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白寿彝史学二十讲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白至德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大家的观点,通俗的阐释,一部精要的中国通史,一部精略的中国史学史。

《白寿彝史学20讲》是一套科学普及中国史学知识的丛书,共11册。《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为丛书的第4册,即“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册。

本册突出地表现了这个时期的历史特点。第一,门阀世族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地主阶级的特权阶层,门阀世族和门阀制度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一大特点,它的形成和发展,关系到这一时期的历史全局,关系到当时社会政治结构、经济形态和文化思想的变迁。第二,封建依附关系虽然早已有之,却是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获得高度发展,成为一种主要的生产关系。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社会生产关系,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属于封建依附关系的性质。这种性质的生产关系,在这三、四百年间不断地有所发展。

内容推荐

《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白寿彝史学二十讲”系列之一。

《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论述的是中国中古时代发展时期的历史。这是一个全国性民族重新组合的时期。这个时期相当于公元196年至589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三国的鼎立。第二,西晋短暂的统一和东晋十六国的混乱。第三,南北朝的对峙。第四,从北魏的分裂到隋的统一。从这四个阶段的划分上看,这个时期历史形成的脉络还是相当清楚的。

目录

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1

第一讲 中国史学走向发展时期/3

1.时代的特点与史学发展趋势/4

2.史书数量的剧增和种类的丰富/6

3.地方史、民族史和关于域外情况的记述/7

4.家史、谱牒和别传/10

5.通史撰述/12

第二讲 皇朝史撰述的兴盛/13

1.皇朝史撰述的兴盛/14

2.陈寿和《三国志》/16

3.司马彪《续汉书》八志、袁宏《后汉纪》和范晔《后汉书》/20

4.沈约、萧子显和魏收的皇朝史撰述/24

第三讲 再说范晔与袁宏/31

1.《后汉书》范晔所著/32

2.《后汉书》对史事的“整理”/33

3.《后汉书》中的论赞/35

4.无神论者范晔/36

5.袁宏撰集《后汉纪》/39

6.袁宏的“名教”观点/41

第四讲 史学史的诸多论述/45

1.司马迁的论述/46

2.班彪的论述/48

3.《文心雕龙》的《史传》篇/49

4.《晋书》卷82和《经籍志》的史部叙录/50

第五讲 《三国志》点说/53

1.“良史之才”/54

2.“品藻典雅”/56

第六讲 魏蜀吴三国的鼎立/61

1.曹操灭袁占中原/62

2.初步奠定三国鼎立的局面/70

3.三政权鼎足而立确立/76

4.魏皇帝已成傀儡/81

第七讲 西晋的短暂统一/87

1.太康时期的小康局面/88

2.矛盾重重和西晋灭亡/90

第八讲 东晋十六国的混乱/93

1.东晋十六国/94

2.淝水之战役/96

3.东晋之衰亡/98

第九讲 南北朝的对峙与改变/101

1.武帝刘裕建立的宋/102

2.拓跋硅建立北魏/106

3.南北的对峙与纷争/114

4.结束对立又现统一/138

第十讲 不叫“世家”叫“门阀”/143

1.新兴的门阀地主/144

2.世家地主的延续/150

3.寒门素族的渐强/152

4.纯粹的社会制度/154

第十一讲 佛教的流行与无神论者/163

1.佛教大为流行/164

2.范缜与神灭论/169

