落后的乡村,也不乏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的经历,长期以来重点研究中国农村发展问题。这本书是她八年来以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的观察和思考。从单个人的视角折射出社会经济发展的年轮和轨迹。对于极少有机会深入农村或者远渡重洋却又对那里的生活感兴趣的人,从本书中可以看到一些鲜活的社会经济生活场景。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伴随发展的脚步/经济学人日记笔记丛书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
作者 | 朱玲 |
出版社 | 山东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朱玲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女性经济学家之一,经常奔走于国内贫困落后的乡村,也不乏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的经历,长期以来重点研究中国农村发展问题。这本书是她八年来以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的观察和思考。从单个人的视角折射出社会经济发展的年轮和轨迹。对于极少有机会深入农村或者远渡重洋却又对那里的生活感兴趣的人,从本书中可以看到一些鲜活的社会经济生活场景。 目录 第一篇 大地的女儿 云南山村女子 1.女村长与互助储金会/3 2.走向市场经济的傣家女子/7 3.地震之后的村卫生员/11 沂蒙女性 1.水的渴望/16 2.园艺能手/17 三晋农妇 1.一言难尽话“假定”/22 2.“参与”贵在主动/23 3.变化着的传统/28 4.历史的沉积/32 5.世代铁匠村/35 6.农妇的追求/39 7.就业!就业!/43 8“贴现”消费/49 湘西风情 1.留守经理/53 2.土地与人口/55 3.信贷服务/57 第二篇 异邦见闻 东瀛一瞥 1.中青年学者/61 2.东大校友群/64 3.流通产业革命/67 4.日本女性/70 漫记印度行 1.特权式的社会保障制度/74 2.农业发展银行与正规信贷体系/76 3.小额信贷制度创新/78 4.勇敢的菩娆大妈/83 请勿践踏任何一株小草/87 德国农民健康保险/9l 俄罗斯的社会救助 1.社会援助项目/95 2.救助措施/96 3.贫困的农工/98 4.社会保障改革前景/98 感受意大利 1.科莫湖会议/101 2.微型车大观/106 初识尼泊尔 1.精明的泰航中转旅馆/110 2.叫卖不休的换汇点/111 3.小费乞讨团伙/11l 4.一言难尽会议城/112 5.发展筹资新视角/114 6.喜马拉雅山日出/117 亚洲农业面临的挑战 1.农业贸易制度协商/120 2.小农经济各不同/121 3.中国农业发展因素/123 老年留学记 1.终身学习理念/126 2.海牙发展学院/127 3.在荷兰过年/136 速记古巴 1.来自研讨会的观察/144 2.见到卡斯特罗/146 3.探访海明威故居/150 4.漫步哈瓦那老城/151 第三篇 不可忽视的角落 健康高风险群体/159 阿坝纪事 1.被排斥在就业市场之外的群体/165 2.社会经济不平等与基础教育不平等/169 3.经验和信息带来机遇/176 4.政策讨论与总结/187 第四篇 关注文明 用中国人的眼光看欧洲/192 以史为鉴/197 性别视角/201 第五篇 学术人生 经济学,常青的树/205 求学记 1.我想上学/208 2.标点符号的故事/210 经验研究中的关键细节 1.明确定义主题/214 2.筛选文献信息/215 3.减少调查误差/217 4.避免“统计谎言”/223 5.读者取向的研究报告/225 致博士生的书简 1.论文要求/229 2.道德情操的影响/230 永远的老师/23l 体验珞珈山/236 悠长的追思 1.思考生命/247 2.生命不只属于自己/250 3.人的生命是等值的/252 4.生命是经历的积累/255 附录:从经济增长到可持续发展/259 试读章节 道八村一位34岁的农妇直到产下第4个小孩是男儿才罢休了。不过,若是以此推断那些作为父母生育“第二选择”的女孩总是横遭歧视备受折磨那就错了。道八村这位产妇的大女儿今年16岁,在村口见到她时,她正搽了胭脂抹了口红俊俏无比地坐在村口织毛衣,家里多少地、种什么,全都一问三不知。后来才了解到,这一带与我30年前插队的陕西农村十分相像,姑娘很早就“说定了”婆家,结婚前彩礼不断。男方除了给女方父母现金,还得为女子买衣服,现在又“发展”到送手表、买金银首饰。有相当一部分定了亲的姑娘即使下地劳动也不大管家里的事。 