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技术了中国学界部分精英的求学治学经历、人生经历,同时描绘了20世纪中国学术、中国文化乃至中国社会发展艰难曲折历程的一个缩影。它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记下了中国学人的理想、信念、热情、激情,记下了他们的执著、感悟、心得、体会,记下了他们的痛苦、辛苦、欣喜、欢乐,记下了他们的刚毅、韧劲、劳作、贡献。一句话,不完整地记下了他们的为学与为道、梦想与追求。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为学与为道--中国学人的学术之路(上下)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邴正//邵汉明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技术了中国学界部分精英的求学治学经历、人生经历,同时描绘了20世纪中国学术、中国文化乃至中国社会发展艰难曲折历程的一个缩影。它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记下了中国学人的理想、信念、热情、激情,记下了他们的执著、感悟、心得、体会,记下了他们的痛苦、辛苦、欣喜、欢乐,记下了他们的刚毅、韧劲、劳作、贡献。一句话,不完整地记下了他们的为学与为道、梦想与追求。 内容推荐 本书所述的不只是部分中国学界精英的求学治学经历、人生经历,同时无疑也是20世纪中国学术、中国文化乃至中国社会发展艰难曲折历程的一个缩影。本书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记下了中国学人的理想、信念、热情、激情,记下了他们的执著、感悟、心得、体会,记下了他们的痛苦、辛苦、欣喜、欢乐,记下了他们的刚毅、韧劲、劳作、贡献,一句话,不完整地记下了他们的为学与为道、梦想与追求。 目录 序 试上高峰窥皓月 可怜身是眼中人 ——对王国维与叔本华思想关系的全面考察 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 ——冯友兰先生哲学探索历程述评 阐幽探微上下求索 ——记哲学家逻辑学家金岳霖 默而好深湛之思诚而创综合之论 ——张岱年学术生涯录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悼念张岱年先生 探寻人的精神家园 ——我走过的哲学历程 我的导师高清海教授 汤一介与中国哲学研究 赵纪彬先生六年祭 在综合创新中实现中华文化的现代复兴 ——记方克立教授的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 开启创新境域阐发和合精蕴 ——张立文教授的学术追求与探索足迹 为找寻新时代的“精神空间”而上下求索 ——跟随杨适老师学习理论思维的二十多年 爱智求真敢问真 ——记孙正聿教授的为学为人 我的学思历程 自述 赵汀阳与所有其他人 求真之路 从传统观照现代从现代反思传统 ——李宗桂教授的文化哲学研究述评 重读马克思 ——我的学术自述 不畏权势坚持真理 ——记经济学家马寅初先生 忠贞耿介率直敢言 ——马寅初坚持真理、严于治学的一生 对冶方同志的片段回忆 去“孙寓”拜师 论傅筑夫的知识构成、治学方法及学术思想 边缘的徘徊:汪丁丁学术思想研究 经济学之路 樊纲:一位职业经济学家 功到自然成 ——记青年经济学家张维迎教授 薪尽火传任重道远 ——记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 静水流深波澜不惊 ——陈吉元先生学术评传 长歌当哭春晖恋恋 ——纪念朱光潜先生逝世一周年 季羡林先生学术评传 周扬与大学文科教材选编 漫道古稀加十岁还将余勇写千篇 ——记语言学家王力教授 毕生心血半世耕耘 ——记传记文学家朱东润教授 孙常叙先生的学术生涯与成就 耕犁千亩实千箱 ——记中国文史文献专家谭正璧先生 “学”与“思” ——我的学术人生谈 自述:我这一辈子 文学史家杨义论 建立文学批评新模式的卓越实践 ——王锺陵教授学术成就评述 我与音韵学 锐意进取致力挖掘 ——宁继福的学术成就 心血凝铸的学术之路 ——孙中田教授的治学、教学生涯及成就 我与学术 “在对象世界中体验自我的生命” ——赵园的学术品味和个性 独辟蹊径体大思深 ——李炳海教授学术传略 探寻文艺学的综合创新之路 学术精神与生命踪迹 史学大师梁启超与王国维 陈寅恪文化心态与学术品位的考察 