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故乡的润泽/香雪文学系列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於中甫
出版社 崇文书局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根据作者童年乡村生活的记忆所写,揉进了对那片土地上老井、蜡梅、油菜花、枣树、老街、过年等故乡原生态的回眸感悟,饱含着对淳朴善良的乡亲们的感恩和怀想。作者用带有无价纯真烙印的文字穿越到那时的幸福时光,力求用文字复原美好的乡村生活,复活难忘的童年记忆,复苏心灵的美好梦想。作者在书名同题获奖散文《故乡的润泽》获奖感言中写道:“心里有了故乡,文字记载了故乡,故乡就不会拆迁,就不会衰老,到哪里、到多大年龄都会魂牵梦萦。”
作者简介
於中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理事,黄埔区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33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获全国第七届冰心散文奖,2016年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出版散文集《税月如许》《故乡的润泽》以及诗集《我的唐诗宋词》《城里的布谷》。
目录
故乡的润泽
文学的春游
故乡的田园
祖母
黄鳝
桑葚
桃花
剃刀
西瓜,西瓜
油菜花
捉鱼
粽子
文学的父亲
乒乓球
那片红枫
走在田埂上
天南地北安徽人
南屏山早晨
湖畔的夕阳
身边的田园
那些年我的四个大叔同事
两个人的行书
韩愈的阳山
赣江的彼岸
远处一湾海
采风
甜蜜的蜜柚
春天吉祥围的五种植物
贵州惠水好花红
坐着火车去找冻
与民乐乐的公园
希望的田野
苏东坡的日出
银杏果黄色渐深
汕之尾兮
哦,萝岗香雪
后记
序言
文化黄埔:又添一抹香
雪色彩
江冰
“怒潮澎湃,党旗飞舞,
这是革命的黄埔。”20世纪
20年代,黄埔军校的校歌
,至今在耳边回响。因为
长洲岛,因为黄埔军校,
黄埔给我强烈的红色文化
印象。捧读了香雪文学系
列丛书,我的心目中又铺
开了“文化黄埔”新印象。请
允许我逐个阐述——
军旅诗人赵绪奎:老兵
的乡愁
赵绪奎是一位六次荣立
三等功的军旅诗人。从故
乡走来,经历军旅生涯,
然后转业回到地方。他的
诗集《久未谋面》内容可
分三类:故乡回望,军旅
生涯,中年感慨。
他对故乡一往情深,几
乎对每一位亲人都有细致
描写。比如,《好想成为
小姑的儿子》里写道:“只
有小姑还一直坚持宠着我
,她是上天派来罩着我的
神。”小姑写完写大姑,大
姑写完写小姑父的单车,
还有奶奶,笑容满面,如
观音在世;继父也进入了
他的诗篇。
值得赞赏的是,赵绪奎
诗歌中质朴的情感,与他
描述的事物(无核蜜橘、
纽荷尔橙子、雁窝菌榨的
菌油、雷公屎地衣地脸皮
、硬皮菜瓜、扯秆辣椒)
保持着零距离。诗中情感
恰似老家地里生长的果蔬

“一个老兵心中的家,永
远待在原地,老兵梦里的
程序是灵魂的分解与连贯
的动作。”可以看到,军旅
的家在赵绪奎的人生中有
巨大的投影,因此他在《
战地黄花》中缅怀先烈,
回忆往事,期望与战友再
次相遇。
中年的感慨化作《想对
儿子说的话》:“如果有可
能,还想再挖一口塘,方
便你饮水或者游泳,养鱼
喂虾,与青蛙对话,那是
我们当地人的口音与技能
,忘了真不好见人,你最
好能把它刻在骨子里。”当
然,还有《旧相册里看到
的灿烂星空》,给人以无
尽的遐想。
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位
诗人,在两个“家”的精神映
照下,一直书写着他的人
生,书写着他的“幸福的由
来与出神的站台”。也许是
因为行伍出身,赵绪奎的
诗情感质朴,物象真实,
语言率真。希望他能够继
续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
营养,始终一贯地运用现
代诗歌意象与修辞,写出
意蕴更加深邃绵长,更令
