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眼纵览广袤世界,千年眼洞悉古今未来。本套系列丛书真知灼见,远看历史,近看现实,每以千、百年眼光,穿过历史的时空,烛照古今。本书则是以过去和现在铁铸一般的事实来测将来,洞若观火。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草桥谈往/千年眼文丛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陈四益 |
出版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千里眼纵览广袤世界,千年眼洞悉古今未来。本套系列丛书真知灼见,远看历史,近看现实,每以千、百年眼光,穿过历史的时空,烛照古今。本书则是以过去和现在铁铸一般的事实来测将来,洞若观火。 目录 有 所 思 站着读与跪着读………………………………………3 读经难…………………………………………………7 读史难…………………………………………………10 诗注……………………………………………………13 不焚之焚………………………………………………16 焚书·著书·读书……………………………………21 《四库》四记…………………………………………24 皇上的事难办…………………………………………64 不避帝王名讳…………………………………………67 此一时,彼一时………………………………………69 糊弄皇上………………………………………………71 今之学者………………………………………………75 说“陋规”……………………………………………77 “帽子”臆说…………………………………………81 罗织的证据……………………………………………85 臣的定位………………………………………………88 谤木的变迁……………………………………………91 “特别”救灾…………………………………………94 一本可怕的书…………………………………………lOo 反贪的限度……………………………………………114 未能终止的残酷………………………………………119 “王子犯法……”……………………………………126 儒学箴言………………………………………………131 关于儒商与儒商文学…………………………………134 娃娃与读经……………………………………………140 新世纪的读经…………………………………………145 “读经启蒙”…………………………………………147 邓牛顿“猜想”………………………………………149 偶 得 之 锣鼓……………………………………………………157 钟馗……………………………………………………159 白脸曹操………………………………………………161 男旦……………………………………………………163 学问与戏文……………………………………………165 传奇……………………………………………………168 骂殿…………………………………………………·170 脸谱……………………………………………………172 梦见好皇帝……………………………………………174 谢枋得之死……………………………………………176 千古艰难唯一死………………………………………179 神童癖…………………………………………………182 名字的迷信……………………………………………185 名片的花样……………………………………………187 家世与长相……………………………………………192 两个孔夫子……………………………………………195 情人的变迁……………………………………………197 女人的“妒”…………………………………………200 清明的花与酒…………………………………………202 浅说时尚………………………………………………205 野史无文………………………………………………208 