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一段壮丽恢弘的历史,本书为您讲述大汉四百年的盛世传奇!以史话的形式,从帝王、后妃、公主王孙、妇女、军事、外交、政治制度、社会经济、法律、教育、思想文化与科技等多方面,对两汉历史作了全方位的阐述。一睹历史之真相,澄清戏说之盲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正说两汉四百年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张小锋 |
出版社 |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一段壮丽恢弘的历史,本书为您讲述大汉四百年的盛世传奇!以史话的形式,从帝王、后妃、公主王孙、妇女、军事、外交、政治制度、社会经济、法律、教育、思想文化与科技等多方面,对两汉历史作了全方位的阐述。一睹历史之真相,澄清戏说之盲点。 内容推荐 两汉四百余年是中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本书在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史话的形式,从帝王、后妃、公主王孙、妇女、军事、外交、政治制度、社会经济、法律、教育、思想文化与科技等多方面,对两汉历史作了全方位的阐述。全书图文并茂,文字生动,在诸多问题上,颇有自己的见解,是一本有一定学术价值且可读性较强的书。 目录 序 两汉概说 一、两汉的疆域 二、两汉的人口 三、两汉的行政区划 四、两汉的都城 1.西京长安 2.东京洛阳 两汉皇帝史话 一、两汉皇帝概说 二、两汉皇帝制度 三、两汉皇帝扫描 1.布衣皇帝:高祖刘邦 2.宽仁之主:惠帝刘盈 3.一代明君:文帝刘恒 4.布义行刚:景帝刘启 5.雄才大略:武帝刘彻 6.“中兴”之君:宣帝刘询 7.荒淫君主:成帝刘骜 8.无可奈何:哀帝刘欣 9.篡位皇帝:“新”朝皇帝王莽 10.中兴英主:光武帝刘秀 11.照临四方:明帝刘庄 12.长者皇帝:章帝刘炟 两汉后妃史话 一、两汉后妃制度 二、两汉后妃扫描 1.女皇第一人:高祖吕皇后 2.长门幽怨:武帝阿娇皇后 3.歌女皇后:武帝皇后卫子夫 4.倾国倾城:武帝李夫人 5.神奇夫人:武帝夫人赵钩弋 6.亡汉“老妖”:元帝皇后王政君 7.温柔“祸水”:赵飞燕姐妹 8.“德冠后宫”:明帝马皇后 9.勤勉自强:和帝皇后邓绥 10.机关算尽:安帝皇后阎姬 11.三世临朝:顺帝皇后梁女内 12.悲剧皇后:灵帝何皇后 两汉王孙公主史话 一、两汉王孙制度 二、两汉王孙扫描 1.聪明误:淮南王刘安 2.冤死者:戾太子刘据 3.皇帝梦:昌邑王刘贺 三、两汉公主制度 四、两汉公主扫描 1.鲁元公主 2.馆陶长公主 3.阳信长公主 4.卫长公主 5.隆虑公主、夷安公主 6.鄂邑盖长公主 7.敬武长公主 8.细君公主与解忧公主 9.湖阳公主 两汉妇女史话 一、两汉妇女概说 1.政治、外交、文化活动 2.商业活动 3.在家庭中的地位与角色 4.两汉人从外家姓的习俗 5.两汉妇女的封侯封君 6.两汉妇女的婚姻观念 二、两汉妇女扫描 1.代父受刑:淳于缇萦 2.女外交家:冯燎 3.出塞和亲:王昭君 4.女中豪杰:吕母 5.女史学家:班昭 6.一代才女:蔡文姬 两汉军事史话 一、两汉军事概说 二、两汉军事制度 1.南北军 2.西园八校尉 3.征战部队 4.郡国兵与边兵 三、两汉军事人物扫描 1.平叛首功:周亚夫 2.不败将军:卫青 3.破匈英雄:霍去病 4.飞将军:李广 5.无奈贰臣:李陵 6.“贰师将军”:李广利 7.威震西域:傅介子 8.抚羌耄耋:赵充国 9.扬威异域:陈汤 10.马革裹尸:马援 两汉外交史话 一、两汉外交概说 二、两汉外交人物扫描 1.通略西域:张骞 2.孤胆英雄:苏武 3.经营西南:唐蒙与司马相如 4.封侯万里:班超 5.望海止步:甘英 两汉政治史话 一、两汉的政治制度 1.三公九卿制 2.地方政府 二、两汉政治人物扫描 1.奇谋独运:张良 2.顾全大局:萧何 3.一代忠良:晁错 4.怀才不遇:贾谊 5.偏激自负:主父偃 6.中正耿直:李固 7.不畏强权:李膺 8.