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难忘穆青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郑德金//穆晓枫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被人们誉为“激情社长”的穆青同志,一生对党、对祖国、对人民充满了深厚的感情;在他的新闻作品中,处处洋溢着大气磅礴、激情澎湃的感人力量。本书文章的作者,有与穆青共过事的老战友、老同事,有与穆青接触过的社会各界人士,以及与他朝夕相处的亲友和身边的工作人员。通过他们的文章,我们看到了穆青无私奉献、赤诚为民的一生,看到了穆青奋斗不已、笔耕不辍的一生。

目录

代序言:中共中央宣传部决定在全国新闻战线

开展向穆青学习活动

新华篇·十月哀思老社长

田聪明:履行职责的楷模/3

南振中:堂堂正正,别无所求/8

新华社记者:十月的哀思/14

新华社记者:穆青:当代新闻工作者的楷模/22

新华社国内部:把老主任的好作风永远传下去/36

新华每日电讯社:怀念植树人/41

媒体篇·心香一瓣祭穆青

范敬宜:穆青的三个遗憾/47

赵德润:人民的穆青常青/51

胡国华:真情老头儿/58

任贤良:此情此景最难忘/67

大河报记者:心香一瓣祭穆青/72

朱海燕:深秋挥泪送穆青/79

寒冰:我拍《穆青》纪录片/87

张严平:走近穆青/10l

亲情篇·细忆难忘身边事

高长富、上官卫国、陈二厚:在穆青身边的日子/107

穆镜涵:忆我亲爱的弟弟穆青/113

穆晓方:沿着父亲走过的路/125

穆晓枫:正气千秋忆慈父/131

同事篇·老头领路多幸福

冯健:人民之子——穆青/151

杜导正、方实:思念老朋友老上级穆青同志/157

李琴:再一次谢谢你,穆青同志/165

李峰:民主定音团结聚人/169

李耐因:穆青与我们同在/176

陆拂为:“在历史上站得住脚”/18l

姬乃甫:再剪晚霞作征袍/183

丁曼:鞠躬尽瘁的新闻工作者/189

梅开:对一棵倒下的大树的思念/194

孙宝传:“让新闻插上科学翅膀”的领头人/199

高洁:兄长·老师-朋友/206

曲建崇:不尽的思念/211

刘回年:穆青同志与军事报道事业/215

李颖息:他领导新华社走向世界/220

胡 颖:穆青同志对新闻摄影事业的重大贡献/225

周德广:一代尊师人生楷模/229

杨瑛:穆青同志为上海分社奠基/234

叶世涛:有穆老头领路多幸福/240

陈大斌:一次终生难忘的谈话/249

范银怀:穆青指导我们写《大寨之路》/254

成一:忆穆青在新闻理论上的建树/259

文有仁:穆青——人民记者的榜样/266

徐人仲:“我们特有的”调查研究/270

李年贵:“我们必须尊重事实,尊重历史!”/276

庄凯勋:要坐到板凳中间去!/280

崔葆章:“勿忘人民”的含义是什么?/284

廖由滨:穆青教我写《为了周总理的嘱托》/292

石堪砺:穆青与哈尔滨/295

袁养和:记穆青的苏南之行/302

胡泰然:斯人垂范细无声/310

侯严峰:*穆老,我们与您有个约定/314

许一鸣:缅怀敬爱的“穆老头儿”/317

杨润本:穆青送我一幅字/322

肖辉家:“年逾七十未识老”/327

陈宝善:“记者林”里缅穆青/331

陈天湖:您与桂林山水同在/334

陈可:樱花树下一堂课/337

张宏文:难忘的教诲/339

肖伟俐:“家”/341

张继民:在穆青的帮助下成长/343

徐兆荣:“老头儿”第一次“触网”/349

罗海岩:没有遗憾的憾事/354

白继红:老百姓给的奖,是最高的奖赏/357

社会篇·勿忘人民一生情

范敬宜:正气浩然上笔端/369

潘园林:栽下三十八棵银杏树……/373

郝建生:哭穆青/378

刘俊生:穆社长,咱还能相见吗?/380

宋建中:“像焦裕禄那样……”/383

萧祥海:永远的穆青/386  ’

殷成明:我认识的穆青/390

张同德:永远做人民的儿子/393

李存富、南平:穆老,家乡人民永远怀念您/400

张新安、买光远:穆老与他的周口老家/403

王中义、洪文军:穆青的安徽情结/412

洪文军:穆青:永远的“农民情结”/419

柯福合:穆青在石人山/423

菊丽娟、孙力:一份未完成的记者档案/427

朱玉兰:思念碎片/430

陈鲁民:从穆青交友说起/433  ’