人回味的优美诗篇。
作家许锋:一只南方天
空的候鸟
《享海》这本散文集收
入的都是许锋近年在《人
民日报》《光明日报》发
表的作品。他的文字以及
作品的内涵与美的表达,
充分展现个人文学的功底
与优势。
许锋并没有把自己的视
野局限在黄埔、开发区,
或者佛山。但空间又确实
给予他创作的灵感和生命
的体验。像候鸟一样生活
,“移民”“迁徙”的当下中国
——许锋的空间描述颇具典
型性。首先,他是广佛同
城的见证者。在《广佛候
鸟》《开发区》《佛山的
清晨》等文中,他纪实般
地表达了作为广佛同城——
城市建设进程日常见证者
的观察感受。应当说,在
作者个人情感的润泽下,
一种非虚构的文字平添抒
情般的诗意,纪实文字与
抒写华章相得益彰。
其次,作者来自北方又
居住在南方,南方北方,
地域不同,中华之魂却息
息相通。来来往往之中,
故乡人事与主体精神互为
参照,从而构成许锋散文
最具风采的一个侧面。如
《乡村外婆》《第三十七
团》《黄杨河的晨》均表
达了作者在南方北方往返
的特殊体验。时空交替中
的生命,呈现出别样的姿
态与风采。
许锋散文浓郁的叙事风
格,取胜于抒情中的诗意
哲理。比如,《乡村外婆
》《黄杨河的晨》《享海
》等,就是文字精当的代
表。那些避开众口一词同
质化、呈现个性化的感悟
,正是他作品中最珍贵的
元素。
因为古往今来所有经典
作品,证明了一个道理:
愈是个性化的作品,愈可
能传播久远。当然,前提
在于你提供了非凡的描述
与见解。世界因你而不同
,且愈加精彩。
期望许锋在作品格局与
视野上有进一步拓展,写
出具有中国乃至世界襟怀
的作品。
於中甫:为乡愁吹响一
支竹笛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
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
故乡。”李白的名篇《静夜
思》已然深入骨髓,成为
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於中
甫的散文集《故乡的润泽
》就是与李白同一主题的
乡愁书写。开宗明义,於
中甫将自己安徽老家摆在
读者面前,读他的《故乡
的田园》时,刚开始担心
缺少重点——深挖一口井。
但随之发现,他对故乡的
描述相当细致全面:祖母
、黄鳝、桑葚、桃花、西
瓜、油菜花、捉鱼、粽子…
…几乎所有的原生态元素一
应俱全。乡愁故乡,童年
记忆,挥之不去;中年回
望,五味杂陈,感慨万千
,成为散文中最可贵最耐
读也最具有艺术气质的部
分。
值得一说的,还有写岭
南等地的篇目。青年入粤
,中年回望,其实已分出
第一、第二、第三故乡,
吾心安处是吾乡,足下土
地已然是温馨的家园。回
望童年之后,中年奋战疆
土,亦值得书写。她的作
品就像“太阳提着月饼,接
月亮去了”“我散步的时候,
只有自己的影子”——故乡
在她的心中占有很大的位
置,甚至远远超过城市。
她也写到爱情,写到少女
的情怀,但这些都抵不过
她在城乡间的浓重乡愁。
比如《今夜,请你陪我跳
摆手
导语
本书是作者的一部回忆性质的散文集,《故乡的润泽》一书,有诸多的故乡,诸多的润泽。一个是作者19岁前的故乡,一个是作者读大学后的故乡,一个是作者工作的故乡。其实我们走过的每一个地方,何尝不是我们的故乡?不仅仅是心灵的故乡,其实也是物质的肉身的故乡。
后记
前年我与鲁院同学东兄
有个小小的写作约定,互
相坚持一年时间写下了一
些故乡的回忆文字。
这些零散的文字是几代
人对故乡的回忆和记录。
有父亲、母亲的记忆,也
有我的记忆,还有妹妹们
的记忆。这些记忆互相验
证,互相补充,以更大可
能接近和还原我的故乡、
故土。人生如寄,亦如回
乡,书中还有不同地域间
我的故乡的情怀和经历。
其实我们无论走到哪里
,在梦里,在一瞬间,都
会突然想起千里之外的那
个童年,那个美好的时光

我在他乡居住的时间已
经超过了在安徽故乡的时
间。不可否认的是,我的
口音仍然是乡音,我的味
蕾仍然是家乡的味道,可
亲可念的人仍然还在故乡

《故乡的润泽》一书,
有诸多的故乡,诸多的润
泽。一个是我19岁前的故
乡,一个是我读大学后的
故乡,一个是我工作的故
乡。其实我们走过的每一
个地方,何尝不是我们的