乱世枭雄:曹操 两汉经济史话 一、两汉经济概说 二、两汉经济人物扫描 1.理财高手:桑弘羊 2.“代田”利农:赵过 3.“区田”、“汜书”:汜胜之 两汉法律制度史话. 一、两汉法律制度概说 1.两汉的立法活动和《九章律》 2.两汉的法律形式 3.两汉的法律思想和汉律儒家化 4.两汉法制的特点 5.两汉的司法制度 二、法制人物张释之 两汉教育史话 一、两汉的学校 1.中央太学 2.贵胄学校与鸿都门学 3.郡国学校 4.私学教育 二、两汉的察举取士制度 1.察举取士的创立 2.察举科目 3.察举取士的弊端 三、两汉教育人物扫描 1.独尊儒术:董仲舒 2.革新儒学:王充 两汉科技与思想文化史话 一、两汉科学技术扫描 1.数学 2.天文历法 3.物理、化学和地理学 4.两汉的医学 5.造纸术 二、两汉经学、宗教、哲学扫描 1.今文经与古文经 2.道教与佛教 3.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 三、两汉的史学扫描 1.司马迁与《史记》 2.班固与《汉书》 四、两汉的文学与艺术扫描 1.两汉的文学 2.两汉的艺术 后记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6.一代才女:蔡文姬 蔡琰,字文姬,东汉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据推算,她出生于178年,卒年不详。 蔡文姬是东汉末年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从小受到文学熏陶,博学而有才辩,尤其精通音律。据刘昭的《幼童传》记载:文姬幼年时候,有一天夜里,她父亲正在弹琴,琴弦忽然断了一根。文姬在一旁听见了,凭着声音,立即判断说:“断了第二根弦。”蔡邕以为她不过是偶然说对了,便故意弄断另一根琴弦,再来考问她。文姬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是第四根弦。”果然说得一点不错。父亲这才相信她是真的能辨琴音。文姬的音乐素养和艺术天赋,于此可见一斑。 蔡文姬一生的道路坎坷不平。幼年时随父亲亡命在外;16岁时,嫁给河东人卫仲道,没有生儿育女,丈夫便早死了,于是,只得重返母家寡居。那时,父亲已被王允杀害。兴平(194~195年)中,董卓擅权,天下大乱。文姬被乱军劫掠,辗转流落到南匈奴(故城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与左贤王成亲,生了两个儿子。在那里,她一直生活了12个春秋,饱尝风霜之苦。 曹操统一北方后,于建安十二年(207年)特意派遣使者,带了金璧到南匈奴,把蔡文姬赎了回来。后来有《题文姬归汉图》诗云:“绝世王嫱悲久去,千秋蔡女竞归来。空怜幼子留沙漠,末忍亲书堕劫灰。”为什么曹操对一个流落异族的女子竞如此重视呢?一个原因,固然是曹操跟蔡文姬的父亲蔡邕素来友善,他念及蔡邕无后,因而把蔡文姬的事情放在心上;更重要的是,因为蔡文姬是一个博学多才、能传父业的女性,曹操思贤若渴,爱才如命,所以才不惜以重金赎归。 《后汉书》卷84《列女传》记载,蔡文姬归汉后,改嫁给同郡人董祀。董祀为屯田都尉,有一次犯法当死。文姬不愿丈夫死去,就到曹操门下请求曹操开恩。当时曹操正和公卿名士及远方的使驿聚会,听说文姬到来,曹操非常兴奋,对客人们说:“蔡伯喈(蔡邕的字)的女儿就在门外,我今天请你们瞻仰一下她的风采。”客人们都翘首以望,然而,当见到文姬时,大家都愣住了,只见她蓬头垢面,满面愁容,跪下来就向曹操叩头请罪。她的诉说,言辞清辩,饱含酸哀,闻者无不感动。曹操说:“你的辛酸处境实在值得同情,可是文状已经发出,怎么办呢?”文姬回答说:“明公厩马万匹,虎士成林,难道还舍不得疾足一骑,而不去拯救一条垂死的生命么!”曹操终于被感动了,他派快马追回了文状,赦免了董祀的罪。当时天气很寒冷,曹操就把头巾、鞋袜之类恩赐给文姬御寒;同时又问她:“听说你父亲生前藏书很多,著述宏富,你能回忆起来吗?”文姬回答说:“亡父遗著先前有四千余卷,经过颠沛流离,都已散失。现在我所能回忆、背诵得出来的,只有400多篇。”曹操听了,立即表示,将委派10名官员给她当助手,请她把能够回忆的篇章全部缮写出来。