林巧:牢记穆老的嘱托/435

 诗辞篇·榜样文章励后人

刘建平:人民的儿子——穆青(诗)/44l

郑州文化路三小全体师生怀念穆青爷爷(诗)/444

顾建鹏:痛悼穆青同志逝世(诗五首)/446

挽联精选/449

网友悼文选/452

穆青生平年表/458

编后/465

试读章节

堂堂正正, 别无所求

——缅怀穆青同志

南振中

2003年10月10日,在北京医院812病房,我守护在抢救中的穆青同志身边。呼吸机遮住了穆青消瘦的脸庞,血氧饱和度时而“80”,时而“84”,始终达不到正常值“95”。深夜,新华社秘书长鲁炜同志提前来替我,因为第二天我还要在总编辑室值班。我缓缓地绕过病床,退出812病房,返回总社。大雨如注,寂寥的长安街上,风雨击打着车窗,如同叩击在我的心上。

就在这一天,田聪明社长曾问主治医生:“穆青同志会不会苏醒过来?”医生说:“除非出现奇迹。”听了这一残酷而直率的回答,我们依然无法相信穆青同志会这样离去。我们默默期待着“奇迹”。我告诉司机,我11日清晨上班之前,先去北京医院。怎么也没有料到,就在我走出病房4个多小时之后,11日3时20分,敬爱的“穆老头”真的离我们而去。

自从穆青同志病重,我隔不了几天,就要问一问他的病情。国庆假期,好几天没有见到穆青。10月6日,我从办公室打电话到穆青家里了解情况。穆青家人告诉我,穆青精神看上去很好。真是“天有不测风云”,9日下午,穆青开始发烧,胸闷憋气,住进了北京医院。10日上午7时35分,穆青发生急性呼吸衰竭,身体状况急剧恶化。

接到医院的紧急通知,田聪明同志和我分了工:他在总社负责向中央领导同志报告;我立即赶赴北京医院。这时,专家已经进行过会诊,在征得家属同意后,决定上呼吸机实施紧急抢救。P8

去年11月以来,身患重症的穆青几次住进医院,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顽强的生命力在支撑着他。这是一个坚强老人同病魔之间的“战争”。每当病情稍一稳定,穆青就流露出乐观情绪,用微笑给亲人和同事以安慰。

如今,这一幕不会再有了。陪伴我的,只有办公桌塑料板下压着的一张照片,这是穆青送给我的一幅字:“堂堂正正,别无所求”。穆青用他的一生,实践了一个大写的人的高贵品质。这幅字,就是这种精神的写照。穆青擅长书法,向他求字是我多年的愿望,可直到他患病之前,我才向穆青提出这一要求。2001年盛夏的一天,穆青打电话叫我去取字。我走进穆青的书房,看到他正举着一幅字上下端详。穆青高兴地说:“写了这么多年的字,这一幅最满意。你赶快拿走,要是再不取走,我真有点舍不得了。”穆青说:“写字如同写文章,需要激情和灵感,需要‘神来之笔’。‘堂堂正正,别无所求’,这8个字,哪一个都不错。”我深知穆青非常珍惜这幅字,就请人把这幅字翻拍成照片,扩印了一张12寸的,用“拉米娜”技术装裱好,回送给穆青。

睹物思人。“堂堂正正,别无所求”寄托着穆青的追求,也寄托着老社长对后来者的殷切期待。

10月17日上午,在八宝山送别穆青同志的时候,一位中央领导同志含着泪说,穆青同志对人民很有感情,尤其是对农民很有感情。穆青同志深人基层,写出了许多激励人们上进的好作品。穆青同志是新闻界的楷模,是“三贴近”的典范。此前,中央一位老同志还称赞穆青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对这些赞誉,穆青当之无愧。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穆青都有催人奋进的新闻力作问世。他的新闻作品、新闻理论、新闻实践,对广大新闻工作者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近年来,我接待过不少专门研究穆青的新闻工作者,他们认为翻开20世纪中国新闻史,“穆青”这个名字是一个象征、P9

序言

中共中央宣传部

决定在全国新闻宣传战线

开展向穆青学习活动

中宣部2003年12月11日发出《关于在全国新闻宣传战线开展向穆青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内容如下:

为了加强新闻宣传队伍建设,配合正在开展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中共中央宣传部决定,在全国新闻宣传战线开展向穆青同志学习的活动。