故乡?不仅仅是心灵的故
乡,其实也是物质的肉身
的故乡。
我的第二故乡、第三故
乡,与真正的出生地故乡
,都是我生命旅程的回望
地。正如苏东坡词中所说
,此心安处即吾乡。
我有时自我陶醉于自己
写的文字之中的时候,便
会欠缺斟酌,而这时候每
每并不从事专业文学创作
也极少写文章的妹妹们作
为第一读者反而会慧眼地
指出许多文字上的瑕疵,
令我赧颜,让我清醒。
“文章中的团圆饭改成年
夜饭,给压岁钱,大哥你
觉得怎么样啊?”妹妹们建
议。我跟她们讨论:年夜
饭,我们也叫团圆饭的啊

那些共同的记忆,她们
很多时候记得更多更细。
比如大妹写的关于枣树的
一段文字。
去年我给她作了一个小
命题:回忆我家园里的枣
树。
我鼓励她:调动你的记
忆力,一定有许多“圆枣子
,甜枣子”。她很快就从微
信里发来了:
老家的枣树
今天去超市买菜,看见
了枣子,就买了些回来。
现在这些品种叫冬枣,枣
子吃着也脆也甜,但是没
有嚼劲。甜也泛着苦的味
道,根本没有我家小时候
的枣子好吃。
记得小时候我老家园子
里有一棵很大的枣子树,
至少有两三层楼那么高吧
。一到夏天吃枣子的季节
,我和大哥就经常爬树去
摘枣子。春天一到的时候
,别的树早就发芽了,枣
树还没有开始发芽。枣树
发芽很迟,我那时候就想
,这树怎么到现在还不发
芽呢?那要等到什么时候
才能吃上枣子啊。难怪有“
拔苗助长”这成语,估计古
时候的人和我心情一样,
等不急了。在我的记忆里
,枣子是秋天开学前就能
吃到了。
很清楚记得有一回,我
和大哥轮流着上树摘枣子
,大哥蹭蹭的就上去了。
我上去就挺费力的,因为
树干太光滑了。把两脚勾
树干上紧点,屁股底下有
人手向上托,身体尽量往
上伸,一只手再伸长点抱
住树干,另一只手往上使
劲够上面的树叉。一旦够
到树叉,上树就成功了。
越到上面树叉越多,树叉
生小叉枝,上面就结枣子
了。枣子不算大,圆圆的
,有绿青色的、有白里透
着点红的。青色的枣子没
长成熟,不甜,要摘就找
白里透着点红才好吃。摘
到了枣子,也没时间洗,
不管三七二十一,放进嘴
里就嚼了起来。鲜甜鲜甜
的,甜到心里呢。吃一把
都停不下来了,那种吃相
估计和猪八戒吃人参果都
有一拼了。
枣子枝上还长着小刺,
不注意这里给刺一下,那
里给划一下,就有了长长
的血痕。树上还有一种叫“
洋刺拉”的小虫子,绿黄色
的,虫身体两边长着毛。
若不小心给它拉到,又痛
又痒的,那种滋味非常的
难受。为了吃到枣子,不
是给“洋刺拉”就是给枣子刺
刺到,没有一次不受点小
伤的。尽管这样,还是阻
止不了我们爬树摘那“白里
透红、又圆又甜、又脆又
香”令人垂涎的枣子!大妹
还在微信里写道:
“大哥,仔细地阅读了《
祖母》这篇文章。往事一
幕一幕地浮现在眼前,有
好多小时候的事情我还记
得些呢。你说你那次赖学
的事情我都有印象,其实
我小时候也不喜欢读书的
。记得我在大於小学上一
年级,你那时候还在东石
小学念书,天天监督我学
习,报听写、背课文等……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你发
烧感冒了,我心里特高兴
,想今天晚上我不要做作
业了——大哥发烧了。结果
你猜怎样?”
“到了晚上你躺在床上喊
,大琴,把书拿来报听写
,当时我就怂了。”
“大哥,现在想想啊,如
果我们读书一直在一起的
话,有你的指导和督促,
我的知识会大大增多的。”
“不过不错了,比起我们
村里同龄的女孩,我还识
不少字呢。”我看了有些蒙
了,我咋都不记得督促大
妹读书的事了。
鼓励她们多写写。写出
来,一起回忆一下,也是
非常美好的啊。也是自我
鞭策:不要懒,现在不动
脑,大脑越来越退化。记
忆就慢慢模糊。等我们老
了,吃不了多少,又不打
牌,就剩下看看书,写写
字。
自己写的回忆,到那时
最有味道,最宝贵。比再
多钱都让人安心。年纪大
了,除了健康和温饱,主
要是精神上的愉悦啊。“不
错,你那时,经常到街上
文化站去借杂志
精彩页
故乡的润泽
皖东丘陵,合肥与南京东西冲衢,淮河长江南北背腹,千年古邑的椒陵西南30公里处,一个千年古镇——广平,周边散落着许多村庄。它们静静地生长着,历经春夏秋冬,一任风霜雨雪。生于斯,长于斯,这一方水土,养育了一代代乡民,润泽了无数子孙,其中就有我这个人到中年在外工作的游子。