蔡文姬因为受到“男女之别,礼不亲授”的封建礼教的束缚,谢绝了曹操给她配备助手的好意,而由自己动手,凭着她惊人的记忆力,蔡邕的部分遗著就这样通过文姬之手被抢救了出来。蔡文姬是建安时期杰出的女诗人。她的作品,据《隋书》卷35《经籍志》著录有一卷,载人《后汉书》本传的有《悲愤诗》两篇,一为五言体,一为楚辞体。 这两篇作品是蔡琰“感伤离乱,追怀悲愤”的产物。其中五言体《悲愤诗》历来就有真伪之争,比如,苏轼和阎若璩等都曾对此产生怀疑。但一般认为,这两首《悲愤诗》大致可以确定是蔡琰的作品。 另有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载于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和朱熹《楚辞后语》,同样是叙蔡琰自身的经历,相传也是她的作品。但由于不见于《后汉书》本传,而且体裁和一般汉、魏作品不同,一般都疑为后人伪托或改作。P163-164 序言 两汉时期(前206~220年)早已成为历史,但是两汉时期对中华民族的影响,却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而愈加明显。汉语和汉字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通用语言和文字,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人们不禁会问,汉语、汉字、汉族是否与历史上的汉朝有某种关系呢?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可以说,正是有了两汉四百余年的孕育与熔铸,才有了今朝灿烂强盛的中华民族。 不仅如此,汉朝时期,特别是从汉武帝到汉元帝时期,中国的疆域向四周大大拓展,成为东亚地区最为辽阔的国家,成为世界上与欧洲的罗马帝国并驾齐驱、同领时代风骚的耀眼的明星。中国成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与两汉时期的拓展与巩固密不可分。 汉朝是民族融合的伟大熔炉,它那以血缘、政治、经济与文化为纽带所形成的熊熊烈火,熔铸出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使之不断繁衍生息,历久不衰。两汉王朝四百余载,及以后各时期的发展,使中原地区背景各异的各族民众不断融合成了汉族这个共同体,而且对周边少数民族产生了越来越强大的向心力。 汉朝长期对中国的治理与经营,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了中国的统一趋势,使中华民族作为一个统一整体观念成为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国各族人民的共识。中华民族虽几经分合,但统一始终是主流,不仅汉族,而且各个少数民族都渴求统一,这与两汉时期形成的经济、政治、文化的根深蒂固的大一统的趋势密不可分。 汉王朝采取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法律、民族等制度,很多为后来的历代王朝所承袭,有些内容直到今天仍发挥着一定的影响。汉朝创造的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人类文化史上也放射着异样的光芒。 总之,两汉四百余年是中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所以,汉代历史不能仅仅成为专家学者的关注对象,而应该成为中华儿女津津乐道的话题,应该为更多的读者所关注与了解。张小锋同志的《正说两汉四百年》,正是本着这一指导思想而撰写的一部尝试之作。该书在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史话的形式,从帝王、后妃、公主王孙、妇女、军事、外交、政治制度、社会经济、法律、教育、思想文化与科技等多方面,对两汉历史作了全方位的阐述。全书图文并茂,文字生动,在诸多问题上,颇有自己的见解,是一本有一定学术价值且可读性较强的书。 