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中国著名企业家管理日志》丛书,旨在全面研究、总结中国企业家的管理思想及其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管理成果,将中国优秀的企业家在长期实践中肜成的管理成果恰大当整理归纳,辅以准确的“背景分析”和精辟的“行动指南”,形成了一套有价值的“中国式管理思想丛书”。
《鲁冠球管理日志》为其中一本,由屈波编写。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鲁冠球管理日志/中国著名企业家管理日志系列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
作者 | 屈波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套《中国著名企业家管理日志》丛书,旨在全面研究、总结中国企业家的管理思想及其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管理成果,将中国优秀的企业家在长期实践中肜成的管理成果恰大当整理归纳,辅以准确的“背景分析”和精辟的“行动指南”,形成了一套有价值的“中国式管理思想丛书”。 《鲁冠球管理日志》为其中一本,由屈波编写。 内容推荐 鲁冠球是中国民营企业家中的“常青树”。从15岁辍学打工以来,他带领万向创造了细分领域的巨人——万向集团。在40年领导企业的过程中,他积累了丰富的带团队,管企业、踩准宏观调控节奏的管理智慧。 他每一次都能“老马识途”的智慧在哪里?面对宏观调控要怎么做?面对行业不景气要怎么办?如何抓住未来趋势和发展的机遇?企业百年长青,对待员工和组织建设有什么秘诀?《鲁冠球管理日志》以“管理日志”的形式,用12个章节展开描述鲁冠球在企业经营、团队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独特智慧,《鲁冠球管理日志》(屈波编写)为当下企业管理和研究者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目录 序 一棵“常青树”的田野笔记 一月 创业与成长 1月1日 有了理想,一切困难都是暂时的 1月2日 干事业要有一根精神支柱 1月3日 逆境是成长的温床 1月4日 “摔了跟头”也要“抓把泥” 1月5日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1月8日 战胜自己等于战胜一切 1月9日 事业没有绝对的成功 1月10日 20岁能赚1 000万元的人才了不起 1月11日 无论顺境逆境,保持清醒的头脑 1月12日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1月15日 不能有投机心理 1月16日 敢于表现自己 1月17日 勇气、信心与韧性 1月18日 事情要做出来给人家看 1月19日 捕鱼要先扎好“笼子” 1月22日 习惯决定命运 1月23日 成大事者必须有牺牲奉献精神 1月24日 动机要端正,心态要摆正,位置要坐正,目标要校正 1月25日 天上不会掉馅饼,地上不会长金子 1月26日 进一步海阔天空,退一步前功尽弃 二月 愿景与价值观 2月1日 办企业不是单纯为了赚钱 2月2日 不能放弃对文明的追求 2月3日 威信来自于奉献与公正 2月4日 向历史要教训,向未来要?益 2月5日 求实与创新 2月8日 人尽其才,钱尽其值,物尽其用,各尽其能 2月9日 质量是一种精神和信念 2月10日 做人之道与经营之道 2月11日 用“干”字解释一切 2月12日 自己的前途自己争取 2月15日 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2月16日 精诚创业,诚实劳动 2月17日 如何看待名誉、金钱与地位 2月18日 企业不能见利忘义 2月19日 财散则人聚,财聚则人散 2月22日 树立正确的业绩观 2月23日 公开、公平、公正 2月24日 一个人最怕自己打倒自己 2月25日 诚实?