盛世修史………………………………………………213 想 其 时 山涛与嵇康的绝交……………………………………217 嵇康之死………………………………………………220 阮籍的狂………………………………………………223 向秀的转向……………………………………………228 王戎不贤………………………………………………232 醉刘伶…………………………………………………237 阮咸的人生……………………………………………241 闲话吕安………………………………………………245 跋………………………………………………………249 试读章节 五十年代看了一场《群英会》,真算得群英荟萃。可惜那时年岁小,对马连良、谭富英、叶盛兰的唱功似懂非懂,倒是觉得周瑜头上那两根野鸡毛(后来知道那叫翎子)耍得很好看。印象最深的,是萧长华演的蒋干,他那自以为聪明实则愚蠢的种种表现,每令我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他到周瑜处拉关系、套近乎,盗了假书信,使曹操错杀了蔡瑁、张允,还自以为立了大功。当曹操已经悟到上当而又有苦难言时,他却不识相地前去讨赏,碰了一鼻子灰,还不醒悟,反而慨叹“曹营的事真是难办得很啊”!我至今还记得他两手一摊,满脸无奈的模样。 曹营的事是否难办,蒋干的评价作不得数,因为他“本是书呆子,一盆面酱”,但是,皇上的事情难办却是毋庸置疑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只可算得准天子,而且他尚刑名、尚通脱,不那么矫情,比起皇上的事,曹营的恐怕要好办得多。 皇上的事为什么难办?因为他们大多外沽清正之名而内怀多欲,端着一副架子却又想干那不伶不俐的营生。不便明言,就吞吞吐吐、含含糊糊,明明想这样做,偏偏要那样说;明明不想做,偏说定要做;明明想要做,偏说决不做,让臣下去揣摩圣意。聪明的,善于揣摩,便得到宠信。揣摩不透的,丢了乌纱还不知哪儿得罪了主子。为了迎合皇上的心思,臣工们不知道P64干出了多少荒唐的事情,糟蹋了多少国库的帑银,冤死了多少百姓的性命。 南京东北二十五公里处,有一座山,名叫阳山。虽然宁沪高速公路从旁擦肩而过,但真要拐进去,仍有一段不短的崎岖山路,所以游人不多。但阳山确实值得一游,不是那里山清水秀,也不是那里寺古树奇,只为那里的荒山秃岭上留下了一块与山体半断半连的碑材。 这块碑材倒也并无多少特别之处,只不过硕大无朋令人惊叹。有多大?据南京文物工作者的丈量,碑座、碑身、碑帽加在一起,总高度达73米,相当于一座24层的楼房。前人所谓“仰见碑石,穹然城立”,并非虚言。但京人俗语:“八百斤面做个大寿桃——废物点心(典型)。”似乎也正应到了它的头上。 既是废物,又为何开采?这就是皇上的事难办的缘故了。明朝的开国之君是朱元璋。朱元璋去世前,他的长子已死。按照传嫡传长的老办法,皇位传给了长孙朱文文,是为建文帝。庶出的老四朱棣,封为燕王,是个有本事的人。因为不肯向侄儿俯首,便找了个借口起兵“靖难”,无非是想把皇位夺来自己坐罢了。打下南京,坐上龙椅,建文帝也在火里烧死了(一说化妆成和尚逃走了),但毕竟名不正、言不顺。于是,臣工们便起劲地编造起种种神话。他们修改谱牒,编造史料,把一个庶出的朱棣生生说成是朱元璋嫡嫡亲亲的儿子,而且是朱元璋亲自选定的“继承人”,并把所有同这一说法相左的材料都毫不留情地销毁了。而朱棣也做出种种姿态,表明自己是最最忠于老皇帝的。种种姿态中,大修陵墓自然是最容易也最显眼的了。 朱元璋的陵墓从他生前就开始修建了,到他驾崩时,已修P65了一十七年,本已基本告竣。但朱棣为了表现“忠心”,又加二加三地续修了十一年。陵墓修好后,墓前要竖一座功德碑,碑上要有朱棣撰写的碑文,这可是这位“继承人”“合法”性的招牌。看来,朱棣是很想把这件事办得轰轰烈烈的,因此,即位不久(永乐三年)就下令采石。阳山碑材就是这时开凿的。 