当然,该书也存在一些缺憾,比如说一些重要的人物,未能囊括进去。这固然有篇幅所限的原因,但某些内容的取舍与裁减也有可商量之处。尽管如此,该书仍不失为一本值得一读的书。相信,这些不足会在以后的修订当中,得到妥当的解决。 杨生民 2005年9月10日 后记 我常常在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中绵延时间最长的两汉时期,无论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中,还是在整个中华民族发展中的地位与影响,都是难以估量的,然而汉代历史受人们的关注和熟知程度却远远不能与之相匹配。导致这一遗憾的原因很多,但缺乏一些既能客观反映历史真貌又能引人入胜的书籍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 前不久,《汉武大帝》电视连续剧在中央一台热播后,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就连我四岁的儿子也常常挥舞着手中的玩具,嘴里喊着“汉军威武!汉军必胜!”面对此情此景,我心中升腾起莫名的感动和自豪。在我的记忆中,制作并在中央一台播出反映汉代历史的大型电视连续剧,这还属首次。不论人们对这部电视剧的褒贬如何,有一点不容否认,那就是唤起了人们对汉代历史的关注和热忱。从这一点来看,它的播出无疑是成功的。但是,电视剧毕竟是艺术,离客观真实的历史尚有一定的差距,并且也不能囊括汉代四百余年的历史全貌。 我作为一名治汉史者,多年来一直有一个强烈愿望,那就是写一本既对秦汉史专家学者有所裨益,又能吸引广大读者的汉代历史普及读物,使两汉的历史能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和关注。在《汉武大帝》播出之后,我的这种欲望就愈显强烈。恰在此时,获闻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的李晓琤女士正在邀人撰写《正说两汉四百年》一书,由于书稿的设想和要求与我的志趣和多年的心愿相契合,于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卜宪群先生的恳荐与鼓励之下,我接受李晓睁女士的约稿,开始了这本书的撰写。经过一段忙碌而又艰辛的劳动之后,这本书终于与读者见面了。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参考甚至在许多地方直接引用了大量先贤学者的研究成果,并在初稿当中详细注明。但由于初稿文字过长、篇幅过大,编辑定稿时删除了书中的注释。为了尊重先贤学者的劳动成果,不掠人之美,笔者特增补《主要征引书目》一栏,其中所列书目是为本书征引的一些主要学术论著。全文中不再予以注释说明。这样做,不知是否妥当,若有不妥之处,诚望各位先贤学者鉴谅。 本书的《教育史话》部分系张菊玲女士撰写,《后妃史话》当中的吕后、王政君、邓绥、阎后、梁后、何皇后等内容系穆道梁女士撰写。谨对她们的辛勤劳动致以诚挚的感谢。 感谢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的李晓许女士,从本书的约稿、签约到文字的编辑、大量图片的精心选配以及最后付梓,她都付出了大量艰辛的劳动。可以说,没有她的敦促和帮助,这本书尚不能及早与读者见面。 我的导师杨生民先生多年来一直关注和期待我的学术成长,并给予了大量的指导和帮助,又欣然为本书作序,在这里谨致谢忱。 本书撰写期间,正是我诸事缠身,最为繁忙的时间。工作新环境的适应,居所的变更,稚子的教抚,都需要耗去大量的心智,然而为了能使我静心于书稿的完成,我的妻子张菊玲默默承担了大量的工作。这本书的顺利出版,也算是对她这番辛劳的一点慰藉吧。 由于时间短促,加之笔者才疏学浅,书中难免有所疏漏,诚望专家学者和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张小锋 2005年9月10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