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的观点,通俗的阐释,一部精要的中国通史,一部精略的中国史学史。
《白寿彝史学20讲》是一套科学普及中国史学知识的丛书,共11册。《中古时代·五代辽宋夏金时期》为丛书的第6册,即“中古时代·五代辽宋夏金时期”册。
本册论述的是公元906年至公元1279年的中国历史,这是五代辽宋夏金时期的历史。在这册书中,我们力争突出科学性、普及性、趣味性,靠近大众,尽力让广大的读者了解白寿彝的史学观点之精髓,史学研究之深广,并有助于使广大的读者在学习中国史学时有所帮助,也为不同层次的读者的需要,提供一些参考,方便阅读,从中不断获得更多的史学知识。
《中古时代·五代辽宋夏金时期》是“白寿彝史学二十讲”系列之一。
《中古时代·五代辽宋夏金时期》论述了公元906年至公元1279年的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继续向前发展时期的历史,也是中国各民族又一次重新组合时期的历史。在魏晋南北朝之后,这应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分裂时期。在这个分裂的时期里闪烁着中国“四大发明”之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三种的耀眼辉煌,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出现,推进了世界文明的巨大发展……
1.赵匡胤灭后周兴北宋
960年,赵匡胤以后周禁军统帅的身份,在他的弟弟赵匡义和谋士赵普的策划下,发动兵变,夺取了后周的政权,建立北宋,仍在开封建都,称为东京。
赵匡胤,宋朝的开国皇帝,称宋太祖。后唐天成二年(927年)生于洛阳,祖籍涿郡(今河北涿州),故于976年。
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后梁时在成德军节度使王镕部下为将,参加了李存晶的军队攻打后梁,而被留用。在后唐任禁军将领。后以功升侍卫马军护圣军都指挥使。后周初,侍卫亲军编制扩大,赵弘殷改任铁骑第一军都指挥使。显德元年(954年),赵弘殷升为侍卫马军龙捷军(护圣军改称)右厢都指挥使、加领岳州防御使。显德三年,后周世宗攻打南唐,赵弘殷随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攻占扬州,再升任侍卫马军副都指挥使。同年7月病死。宋初追谥昭武皇帝,庙号宣祖。赵弘殷对赵匡胤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赵匡胤是赵弘殷的长子。后汉乾祜元年,枢密使郭威讨伐李守贞,22岁的赵匡胤应募从军,投郭威帐下。后周广顺元年(951年),赵匡胤补为禁军近卫班直,任东西班行首。广顺三年3月,郭威养子柴荣任首都开封府尹,赵匡胤改任开封府马直军使。显德元年正月,柴荣即帝位,是为后周世宗,赵匡胤随后也调回禁军。同年3月,后周与北汉的高平之战,赵匡胤率军杀敌,大败北汉军。赵匡胤的勇敢与军事才能,大受世宗的赏识,回京后升任殿前都虞侯、领严州(今广西来宾东南,时为南汉辖地)刺史,虽是加衔,但已属中高级将领。10月,赵匡胤又升领永州(今属湖南,时为楚国辖地)防御使。赵匡胤作为殿前司的副长官,随后参与世宗整顿殿前司的工作,组建新的殿前司所属诸班直及龙捷(马军)、虎捷(步军)、铁骑、控鹤等诸禁军,殿前司所属禁军遂成为后周最精锐的军队,殿前司地位虽低于统辖大部分禁军的侍卫亲军司,但它所统辖的禁军是皇帝的亲卫军,赵匡胤是世宗的亲信将领之一。
显德三年春,赵匡胤随世宗攻南唐,进军淮南。赵匡胤在涡口(今安徽怀远东)、清流关(今滁州西北)战役中,先后大败南唐军,随即攻占滁州,招降天长(今属安徽),再败南唐军于六合(今属江苏),屡立战功,更显军事才能。10月,赵匡胤升任殿前都指挥使、领匡(宋避讳改定)国军(同州,今陕西大荔)节度使,30岁的赵匡胤只经过了八九年的时间,就由“无名小卒”升为高级将领,并获得了武官最高的节度使衔。显德四年春,赵匡胤随世宗再征淮南,在占领寿州后班师。5月,31岁的赵匡胤被正式授以义成军节度使。9月,世宗又出兵淮南,赵匡胤率骑兵,攻占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北)东北十八里滩南唐军寨,顺流而下攻占泗州城(今江苏盱眙北)。世宗自率军沿淮河北岸,命赵匡胤率步骑沿淮河南岸,水军乘船,东下攻楚州(今淮安),大败南唐援军于清口(今淮阴西南),追奔数十里,赵匡胤擒获南唐援军长官都应援使陈承昭。
次年正月初,赵匡胤率军攻下楚州北城,后周军遂攻占楚州。世宗南下扬州,赵匡胤又击败南唐水军于瓜步(今扬州南),南唐被迫求和,割江北与后周,世宗罢兵北归。赵匡胤在此次淮南战役中,奋勇作战,战功第一,5月移领忠武军节度使,仍任殿前都指挥使。