揣摩圣意的臣子当然想把石材取得愈大愈好,偏巧阳山又有这样上好的石材,岂不是天从其便。为了及早完工,监督此事的官员要采石工匠一天交出三斗三升石渣,否则即行处死。当时被杀的、累死的工匠葬身之处,至今尚名“坟头”村。但是,官员们不曾想到的是,这样大的石材虽可采下,以那时的工具却无法通过崎岖的山道运往南京。结果,永乐十一年竖立在朱元璋墓前的功德碑只是一块不到九米高的石碑,那块八倍于它的大碑材只能永远地躺在了阳山。所幸那时朱棣的龙椅已经坐稳了,一块不到九米的石碑也算是南京石碑之最,可以应付过去了。至于这桩没结果的工程,究竟死了多少工匠,花了多少帑银,是再也不会有人去追究的了。 皇上的事就是难办。他站着讲话不腰疼,无需负责;下面的人只知讨好,不敢稍违,哪里肯说个实事求是?今天,早已没有了至高无上的皇上,但各级首长的人治方式,多少还带有点“皇气”。因此,“首长工程”也仍旧是难办的工程,许多无效投资,其源盖出于未经科学论证的首长意志,这恐怕是许多人心里有数而口中难言的吧。P66 序言 笔者儿时,听大人讲神话,即知有“千里眼”、“顺风耳”,在幼小的心灵中,引起无限遐想。及长,并成了家,亡妻过校元女士(1937—1970)毕业于复旦物理系,研究红外线等尖端科技。她告诉我,从现代科技角度看,射电望远镜、长途直拨电话,早已使神话里的“千里眼”、“顺风耳”成为现实,其神奇妙用,甚至超过了神话。而神话中没有千年眼。野史、笔记中偶有预测几百年、几千年后世道的奇人的记载,那不过是扯淡,不值一哂:近代才出现的刘伯温的“烧饼歌”,是战乱、动乱年代民间炮制的谶言,无异于痴人说梦,与历史视角并不相关。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时值粉碎“四人帮”不久,很多人痛定思痛,对祸国殃民、造成中华民族空前浩劫的十年动乱进行反思,寻根问底。就在此时,我读了明代万历时人张燧写的《千百年眼》。此书流传不广,不见于《四库全书总目》,仅有明刻本及《笔记小说大观外集》收录本传世。我供职的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冈0好藏有明刻本,遂借来阅读。吸引我注意的,是这本书的书名,猜想作者一定是个具有历史眼光的人,否则为什么叫《干百年眼》?等读完全书,我感到我的猜想没错,张燧确实是位具有历史眼光的学者,书中论古议今,穿越千年,经常站在历史的高度,俯视古人、今人,不时闪烁着思想火花。如该书卷一谓:“武王虽恶纣之世官,亦未能改积习之常,久则难以改也……孟子日:‘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妨尊,疏逾戚。’以今言之,何不得已之有,即日朝释耒耜,暮登仕版,人亦安之矣。鲁之三桓、郑之七穆、楚之三姓,子孙皆盘踞,虽贪如狼,狠如羊,愚如豕,其国君固皆用之;才士秀民,则屈于族姓,老死于田野者,不知凡几。”这里,张燧对官员世袭制的危害,作了深刻的揭露。实际上,他笔下所述绝非仅仅局限于古代的鲁、郑、楚三国之大姓,联系明代的现实,变相的官员世袭制丑恶现象,可谓呼之欲出,不胜枚举。不知张燧有未活到魏忠贤垮台之时?魏忠贤专权时,他的侄子、女婿、族孙等,一个个平步青云,其侄魏良卿更是典型。本来,他在老家肃宁种地,斗大的字一个不识,魏忠贤居然把他拔至高位,从佥书锦衣卫,掌南镇抚司事,到晋封肃宁侯、宁国公,加太师(即太子太师,在明代,这是非常崇高的荣誉),简直有直上重霄九之势。但是,爬得高,跌得重。魏忠贤败亡后,魏良卿在受审时说:“吾生长田舍,得负耒耜足矣,何知富贵?今日称功,明日颂德,功德巍巍,自当封拜,吾不合为珰侄,遂以袍册加身,是称功颂德者,以富贵逼我,我何罪也!”(明·薛冈:《天爵堂文集》卷十九《丑寅闻见志》,崇祯刻本。)魏良卿的话,实在是可圈可点。“以富贵逼我”,何其有味也!直到上个世纪,在中国政治舞台上,不是也有耕田的、卖菜的、织布的、工厂保卫科的,等等,被人为地用“富贵”骤然“逼”到最高权力圈内吗?