3.寺院经济扩张/174

4.周武帝的灭佛/177

第十二讲 玄学的兴盛与“清谈误国”/179

1.玄学的开始兴起/180

2.奠基人何晏、王弼/181

3.玄学思想的东渡/184

第十三讲 法律最为完善的刑法/187

1.相当残酷的死刑/189

2.摧残身心的肉刑/190

3.督责官吏的扑刑/191

4.罚劳役的劳作刑/192

5.因罪流放的流刑/192

6.钱财顶罚的赎刑/193

7.审判、检察和司法机关/194

8.监狱、刑具、刑讯及刑罚/196

第十四讲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01

1.农业的显著发展/202

2.贾思勰的《齐民》/206

3.农业技术的发展/207

4.水利事业的发展/211

5.手工业较大发展/213

6.多领域的新成就/220

第十五讲 文学艺术盛景非凡/223

1.建安文学/224

2.著名的西晋辞赋/225

3.艺术史上的高峰一东晋书画/229

4.盛行的南朝文学/234

第十六讲 军事的新妙战术/241

1.骑兵战术有了新进展/242

2.克制骑兵战术有新招/244

3.水战战术的激发勃进/246

第十七讲 中医学之明显进步/249

1.三国名医张机/250

2.两晋名医王叔和/251

3.皇甫谧的针灸学专著/252

4.葛洪的《肘后备急方》/253

5.著名药物学家雷毅/255

6.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255

7.丰采的医剂著作/256

8.外科与手术并进/256

第十八讲 古代数学伟大开创/259

1.勾股定理和重差术/261

2.割圆术和圆周率/262

3.球体积公式/263

4.同余式和不定方程/264

5.其他很有创见的贡献/265

第十九讲 妇女的较多记录/267

1.著名的女诗人蔡琰/268

2.建安年刘兰芝抗婚/273

3.才女谢道韫的才辩/275

4.苏蕙巧织回文图诗/276

第二十讲 中外交流十分突显/279

1.同西域、南海诸国的关系/280

2.中外物资的交流超过两汉/283

3.外国的文化主要来自印度/286

试读章节

3.三政权鼎足而立确立

刘备虽取得了荆州四郡,但形势仍是困惑。正如诸葛亮后来所言:“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而且取得荆州,也只是《隆中对》中“跨有荆、益”之“荆”,下一步应该跨有“益”了。此时,刘焉、刘璋父子统治益州已是20来年了。这20来年来,益州政势,风风雨雨,刘氏父子,难以抵挡。……益州豪族大姓对刘璋不满,时思叛乱。刘璋暗弱,缺乏明断,不能控制局势。

再说曹操,当吞并荆州、江南受挫后,便争取关中。建安十六年,曹操声称讨伐张鲁,而进兵汉中。但这也是欲盖弥彰,因为占据关中的是韩遂、马超,进兵汉中,关中是必经之路。先取了韩遂、马超,也才能进兵汉中的。韩遂、马超早已识破曹操的意图,便联合起来对抗曹操。此时,曹操用计离间马超、韩遂,大破关中诸军,韩遂、马超逃往凉州。

曹操占了关中,留夏侯渊屯长安。其后,也并不急于进攻汉中,反而于建安十七年和十九年两次出兵东征孙权。在东征无功后,才于建安二十年进攻汉中。

建安十六年,曹操声称进攻汉中,益州的豪族趁机谋反刘璋。把刘备引进益州,驱逐刘璋。刘璋的别驾从事张松对刘璋说:“刘豫州(指刘备),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仇也,善用兵,若使之讨鲁,鲁必破。鲁破,则益州强,曹公虽来,无能为也。”刘璋听了张松的话,派法正去荆州请刘备带兵人蜀征伐张鲁。刘备当然求之不得,于是安排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守荆州,自己带领庞统、黄忠等人蜀。刘备到了涪(今四川绵阳境),刘璋来会。张松、法正、庞统都劝刘备与会袭取刘璋。刘备不为此举,说:“此大事,不可仓卒”。他认为袭取刘璋,则丧失人心。刘璋盛情接待了刘备,给足军饷,使刘备北讨张鲁。刘备北到葭萌关(今四川昭化南),按兵不动,“厚树恩德,以收众心”。

 建安十七年,曹操征孙权,孙权向刘备求救。刘备要赶回荆州,请刘璋援助兵饷。但刘璋却很冷漠,兵饷不及刘备所需一半。

张松听说刘备要回荆州,忙写信给刘备:“今大事垂可立,如何释此去乎?”张松的哥哥广汉太守张肃知道了这事,报告给了刘璋。刘璋就杀了张松,并下令各关城防范刘备。刘备到蜀经年,也得到了益州一些人的支持。现在又得到攻取刘璋的借口,便回师进攻成都。