做人之本,守信是立事之根 2月26日 企业生产的不仅仅是产品 三月 自我提升 3月1日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自身素质 3月2日 “老虎”出山好,“猴子”照样跳 3月3日 “雄狮”下山了,“小老虎”怎么办 3月4日 扎扎实实打基础,实实在在上速度 3月5日 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3月8日 企业发展要有后劲 3月9日 知识就是力量,素质决定命运 3月10日 市场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 3月11日 赚外国人的钱才算真本事 3月12日 “能人易折”的病根子在哪里 3月15日 让所有员工参与创造性活动 3月16日 通过创世界品牌优化员工素质 3月17日 每一分钱都是一粒机会的种子 3月18日 别人的经验是资源,善于学习是财富 3月19日 成功可能是最大的危机 3月22日 管住小节才能成就大业 3月23日 做事不要争,要讲规律 3月24日 企业不死就是常青 3月25日 领导者需要不断学习 3月26日 发展要靠“四万精神” 四月 观念与制度 4月1日 制订计划要留有余地,管理计划不能光抓表面 4月2日 长相不能产生利润 4月3日 搞清楚“官办”还是?民办” 4月4日 再好的制度也需要监督与考核 4月5日 企业管理不能搞花架子 4月8日 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 4月9日 从“要我管”到“我要管” 4月10日 企业管理不能搞“一阵风” 4月11日 “严”字是大本钱 4月12日 做企业就是看阿拉伯数字 4月15日 职工积极性是企业成败的关键 4月16日 放心、放权、放利 4月17日 企业得大头,职工得中头,国家得小头 4月18日 如何理解按劳分配 4月19日 “爷爷养孙子”是历史的悲剧 4月22日 产权明晰不等于明晰到个人 4月23日 该上的大胆上,该下的坚决下 4月24日 分配是调动职工积极性的“牛鼻子” 4月25日 培养员工的自治能力 4月26日 布置、检查、总结,一个环节也不能少 五月 战略与组织 5月1日 六分顾眼前,四分顾长远 5月2日 市面不灵等于瞎子摸鱼 5月3日 走小而精、小而专的道路 5月4日 建班子,抓机制,找市场 5月5日 “捆绑不成夫妻” 5月8日 有多少能力,办多少事 5月9日 “后来者”不打无准备之仗 5月10日 失败有规律,成功无规律 5月11日 为什么要坚持市场?三三制” 5月12日 培养职业经理人的战略能力 5月15日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5月16日 分灶不分家,三管三不管 5月17日 商品经营与资本经营的辩证关系 5月18日 多元化还是专业化不可一概而论 5月19日 产融结合将企业做大做强 5月22日 厚利当前要量力 5月23日 德隆的问题出在哪里 5月24日 危机意识是企业创新的源泉 5月25日 给理想一个载体 5月26日 在有限中走向无限 六月 核心竞争力 6月1日 以快制慢,以多胜少 6月2日 没有质量,再多的数量?用 6月3日 下道工序就是用户 6月4日 要有自己的拳头产品 6月5日 利益均沾,赚长远的钱 6月8日 创新业务模式 6月9日 让客户对你的服务产生感情 6月10日 适销对路,快进快出 6月11日 创造市场,引导市场 6月12日 科技创新要结合企业实际 6月15日 仿制的路不会太长 6月16日 不要轻易改变企业形象 6月17日 好的企业形象从何而来 6月18日 有形的东西价值有限,无形的东西价值无限 6月19日 既要控制风险,也要大踏步地前进 6月22日 该放弃的放弃,该获得的自然获得 6月23日 改变赚钱的方式 6月24日 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 6月25日 不做超越自己实力的事 6月26日 看得有多远就走多远 七月 领导与激励 7月1日 “脑袋投入”与“口袋投入” 7月2日 思想工作不能“两张皮” 7月3日 物质与精神缺一不可 7月4日 “物质大厦”需要精神的“有机榫入” 7月5日 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实打实” 7月8日 “实手”解“虚结” 7月9日 不要吝啬对员工的表扬 7月10日 抓住时机来个“肉着炙” 7月11日 建立完善的建议体系 7月12日 