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超越了财政史的范畴,不仅是一部税收支出史,更是经济史、政治史和思想史,体现了交叉性和全面性。作者运用深厚的政治学学养,将税收与支出放在政治学与经济学、历史学乃至文化研究的交叉学科背景下讨论,综合运用比较制度分析、比较历史分析、案例研究等方法,分析了影响财税制度的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因素。 本书通过对不同时期和地区的政治和预算制度进行比较历史分析,解释了每个历史时期和地点的税收、支出和借贷模式,提出组成预算文化理论的三大基本因素:等级、市场和宗派。 本书最重要的贡献与价值在于回答了财政治理中5个重要命题:如何解释不同的预算行为?政府支出为何增加?财政压力为何出现?如何应对财政危机?现代财政有哪些特点? 作者简介 苟燕楠,上海大学总会计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公共预算与绩效评价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财政学会绩效管理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长期从事公共财政与预算管理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为各级政府财政和预算管理提供咨询。出版《公共预算决策:现代观点》《预算与治理》《预算过程中的新政治(第五版)》等专著和译著10余部。 目录 第一章 预算文化 预算和社会秩序 应对复杂性 偏好源自哪里 预算基数是社会秩序的体现 统治制度是我们选择理性的一部分 作为地图的模型 第二章 没有钱的财政:古代世界的预算 背景条件 社会 僧侣王 中央集权国家、官僚机构和财政管理 埃及 美索不达米亚 中国 印度 古代国王的目标及其实现 直接收入和间接收入:税收和徭役 税收和道德:偏袒和豁免 古代世界的财政管理 贪腐控制 评估 附录:物物交换与货币交易 第三章 从共和国到帝国:古典雅典和罗马共和国及帝国的税收与支出 背景 社会和经济条件 政治制度 财政技术 创新与变革 礼拜仪式 收入 税收 税务管理:包税制 共和国和帝国的支出 国库和专项拨款 财政责任 雅典人的审计 罗马共和国的授权财政管理 帝王的中央集权管理 应对:收支平衡与逃避惩罚性税收的对比 公共利益的概念 第四章 穷困的国王;中世纪欧洲私有政府的财政 背景 时间线 蛮族入侵 行政衰落 中世纪早期的匮乏经济 第五章 贫穷的人民与富有的国王:近代早期的欧洲税收与支出 第六章 工业化早期代议制国家的税收和支出 第七章 权力制衡,预算平衡:为何美国与众不同 第八章 动荡中的稳定:1914年后的半个世纪 第九章 福利与税收国家的发展:从20世纪60年代到现在 第十章 政府发展和预算失衡的文化理论 插图 注释 参考文献 译丛主编后记 序言 成立于2013年9月的上 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 理研究院,是由上海市教 委重点建设的十大高校智 库之一。通过建立多学科 融合、协同研究、机制创 新的科研平台,围绕财政 、税收、医疗、教育、土 地、社会保障、行政管理 等领域,组织专家开展政 策咨询和决策研究,致力 于以问题为导向,破解中 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 ,服务政府决策和社会需 求,为政府提供公共政策 与治理咨询报告,向社会 传播公共政策与治理知识 ,在中国经济改革与社会 发展中发挥“咨政启民”的 “思想库”作用。 作为公共政策与治理 研究的智库,在开展政策 咨询和决策研究的同时, 我们也关注公共政策与治 理领域基础理论的深化与 学科的拓展研究。特别地 ,我们支持从政治视角研 究作为国家治理基础和重 要支柱的财政制度,鼓励 对财政制度构建和现实运 行背后体现出来的政治意 义及历史智慧进行深度探 索。这样一种研究,著名 财政学家马斯格雷夫早在 其经典教材《财政理论与 实践》中就命名为“财政 政治学”。但在当前的中 国财政学界,遵循马斯格 雷夫指出的这一路径,突 破经济学视野而从政治学 角度研究财政问题,还比 较少见。由此既局限了财 政学科自身的发展,又不 能满足社会对运用财税工 具实现公平正义的要求。 因此,有必要在中国财政 学界呼吁拓展研究的范围 ,努力构建财政政治学学 科。 “财政政治学”虽然尚 不是我国学术界的正式名 称,但在国外的教学和研 究中有丰富的内容。要在 中国构建财政政治学学科 ,在坚持以“我”为主研究 中国问题的同时,应该大 量翻译西方学者在该领域 的内容,以便为国内财政 学者从政治维度研究财政 问题提供借鉴。呈现在大 家面前的丛书,正是在上 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 理研究院资助下形成的“ 财政政治学译丛”。 “财政政治学译丛”中 的文本,主要从美英学者 著作中精心选择而来,大 致分为理论基础、现实制 度与历史经验等几方面。 译丛第一辑推出10本译著 ,未来根据需要和可能, 将陆续选择其他相关文本 翻译出版。 推进财政政治学译丛 出版是上海财经大学公共 政策与治理研究院的一项 重点工程,我们将以努力 促进政策研究和深化理论 基础为己任,提升和推进 政策和理论研究水平,引 领学科发展,服务国家治 理。 胡怡建 2015年5月1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