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华夏五千年名人胜迹(明朝中期卷)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王行国//夏培卓
出版社 中国画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独一无二的书,它以中国历史上有迹可存的历史名人为线索,展现了明朝中期名人的遗迹、逸闻。将历史、名人、胜迹结合在一起,伴随着一段段历史、一张张图片,我们无疑经历了一趟历史之旅。山水之美,人杰之秀,令人心临其中。

内容推荐

五千年的文明,五千年的历史,一出出,一幕幕,皆烟消云散。历史虽在远去,记忆却不会随时间湮灭。

一段城墙,一节墓碑,一方牌楼,无不见证了社会变迁,沧桑世事。

本卷选取了明朝中期有历史遗迹留存下来的名人,通过一张张精美的图片,一段段史海勾沉的往事,告诉人们,历史曾这样走过。

目录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江南第一才子唐寅

唐寅学画京师:阴沟里翻了船

万里江山笔下生

鲤湖:仙女给他一个迷人的梦

桃花庵:有生命的画幅

南昌:梦断宁王府

不是“三笑”也风流

唐寅的春宫画

常德:唐伯虎发财

无锡长泰寺:唐伯虎画猫

邵武宝严寺:唐伯虎卖诗

唐寅墓:“阳问地府俱相似”

风流才子祝允明

祝允明小照

五十服官有政声

杭州:写春联

常熟:贴告示苏州:当扇子

吴门画派领袖明清画家宗师

吴中四才子之一画书诗三绝的文徵明

“大器晚成”

趑趄科举路,尴尬文徵明

画家敬仰的宗师

《千字文》写到老

拙政园:吴门才子真迹,名园天下无双玉兰堂:他这样才叫文衡山

文徽明的诸多镜头

嗜茶人魔

苏州文徵明墓:荒草凄凄

打破程朱理学一统天下倡言“人人心中有个仲尼”

明朝思想界泰斗心学大师王守仁

瑞云楼:圣人出世

哭棋;比月

龙场驿:王守仁“下放”,龙场悟道

河头:品茗议县,峰茶润笔

南昌:平宁王叛乱,尽现大将风采

九华山:尽日岩头坐落花

庐山高石坊:花时同醉破春愁

天池寺:山僧尽道佛灯来

稽山书院:创立阳明心学

王守仁的佛道缘

江西:事功之地,魂归之所

王守仁点滴

南安:临,死前说道“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媚主有方固宠有术青词宰相误国佞臣

以柔佞得宠的权相严嵩

介溪:头戴金顶的男孩

分宜:隐居乡里静观其变

显陵:苍天显应,喜事开头

屈膝不惧年长

太庙:称宗入庙,政治生涯的新起点

安陆:伴君南巡“如傀儡之受牵”

制造冤案,谋夺首辅

皇上不能一天没有严嵩,严嵩不能一天没有他的儿子

官无大小皆有价,天子儿尚行金——“朝廷不如我富”

分宜:孤独地走完人生的旅途

穷边流徙卅五年亦狂亦侠亦斯文

文坛巨匠杨慎广

《全书》第一

白发渔樵

冠盖满京华

杨慎拾趣

北京一保山:血泪流放路

安宁:孤寂徘徊,“又是南州一段奇”

火理:写韵楼上注古音

胸中实不知有几斗热血,眼中实不知有几升热泪

高蛲升庵祠:优游岁月

泸州:故乡咫尺是天涯

永昌:七十老翁披枷回

卧佛寺:“星回于天”,他在晨钟暮鼓中度过有限的余生

岣嵝碑:破译“天书”

华亭寺:倚栏人在画图中

建水小桂湖:高大挺拔的青香树

新都桂湖:日归日归愁岁暮

声色犬马昏庸荒淫

浪荡天子失德君正德帝

空前的嫡长了身份和罕见的“支辰”

