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二十多年来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撰写论文的结集。全书共分四辑,分别为学术思潮与文学风貌、封建政治与文人遭遇、宗教民俗与文学蕴涵、文学观念与时代精神以及文学体式与考证。
本书力求从文学背后的社会治乱、朝政清浊、学术思潮、宗教情怀等角度来探讨古代文学精神与风貌的形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古代文学风貌与文学精神/珞珈语言文学学术文库 |
分类 | |
作者 | 李中华 |
出版社 | 湖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作者二十多年来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撰写论文的结集。全书共分四辑,分别为学术思潮与文学风貌、封建政治与文人遭遇、宗教民俗与文学蕴涵、文学观念与时代精神以及文学体式与考证。 本书力求从文学背后的社会治乱、朝政清浊、学术思潮、宗教情怀等角度来探讨古代文学精神与风貌的形成。 目录 第一辑 学术思潮与文学风貌 汉魏学术思潮与建安文学的繁荣/3 魏晋名士文学的兴盛与衰落/14 唐太宗的文艺观及诗歌创作初探/37 李贺诗歌的艺术风格/46 李商隐“无题诗”的情感寄蕴/51 晚唐温李诗风评议/66 第二辑 封建政治与文人遭遇 从“三曹七子”到“二十四友”——试论魏晋文人集团与文学精神的演变/85 “竹林聚散”的历史考察/99 阮籍:人生苦闷的象征——试论《咏怀诗》中的生命意识及其文学表现/144 南齐皇权纷争与谢胱之死/130 评唐玄宗朝“吏治与文学之争”——兼论盛唐气象的形成及其历史意蕴/149 肃宗朝政局纷争与李杜的悲剧命运/165 李商隐与牛李党争/18b 唐代贬官制度与不平之呜——试论开明专制下的文人遭遇与心声/201 附:胡雪岩形象中的文化蕴涵/218 第三辑 宗教民俗与文学蕴涵 《楚辞》:宗教的沉思与求索/231 先秦招魂习俗与《招魂》/244 汉魏六朝文学中的道教境界/248 论葛洪及其《抱朴子》/256 李后主与“法眼宗”/289 融合 交汇 联姻——论宗教与通俗小说的文化联系/301 第四辑 文学观念与时代精神 赋心 诗心 词心 文心——古代文学理论中的心灵化阐释/321 船山诗论中的艺术原则/330 论王船山的文学精神/355 王船山、顾亭林、黄梨洲文学观之异同/370 王船山《诗经》学面面观/383 第五辑 文学体式与考证 “屈原赋二十五篇”辨说/399 楚辞的文体界定与文体渗透/404 《木兰诗》考证/408 唐代七古、七言歌行辨体/419 “长庆体”考辨/424 晚唐“三十六体”辨说/429 后记/437 试读章节 关于晚唐诗歌的艺术风貌,清人叶燮有一段形象的比喻。他说: 晚唐之诗,秋花也。江上之芙蓉,篱边之丛菊,极幽艳晚香之韵,可不为美乎?这段话,用来形容无题诗,也是大致适用的。 只要一读到无题诗,很快就会觉察到它的深沉感伤的气息。浓烈而凄清构成了无题诗的情感基调。所谓浓烈,是说它绝不作浮泛的情语。它将既深且专的情剖露于人,将最痴情处指点于人。这是用整个的青春与生命去追求的爱,是刻骨铭心、绝不自解也无法解脱的生死恋。可以说,它达到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的极致。所谓凄清,就是说,无论诗中的相思与追求是怎样的一往情深、缠绵萦回,那结果却总是伤怀,总是无望,总是迷茫!当人们读到他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谁又能不为这种凄婉又真挚的爱情追求所打动呢? 这种基调除了有着时代内涵外,还打上了诗人自己的烙印。我们知道,李商隐的个人生活是很不幸的。他热爱妻子王氏,然而婚后他辗转奔波,夫妻长年分居。正届中年,妻子溘然病逝。更使他蒙受了巨大的痛苦。正是这种个人的不幸与社会上的爱情悲剧互相融汇,互相吞吐,才形成了无题诗特有的情感基调。 因此,多数无题诗并不注重爱情事件的交待与勾勒。它抒发的是一种纯粹的情致。这种情致是从社会的爱情现象和个人爱情体验中蒸腾升华而出的。它不像奔泻的湍流,而像淳涵的清潭。它已经久久地在诗人心中积蓄着、蕴涵着,终于因为某一种契机的引发,便涓涓汩汩、闪着波光水影,蜿蜒流出了。它略去了爱情的线索,隐去了主人公的身份,将非情的形迹都脱略殆尽。