终身以发展学术为事业的学者 ——纪念顾颉刚先生 顾颉刚先生与《尚书》研究 昔年从游乐今日终天痛 ——敬悼先师钱穆先生 萧一山传略 我所知道的史学家吴晗同志 烈士丹心史家本色 ——深切怀念吴晗教授 勇猛的先驱者的启示 ——纪念吕振羽同志 于省吾先生及其学术贡献述略 金毓黻传略 金毓黻先生治学道路初探 献给惊沙大漠中的拓荒者 ——向达先生逝世十四年祭 罗尔纲先生的治学风范 博览勤闻多闻阙疑 ——学习父亲郑天挺先生的治学精神 勇敢的探索者 ——记历史学家周谷城教授 我师金景芳先生的学术精神 茹苦含辛六十载披肝沥胆育英才 ——记佟冬同志从事教育科研工作六十年 学界一棵常青树 ——记我国世界上古史研究的开拓者日知先生 蔡尚思教授走过的道路 记李学勤先生 开拓清史研究领域推动清史事业发展 ——戴逸教授学术传略 学者之路 ——商鸿逵教授传略 双子星座垂范史苑道德文章馨著学界 ——朱寰教授与新中国世界中古史学科构建与 发展述论 答客问:漫说我的学术经历和理念 把握历史规律探索社会进程 ——历史学家庞卓恒的历史哲学探索和跨学科研究 张玉法教授的史学人生 现代南洋研究的拓荒者姚楠 孜孜不倦研究非洲史的中国学者 ——郑家馨教授的学术成就评述 深宵感怀录 费孝通治学特色与学术风格 一个伟大知识分子的人生道路 ——诚挚追悼一代宗师费孝通教授 中国第一位女民族学者 ——王同惠女士传略 邴正教授的社会探寻与文化情怀 从哲学到社会学 ——景天魁的学术探索历程 理论创新与社会关怀 ——李强教授的社会学人生 政治学领域的拓荒者 ——记我国著名政治学家、法学家王惠岩教授 勤学慎思宁静致远 ——田克勤教授治学之路 天行健法行健 ——张文显教授素描 坎坷半生铸辉煌 ——著名法学家李龙先生学术思想纪要 学者之梦 民俗文化学巨擘 ——记钟敬文先生 真情豪气满乾坤 ——记吾师王锺翰先生 自称“边缘学者”的周星教授 后记 试读章节 六十年前,所谓清末民初时代,中国学术界曾有一度蔚然称盛的发展。这是由于诸朴学大师前后踵起,集乾、嘉、道、咸、同、光二百年之潜研积蓄,成其所谓今古文、汉宋学、经学、史学、小学、甲骨学、金文、版本、碑铭、竹简、经卷之学,竞奇争妍,齐兴并举的盛况。又由于西方文明已系统地、大量地传播到我国,获得广泛的研学探求。这两种来源不同的知识,交流综合,汇成一代的新学问。尽管当时政治紊乱,民生凋敝,而文化之花依然在这荒榛败垒之中推陈出新,鲜艳夺目。 这一时代的宗师、巨匠、学者、闻人,著者另有一篇国学运动回忆录,作比较详细的叙述。我追随有年、亲炙教诲的梁启超、王国维两位本师,正是在当时以至到今日学术界一致宗仰的史学大师。现谨就所及见知,举其治学行事崖略,以供时贤参较,并抒个人追思。 这两位大师从文化继承、学术渊源而言,皆同出于乾嘉之学,读经书,治小学,曾一度受科举之毒。然皆不久即毅然改途,另治新学。梁师侧重经世致用一面,王师侧重训诂考据一面。梁善综合,好作系统研究,所有著作,多洋洋洒洒,远瞩高瞻,不论总论分论,自成系统,自成一家之言。王师则点点滴滴,好为分析比较,作专篇,不著书,据材料之言,说明一事一物即是,不旁搜远绍,不求系统,不求完整,不为著作添枝叶。梁师贵通,王师贵专,梁师求渊博,王师求深入。一综合,一分析;一求系统完整,一求片言定案。鹅湖之会,朱讥陆之博大,陆讥朱之支离。朱熹说“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陆九渊说“博大功夫终简易,支离事业竟浮沉”。王师殆绍继晦庵方法,梁师殆承袭象山方法。 梁师于16岁露头角,二十余岁名满天下。王于22岁,至沪谋生,半工半读,40余岁,始获成名,50岁,始驰誉全国。一早达、一晚成。若从社会地位,历史声望言,梁似为王之先进,实则梁长于王三岁、后于王二年而殁,实同行、同辈、同时代人。 P1-2 序言 站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中国学人的精神是极其痛苦的。老大帝国被西方列强一次又一次打败,满眼是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惨景。变法维新失败,六君子的头颅被当街砍下悬街示众。那是一个充满黑暗的年代。就是在那样一个年代,梁启超奋笔疾书,大声呼吁:“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不变而变者,变之权让诸人。” 20世纪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就是从“变”字开始的。