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以西方历史上的决定性会战为主线,详细描述了这些战争的前因、过程及其所带来的影响,并以大事记的形式将这些会战期间的政治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变迁和经济问题等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本书有三卷,第一卷以战争历史的发端作为起点,以1572年勒班陀海战为终点,着重介绍了古典时代和中世纪的西方战争历史,涵盖范围达3000余年。 第二卷以英国和西班牙争夺海上霸权作为起点,终于1815年滑铁卢会战,介绍了文艺复兴时代、近代以及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约300年的西方战史。 第三卷以美国南北战争拉开帷幕,以两次世界大战为高潮,介绍了现代的西方战争历史。 作者简介 王子午,战史学者,指文伙伴骑兵工作室和《海战事典》主编。长期从事战史、战争艺术研究和相关书籍、文章写作。曾任《战舰》杂志执行主编,出版有《日本武士战争史》、《日本海军重巡洋舰》、《日本海军轻巡洋舰》、《世界航空母舰全览》等著作。其中《日本武士战争史》在出版后成为各大平台畅销军事著作,亦曾登上军事图书排行榜首位。其本人致力于真正的战争艺术研究,其著作秉承去除文学色彩的理念,专业解读战争的原理和历史。 目录 译序 前言 序章 帝国主义的崛起 第一卷 第一章 萨拉米斯海战(公元前480年)与普拉蒂亚会战(公元前479年) 大事记 希腊内部的争霸 第二章 叙拉古的围攻(公元前415年至公元前413年)与伊哥斯波塔米海战(公元前405年) 大事记 马其顿的崛起 第三章 高加梅拉/阿贝拉会战(公元前331年) 大事记 罗马的崛起及其与迦太基的冲突 第四章 米陶拉斯河会战(公元前207年)与扎玛会战(公元前202年) 大事记 罗马帝国主义的崛起 第五章 彼得那会战(公元前168年) 大事记 罗马帝国内部的争雄 第六章 都拉基乌姆的围攻与法萨卢斯会战(公元前48年) 大事记 罗马共和国的消亡 第七章 腓力比会战(公元前42年)与亚克兴海战(公元前31年) 大事记 帝国疆界的确立 第八章 条顿堡森林会战(公元9年) 大事记 罗马和平 第九章 阿德里亚堡会战(378年) 大事记 民族大迁徙 第十章 沙隆会战/莫里亚克平原会战(451年) 大事记 东哥特人征服意大利 第十一章 特里卡梅隆会战(533年)与塔吉纳会战(552年) 大事记 伊斯兰教的崛起与扩张 第十二章 君士坦丁堡的围攻(717年至718年)与图尔会战(732年) 大事记 西欧帝国主义的复兴 第十三章 哈斯丁会战(1066年) 大事记 哈里发政权的衰落与拜占庭帝国的复兴 第十四章 曼奇克特会战(1071年) 大事记 基督教世界对伊斯兰势力的反攻 第十五章 哈丁会战(1187年) 大事记 西部帝国的分裂与英、法的崛起 第十六章 斯鲁伊斯海战(1340年)与克雷西会战(1346年) 大事记 中世纪的瓦解 第十七章 奥尔良的解围(1429年) 大事记 奥斯曼帝国的崛起 第十八章 君士坦丁堡的围攻与陷落(1453年) 大事记 西班牙的再征服与统一 第十九章 马拉加的围攻(1487年)与格兰纳达的征服(1492年) 大事记 西班牙帝国与奥斯曼帝国的霸权 第二十章 勒班陀海战(1571年) 第二卷 第一章 西班牙无敌舰队的失败(1588年) 大事记 英国与西班牙的争霸 第二章 布莱登菲尔德战役(1631年)与吕岑战役(1632年) 大事记 基督教世界的瓦解 第三章 纳斯比战役(1645年) 大事记 英国的宪法战争 第四章 布伦海姆战役(1704年) 大事记 法国的崛起 第五章 波尔塔瓦战役(1709年) 大事记 莫斯科帝国的兴起 第六章 罗斯巴赫战役与鲁腾战役(1757年) 大事记 普鲁士的崛起与扩张 第七章 普拉西战役(1757年) 大事记 大英帝国在印度的扩张 第八章 亚伯拉罕平原战役(1759年) 大事记 英国和法国在北美的冲突 第九章 萨拉托加受降(1777年) 大事记 美洲殖民地的反叛 第十章 切萨皮克战役与约克敦围城战(1781年) 大事记 美洲殖民地反叛的发展(1778—1781年) 第十一章 炮击瓦尔米(1792年) 大事记 法国大革命的降临 第十二章 特拉法尔加海战(1805年) 大事记 法国与英国的海上争霸 第十三章 耶拿—奥尔斯塔特战役(1806年) 大事记 