诸葛亮在荆州得到消息后,留关羽守荆州,亲率张飞、赵云人蜀,攻下白帝、江州(今重庆)、江阳(今泸州),与刘备合围成都。建安十九年,刘璋降。

刘备知汉中是益州北方门户,要取得益州,必先争得汉中。汉中也是关中长安的屏障,曹操也要争汉中。建安二十年,曹操征张鲁。

张鲁在汉中已有20多年,信奉宗教“五斗米道”,《后汉书·刘焉传》中,称张鲁“祖父陵,顺帝时客于蜀,学道鹤(鹤作鸪)鸣山中,造作符书,以惑百姓。受其道者,辄出米五斗,故谓之米贼。陵传子衡,衡传张鲁。”五斗米道,是道教天师道的一支。东汉后期兴起的道教,最早的传播地大约是青、徐各州的滨海地区。自汉至南北朝,天师道之传布多与此滨海地区有关系。张鲁则利用宗教在汉中进行统治。张鲁,他家原是“沛国丰人也”,原任刘焉督义司马。刘焉派他和别部司马张惰将兵入汉中,攻杀汉中太守而占其地。后来,他杀了张惰,刘璋以张鲁不顺,尽杀其母及家室。此时的张鲁,只能脱离刘璋,割据汉中。张鲁在汉中只设宗教职,称祭酒、大祭酒,不置官吏,农民所受的剥削,相对地减轻了些。张鲁义舍,义米肉,应和农民的需求,因此对于张鲁的统治,是“便乐之”的。  曹操自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出武都(今甘肃成县西北)征张鲁,张鲁降。曹操以夏侯渊为征西将军,留守汉中。建安二十三年,刘备进兵汉中,与夏侯渊相持经年。二十四年正月,刘备部将黄忠,大破渊军于定军山,并斩夏侯渊。曹操率兵争汉中。刘备据险固守不战。曹军攻而不能取,战士多逃亡,曹操不得已,放弃了汉中,5月撤军东归。刘备遂占有汉中。这年7月,刘备自立为汉中王。此乃刘备最盛时期。刘备东占荆州,西有益州,北据汉中,完全实现了《隆中对》中所说的“跨有荆、益”。

那时,诸葛亮人蜀,关羽守荆州。建安二十四年7月间,关羽以南郡太守麋芳守江陵,将军傅士仁守公安,并率大军进攻樊城,指向曹仁。曹仁派于禁、庞德屯樊北,与樊城为掎角之势。8月间,大霖雨,汉水泛滥,于禁等七军被淹,只好登高避之。关羽乘大船进攻于禁,于禁降;庞德被擒,不降而死。樊城临危。陆浑百姓杀县吏,南附关羽,以后便加官给兵,扰乱曹军后方。此时,自许以南,遥应关羽,便威风一方,而曹操却考虑暂徙许都,以避其锋。

关羽是三国名将,人称他为“万人敌”,但他傲祝群雄,孙权曾遣使,为子向他女求婚,但他“辱骂其使,不许婚”。关羽在荆州,违背了诸葛亮《隆中对》中“结好孙权”的策略。在当时的曹、刘、孙三方中,只有刘、孙两方联合,才能抗曹一方,也才能保住刘、孙的生存。曹操的整体实力,都比刘、孙任何一方,要大得多,刘、孙不联合是不行的。刘、孙两方面的有识之士,对此是有足够的认识的。但在刘、孙联合中,荆州问题始终是个问题。赤壁之战后,围绕着借荆州一事,孙刘之间,存在矛盾,发生争斗。孙权在给陆逊的一封信中,曾评论鲁肃:“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鲁肃索荆州时责备关羽说:“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孙权、鲁肃所说的借地,借的是江北江陵南郡。赤壁战后,曹仁便守江陵。周瑜围江陵经年,。到建安十四年,曹仁弃江-陵走,周瑜取得江陵,“权以瑜为南郡太守”。次年,周瑜死,鲁肃代瑜,以程普领南郡太守,鲁肃、程普屯江陵。鲁肃劝孙权以江陵即南郡借刘备,鲁肃易屯陆口,程普改领江夏太守。孙权以荆州借刘备,借的就是江陵南郡,并不是刘备占有的荆州都是孙权借给的。刘备取得益州后,建安二十年,孙权曾与刘备争荆州,结果两家妥协,中分荆州,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孙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刘备。孙权以南郡换取了长沙、江夏、桂阳。按说借荆州也该解决了,但孙权并不满足,伺机夺占整个的刑州。

孙权(182年—252年),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是东吴的开国皇帝。

孙权之父孙坚,少为县吏,孙家大概也为浙东一带的豪族。熹平三年(174年),孙坚以吴郡司马的身份,募召精勇,协同朝廷镇压了会稽的许生起义、黄巾起义、南方的农民起义,又讨伐董卓。他在阳人(今河南临汝西)大破董卓的队伍,收复了京都洛阳。初平二年(191年),袁术派他攻刘表,在围攻襄阳时被黄祖的部下射死。孙权之兄孙策,在父亲进军中原时,与家人徙居舒(今安徽庐江西南),在江淮间结交知名人士,并与舒县大族,周瑜友善。其父死后,袁术委他继承父业从军。孙策正当割据群雄全力中原混战之时,而江南地区却为割据势力的空虚地带,于兴平二年(195年),征得袁术的同意,率兵进取江东,开辟新天地。孙策的这个选择,对以后孙氏势力的发展壮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孙策离开袁术时,兵才干余人,马数十匹,他进取江东,沿途招兵买马,比及历阳(今安徽和县),已是兵过五六千人。孙策过江后,首先与扬州刺史刘繇发生了冲突。经过牛渚(今安徽当涂采石矶)、秣陵(今江苏江宁)等地的几次战斗,孙策击溃了刘繇的势力,占据刘繇的根据地曲阿(今江苏丹阳)。