故乡、童年、亲人,我们曾经熟视无睹,等到了一定年龄之后,才倍加珍惜和怀念。故乡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变化,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也呼应共振着,包括那些动物和植物们。一直想用文字把这些难忘的美好记忆记载下来,尽可能从中保持关于自己关于故乡的接近当时的原汁原味。
法国诗人马拉美说过:“这个世上所有的一切,都应该在一本书里找到归宿。”当下海量的信息碎片冲击着有限的思维空间,早一些回忆,早一些写出来,应该更接近真实。它们毕竟曾生动地发生着,虽然很多已经远去,永不再来。克服惰性,我决定从猴年开始回忆,以自己的方式给故乡、童年、乡亲们撰写短短的“史记”,这是浅浅的记录,也是深深的怀想和追念……
金黄的春天
油菜花,是春天故乡的乡花。
蜡梅花在枝头凌寒怒放,油菜这时在低处吐绿,上面盖满了白雪。经过霜打雪冻的油菜更好吃、更甜,开的花也更金黄、更芬芳。寒冬时节,母亲早早去菜地里拔几把,放在绿豆做成的饼扎里,蘸点红辣椒,又诱人又营养又好吃,我们常常吃了一碗又一碗。
似乎经过年的喜庆和滋润,瑞雪冻死了虫子,却磨砺了身子骨。油菜像儿童的成长,一夜间就蹿高了。赶在雪花梅花后,家家户户门前的鞭炮热闹过后,黄色的油菜花开了,满村尽带黄金甲。
上学时,校园在镇西边,园墙外是农田小河和村庄。下课后拿本书,我常常走入油菜花深处。新鲜的泥土气息氤氲着,令人神清气爽,似乎课文也背得更容易些。我在一字一字地读,更辛勤的蜜蜂在身边飞来飞去,忙个不停,它们在酿蜜呢。调皮的几个还偶尔落在我的书本上,飞走时还留下一点花粉。高高低低的丘陵,大大小小的农田,几乎全部都是油菜花的王国。
黄色的花海,在乡村早已看惯,视为平常。在父老乡亲的眼里,应该看的是菜花,想的是菜籽,油菜籽可以榨更多更香的油。天气越来越暖和了,花谢后,就结籽了。一个个细长的豆荚,开始是青色的,然后再转黄。饱满的,挺立在风中。像割麦割稻一样收割后,晾晒在场基上。用连枷一打,果壳炸开。黑色的,圆圆的,像迷你版的六味地黄丸。油滑滑地堆成黑色的山,装到麻袋里,运去街上榨菜油。小时候家里吃的油基本都是菜籽油,没有任何勾兑和掺假,金黄的,香喷喷的。
我家的燕子
黄昏时回到家,我说:“放学路上看见燕子贴着池塘飞来飞去呢。”祖母说:“要下大雨啦!赶紧收衣服啊!”果然,晚上就听到了哗哗的雨声。祖母说:“燕子会天气预报。很准的!”当秋风萧瑟、树叶飘零时,燕子就成群地向南方飞去,到了第二年春暖花开、柳枝发芽的时候,它们又飞回来了。秋天时,燕子飞走了。“它们还会回来吗?会迷路吗?”我急急地问祖母。她总是肯定地说:“会回的,不会迷路的。过完年,它们就会飞回来的。”祖母说,老燕子带着小燕子走几趟,小燕子就记住路了。我于是日日盯着屋梁上的窝,吃饭也不专心了。
过完年,雪化了,我也上学了。忽然有一天吃饭时,发现屋梁里面有动静了。
黑黑的头一个个伸出来。
“啊,燕子回来了。”我跳跃着欢叫起来。
燕子也高兴地飞出来,从大门飞出,过会又飞进来。还在我头顶上盘旋了一下,像跟我打招呼呢。它们把巢筑于堂屋的横梁上,用泥土混合稻草、羽毛构成半碗状,内垫细草根和羽毛。一只两只,成双成对。飞来飞去,为繁衍后代忙个不停。
它们一家人在梁上窝里挤得满满的,我们一家人在桌子上围着吃饭,它们在上面也时不时伸出头看。
印象中从来没有喂食过,它们也不会落下来,与麻雀鸡儿们争吃稻谷。
祖母说,燕子是益鸟,勤快着呢,它们每天都出去捕食,去田野里捉虫子。它们喜欢在田野的电线上站成一排排,是聚会?是开会吗?谁教它们筑巢的?燕子的寿命有多长?如果死了,后代会回到父母筑巢的地方吗?我问了好多好多问题,祖母、村里的太婆婆也说好些不知道。
鸟似乎都怕人,它们将巢筑在高高的树上,以免遭到人类袭击。可燕子却不是,它们是离人类最近最亲的飞禽呢。
曾有一次调皮的我和村里的同伴用竹竿捅过它们的蜗居,被慈爱的祖母破天荒地责打了。
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0: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