声色犬马短暂而荒唐的一生

宦官在与大臣的激烈争夺中掌握了权力中枢

豹房:大大提高了为所欲为的自由度

宣府:游龙戏凤

太原:刘娘娘宠极三宫

血溅大廷

正德帝噱头

“口禾”字念什么

另面正德帝

康陵:在凄惨、凄凉、孤独、绝

望中结束了荒唐的一生

权擅天下威福任情

有“立皇帝”之称的太监刘瑾

“荣登”千年富人榜

霎时间成了没爹没娘的孤儿

从此再也算不上个男人

闯入东宫太子抱着血肉模糊的刘瑾大声呼唤着……

宛平城游春:刘瑾立即擢升为内官监

总督我刘瑾就是站着的皇上

匿名信风波

割下来的那些碎肉,围观的人以一个铜钱一小块买下,并生吞下肚

尾声:烧烤的起源

搜百代阙文降妖伏魔采千秋遗韵述异志怪

神话小说《西游记》作者吴承恩

《西游记》:古代长篇小说浪漫主义的高峰

准安吴承恩故居:灵根孕育源流出

狂放不羁,轻世傲物

射阳移:吴承恩沉浸在一种苦涩的欣慰欢娱之中

贡院:拿起四书五经可一个字也看不进去

他蹬了我一脚

在那蒙蒙春雨之中,他朝着云台山方向去了

花果山:给孙行者找到了老家

长兴:吴承恩不是不

想做官,但他不把从政当成人生第一大目标

儿子死了,他带走了自己的欢乐和希望

准安吴承恩墓:巨星陨落

崇道事玄乞求长生斋醮炼丹荒怠朝政

藩王继统的道家天子嘉靖帝

正阳门:15岁的朱厚熄非正门不走

有所谓“嘉靖中兴”;有带着棺材进谏的海瑞

左顺门:嘉靖朝的血色黎明

天坛:礼乐自天子出

先蚕坛:昙花一现的皇后亲蚕礼

北京外城:嘉靖帝的杰作

黄帝庙:嘉靖帝免税

《永乐大典》遗踪之谜

乾清宫:历史上惟一的宫女谋杀皇帝案

三个皇后都不得善终

道家天子嘉靖帝

永陵:十三陵中的煌煌之作

指着鼻子骂昏君抬着棺材进谏疏

刚正廉明的清官海瑞

海瑞拣回的命

淳安:巧治恶少

淳安:挡驾都御史

苏州:只做了7个月的巡抚

海刚峰,铮铮一条汉子

龙山海瑞祠:初展抱负之地

海口海瑞墓:棺中一无所有

海瑞骂皇帝

得民心,不得“官心”的海瑞

无论在哪里,海瑞的中堂上都挂着两个大字:忠孝

忧国忧民为民请命不畏强暴视死如归

一代谏臣杨继盛

折奸触锋铮铮铁骨

绻绻夫妻情

北京杨椒山祠:景贤载史册

保定杨公祠和容城饧氏祠堂:丹心照千占

临洮椒山祠:英名洒神州

镇江杨忠愍祠:椒山命字合焦山

身后殊荣

搜罗百氏访采四方药学大成《本草纲目》

“医中之圣”、药物学家李时珍

《本草纲目》:竖起一座丰碑

望父全儿忐

蕲州:他建议父亲试试矾石方

湖口:棺材里的人还活着

观音阁:黄鹤楼卜的“赤脚医乍”

呕心沥血修“本草”

武当山:险探仙麓之华

南京药王庙:三皇会

蕲州:蕲蛇真能浯病吗?

庐山锦绣谷:药材宝库

长白山:神秘的“东璧色夫”

科学家的科学与非科学

李时珍的科学精神和文学才华

李时珍没能看到《本草纲目》的出版

蕲春李时珍墓:将随民族生命永生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奇人·狂士·文学艺术家徐渭

愿为青藤门下走狗

绍必青穰书屋:凝筋铸骨的青藤

侍妾的儿子

他既是一个天才,也是一个“疯子”

科举路上风雨程

潇洒的幕僚生涯,不光彩的悲剧

徐渭的故事

徐渭的大写意画:拍出了世界最高价格

绍兴徐渭墓:凄凉晚年,寂寞的死

后记:说不尽的故事———我和“华夏五千年名人胜迹”

鸣谢

试读章节

京师:阴沟里翻了船

唐寅白幼就以文章诗词轰动当时,16岁考上秀才,当时苏州知府曹呜岐就曾说:“唐寅乃龙门燃尾之鱼,不久即将飞去。”

果然,第二年,他赴南京参加乡试,就高中第一名——解元,成为有名的才子。

因此大家认为他必然能三元及第。盛名之下,难免有压力,于是舂去秋来,唐寅一直闭门苦读。以他的聪明才智,再加上用功,四书五经一些篇章均能倒背如流,待到要赴京考试之前,早已胸有成竹,十分地有把握了。