第一个“变”字是以梁启超、严复为代表的翻译介绍西方人文社会科学著作的学术思潮,从此中国学人走出中国古代圣贤典籍的狭隘樊篱,开始做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专业的学术探索。第二个“变”字是以李大钊、陈独秀、鲁迅、胡适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从学术精神上告别封建文化传统,从此中国学人走上了追求科学与民主的学术精神之路。 20世纪的100年,是中国现代人文社会科学从无到有的100年。严格意义上讲,中国传统学术研究没有经历学科分化,只是一种以伦理为中心的精神文化追求。进入20世纪,中国学人在总结继承前人相关成果与积极引进国外学术成就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深入探索,陆续建立了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专业体系,终于使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一样,进入了分门别类的研究时代。 20世纪的100年,是中国现代人文社会科学探索中国特色学术之路的100年。从五四运动始,中国学人在告别封建思想禁锢的同时,相继走出了搬运他山之石的窘境,努力把世界性与民族性相结合,创建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紧密结合中国社会实际、发扬和改造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旨在解决中国社会发展现实的中国特色的哲学、文学、史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使中国跻身于人文社会科学大国的行列。 20世纪的100年,是中国现代人文社会科学人才辈出的100年。哲学家孙中山、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熊十力、冯友兰、梁漱溟、金岳霖、朱光潜、贺麟、李达,文学家鲁迅、林语堂、闻一多、朱自清、吕叔湘、王力、钱钟书、季羡林,史学家郭沫若、翦伯赞、范文澜、王国维、陈寅恪、钱穆、吴晗、顾颉刚、夏鼐,经济学家马寅初、孙冶方、陈翰笙,社会学家费孝通、吴文藻,民俗学家钟敬文,翻译家严复、傅雷……。可谓群星璀璨,大师如林。正是他们的辛勤耕耘与不断创新,为我们留下了现代中国学人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站在21世纪之初的中国学人是幸福和欢乐的,因为中华民族走上了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已作为一个长期稳定快速增长的经济大国崛起于世界的东方;因为20世纪的中国学人已经用他们的抗争、呐喊、探索与创造,为我们开辟了广阔的道路。站在21世纪之初的中国学人也面临新的挑战。在全球化、信息化、大众文化崛起的今天,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地位、功能、研究方法、传播方式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总结过去,正视现实,放眼未来,探讨在新形势下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道路、模式和发展趋势,是摆在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界面前的历史使命。 我们有过辉煌。在世纪转折的那些激动人心的年代,一批矢志于创建现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学人崛起于乱世,呐喊于黑夜,耕耘于尺牍,授业于蒿蓬,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们的见解虽有时代之局限,但他们求知之执著,治学之严谨,知识之渊博,学贯中西之气魄,当为后世敬仰与仿效。我常想,再过几十年,后人来追忆我们这一代,追问我们都做了些什么,又留给他们些什么的时候,我们会把那些学界前辈的思想和风范传给我们的学生们吗?这是历史留给我们这一代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的宝贵财富,也同样是我们必须面对,无法推拒的重负。 因此,我们根据《社会科学战线》杂志创刊以来发表的学术人物介绍,编撰了《为学与为道——中国学人的学术之路》一书。