法国与英国的欧陆争霸(第一阶段) 第十四章 莱比锡战役(1813年) 大事记 法国与英国的欧陆争霸(第二阶段) 第十五章 滑铁卢战役(1815年) 大事记 1814年的军事行动 第三卷 第一章 七日战役,1862年 大事记 工业革命和美利坚帝国的崛起 第二章 围攻维克斯堡和查塔努加战役,1863年 大事记 美国内战的发展,1862—1863年 第三章 色当战役,1870年 大事记 普鲁士的扩张 第四章 马恩河会战和坦能堡会战,1914年 大事记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基础 第五章 萨里巴伊尔和苏弗拉湾战役,1915年 大事记 战术上的僵持和目标的改变 第六章 亚眠战役,1918年 大事记 战争的进展,1915—1918年 第七章 维托廖韦内托战役,1918年 大事记 意大利与奥地利之间的斗争 第八章 华沙战役,1920年 第九章 第二次色当战役和法国的沦陷,1940年 大事记 第三帝国的崛起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第十章 莫斯科战役 大事记 “巴巴罗萨”行动和租借法案 第十一章 中途岛战役,1942年 大事记 苏联问题和战争向太平洋的发展 第十二章 阿拉曼战役(1942年)和突尼斯战役(1943年) 大事记 北非战事 第十三章 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1943年 大事记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基础 第十四章 诺曼底战役,1944年 大事记 政治战场和第二战线 第十五章 莱特湾海战,1944年 大事记 太平洋战争的进展,1942—1944年 序言 无论战争是不是人类进 化必需的因素,从人类最 早的纪录直至今日,战争 都始终是最具支配性的活 动,这一点是无可争议的 。人类历史上从没有过完 全没有战争的时代,也几 乎不曾有一代以上的人未 曾亲眼见证大规模战乱—战 争的时起时落,就好像潮 汐一般规律。 在一种文明开始逐渐腐 化的时候,这一点就变得 更为明显了,而我们如今 的世界性工业文明便正在 发生这种情况。在一两代 人之前,战争尚不过是一 种政治手段,而如今战争 却成了政治本身。如今我 们生活在被战争支配了一 切人类活动的“战 国”(Wardom)状态中, 这种紧张局势要持续多久 ?这个问题是否有明确的 答案?这种情况是否会盲 目地自行走向结束?这些 问题均无人能给出答案。 但有一件事是确定无疑的 ,那就是我们对于战争的 历史研究得越多,便能越 了解战争。如今战争已经 成了世界的支配性因素, 那么在了解战争之前,我 们又如何能去调解人类的 行为呢?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不久,我便开始考虑这一 问题了。1923年,我成为 坎伯利参谋学院 (Camberley Staff College )的一位教官。我在那时 发现,那些本应对战争史 最感兴趣的人,除研究过 一两场战役的战史以外, 对于战史研究已经忽视到 了可悲的地步。其原因之 一在于,英语书籍中并没 有能够完整覆盖这一课题 的著作,因此我决定来填 补这一空白。为尽可能使 如此庞杂的著作更为简明 扼要,我采取了一种办法 :首先着重介绍西方民族 之间那些我所认为的决定 性会战,之后再将这些民 族所进行的战争和战役编 织在会战周围,最后推导 出这些会战对于历史的影 响。另外,为尽可能使战 争事件的叙述更为连贯, 我还决定在每个会战章节 的后面加上一个大事记, 来介绍会战前的事件,即 战争、战役、会战是如何 发端,又是如何受政治原 因影响的。总体而言,我 所构想的这部著作将如同 被海风吹起波浪的海面一 样:会战章节是波峰,而 大事记则是波峰之间的波 谷,二者互相联结形成一 部横跨3500年的战争史。 从1923年起,我便已经 开始搜集资料,并在1939 年至1940年期间出版了两 卷版的《决定性会战》一 书。我对这部书并不满意 。第二卷面世后不久,该 书的全部存货都被敌军炸 毁。我并不因此感到懊恼 ,因为这给了我将其重写 一遍的机会。从那时起, 我在这项工作上投入了10 年时间,将这部书从两卷 扩展到了三卷,重写了原 书29章中的28章,删除了 一章,并增加了23个新的 章节。另外,所有大事记 以及序章也都是新写的。 因此,这本书并不是原书 的修订版,而是一部全新 的著作。 