江阴有拉叫徐经的举人专程前来,约他一起去北京赴考,并允诺资助路费。徐经是徐霞客的祖父。江阴徐家当时是江南巨富,而唐寅家中经济并不宽裕,有人资助同船进京,他当然十分高兴。

唐寅带徐经一起去拜访了自己的老师梁储,徐经也带唐寅去拜会了他的恩师礼部右侍郎程敏政,而后者恰恰在不久之后被任命为这次会试的主考官。

这时正好梁储被派往南方,唐寅便约了一批人,为老师送行。一时之间,名人云集,酒席中大家写了不少诗,唐寅看了十分高兴,他想早日把这些诗编成书。为了这件事,他竟不知避嫌,又登门拜访了这时已担任主考官的程敏政,请他写篇序言。

后来在阅卷时,程敏政发现有两张考卷做得特别好,不禁脱口而出:“这两张卷子,一定是唐寅和徐经的。”这话传到他的对手耳中,闹出了麻烦。

原来那位徐经,在考试之前确实做了些手脚。他出了钱,从程家的家人手中,拿到3个作文题目,并要唐寅代为写作。唐寅并没把这当作一回事,就把它当作笑话,讲给了同乡朋友都穆听。都穆对唐寅本来就很忌妒,一天,他去拜访一位大官,正巧来了一位太监,说这次考试名次已定,唐寅是第一,都穆听了,心里不是滋味,忍不住就把他所知道的那“秘密”捅了出去。

这样一来,事情就闹大了。第二天,有人禀报可皇帝。于是,程敏政和唐寅、徐经,一下子就都被关进了监牢。办案子的人,首先查了那两份被程敏政称赞不已的试卷,却不是唐、徐两人的。照理这件事该就此了结了,但那些存心要整程敏政的人,哪肯善罢甘休?于是就严刑拷打,逼唐寅他们承认。最后徐经挺不住了,加上他确实也有过作弊动机和事实,只好认罪。在这种情况下,唐寅还有什么好说的呢,于是,案子就草草地给定了:程敏政被罢去官职,徐经被取消举人资格,而唐寅则被派往浙江当差。月桂失手,并意外地尝到了铁窗的滋味,这对于唐寅来说,无疑是一种奇耻大辱。

第二年初夏,唐寅回到苏州。这次回乡,与前一次从南京得了解元回来,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不但没人上门来看望,就是路上碰见了,也像避瘟神一样避开他。以前曾经上门来讨好、巴结的人,这时反过来嘲弄他。更不能让他接受的是,他的妻子动不动就和他大吵大闹,连佣人们也顶撞他,风言风语地挖苦他、嘲笑他。有一次,他喝醉酒回家,居然连家里养的那条平时很驯服的狗,也好像对陌生人似的窜出来朝他狂叫。

世态的炎凉,使唐寅感到无比的痛苦。P3-4

序言

五千年连绵不断的中华文明给全人类留下了自成体系、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其中名哲先贤、科学巨擘、文化大家、骚人墨客、政治豪杰、军事奇才、民族英雄、革命先驱层出不穷,光芒四射。他们不仅给后世留下永不泯灭的精神财富,而且在中华大地的青山绿水、乡镇市井间到处留下令人缅怀的足迹。我们在享受着如许文明的同时,也渴望与他们近距离的接触,奈何时光是不可跨越的长河,我们只能追忆历史,探寻他们的历史足迹。《华夏五千年名人胜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近距离与历史创造者对话的机会。

出于对祖国悠久历史的热爱,出于对历史创造者的崇敬,作者不辞辛劳,历经20余年的时间,踏遍祖国大江南北,遍访各地风土人情,用笔和相机记录那些尚存于世的名胜古迹,其资料收集之丰令海内外业者惊奇。为了编纂这套书,作者还搜集了大量的文史资料。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作者对一丝一毫的史料都不肯放过,力求尊重史实,还历史原貌,最终打造出这套凝结作者多年心血的《华夏五千年名人胜迹》。本套书以中国历代名人为线索,以名胜古迹为对象,展现中华传统文化,图文并茂,形象直观,构思奇特,融历史于趣味之中,便于读者学习和阅读。