穆青同志(1921.3.15—2003.10.11)是河南杞县人,1937年参加八路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起从事新闻工作,先后担任《解放日报》记者,《东北日报》采访部主任,新华社第四野战军特派记者,新华社国内部农村组组长,新华社华东总分社副社长、上海分社社长,新华社国内部主任、副社长。1982年4月至1992年12月任新华社社长、党组书记。1996年和2001年两次当选为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名誉主席,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共十三大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在60多年的新闻生涯中,穆青同志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牢记党的新闻工作者的责任,认真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呼声,在新闻实践和新闻理论领域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著名新闻作品,激情洋溢,思想深刻,教育和影响了几代人。穆青同志长期担任新华社领导职务,在改进新闻报道、加强队伍建设、促进新华社事业长远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一生,是为党的新闻宣传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一生。

新闻宣传战线的同志向穆青同志学习,要学习他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党性,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忠于党的新闻事业,忠实履行党的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学习他牢固的大局观念,一切在大局下思考,一切为大局服务,全面准确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密切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满腔热情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学习他求真务实的作风,把实践作为新闻宣传的不竭源泉,对工作精益求精,不断提高新闻宣传工作的艺术和水平;学习他清正廉洁的品格,严于律己、谦虚谨慎,注重新闻职业道德,树立党的新闻工作者的良好社会形象。

各新闻单位要把开展向穆青同志学习的活动,作为“三项学 习教育活动”的内容认真做出安排。组织广大新闻工作者以穆青 同志为榜样,对照穆青同志的事迹,开展“在新形势下怎样做一 名合格的党的新闻工作者”的讨论,引导广大新闻工作者继承和 发扬党的新闻工作者的优良传统,把“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各 项任务和要求落到实处。通过向穆青同志学习,进一步增强广大 新闻工作者学习宣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 性、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大力弘扬新闻职业精神、严格 遵守新闻职业道德、自觉维护新闻职业形象,努力建设一支政治 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素质新闻队伍,推动新闻宣传.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更好地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各项任务。

后记

编完《难忘穆青》一书,一种难以割舍的感情仍然在我们心头萦绕。

一个记者走了,却有千万人在同声传诵着他的不朽名篇;一个老人去了,却有几代人在共同追忆着他的音容笑貌。

这就是穆青,一个当代最优秀的新闻记者,一个让人亲切难忘的“老头儿”。

穆青同志去世后,在全国各大报刊上,陆续刊登了许多感人肺腑的纪念文章。在“新华网”等网站上,也专门开辟了纪念穆青的专栏,网友们的悼词、悼文像雪片一样从全国各地飞来。新华社内部刊物上也刊登了大量的纪念和回忆文章。我们从这些文章和悼文中精选出了80多篇,集结成书,以此来纪念穆青同志去世一周年。借用穆青在《难忘那双手》《难忘华山》等名篇中的标题,我们将本书取名为《难忘穆青》,表达本书的全体作者和编者对他深深的怀念和追思之情。

被人们誉为“激情社长”的穆青同志,一生对党、对祖国、对人民充满了深厚的感情;在他的新闻作品中,处处洋溢着大气磅礴、激情澎湃的感人力量。本书文章的作者,有与穆青共过事的老战友、老同事,有与穆青接触过的社会各界人士,以及与他朝夕相处的亲友和身边的工作人员。通过他们的文章,我们看到了穆青无私奉献、赤诚为民的一生,看到了穆青奋斗不已、笔耕不辍的一生。在此,我们向所有的作者表示最深切的感谢!

 编者

2005年4月

书评(媒体评论)

回忆常常是一杯苦酒。回首穆青其人其事,追思和回味这如烟逝去的—切,我感到—缕缕惆怅。但也令我从中得到了无尽的力量。            ——冯健  穆青把根扎在最厚的土层里,所以他有最肥沃的养分,他的作品也最能代表最大多数人。他能用最底层的事感动最高层的人。他有我们许多记者都不曾享受到的幸福。           ——范敬宜 近距离接触穆青,你会发现他虽然“身经百战”,却是个童心未泯,激情满怀的人。           ——赵德润  是他,给我指点人生之路;是他.教我怎样做人,怎样当记者……联想起他和我们手足情深的—个个故事,热泪夺眶而出。          ——叶世涛  作为记者,他是智者;作为社长,他是勇者;作为老头,他是长者。           ——肖伟俐  我有两个爷爷,—位是和我血脉相连的亲生爷爷,被人称为“老坚决”的全国闻名的植树模范潘从正;一位是被人称为“平民社长”的新华社的老社长穆青。           ——潘园林  父辈们是通过穆青认识了焦裕禄,而我们是由《焦裕禄))知道了穆青。忘不了焦书记,忘不了穆老。          ——网友:红旗  穆青写一个人,这个人就留存在人们的心中;穆青写一个死去的人,这个人永远地活在了人们的心中。穆青就是这个留存在人们心中的人,就是这个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的人。         ——网友:anhai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3 6:3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