如此说来,山西农村女子一生中也有一段做“暂时贵族”的时光。这个称呼只是出于对她们新婚前后物质生活的观察,因为一旦她们生儿育女并与公婆分家,就免不了要先人后己为全家操劳了。从定亲到做新媳妇期间,这些女子至少在穿戴上领导着当时乡土社会的服装新潮流。此外,新婚夫妇的住房和摆设,至少还比公婆领先两个时代。例如,老两口这边还没有收音机,新人那里就摆上了彩电。如此这般,在道八村这样的贫困山庄,做父母的从为儿子定亲开始,到把媳妇迎娶进门,先后要花两万多元,结果使男女双方都掉入了一个传统的陷阱:男方的父母为了筹措这笔花销,从儿子还不到10岁时就开始储蓄,在定亲和娶亲期间,往往还得为送彩礼、谢媒人、盖房子、置家具和办酒席借债;而那女子一过门,风光不了多长时问就得分担还债的苦难,同时还要与丈夫一起经受公婆曾经走过的历程。倘若那女家比男方还穷,姑娘享受时髦穿戴的水平必得下降许多,因为以她为缘由索取的彩礼多半要用来为其兄弟娶亲。若非如此,为什么现在还有不顾青年男女意愿而“换亲”的现象呢?千千万万个生活还不富裕的小农就这样含辛茹苦地为儿子奔忙,盖房娶亲因而成为这些农民家庭最大的支出项目。长大成人的儿子婚前无论是在家务农还是出外打工,勤恳劳作节衣缩食多半也是为着娶妻生子的目标,结果是这些家庭往往不可能拿出资金扩大再生产。以至于用铺张的方式维系家庭人口世代繁衍的做法,成为小农跳不出简单再生产与贫困怪圈的一个原因。如果以为这种以儿子为中心的生活生产方式只是男户主的选择,那就有失偏颇了。它在很大程度上是来自孩子母亲的决策。P33来表现农妇说三道四搬弄是非的场景吗?似乎男人聚在一起议论的才是天下兴亡国家大事,女子充其量也是扎堆儿拉家常。可是在世界范围内女性日益广泛参与政治经济社会活动的趋势下,倘若这些特定的语言或影视文学表现手法还一成不变,岂不是说明使用或操作这些表现工具的人们依然持有落后于时代的观念吗? 事实上,日本的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研究等高层次领域仍然是男性的世界,虽然有绪方贞子那样进入联合国管理结构的成功女性,也不乏出色的女作家女演员,像木崎翠这样年轻的东大女助教(东大不设副教授一级),在日本经济学界依然是凤毛麟角。惟其如此,才更显示出妇女追求平等和发展的意义。令人佩服的是,无论是在哪个岗位上就业的日本女性,都显示出一股热诚的敬业精神。旅馆的清洁工一丝不苟地把走廊的垃圾桶和上面的烟灰缸擦得锃光闪亮;地铁站附近的小餐馆里,一名服务员招呼全部的七八张桌子,欢叫着穿梭往来,既不冷落任何一位顾客又把活路运筹得妥妥帖帖。百货店里、零售亭下、连锁商场中,到处都活跃着这些面容红润、身材健壮、手脚麻利的劳动妇女。就是在东大经济学部图书馆,带我们参观的两位女士也是换上运动鞋一路小跑,尽可能使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更多的内容。她们对馆藏的马克思亲笔信、中日古钱币、亚当·斯密的藏书以及数十万册经济学图书文献如数家珍,清脆悦耳的介绍声中充溢着自豪和喜悦,使听众也深受感染。我以为,对于日本不同职业的妇女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高昂劳动热情,如果仅以失业压力和严格的管理制度约束来解释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旁观者,我注意到她们从就业岗位上得到的精神愉悦,似乎已超过仅仅将工作视为一种谋生手段。 由于营养卫生教育和社会保障条件的不断改善,日本已经成为90年代世界人均寿命最长的国家,女性平均寿命又比男性高出两岁。不言而喻,日本妇女如今当属人类寿命最长的群体。访日期间,在街头巷尾不难见到迈着小碎步的老年女性,自选食品店或化妆品零售店也常常是一位银发女老板在经营。遗憾的是限于已有的日程安排,不可能专门访问她们中间的任何一位。只不过在参观三岛的东立纺织厂后,于12月5—6日在下榻的静冈“大仙家”旅馆看到一群老年妇女闲暇活动的一个片断。耶是个温泉小镇,就在一部著名影片曾经描述过的伊豆。P71 序言 当我审视面前这一堆文稿的时候,心中顿生感慨,因为如果仅仅按照完稿时间排列其中的篇章,从1996年到现在,跨度竟然长达8年。这是足以读两次大学的时间,也是足以在专业上倾心钻研取得飞跃的时间,可是我没有实现其中任何一种可能性。因此,回首过往的8年不免深感惭愧。所幸我还不算懒惰,在这8年里没有停止过经验研究,顺便还将一些观察和思考记录了下来,故而当山东人民出版社的董新兴同志约稿的时候,我才胆敢在不严格限定题材的前提下承诺投稿。 编辑组最初策划的主题是海外游学日记,然而眼下我却不愿为了出书而花费时间去翻拣20年前的留学记录。经詹小洪同志穿针引线,出版方给了我选择的自由。于是我就以自己偏好的主题、采用尽可能节省时间的方式,从现存文稿中选编了这本名为《伴随发展的脚步》的通俗读物。从1985年起,我把乡村发展作为自己的重点研究领域。