为了使这套书更好地呈现给读者,我们与作者多次研讨,最终确立了写作风格和体例。作者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让我们倍感钦佩。我们尊重作者的观点和见解,即使有不同意见,也是与作者几经斟酌,获得首肯后,方去修改。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此方面的书籍汗牛充栋,本书仅是其中之一。作者博学多闻,见解独树一帜,我社本着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态度,允许各有识之士存有不同的见解。这也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为后世子孙留下更为详尽、全面的史实资料。因编辑水平有限,书中有不足之处,还请读者批评指正。

后记

说不尽的故事——我和“华夏五千年名人胜迹”

有些话是“老调”的重弹。

“人生路漫漫,一步复一坷;但得不停滞,回首笑自多!”当我放下手中完成了“中华名人名胜”的稿件时,不禁想起了1992年春天外出拍照时写的这首小诗,它是我写作的写照,也是我人生的写照。

也许是因为出生在“海客谈瀛洲,烟波微茫信难求”的蓬莱仙境;也许是因为成长在有着全国最著名的风景古迹的五朝古都;也许是因为有过在北京四中教地理的经历;也许是因为有个“王行国”的名字——意味着对祖国的山河有着一种特殊的热爱,我就像命里注定了似的,不但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要探访祖国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 “为中华山河立传,为炎黄风流讴歌”,成了我人生的志向。

为“立传”,为“讴歌”,我选择了“中华名人名胜”为研究课题,提出了“名人名胜”的学术概念,赋予了它科学的内涵,在《地理知识》、《地球》杂志上和中国旅游地学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过学术论文。

我这人有个特点,要干什么就一定要干到底,山东人嘛,说好听了是“执着”,说不好听了是“固执”,说什么都行,反正我认准了的事就非干不可,要干就非干得有点模样不可。

于是,我从“见铅字”到有了30多部著作,我有生之年最钟情的还是这部关于“中华名人名胜”的书。

它纵向串连了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横向串连了中华大地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好山河,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表现中华文化的辉煌,中华山河的壮丽。

完成这么大部头的书,要拍照片,要搜集和研究资料,要发掘名人和名胜的关联,要撰写和进行编辑加工,无疑是一项大工程,个人搞起来很不容易,超出想像的艰苦。

近50年的时间里,我收存了卡片44万多张,分成了1000多种类别,装在了3个高高的卡片柜里。这些资料是我的宝贵财富,也是我能撰写出这本书的基础之一。

再有是照片,我这本书是以照片为基础,而这些照片都是我从1981年以来亲自拍摄的。

我拍了多少照片?20多年来共有5万多张胶卷片(近年拍的数码片未计),也是满满的3柜子。

拍照片首先遇到的是花钱的问题,我是个靠微薄工资吃饭的人,

于是,常常遭遇尴尬。

我不能忘,80年代初,虽然涨了几次工资,经济上好了一点,但还没钱买相机。一次要出差,心想借这机会照点照片吧,就在出差的前一天晚上,壮了壮胆到了个亲戚家,想借他的傻瓜照相机用用,谁知碰了一鼻子灰,人家不借,那滋味就不用说了。后来还足一个老同学救了急。现在想起来,那傻瓜照相机不过才200元钱,跟我现在的“尼康”没法比,可当时都穷,宅贝着呢。

照相都是自费,从未沾过公家一分钱,总得算计着花钱。出去不能像别人那样遍尝当地的名特产品不说,一个景点常常是照个一二张“代表”片就得打住了,然而,有的地方这一生再没有机会去了,现在想起来真是懊悔不已。后来有了稿费做摄影“基金”,才有了点“扩大再生产”的条件。

再有,拍照片有很多难处。

对于那些著名的景点,我自然不会放过,那些一般不为人知的叽哩旮兄的地方我更是要追踪寻觅,但往往是大失所望,徒劳往返。有的因为资料上的一亨之差,枉费了不知多少书贵时间。

岳阳的小乔墓,载有多少风流佳话,多少书上都写得活灵活现,地址也写得确确凿凿,然而,我千里迢迢来到这里,却遍寻不见,最后是一位中学教师带我来到校园里,指着面前的菜地说:“那就是!”(报载近年已复建)