显德六年(959年)3月,世宗北伐攻辽,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韩通任陆路都部署,赵匡胤任水路都部署。后周军进至益津关(今河北霸州),辽守将降。4月,赵匡胤率军首先进抵瓦桥关(今雄县西南),辽守将又归降。辽莫州(今任丘)、瀛州(今河间)守将也相继向后周军投降。5月,世宗因病班师回京。6月,赵匡胤升任殿前司正长官殿前都点检,数日后世宗病死。
五代时,赵匡胤从军后结成“义社兄弟”的组织,即所谓“十兄弟”。这是军官互相结援,培植帮派势力的组织。“十兄弟”,除赵匡胤外,还有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韩重斌、王政忠等9人,史称“勋臣”。经过10,年军战,到了后周末,赵匡胤晋升最快,官职最高,成为“义社兄弟”的首领,其他9人也同样晋升,各任要职,都是后来赵匡胤兵变的基本力量。再加上赵匡胤的父亲在禁军侍卫亲军司中任职30年,其部属、友好非常多,也是赵匡胤后来兵变,可以借助或利用的重要力量。显德三年12月,李重进、张永德两大派系的权势之争,加剧了他们的矛盾。“鹬蚌相争,渔人得利”,显德六年6月,回京后病重的周世宗,决定资历和名望较低的赵匡胤改任为殿前都点检,恭帝即位后赵匡胤改领归德军节度使。年仅7岁的后周世宗的长子柴宗训继位,孤儿寡母,“主少国疑”,加上“点检”做的“神符”,引发了新任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篡夺后周政权的野心,自编自导了一出“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闹剧。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赵匡胤指使人谎报军情,称镇州(今河北正定)、定州(今属河北)报称北汉结契丹入侵,后周即“命(赵匡胤)出师御之,次陈桥驿”(时在古黄河南,今河南封丘南,在今黄河北岸),“夜五鼓,军士集驿门,宣言策点检(赵匡胤)为天子,或止之,众不听。迟明,逼寝所,太宗(赵匡义)入白,太祖(赵匡胤)起。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对高级将领尊称)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即掖太祖乘马”。这次兵变,即为“陈桥兵变”。赵匡胤随即率兵返回开封,改变以往兵变士兵抢劫的惯例,禁止抢劫以争取民心。当日(初四)大臣们早朝还未退,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韩通立即自内廷奔回,准备率军抵抗,被赵匡胤的党羽、殿前司散员都指挥使王彦升追杀于家中,也有记载称韩通是以亲卫军抗击赵匡胤战死。赵匡胤又指使将士将宰相范质、王溥等大臣押至殿前司公署,已脱下黄袍的赵匡胤“呜咽流涕日:吾受世宗厚恩,为六军所迫,一旦至此,惭负天地,将若之何?”装得似乎无法可想,受到首相范质的指责,赵匡胤指使的殿前司散指挥都虞侯罗彦壤,立即挺剑,威胁说:“今日必得天子。”前已暗中向赵匡胤表示拥立他为帝的次相王溥“降阶先拜”,首相范质等不得已随后也拜,“遂称万岁”。赵匡胤等随即来到崇元殿行禅代礼,赵匡胤的党羽、翰林学士承旨陶谷立即拿出后周帝的退位制书,赵匡胤在殿下拜受后登殿即皇帝位,是为宋太祖。次日,即正月初五(960年2月4日)诏,因所领归德军节度使州名宋州,建国号宋,改后周显德七年为宋建隆元年,宋朝正式建立。
宋太祖为了不使宋朝成为后周似的“短命朝”,先将那些过去名位与自己相近的高级将领免除军职。建隆二年(961年上春末,就先免去了慕容延钊的殿前都点检,还又免去了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韩令坤的军职,两人却都出任节度使。7月,宋太祖又对自己的亲信下招,在宴会上,他便向亲信石守信等指明利害关系,第二天这帮亲信就老老实实地交出了兵权,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副都点检高怀德、殿前都指挥使王审琦、侍卫亲军都虞侯张令铎等,都被免去了军职,而出任节度使,石守信虽名兼任侍卫亲军都指挥使职位,但已没了军权,不久也辞去这一名义上的兼职。这便是著名“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经过这两次的“清洗”,殿前司的正副长官都点检、副都点检,实被取消,以前的属官殿前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侯,即作殿前司的长官。从此,侍卫亲军司的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侯等长官,也逐渐被取消,侍卫亲军司的下属机构马军司和步军司都成为直属机构,长官为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侯,与殿前司合称“三衙”,任命名位较低的将领,担任三衙的长官,各分管一部分军队,改便了由重臣名将统领禁军的做法,三衙只有管兵权,发兵权由文臣担任长官的枢密院,出征作战临时任命统军将领,以文制武,相互牵制,从制度上稳固宋朝的统治,消除了禁军将领发动兵变,夺取政权的可能。