每年下乡调研,观察的是经济、社会和人口的发展状况;出国学习、开会或考察,研讨的也是发展问题。只不过在不同时段,学习和研究发展领域中的专题不同。用“发展”这一关键词来表达这本书的主题,就为选择篇章划出了一条界线,也就很容易地把那些与发展经济学研究关联程度不高的文稿剔除在一边。 接下来的问题是,选中的文稿散落在不同的存储器里,只有寥寥几篇既保存在我正使用的计算机里,又留存在打字纸上。还有一部分文字是李月琴同志用WPS格式录入的,我曾请王海根同志将其转换成WORD格式用软盘保存起来。可是自从有了小U盘,所有的软盘都被束之高阁。10月底光是为了找到这些软盘和文件,我就把书房翻了个昏天黑地,可还是有些电子文件找不到了。这可是个教训。若是早一点儿拿出些时间清理文字档案,何至于今日如此狼狈呢?我只好放弃那些没有打印稿而电子版变成了乱码的文件,同时请王砚峰同志把三五篇无电子版却有打印稿的文字重新录入。当我把不同格式和版本的文件汇集起来逐一编排的时候,收获的喜悦竟然充盈了整个心房,以至于把此前的失落感驱除得干干净净。 收录到这本书里的文字,有的未曾发表过,有的删节后已经见诸报刊,这里尽可能寻找和采用未缩编的版本。我先用“聚类”的办法把主题相近的文章编在一起,结果形成5组文字,还在有话可说的情况下给个别篇章添上点儿起始句。然后,在每一组里根据文章完稿时间排出顺序。在编辑过程中,尽可能删去拗口的文字和多余的句子,尽可能更正发现了的错别字,但不可能再为现成的文稿添加任何内容,因为落笔之时的观察和思考已经时过境迁,如今很难重返彼时彼地的情境和写作状态。 我之所以把“大地的女儿”这组调研报告置于首篇,是因为它延续了1995年我对妇女发展问题的观察和思考。那一年我分别参加了联合国社会发展大会(哥本哈根)和世界妇女大会(北京),把参与和观察所得写成一系列文稿,以《好奇时光》为名,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于1997年出版。在这两个发展大会的激励下,我组织了一项农村妇女发展研究,“大地的女儿”即来自与此相关的农村调查。本书第二部分“异邦见闻”由lO篇出访报告组成,写作起因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外事局时常给出国科研人员下“订单”。我几乎每年都呈上一份报告以便完成任务,只是没有把它们写成八股公文,而是尽可能既报告自己的行踪,又写清楚专业收获和观光感受。1996年至今,我出国的主要任务都与经济全球化、结构调整、社会保障和发展筹资等专题相关,出访报告的内容自然也就落在这些范围里。第三组文章“不可忽视的角落”,强阑的是农村贫困入口的基础教育、基本医疗保障和就业困难。这部分文字出自我近年来参与组织的两个科研项目,一个是农民基本健康保障,另一个是藏区发展研究,因此它包含着这些课题的一些基础思想材料。至于专为这两个课题写作的案例故事,则分别包容在即将出版的两本专著里。 编入第四组“关注文明”的读书笔记,可谓经济学研究的副产品。它由读书而来,但正是由阅读导引出笔者对发展路径的思考。第四篇在全书所占的份额很小,因为本书以对事件和人物的观察记录为主。不过,这寥寥几篇读书笔记能够部分地展示笔者观察发展问题的视角。对同一事物,从来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原因就在于观察者的视角不同。本书最后一部分“学术人生”,可以或多或少地说明笔者的视角由以形成的背景。如今,不少电视频道都有“××人生”的谈话节目。这些节目的共同特征是主持人导向,启发嘉宾讲故事,结果往往是后者不得不被“煽情”的问题牵着走。我这里提及的人生故事,是用来论述学术态度和研究途径的,因为“功夫在诗外”,学问的背后便是学者的生活哲学。 20多年来,中国经济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改革,同时带动着经济学人和经济学研究与整个社会一起转型。虽说是单个人的经历不可能展现这一历史进程的宏伟画卷,但是从微观视角进行的观察和思考,多少也能如一片树叶反映春秋一样,折射出社会经济发展的年轮和轨迹。只是在这个意义上,我才为本书命名《伴随发展的脚步》。对于极少有机会深入农村或者远渡重洋却又对那里的生活感兴趣的人,也许能从书中看到一些鲜活的社会经济场景。对于关注经济改革和发展的读者,看到经济学人的经历和议论大概也会因为熟悉而感到亲切。 书中记载的国内外调研活动,离不开接待机构和陪同人员的帮助;专题讨论中的思想火花,离不开学术前辈、合作伙伴和同行的思想碰撞;书中的每一篇文稿,都经过我的老父母认真校阅。如果这些篇章现在还包含着什么失误的话,那全都由我负责。这本小书既是献给我的父母的,也是献给所有我要感谢的人的。
朱玲 2005年4月,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