曾几何时,覆巢之下无完卵,这些人又安在哉?国人都是清清楚楚的。显然,正因为张燧有深邃的历史眼光,才能在说古道今时,说出深刻的、富有启迪性的见解来。通览《干百年眼》全书,每有真知灼见。联系到太史公的“通古今之变”,无论是治国、治学、作文,若没有历史眼光,肯定是短视的,大则祸国、误国,小则庸浅,不可能有大的作为。 因此,我把这套由我主编的历史随笔精选丛书,定名“千年眼文丛”。虽然在加盟本丛书的作者中,上大学读的是历史专业,并一直以捧古人饭碗为职业者,仅我一人,但无论是文坛前辈何满子先生,还是牧惠、陈四益、熊召政、李乔、伍立杨诸先生,都是饱读史书,对历史学颇有学养者。他们写的历史随笔作品,远看历史,近看现实,每以干、百年眼光,穿过历史的时空,烛照古今。说他们是千年眼,应属当之无愧。 牧惠文兄不幸于2004年6月8曰溘然谢世。6月7日,他给我打电话时,还问起这套文丛,我答复他正在策划。而今文丛即将面世,他却看不到了,令我不胜感喟。李乔是我进京后不久即相识、往来二十余年、无话不谈的挚友。他交稿后,即身罹重疾,所幸动了大手术后,终于逃过大劫,正在康复中。愿本书的出版,对李乔老友是个诚挚的祝福。 借此机会,我还要衷心祝愿为本文丛题签的学林前辈王元化先生健康、长寿。 后记 少年时代,喜欢读文艺作品,诗歌、小说,拿到便读,也不管是不是“经典”,只要故事动人,情感真切,词句清丽,便觉可喜。中年以后,读史的兴趣转浓,觉得内容切实,文艺作品因隔了作家转手一层,又多虚构,不如读史之真切。但读史,又不喜欢那些高头讲章,反是条述史实,未加抽象,哪怕一人一事、一枝一节的记录,读之更觉有味。那情形,颇近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情境。这样的杂览,固然很得读书的趣味,却也因此成就不了专门的学问。偶有所得,著为文章,也多半是东鳞西爪,管窥蠡测。 七零八碎的材料看多了,产生的感想,一是中国的历史太悠久了,而悠久的历史又大致处于专制主义社会。几千年专制主义治道的熏染,无论在制度上、手段上还是在观念上、心理上,都凝成一道难以拱破的硬痂。以致尽管经过了血与火的“批判”,建立了新的经济制度,但骨子里依旧难于摆脱专制主义的暗影。今天上上下下都一致讨伐的“一言堂”、“一把手专政”、“买官卖官”、“结党营私”、“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等等,与其说是因改革开放从外面飞进来的几只苍蝇,不如说是中国社会肌体内里固有的疟原虫在蠢动。就是啸聚山林、结帮拜把、官匪勾结、赌博吸毒、吃花酒、包二奶这些事情,先前也都有过,真是太阳底下无新事。许多新近提出的解决办法,先前也都用过,但终于没有见效。因此,真要设计切实有效的方案,不能不另觅他途。 另一点感想是,各种史书涂饰甚厚。官修的正史不必说,就是私家所撰各种野史笔记,也都或因顾忌避讳,或因宗派山头,或因友朋亲属,或因事涉自身,利害权衡,无不有意无意加以去取涂饰。若不参照众说,比较鉴别,不免被它瞒过。远的不说,就以关于《四库全书》的评说而论,如果只听今天某些论者所言,直是天大的丰功伟业,但若细阅档案,对照前贤所言,其是非功过,观感全然不同。 大抵因着这些感想,就有了这本书中长长短短的这些文字。王春瑜先生不弃,以为尚有可取,拟编入《千年眼文丛》,遂应命将二十年间的这类文字筛汰整理,改正了一些已经发现的文字错讹,结为一集。 中国的事情,总离不开中国的国情。国情是当前的现实,也是历史的沉积。要明白过去的中国固然要读史,要明白今天的中国,也需要读史。诚如鲁迅所言:“以过去和现在铁铸一般的事实来测将来,洞若观火。”因此,今后仍不免要读,也仍不免会将一得之见写成些长长短短的文字,若有机缘,亦当公诸同好,以求疑义共析。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