当时削弱,乃至取消节度使的职权,是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根本。宋太祖在乾德元年(963年)攻占荆湘后,就开始了将新统治区的各府州直属朝廷,并于乾德四年(966年)命令各地为朝廷选送精兵,编入禁军,从而遗留在地方的老弱军人编为厢军,以削弱地方军力,削弱节度使的兵权。同年,宋太祖还命令各地的财赋收人,除留日常经费外,全部上交朝廷,进一步剥夺了节度使的财权。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宋太宗又将节度使属下的支郡,全部收归朝廷直辖,节度使只领一府或一州,进而消除了节度使的大统区。不久又将节度使留住京城,其他一切终成虚衔。中唐以来,危害皇权的节度使只有荣誉,而无实权。
P96-99
《白寿彝史学20讲》是一套科学普及中国史学知识的丛书,共11册。本书为丛书的第6册,即“中古时代·五代辽宋夏金时期”册。
本册论述的是公元906年至公元1279年的中国历史,这是五代辽宋夏金时期的历史。这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一直是不算很高的。传统的史学观点认为,在魏晋南北朝之后,这应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分裂时期。在这个分裂的时期里,残酷的战争与苦难的人民,给人们的心里留下了深沉的创伤。然而,“积贫积弱”的宋朝,也曾闪烁着中国“四大发明”之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三种的耀眼辉煌,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出现,推进了世界文明的巨大发展;《清明上河图》中的开封,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马背上的契丹、女真人,是在北京修建都城的创业者。在“中古时代·五代辽宋夏金时期”的描述中,我们应站在民族平等的立场,以全新的眼光和角度,再现了这个时期的历史。白寿彝先生曾经指出:
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继续向前发展时期的历史,也是中国各民族又一次重新组合时期的历史。
我们应在书中,就这段历史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史学,给读者面前展现出一部比较客观的“五代辽宋夏金”历史。
在《白寿彝史学20讲》的系列丛书“中古时代·五代辽宋夏金时期”册中,同样也只能讲20个专题,所以也只能讲述白寿彝先生在这个历史时代所涉及到的一些史学研究的部分内容,当然还要兼顾广大读者感兴趣的一些史学问题,这也就不可能对中国中古时代·五代辽宋夏金时期的相关史学研究做出全面系统的论述了。在这册书中,我们力争突出科学性、普及性、趣味性,靠近大众,尽力让广大的读者了解白寿彝的史学观点之精髓,史学研究之深广,并有助于使广大的读者在学习中国史学时有所帮助,也为不同层次的读者的需要,提供一些参考,方便阅读,从中不断获得更多的史学知识。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触摸史学,就可以感悟历史的真谛,努力做到彰往知来。
《白寿彝史学20讲》,因为是普及史学科学的读物,所以我们对于材料的来源都没有注明,甚至对于部分优秀的篇幅(白寿彝先生生前亲自审阅过的稿件),还加以应用。我们还要特别指出的是,在书中采用的蕉体字的,这是白寿彝讲史学的文字部分;一般宋体字的,是编者插入的辅助文字部分,这主要是为了使读者更好地了解白寿彝先生所讲的史学内容,并使全书内容顺畅一致,方便读者的阅读,就此也请读者阅读时加以注意。
《白寿彝史学20讲》系列丛书的出版,应该感谢我的父亲白寿彝赋予我的力量与勇气,以及他的挚友、同仁、学子和弟子们的热情、广泛而全面的支持和帮助。当然,还应该特别感激中国友谊出版公司的领导和编辑们,因为他们为出版这套丛书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热忱,甚至于不辞辛苦。我的小孙女白知灵对我的这册写作,帮助依然。
如今,我们已经跨人了崭新的21世纪,中华民族奋进的步伐,越迈越大,越迈越快,这个崭新的2l世纪是属于我们的。让我们用力去触摸史学,就可以深刻地感悟到历史的真谛。我们只有重视历史的功能和作用,通过加强历史教育,弘扬和培育我们自己的民族精神,才能最终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
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白至德
2010年7月3日
林萃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