敢于用“夏伯阳”式的人物 7月15日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7月16日 做好“裁判员”和“教练员” 7月17日 奖惩分明,多奖少罚 7月18日 如何做到“人人是老板” 7月19日 让周围的人共同获胜 7月22日 想主人事,干主人活,尽主人责,享主人乐 7月23日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7月24日 有了权力就应该用好 7月25日 腐败黑洞总有天亮的一天 7月26日 鼓励下属挑战自己的想法 八月 人才观 8月1日 从“小米加步枪”到现代化军队 8月2日 每名员工都?一笔宝贵的资产 8月3日 智力投资不能犯“短视症” 8月4日 既要外招人才,也要内造人才 8月5日 自己培养造就一批经营者 8月8日 人才就在你身边 8月9日 品德是人才成长的根基 8月10日 毛遂自荐靠本事 8月11日 人人都是一把手 8月12日 如何实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8月15日 培训员工是最大的投资 8月16日 建立人才“生态系统” 8月17日 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8月18日 企业要有丰厚的人才储备 8月19日 培养人才要舍得投入 8月22日 绝不抛弃一名员工 8月23日 好员工能让企业迈过大坎 8月24日 人才以用为本 8月25日 企业每个人都是发展动力 8月26日 对自己、企业、社会负责的接班人 九月 企业与外部环境 9月1日 企业的“六亲”不能断 9月2日 建立企业利益共同体 9月3日 中国崛起的品牌机遇 9月4日 自己胜利的同时也要让别人获益 9月5日 要懂得珍惜市场、保护市场 9月8日 会借的人最有本事 9月9日 少说多干,悄悄干 9月10日 以逸待劳,静观其变,养精蓄锐,伺机出击 9月11日 每一次危机都是“洗牌” 9月12日 心里要装着大集团形象 9月15日 企业不是生活在真空里 9月16日 改革不可大轰大闹 9月17日 自己越争气,环境越宽松 9月18日 民营企业要有自知之明 9月19日 宏观调控教会我们更科学地赚钱 9月22日 立足最坏的情况,争取最好的结果 9月23日 企业要学会不断自我调整 9月24日 金融之“危”中的实体之“机” 9月25日 埋下多元化的合理种子 9月26日 知己实力,知彼优势 十月 国际化 10月1日 万事开头难 10月2日 出口要掌握主动权 10月3日 搞出口为乡镇企业正名、争气 10月4日 我赚钱也让别人赚钱 10月5日 合作需要互相有好处 10月8日 合作也需要门当户对 10月9日 出口要有长远眼光 10月10日 与狼共舞,提高自身能力 10月11日 融入国际规范商业体系 10月12日 落地生根,力求本土化 10月15日 走出去前先要建好大后方 10月16日 “走出去”的9个“三步走” 10月17日 从制造到创造,向世界名牌迈进 10月18日 将“中国制造”变成“卖点” 10月19日 用中国的成本,卖美国的价格 10月22日 不能唯“洋”是用 10月23日 市场无国界 10月24日 联合是成本最低的发展 10月25日 以低成本赢取大收益 10月26日 寻找“会下蛋的鸡” 十一月 企业家的修养 11月1日 不要在权力上兜圈子 11月2日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11月3日 做好本职工作 11月4日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 11月5日 没有个人牺牲就没有同心同德 11月8日 农民企业家的自我提升 11月9日 活到老,学到老,用到老 11月10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万人友,创万年业 11月11日 少讲空话,多做实事 11月12日 不要做金钱的俘虏 11月15日 勤以砺志,俭以养德 11月16日 人最大的差异在于利用业余时间 11月17日 谦虚谨慎不要骄傲 11月18日 管好上级,管好下级,管好朋友,管好自己 11月19日 自律、自省、自警、自励 11月22日 说让人尊敬的话,做让人佩服的事 11月23日 行为是一个人的影子 11月24日 