长沙的贾谊故宅,在旅游交通图上占了好大一块,该是有丰富内涵了,结果乃是幻觉一片,那一带只有一口水井,算是早年问留下来的。

北京的于谦祠、康有为故居,都在门墙上有文物保护标志,然而也仅此而已,两处院落里加盖的小房如迷魂阵似的到处“曲径通幽”。

南京的颜鲁公祠、林则徐故居,我当年费尽周折找到的时候,是连标志也没有的大杂院(近年有修复)。

陕西宝鸡市的神农祠,《中国名胜词典》上明明写着是在渭河南岸的峪家村,我们顺着渭河南岸从上午转到下午,转了好几个来回,肚子饿得咕咕叫,也找不到那个“峪家村”,真让人丧气。最后好容易搞明白了,那是“峪泉村”,是不是编资料的人误把“泉”字写成了“家”?你说上哪儿说理去!而找到的神农祠,只是遍地垃圾中的一问简陋的红砖小房,让人怎么也无法和书上介绍的建筑,和心日中的伟大的先人挂上号。

如今出门常常令人神经紧张,小偷是防不胜防,不免给我制造点麻烦。在北京,放在车后架上的书包不翼而飞,里面装有一架不错的相机。

在成都,我两次受到了小偷的青睐。第一次还算幸运,在通往火车站的16路车上,我上衣兜里的记者证和几十元钱便宜了小偷。两年后的1987年,再次经过成都,我备加小心,川少出版社的朋友特意嘱咐我:“王老师,这回可小心点!”结果更惨。还是在16路车上,只坐了4站地,我紧紧夹在腋下的摄影包,被人从后面割了个大口子,包里的75毫米~200毫米的长变焦镜头没了。我都快晕了。这是我出门前刚刚跟别人借的啊!回家后夫人笑我:“小偷回去后准得乐坏了,说这个王行国真好,不远千里又给我送个长变焦镜头来!”

尴尬。

平头百姓,要想做点事情,完成点事业,没有点“下定决心,不怕牺牲”的精神是不行的。好在有从小练就的吃苦本事。(当然,我也得到了许多好人的帮助。只是今天说的不是这个话题,那要说起来比这篇文章还长。)

诸如没有娱乐,没有休息日,经常夜里1点半上床睡觉,等等,等等,我已经没意识到这是困苦,更说小上是牺牲了。

有时是租白行车跑路的,在豫北内黄的沙荒地上,车子不仅不能骑,连推都不行,就只能是车骑人。走到哪儿就住在哪儿,赶上什么样的地疗就住什么样的地方,有一次,晚上,赶在一处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郊野外,幸好还有个临公路的小饭铺,老板给安排了个“单间”,床铺像摇篮,房门得用木棍顶着,倒是省了钱,4元。

过去买票难,乘车难,一次登车一次拼搏,场面紧张激烈,令人心惊胆战。

武则天的广元,李白的江油,我是从西安赴成都的中途采访的。这种时候总是要付出合弃卧铺的代价,再上车是连摩位也没有的,能有立足之处就算不错。

采访李白墓,是从南京去的,要先到马鞍山,再转当涂,再转青山。归来已无车,只好迈开双脚量地球,同时不断地伸手想拦过路的卡车捎脚。谁理你?天色不容,便急不可耐地截起自行车来。

“同志,我赶车晚了,劳驾用一下你的车,我带你一段路!”

天无绝人之路,真遇上了一个好心的小伙子:“您岁数大,我带您吧!”

还有“血的代价”。

1988年,在西安开完会,回程想就道在洛阳作点采访,便没买回京的卧铺。时近中午,火车行驶到陕西、河南交界一带,我正低头看书,突然一声巨响,我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就见一滴滴的鲜血滴在了我的脚下。

啊,是从我头上流下来的,当时我还没觉得痛,但是不一会儿血就流成了片,脸上也“花”了。

顿时全车厢都惊呆了,不知什么时候,乘警、车长也都来了。原来足有人在外面砸火车,让我赶上了,2寸见方的石块破窗而入,正砸在我的脑门上,没砸在眼睛上,是不幸中的万幸。

熬到了洛阳的医院。大大告诉我,我的伤口比较大,要缝合,但头上不能打麻药,叫我“克服着点”。我躺在手术台上,“克服”着剧痛,觉得大夫大约是在练纳鞋底子的手艺。

我的头本来大,平时就难得买到62号的帽子,现在缠上了纱布,头更大了,找来一夫堆帽子也没一顶能戴的,最后只好把医生戴的白帽子撕个口了罩在头上。我在洛阳坚持按原计划拍了照片,顶着白帽子回到北京,大家美我:“整个一个‘穆斯林’!”

