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益民《给力(思想的舞步)》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以“无意识”这一具有本体论与认识论色彩的概念引出“感性”和“理性”这两种认知思维方式,进而阐发关于“名”、“科学”、“美”、“玄学”等主题的论述;第二部分以人性论为基础引出关于“道德”、“政治”、“宗教”等主题的探究;第三部分主要是结合此前已构建的基础思想体系对“西方文化精神”与“中国文化精神”进行分析与批判,最终引出“辩证”的主题;第四部分则从“自然的历史”、“死亡”和“哲思”等主题逐步回归到“生活”这·终极主题。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给力(思想的舞步)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林益民 |
出版社 | 海天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林益民《给力(思想的舞步)》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以“无意识”这一具有本体论与认识论色彩的概念引出“感性”和“理性”这两种认知思维方式,进而阐发关于“名”、“科学”、“美”、“玄学”等主题的论述;第二部分以人性论为基础引出关于“道德”、“政治”、“宗教”等主题的探究;第三部分主要是结合此前已构建的基础思想体系对“西方文化精神”与“中国文化精神”进行分析与批判,最终引出“辩证”的主题;第四部分则从“自然的历史”、“死亡”和“哲思”等主题逐步回归到“生活”这·终极主题。 内容推荐 林益民《给力(思想的舞步)》陈述的是一个普通人的思想体系,其中包括了对诸如感性、理性、人性、中西文化、死亡、生活等重要主题的思考。 《给力(思想的舞步)》各主题既自成篇目,又相互关联,既触及永恒与玄虚,又关乎时代和现实。在关于每个主题的论述中都不乏作者的观点,还重申了一些早已被当代大众遗忘的常识。 本书是作者向读者发出的构建个人思想体系的邀请。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一、苹果味——关于无意识与感性 二、空中楼阁——关于理性 三、人间游戏——关于“名” 四、从美女到大便——关于美 五、删除·记忆——关于科学 六、日历的学问——关于玄学 第二章 七、人之初末——关于人性 八、弃婴——关于道德 九、男女之间——关于政治 十、延寿与往生——关于宗教 第三章 十一、飞机场的洋老太——关于西方文化精神 十二、猛龙过江——关于中国文化精神 十三、天才与疯子——关于辩证 第四章 十四、蝴蝶效应——关于自然的历史 十五、2012——关于死亡 十六、康德的精神——关于哲学与哲思 十七、路——关于生活 特别感谢 试读章节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 黄昏,诗人在岔路口停下了脚步,为一个简单的选择,思忖良久。 博尔赫斯曾在《小径分岔的花园中》中提出过一种宇宙模型,这种模型如同数学中的分类讨论那样将每一个时刻所有可能的空间情况罗列了出来,如此一来,这些空间的总体就包括了所有事物在所有时刻的状态,当不同的空间被特定的时间轴连接在一起时,一种特殊的历史便产生了。 人的一生承载着一段属于个体生命的历史,这段历史叫做生活。然而与那宏伟无比的宇宙模型不同的是,对于个体的生命而言,个体所能经历与感知到的历史只有一种。生活是一条不归路,在每个时刻所面对的众多可能中,人只能选择其中一种,而正是这一个个看似微不足道的选择,串联成了每个人绝无仅有的生活轨迹。 选择无时无刻不在扼杀着,同时也在实现着生命的可能。无论选择正确与否,无论对于选择的结果后悔与否,我们总会或多或少地为那些错过的选择而感到惋惜。我们无法超越当下那个感知并思考着这个世界的自我而进入另外一种生活,另外一串宇宙,于是我们就这样被时间拖着拽着,从选择的丛林中穿过,在不经意间已悄然经过了无数个岔路口。一切都是那么的身不由己,却又冷暖自知。 2 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体验:一觉醒来,突然发现自己身处的空间突然变得异常陌生,自我突然失去了一切判断与动机,变成了一个认知力薄弱的观察者,只是静静地扫视着周围的一切。那一刻,你是否曾在心中问过自己——这是哪儿?我到底是谁?我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自降生起,人的生活就被纳入了某种体系与制度之中,为了生活的延续,他不得不担负起各种各样的责任与义务,随时接受来自外界与内心的考验。久而久之,人渐渐习惯了周遭的一切,在一种不可抗拒的惯性之中,人们失去了对于生活本身的敏感,他不再对生活困惑、质疑与反抗,不再追问生活意义,而是用忙碌或放纵去填补无聊和空虚。 有人曾将摄像机别在腰间,拍摄自己平凡的一天。