只要活着就不能停下来 11月25日 定好方向,选对人才 11月26日 尽心、尽责、尽力做事 十二月 责任 12月1日 乡镇企业不能忘本 12月2日 如何理解共同富裕 12月3日 识大体,顾大局 12月4日 加强责任从自我做起 12月5日 来地球不为索取,到世上多作贡献 12月8日 办好乡镇企业,服务“三农” 12月9日 企业家应有政治和社会责任感 12月10日 企业家不等于慈善家 12月11日 联合需要超越忌妒障碍、 12月12日 社会责任从美德变成必须 12月15日 责任心愈重,成事之可能愈大 12月16日 多一分责任多一分竞争力 12月17日 细节是责任感的体现 12月18日 对企业负责就是对自己的未来负责 12月19日 社会责任感越强,发展空间越大 12月22日 正视“仇富”与“嫌贫”现象 12月23日 承认不足,寻找自身差距 12月24日 社会责任是企业发展的基石 12月25日 不做坏事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底线 12月26日 履行社会责任人人平等 试读章节 20世纪60年代初,年仅19岁的鲁冠球在家乡办起了粮食加工厂,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创业历程。他当时最大的理想就是生存下去,摆脱贫困。从某种意义上说,第一代企业家踏上创业之路一开始都是被环境逼出来的。正是因为生活的重负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所以一旦生命的轨道中突然闪过机遇的曙光,他们往往一跃而上,展现出惊人的爆发力。这个时候,他们的理想更多是朴素的,但也是滚烫的。 实际上,任何一场胜利都起源于一个最初的念头,一个甚至是有些卑微的目标,它的意义不在于大小,而在于强度。人非生而就有理想,火种只能靠自己点燃。有了理想,才会有实现理想的激情,命运之神才会低下高傲的头颅,人生的苦难才会转化为征服后的快感。历史上每一个成大业的人,都是不断用行动去兑现理想的人。 每个人都有一个理想,而事业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事业成功的力量来自于精神支柱。多年的企业发展实践使我认识到,一个人干事业,必须要有一根精神支柱。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精神支柱能激发出强大的驱动力,所确定的目标越远大,越坚定,他内心焕发出的驱动力就越大;反之,一个人所选择的目标越短暂,越动摇,内心所焕发出的驱动力就越弱。现在回过头去看看我自己所走过的路,觉得当时在自己头脑中也有一根精神支柱,这根支柱就是穷则思变,一定要走出一条脱贫致富的路来,不仅要自己富,也要让大家富。有事业心的人都要有精神支柱,头脑中有了精神支柱,事业就会有方向,即使困难重重,也会过五关、斩六将。 ——1986年,《以智取胜立于不败之地》 如果没有来自鲁冠球精神支柱的力量,就不会有今天的万向集团。1945年,鲁冠球出生于浙江省萧山县宁围乡一个叫童家塘的小村庄。他从小家境并不富裕,为了减轻家庭负担,鲁冠球初中没有毕业就踏入了社会。种地显然是没有出路的,萧山虽处鱼米之乡的江南,却是江沙冲积出来的小平原,人口众多而土地贫瘠,当地最有名的特产只有萝卜干,所以鲁冠球十几岁时就开始了闯荡世界的人生。初中肄业后的一段时间,鲁冠球经常骑着自行车驮着父亲四处行医,体察人情世故,但他最后还是放弃了父亲的营生。那时候,鲁冠球最远大的理想就是到县城里去当一名工人,即使是去县里的铁器社当学徒。这或许是年轻的鲁冠球作出的第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人生选择。 即使有天才的想象力,也很难把这个小学徒与日后打造出汽车零部件王国的鲁冠球联系起来。无论时代赋予了他怎样的机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要想探求鲁冠球的成功之谜,始终无法绕过他内在的精神力量。 改革开放是我们诞生的前提,逆境是我们成长的温床,竞争是我们发展壮大的催化剂。我们搞乡镇企业的人都非常清楚,办乡镇企业,都是在没有国家计划安排,没有像样的设备武装,没有雄厚物质基础的条件下逼出来的,就像“少林寺的和尚——打赤膊拳头出身”。