除了那些老一代大师泰斗之外,我们还选取了一部分近年来较活跃的中青年学者,以使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当代中青年学者的学术走向。仅凭一本杂志的介绍,选取的人物十分有限,仅仅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众多学者中的九牛一毛。好在管中可以窥豹,本书汇集的也仅仅是20世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人物思想风范的一个侧面。相信读者能理解我们的有限选择。 郡 正 2006年2月26日 后记 2004年,我们编辑《(社会科学战线)创刊25周年精华集》一书,将《社会科学战线》创刊25年来各个学科各个栏目发表的部分名作、力作、佳作汇编成册,分哲学卷、经济卷、文学卷、历史卷和综合卷,计175万字,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5年,我们又编辑Oo世纪中国学术回顾》一书,将近十多年来《社会科学战线》刊发的不同学科不同专题的学术进展及回顾总结性文章汇编成册,分上、中、下三卷,计95万字,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上述二书的编辑出版,在学界和刊界产生较好的反响,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进入2006年,我们开始编辑《为学与为道——中国学人的学术之路》一书,试图将《社会科学战线》创刊以来陆续发表的近百位学术大师泰斗及中青年知名学者的学术传记结集出版,以飧读者。 在《20世纪中国学术回顾》一书《后记》中,我们曾指出:“20世纪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世纪;对于中国文化和中国学术来说,则是一个起伏宕荡、异彩纷呈的世纪。在这刚刚过去的百年里,中国文化和中国学术经历了从批判继承到创新发展、从感性认知到理性升华的艰难历程,一句话,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嬗变。”与这样一个特点相对应,中国学人在20世纪所走过的道路显然也是极不平坦的,可谓有起有落、婉转曲折。在本书记述的近百位学人中,既有已经作古的各个学科的大师泰斗,也有仍在耕耘“服役”的知名专家,还有紧步后尘的青年俊秀。正是他们以及更多的“他们”,把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一步步推向前进,并为21世纪中国学术的繁荣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本书所述不只是部分中国学界精英的求学治学经历、人生经历,同时无疑也是20世纪中国学术、中国文化乃至中国社会发展艰难曲折历程的一个缩影。本书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记下了中国学人的理想、信念、热情、激情,记下了他们的执著、感悟、心得、体会,记下了他们的痛苦、辛苦、欣喜、欢乐,记下了他们的刚毅、韧劲、劳作、贡献,一句话,不完整地记下了他们的为学与为道、梦想与追求。作为编者,编辑此书的过程,可以说是使我们的心灵再一次受到震撼的过程。从他们身上,不仅可以见出中国学统的独特魅力,从一定意义上说,还可以见出中国的希望和未来。因而一种崇敬之情、一份责任感使命感油然而生。 本书由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社会科学战线》社长邴正教授、《社会科学战线》主编邵汉明研究员策划并主编,《社会科学战线》副主编王卓研究员、《社会科学战线》副社长于德钧副编审任副主编。《社会科学战线》的历任主编王慎荣研究员、关德富研究员、周惠泉研究员、赵鸣岐研究员任本书顾问。在本书的编辑出版过程中,《社会科学战线》编辑部的所有编辑和编务人员也都付出了不同程度的辛劳。人民出版社在出版上给予了有力的支持,本书所收作品的作者给予了友好的配合,特别是方国根编审和李之美编辑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凡此都令编者特别感动。在此谨致编者真诚的谢意。 编者 2006年3月1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