有趣的是,当他在影片中重温这一天时,他发现许多司空见惯的事物都变得陌生了,自己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过了完全不同的一天。试着做这样一个很简单的实验:躺在平时睡惯的床上,把头放在原本放脚的位置,而将脚放在原本放头的位置,躺一段时间,你会发现原本熟悉的环境似乎有所改变,心态与原先也会有微妙的差异。 事实上,那个真实的自我并不是我们的名字、呢称、头衔与职业,而是那个感受与思考着这个世界的灵魂。生活也并不是作息时间表与人生规划上的条条框框,而且灵魂感受与思考这个世界的过程。在没有飞机、汽车、高速公路的年代,灵魂和生活依然属于人类,人们最基础的感性与理性这两个工具依然大有用武之地。当我们抛开了诸多文明成果的帮助与束缚,那些更本质的东西便会浮现出来。 3 每个人的先天生理状态与后天的生活轨迹都存在着无以计量的差异,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细节都在不经意间塑造着我们的精神世界,就在这一点一滴的塑造中,每个人的灵魂渐渐变得独特,也变得孤独。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即使是那些最亲密、最深爱着我们的人,也难以解开我们内心深处那把尘封的锁。人生中的某些阶段注定只能一个人走,有些坎只能独自面对,有些风景也注定只属于自己。太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积压在我们心中,让我们无力也无意向旁人说明什么,只能叹一声:知音难觅。 李白曾仰天长啸:古来圣贤皆寂寞。其实寂寞的,又何止是圣贤呢? 生活很忙,每个人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在他人口中只是一时兴起的评论,即使最了解自己的人也不可能在心灵上与自己形影不离。生活终究只属于自己,是极私人的事情。一切事情背后复杂的来龙去脉和深远长久的意义,终究只有自己才能体会,也只有自己才能解救自己。 4 人们最贴心的知己其实就是自己头脑中的那个从不停歇的声音——思想。在不长不短的人生旅程中,它将为我们解说沿途的风景,向我们描绘将要去的地方,在充满希望的早晨催我们早起,在焦虑的午夜哄我们入眠。 正如食物是身体的必需品一样,书籍也是维持思想鲜活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与食物不同的是,再美味的食物,多吃几遍也会吃腻,但经典的书籍却是常读常新的,犹如源头活水。一本好书中的字句或偶得于羁旅的灵感,或闪现于读书破万卷后的顿悟,或收获于长时间沉寂后的厚积薄发,抑或浮现于大风大浪之后的释然。无论何者,它们凝聚的都是作者对于生活的感悟与提炼,都是作者用他独一无二的生活体验在岁月中酿成的酒。古人云:看似平淡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一条科学定律的提出也许耗费了好几代人的毕生精力,但写出来时却只有短短的几行。那些堪称经典的著作也是如此,它们无一例外地都包含了一些永恒但难以言说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只能由生活的阅历来揭示与验证。与审美一样,阅读经典实际上也是人们对自我精神世界的一次反省、总结与升华,人们写下的每一句批注,都是对自我的确证。P150-153 序言 在写作一本书的时候,作者常常需要在脑海中虚构一个写作对象,以此为自己的文章定位,我的写作对象是这样的—— 他(她)每天都忙于各种各样的事务,很少有时间静下来读书或沉思,似乎只有生计与娱乐才值得去关心。然而,当你跟他(她)深入细聊,你会发现他(她)对许多问题都有着自己独特且深刻的见解,只是这些思想平时都只是处于休眠或者朦胧的状态罢了。 其实,这个虚拟的读者不仅是诸多当代人的缩影,同时也是曾经的作者本人。那时的我虽然嘴上也会说“知识就是力量”、“阅读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且偶尔还会从书上摘下一些闪光的句子,并为之陶醉良久,但实际上自己并未真正理解阅读有什么用,更不清楚思想体系为何物以及它对现实有什么帮助。在过去的我看来,能在社会上好好混才是硬道理,功成名就才是成功,其他的都是虚无缥缈的、没有分量的东西。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哲学,并由此入门,从此便发现了另一片天地。当我用哲学赋予我的一些方法与视角去理解和统筹诸如心理学、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的思想时,我突然发现,一切学科之间都是存在着很强的内在联系的,一切学说的产生都是一脉相承、自然而然的。俗话说“无心插柳柳成荫”,就在我将众多学科的思想内涵与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结合的过程中,我渐渐发现自己已不知不觉地构建出了一个独特的个人思想体系。