乡镇企业从诞生到现在,几乎没有过过一天的安生日子,一直是在竞争的战场上出生人死。 所以,我用4句话来概括我们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叫做“从‘穷’字里逼出来,从‘田’字里跳出来,从‘卡’字里冲出来,从‘干’字里站起来”。这4句话里讲的“跳出来、逼出来、冲出来、站起来”都体现出要改革现状的精神。要改革,就要有创新精神,因此还可以再加上一句话:“改革的路是闯出来的。” ——1988年12月,<新的形势需要我们作出的新思维> 中国的第一代企业家对逆境都不陌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代人的崛起本身就是不断与观念和环境抗争的产物。 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特殊的群体中,鲁冠球的创业时间可谓最长。在今天的企业史记录中,人们常常把1984年认为是中国的公司元年。这一年诞生了如联想、海尔、万科、娃哈哈等一批日后叱咤商海的重量级企业,而此时的鲁冠球已经默默地在经济转型的夹缝中摸爬滚打了20个春秋,早已不是初出茅庐的年轻后生了。 鲁冠球的创业历程并非一帆风顺,他始终面临着两重压力,一方面要突破传统意识形态对于经营企业的偏见,另一方面要改写世人对农民的认识。1980年春,鲁冠球兴冲冲地背着自己的新产品赶赴山东胶南参加全国汽车配件订货会,前一年他的工厂刚刚挂上了“萧山万向节”的牌子专门生产万向节,但此时他却吃了个闭门羹,被人轰了出来,理由是“除了国有企业,其他企业一律不得入内”。他不得不来到当地的骡马市安营扎寨,叫卖新产品,但还是有人故意泼了他一身洗脸水。多年以来,每当乡镇企业遇到不平等对待的时候,他常常用“骡马市之辱”激励别人。 与其说这是一个人的遭遇,不如说是那个年代所有创业者的共同遭遇。对于一个长期封闭、血统意识浓厚的国家来说,市场经济的每一步都将付出鲜为人知的巨大代价,社会阶层的流动必然阻力重重,只有不甘于命运安排的人才能杀出一条血路。而在这个方面,鲁冠球恰是体现出了中国农民所特有的坚韧与毅力。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新路,也几乎成了一种生命的本能。P3-5 序言 此刻,为鲁冠球的这本管理日志写序言,我的内心充满了特别的温馨和对生命的感怀。 我第一次见到鲁冠球是1990年。那年我大学刚刚毕业,服务于一家通讯社。鲁冠球的万向节厂在杭州城外的一个小镇,从他的窗口望出去是一片绿油油的稻田。直到今天我还记得他与我一起站在窗口看风景的情景,他用一口浓重的萧山口音说:“我就是不进城,我要在这里造一个工业城。” 那次访谈之后,我写了一篇《中国企业界的“常青树”》,发表于《嘹望》周刊,也从此后,我成了鲁冠球和万向集团的常年观察者。 鲁冠球创业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成名于20世纪80年代,是当时乡镇企业的代表人物,与天津大邱庄的禹作敏并列为全国乡镇企业协会的两位副会长,时称“北禹南鲁”。进入90年代中期之后,他日渐低调,退出了镁光灯的聚焦。而此后的十多年里,与他同时代的企业家或沦落、或退役、或归于平淡,唯有他领导的万向集团仍然以高速发展的姿态向前推进。卡尔·马克思曾经说,“一切价值都可以还原为时间”,这一论述在鲁冠球和万向的发展史上展现得最为清晰。 二十余年来,鲁冠球离他的梦想似乎已经很近了,他还在那座被翻修了多次的楼里办公,从他的窗口望出去满目厂房,再也看不到绿色的田野。每年元 -旦到春节期间的某一天,鲁冠球都会邀请数十位传媒界的新老朋友温馨小聚,在宴席开始之前,他总会作一个简短的致辞,报告过去一年来企业的发展情况,它往往是由一连串的数据和事实所构成。每当此时,很多老朋友都会惊叹于万向的发展速度之快,同时也会感觉到,这家他们关注了十年乃至数十年的企业已经变得越来越陌生了。 这次《鲁冠球管理日志》的编纂,是对这位中国企业家的管理思想的一次初级梳理。另外一位我很尊重的企业家柳传志曾说,中国企业发展三十余年,一直是在照着别人的“菜谱”炒菜,到今天,我们或许也应该有自己的“菜谱”。他所谓的“菜谱”,当然就是原创的、中国式的管理思想。它们的原型一定不在书斋里,而在那些常年在经营一线、有长期管理经验的企业家之中。 