孙氏父子们,在江东的名声,并不算好,孙策初过江时,“百姓闻孙郎至,皆失魂魄,长吏委城郭,窜伏山草”。孙策为笼络民心,下令整顿军纪,严禁士兵抢掠,至“鸡犬菜茹,一无所犯”。他又规定:“乐从军者,一身行,复除门户,不乐者,勿强也”。随后,孙策的势力才得以扩充,军队也发展到了2万多人。

P76-79

序言

《白寿彝史学20讲》是一套科学普及中国史学知识的丛书,共11册。本书为丛书的第4册,即“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册。

这里论述的是中国中古时代发展时期的历史。这是一个全国性民族重新组合的时期。在这时期的前期,民族重新组合现象在展开。这是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这时期的后期,民族重新组合的现象逐渐告一阶段。这是在隋唐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给一些人的印象,好像只是一团混乱,其实这段历史也自有它的行程可以稽考的。大致说来,这个时期相当于公元196年至589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三国的鼎立;第二,西晋短暂的统一和东晋十六国的混乱;第三,南北朝的对峙;第四,从北魏的分裂到隋的统一。从这四个阶段的划分上看,这个时期历史形成的脉络还是相当清楚的。本册对这种情况也有更具体的论述。这种划分是从历史发展的全局上看,而不是简单的作为割据的历史来处理的。

本册突出地表现了这个时期的历史特点。第一,门阀世族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地主阶级的特权阶层,门阀世族和门阀制度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一大特点,它的形成和发展,关系到这一时期的历史全局,关系到当时社会政治结构、经济形态和文化思想的变迁。第二,封建依附关系虽然早已有之,却是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获得高度发展,成为一种主要的生产关系。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社会生产关系,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属于封建依附关系的性质。这种性质的生产关系,在这三、四百年间不断地有所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民族极为活跃,民族关系极为复杂,民族斗争极为频繁,民族融合极为壮观的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战乱,未能阻遏文化发展的脚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伟大文化成果,居于当时世界文化的前列,与我国历史上的其他“治世”相比,也毫不逊色,为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在《白寿彝史学20讲》的系列丛书“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册中,因为只能讲20个专题,所以也只能讲述白寿彝先生在这个历史时代所涉及的一些史学研究的部分内容,再有还要兼顾当今广大读者感兴趣的一些史学问题,也就不可能对中国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相关史学研究做出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在这册书中,力争突出科学性、普及性、趣味性,靠近大众,尽力让广大的读者了解白寿彝的史学观点之精髓,史学研究之深广,并有助于使广大的读者在学习中国史学时有所帮助,也为不同层次的读者的需要,提供一些参考,方便阅读,从中不断获得更多的史学知识。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触摸史学,就可以感悟历史的真谛,努力做到彰往而知来。

《白寿彝史学20讲》因为是普及史学科学的读物,所以我们对于材料的来源都没有注明。我们还要特别指出的是,在书中采用了楷体字,这是白寿彝讲史学的文字部分;一般宋体字,是编者插入的辅助文字部分,这主要是为了使读者更好地了解白寿彝所讲的史学内容,并使全书内容顺畅一致,方便读者的阅读,就此也请读者阅读时加以注意。

《白寿彝史学20讲》系列丛书的出版,应该感谢我的父亲白寿彝赋予我的力量与勇气,以及他的挚友、同仁、学子和弟子们的热情、广泛而全面的支持和帮助。当然,还应该特别感激中国友谊出版公司的领导和同志们,他们为出版这套丛书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热忱,甚至于不辞辛苦。最后,还有我的小孙女白知灵,她对我来讲非常重要,她给了我亲情的支撑。

如今,我们已经跨人了崭新的21世纪,中华民族奋进的步伐,越迈越大,越迈越快,这个崭新的21世纪是属于我们的。让我们用力去触摸史学,就可以深刻地感悟历史的真谛。我们只有重视历史的功能和作用,通过加强历史教育,弘扬和培育我们自己的民族精神,才能最终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

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白至德

2010年3月29日林萃书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6:0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