虽然这一个人化的思想体系并不宏大艰深,但它却足以指导我个人的生活,让我在对一些事情“知其然”的同时也“知其所以然”,并给予我一些处事与处世的参考。与此同时,生活实践也在不断地向我反馈着不同的感受与思考,从而促使我完善这一体系本身。就在这种循环之中,我对这个世界和自身都有了许多全新的看法与感受。 在尝到了这一过程带来的“甜头”后,我希望能将那些自己认为还有点价值的东西拿出来与读者分享,尽我所能将那些曾让我万分头疼却最终让我受益匪浅的思想以及自己的一些思考成果用平易近人的方式与读者沟通,就像与昨天的自己沟通那样。 本书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以“无意识”这一具有本体论与认识论色彩的概念引出“感性”和“理性”这两种认知思维方式,进而阐发关于“名”、“科学”、“美”、“玄学”等主题的论述;第二部分以人性论为基础引出关于“道德”、“政治”、“宗教”等主题的探究;第三部分主要是结合此前已构建的基础思想体系对“西方文化精神”与“中国文化精神”进行分析与批判,最终引出“辩证”的主题;第四部分则从“自然的历史”、“死亡”和“哲思”等主题逐步回归到“生活”这·终极主题。 在阅读的过程中,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作者关于许多主题的论述都是基于心理学理论基础的,与此同时,整本书的论述结构又是遵循一定的哲学体系逻辑的,因此也可以说,本书描述的是一个由心理学和哲学共同启发的思想体系。一本关于思想体系的书不可避免地需要向经典学术著作取经,而在这里必须说明的是,本书中关于每个主题所取的经典思想并不都是“一视同仁”的,而是带有一定价值判断与态度偏向的。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由于本人水平和能力有限,不足以将所有学术经典井然有序且简洁生动地浓缩在一本书之中,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作者本人缺少佛陀和老子那样无为淡然的境界——现实中的种种问题迫使我不得不对客观的思想宝库有所取舍,有所侧重。因此,书中关于每一主题的论述都只选取了某些侧面,而不是全部,故每一主题都只是“关于”而已。 这本书的内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思想史。作者的论述并未只停留在介绍与重复经典的层次,而是结合着自己的思考,让前人的思想为我所用,因此全书的论述逻辑与整体结构都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书中一些概念与以往经典的定义常常会存在一些差别。比方说,书中的“道德”是指一种广义上的道德,它包括了“人道道德”与“非人道道德”,而生活中我们所说的“道德”常常只是指“人道道德”。又比方说,第一章中“感性”这一概念其实包含有一定的逻辑成分,与康德式的“纯粹理性”有重叠之处。鉴于这种情况,作者恳请有一定学术基础的读者暂且以一颗宽容的心让作者的思想体系“离经叛道”,在阅读时无需先入为主地将某些概念对号入座。 也许是闲置或者压抑了太久,原本鲜活可人的思想与大众渐渐产生了隔阂。在经济社会中,人们更愿意选择直接投入到热火朝天的生活当中,而回避了那些更为关乎每个人切身本质的精神问题。人们开始认为思想是属于特殊群体的东西,是徒劳无功的奢侈品,抑或是庸人自扰的潘多拉魔盒。其实每个人都有思想的需求与能力,这些需求与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无法回避的。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有些问题我们总要面对,总要学会面对。本书名为《给力:思想的舞步》,意在让读者看到,思想的形象并不总是紧锁的眉头和燃烧殆尽的烟头,更多时候,它更像是一支舞——音乐响起。让肢体和脚步随着心中的旋律自然舞动——一切就这么简单。 作者写作这本关于思想的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而是希望能在亲身示范思想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的过程中,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精神与态度,同时认识到“构建一个思想体系”本身的重要性;并以此为契机,着手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思想体系,从而以此为立足点,对生活中的一些事物作出自己的判断与抉择。 尼采曾说:“了解读者的人,就不再为读者而写作。这样的读者‘要是还存在’一个世纪的话——那么,精神本身也会发臭。” 这本小书没有优雅闲适的贵族命,它从困惑与激情中来到尘世,生性粗鲁迅猛,注定要与这热闹的小时代打成一片。因此,如果一切真如尼采所言,那就让它自由自在地发臭吧。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