虽然,它也经常指点某些细节,但那并非为了介绍事实,而是为了剖露一片心灵。更多的,则是化用典故、烘托背景或者隐约暗示,来向你传达一种心灵的感觉。 这里又涉及无题诗艺术风貌中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即通过闪烁不定的意象组合来传达情感。如果说意境是诗歌中情景统一的多项的复合体,意象则是指诗中含有特定情感与物象的单项的个体。通常,诗中的意象融合成一个意境,从而表现出情景交融的诗美。然而无题诗的情况有点特别。前人评《燕台四首》时曾说:“语艳意深,人所晓也。以句求之,十得八九;以篇求之,终难了了。”也就是说,虽然单句的意思十之八九能懂,然而却难以把它们组成统一的意境,难以把握全诗总的题旨。我们只能透过那闪烁不定的意象去体味、探求它所蕴涵的情感。 无题诗中主要包含两个大的意象群类。一类是从神仙世界、历史传说中摄取的,一类是从现实生活(主要又是女子的生活)中提出的。前者如蓬山、瑶台、青鸟、紫鸾、仙郎、玉女、宓妃、莫愁一类;后者如凤尾罗、碧文帐、金翡翠、绣芙蓉、碧鹦鹉、红蔷薇一类。这里应该指出,无题诗中神仙一类的意象远远多于同时代的其他爱情诗。而这类意象常常可作多种解释(既可视为仙境、亦可喻为道观、又可象征宫廷),这也是无题诗意旨隐约迷离的原因之一。 因此,无题诗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便是这样一个寓意隐约、深浅不一的意象群体。它那么神妙,那么奇特!每个意象都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各自闪动着诱人的光彩;同时,诗人又将它的婉曲细微的意脉悄悄地隐伏、甚至融化在那联缀群星的杳远的夜空之下了。 这就是无题诗独特的艺术个性。深沉的社会蕴涵、浓烈而凄清的情感基调、闪烁不定的意象特征、以及精整工巧的语言风姿,共同构成了无题诗沉博绝丽的特质。使它成为唐代诗苑中的一束幽艳别致的“秋花”。 P63-P65 后记 1962年秋,我考入风景秀美的武昌珞珈山读大学,并在那里遭逢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1978年,我再度负笈珞珈,研读中国古代文学,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光阴荏苒,几十年的人生岁月就这样匆匆地流逝了。 本书便是我二十多年来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撰写论文的结集。经历了当代中国巨大的时代变迁之后,再来反观并探询漫长的古代社会之文学风貌及精神,我难以平息心中情感的波澜。在撰写这些论文中,我不时会有杜甫笔下所描述的那种“篇终接混茫”、“□洞不可掇”的内心感受。在我看来,中国几千年古代文学的发展,如同那滔滔江水穿越过重重的高山峻谷,脚下巨浪冲突,回旋激荡,其上则云蒸霞蔚,气象万千。江水永远的奔流不已,最终将汇入浩瀚的海洋,那里才是它的归宿。“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长江的潮汐、长江的奔流,主宰着的是它躁动的灵魂与永恒的期待。同样的,古代众多的作家作品,尽管体式、题材、风格各异,呈现着不同的艺术风貌,但那都只是它的表现形态。而文学背后的社会治乱、朝政清浊、学术思潮、宗教情怀,宛如大化造物般制约着文学的宏观表达,并陶钧着它的内在气质与精神。生命在久恒的历史空间生生不息,心灵在对未来的向往与现实的压迫中跌宕卷舒,人生的记录与性灵的抒发便凝聚成为文学。所以,文学是生命的表达,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则是文学的灵魂。 本书中的有些文章是与我的研究生共同署名发表的。他们是:张忠智、赵成林、李会玲、龚贤、陈鹏(以上博士生)、唐磊、韩樱、章立群、薛原(以上硕士生)等。这些同学分别参加了有关文章的资料收集、初稿撰写及其他事宜,因此有关论文便是师生合作的产物。当然,应由我对这些论文的基本观点及学术质量负责。 我的研究生陈鹏、谢泉、薛原、杨晓东、吴力、余梦远,参与了书稿结集时的文字校订等事务。他们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记录了一段真诚的师生情谊。 2005年初春珞珈山南麓寓室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