鲁冠球属于原创型企业家,他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大学教育,更不要说读什么商学院了,所有的商业智慧都是在生产经营的第一线跌打滚爬地摸索出来的。他与二战之后的日本那一代企业家,如松下幸之助、井深大、井植熏,以及台湾的王永庆、香港的李嘉诚等,非常相近。在某种意义上,他们才是一国商业精神、管理思想的“原料”和“菜谱”书写者。 翻读书稿,我好像跟这位亦师亦友的老朋友又进行了一次交流。鲁冠球至今仍操着一口浓重的萧山口音,乡音似已难改,而他的思想也同样洋溢着来自土壤的清新。他的语言非常生动,很多精辟的管理思想都是用口语化甚至顺口溜的方式呈现出来的。 在我看来,鲁冠球在四个方面的常年思考,对中国企业界的后来者们是有借鉴价值、并值得研究者加以提炼和系统化的。 第一是企业与员工的关系。他很早就提出了“两袋投入”、“人人头上一片天”,提倡企业与员工的“利益共同体”。多年以来,万向经历多次经济危机和产业转型,其高层、中层管理团队仍然保持着惊人的稳定性,而且个人成长能够与企业发展同步,这在中国企业界非常罕见,鲁冠球对此的思考非常细密而且具有可操作性。 第二是企业的专业化与混业经营的思考。专业化与多元化被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成长模式,后者多受诟病,而前者的长期坚持又非常艰难。万向从创业的第一天起就没有离开过制造业,在汽车配件产业的持续投入和专注经营已经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同时,它又涉足多个产业,呈现“一干多枝”的格局,其中,它在金融和能源领域的进取最值得关注。鲁冠球对企业成长路径的辩证思考、独特的战略观以及捕捉战略性机遇的能力,在本书中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展现。 第三是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试验。众所周知,实施国际化战略是中国企业成长为国际性公司的必由之路,可是在过去的十多年中,我们很少看到成功者,其中,华为、海尔和万向是几个仅见的案例。万向是最早走出去的中国民营企业之一,也是少数获得了初战业绩的企业,鲁冠球在这方面的坚持和智慧少为人知。 第四是企业的社会责任。鲁冠球很少把慈善挂在嘴上,甚至在这个老派的江南人心中,说出来的慈善就不是慈善了。他对企业社会责任——特别是工业对农业的“反哺”有常年的默默实践和思考,乡镇企业——我们现在已经很少使用这个名词了——在崛起之初的一个重要使命是解决农村就业人口和实现农村的城镇化、现代化,很多企业家早已忘却了这个出发时的目的,而只有鲁冠球等少数人仍在顽固地坚持。 一棵大树之所以能常青,需有天时、地利与人和,需综合考量它的成长环境、土壤条件、树种基因、周边物种竞争——当然还有运气的成分。这本《鲁冠球管理日志》是一本很初级的田野调查笔记,却因其对象的杰出,而有着特别的价值。 是为序。 书评(媒体评论) 中国企业家的管理实践植根于中国的经济实践和艾化土壤,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著名企业家管理日志系列》就是从企业家的实践出发,理论结合实际,注重实用,对于全国企业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挖掘、研究、总结、整理、传播这些优秀管理思想,使之薪火相传,发扬光大,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著名经济学家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 中国经济改革举世瞩目,企业管理经验亟待提炼总结。本套《中国著名企业家管理日志》丛书,旨在全面研究、总结中国企业家的管理思想及其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管理成果,将中国优秀的企业家在长期实践中肜成的管理成果恰大当整理归纳,辅以准确的“背景分析”和精辟的“行动指南”,形成了一套有价值的“中国式管理思想丛书”。 《中国著名企业家管理日志系列》丛书编辑委员会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