那年,在青海,我去盂达天池。顺着黄河河谷,山路窄小,起伏崎岖,天公也不给脸,下着蒙蒙细雨。突然,在一个急转弯处,车一下子撞到了左边的悬崖上。我没有思想准备,头撞到了前座上,满脸是血,瘫成了一团动弹不得。眼镜坏了,相机头也变了形。突然的变化把陪同的青海省政府秘书吓得不轻,连忙下到黄河深谷里弄来水给擦洗。还好,是伤了鼻了。再看车,是刹车折了。亏得是撞在了左边山崖,要是右边,黄河深涧就会把我们永远留在那里了。

回到西宁,邀请我考察的副省长一听到这情况,马上从开着会的会场上赶了来,对躺在床上双臂还在疼痛的我说:“王老师,还去吗?不去了吧!”我毫不犹豫地说:“还去。”最后,这位副省长亲自找了一辆车,点名要了一位交通局的经常跑野外的老司机,总算一路顺风。

在北京,一个大雪天气,刚拍完黄花城归来的路上,由于司机对道路不熟,碰上一个拐弯加下坡的地方,司机刚说“不好”,车就往旁边滑了下去,撞在一棵树上了,车头凹进去了一大块。还好,这棵树帮了忙,要没它,车就翻到沟里去了,后果不堪设想。人没受伤,但车是罢工了。天寒地冻,冷风嗖嗖,放眼四顾,一片茫茫,谁来救我们?

走了好远,终于找到了电话。儿子和一个亲戚开来了车,把我们搭救了出去,这时,天已经是全黑了。

从天而降的惊险。在司马迁的韩城,拍摄明清民居党家村时,一辆车闸失灵了的手扶拖拉机像脱缰的野马,从高坡上飞驰而来,撞进了迎村口大门旁的围墙里。拖拉机从老伴旁边擦身而过,老天爷保佑,我们安然无恙,却留下骇人的“后怕”。

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多走几个景点,多拍几张照片,我每次去拍照都是早出晚归,只要还有一丝能见度,我都不肯离开。而把赶路的时间留给了夜晚。

在诸葛亮的五丈原,往下走时天就已经全黑了,可离高速路还有一段距离呢,上了高速路,离住地西安还有120公里。这种情况多得是。

从华山往西安赶,走到半路,车堵得一蹋糊涂,两面的车都有几百辆,开着大灯,两条长长的一望无际的光带,情景“壮观”极了。

秦岭大山里,在摸黑赶夜路,领略了“之”字形的山路上一边悬崖、一边深涧的胆颤心惊之后,在陕甘交界的地方,偏偏又遇上了塌方。眼睁睁地看着前面50米外的“甘肃界”的牌子、油光光的马路,就是过不去。四面大山,阴风阵阵,靠着车里的空调驱寒,硬是在车里呆了24个小时零7分钟。“度日如年”的成语,算是体会得够深刻了。

还有,那些因特殊原因不让拍摄的名胜,就不便说了。

岁月悠悠,20多年的考察生涯,20多年的拍照经历,有着说不尽的话题,写不完的故事。

在这些基础上,我出版了《中华名人名胜》(香港版,上下卷,55万字),《五千年华夏名人胜迹》(51万字)。  又是8年的撰写,成了《中华名人名胜图典》,成了它的姊妹篇《华夏五千年名人胜迹》。

我一向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创造价值。现在,面对已经完成的庞大的“中华名人名胜”书稿,凝视着那一张张灌注着我心血的照片,翻阅着那一笔笔我书写的文字,就像是看到了我生命的足迹,感到了我心脏的搏动。

我教过地理,研究过旅游资源,学过中文,喜欢历史,爱好摄影,当过编辑、记者,有组织驾驭资料和文字的能力,撰写“中华名人名胜”正是找到了我已有知识能力的结合点,使我获得发挥才能的乐趣。

“名人名胜”装载着历史的厚重,也倾注着我的情爱。它是有生命力的,它是我创造的生命。我的生命在它身上得到了延续。

王行国

2004年12月于晓园山座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20: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