在选择要叙述的会战时 ,我完全依靠自己的判断 。当然,我也知道书中还 可以再添加其他一些会战 ,但其中有不少会战都缺 乏记载,无法做深入研究 ,另有一些会战则因为资 料的语言问题,而不得不 忽略。如何选择资料来源 的问题还要更为复杂。只 要有可能,我就会使用事 件的参与者、目击者或同 时代历史学家的记载,并 将其与现代作家的公认名 著进行对照。但很多情况 下我都发现,那些早已被 现代作品取代的古代史学 著作,对于约米尼(Jomini )口中那些“激烈的戏剧”— 也就是战争的记载,往往 要更加全面,更好理解。 我想,其原因可能在于, 古时的历史学家们会将战 争看作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情,而今天的我们却将战 争视为残酷的祸事,只将 它们置于次一等的地位。 不过,最大的困难还是在 于如何寻找最近的那次战 争—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的可靠资料。这场战争结 束之后,出现了大批宣传 意味浓重且未经处理过的 资料,这些资料因为政治 原因而并不可信(尤其是 俄国资料),再加上缺少 可靠的信息,导致我们至 今仍无法重构战争中几次 大会战的清晰图像。 另外还有两件小事需要 提及。第一件有关于交战 部队的数量和损失。关于 这些数字,很少有可靠的 记载,也很少有记载不曾 因宣传需要而被刻意扭曲 。这一点无论是在今天还 是在3000年前都是一样的 。因此我无法保证本书中 这些数字的准确性。另一 件事则是,书中所有外国 和古代货币,在换算成英 镑时都以英镑在1913年时 的价值为准。 最后,我要感谢每一位 用忠告和批评对本书给予 帮助之人。在他们之中, 我要特别感谢布里斯托大 学(University of Bristol) 的历史学教授大卫·道格拉 斯(Professor David Douglas)、牛津埃克塞特 学院(Exeter College)的 巴尔斯顿先生(Mr.Balsdon )、索邦大学(Sorbonne )的中世纪史教授爱德华· 帕罗伊(Edouard Perroy) 、牛津文学学士史蒂芬森 (Stephenson)、牛津现 代史讲师特雷弗·戴维斯( Trevor Davies)以及我的 友人—出版商道格拉斯·杰 罗德(Douglas Jerrold)先 生,他多年来给了我无私 的帮助和大量宝贵的建议 。另外,我还要感谢花费 了大量时间准备初版打字 稿件的安东尼·里彭 (Anthony Rippon)先生。 以上所有人对于本书的贡 献,都大到无法形容。而 本书的文字和错 导语 《西方世界的决定性会战及其对历史的影响》是当代军事战略家、历史学家富勒将军于1954年首版的史诗级巨著,该书后来增订再版时,有了一个更为人熟知的名称——《西方世界军事史》。 全书以西方历史上的决定性会战为主线,详细描述了这些战争前因、过程,以及其所带来的影响,并以大事记的形式将这些会战期间的政治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变迁和经济问题等方面有机地整合在了一起。通过对战争史与战争形式发展的描述和思考,总结历史中的规律。可以说,这不仅仅是一本军事史,更是一本欧洲人类历史通鉴。 本书的历史记叙时间跨度极长,几乎包罗了西方自有文字记录以来,3500年的所有的经典战事。以定居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冲突为起点,涵盖上古时代、古典时代、中世纪、近代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泰晤士报》评:“对富勒这部书,专家们可能在自己精通的领域蹙眉不满,但几乎无人能够与富勒在如此广泛的研究领域较量。” 精彩页 帝国主义的崛起 本书中所讨论的战争,可以按照地理特征区分为三类:从最早的时代直到1571年勒班陀海战(The Battle of Lepanto)为止的战争,大多是在地中海沿岸和西南亚进行的;从那之后到滑铁卢会战(The Battle of Waterloo)为止的战争,大部分是在大西洋沿岸或附近地区进行的;从1815年起至今的战争,则因为工业、科技和机动能力的进步,逐步将自己的舞台扩展到了整个世界。 在第一部分的那些战争中,占据支配性地位的政治事件是罗马帝国的崛起,第二部分则是不列颠帝国的崛起,第三部分的情况目前还不明朗。目前看来,现有情况有可能也会直接走向与先前相同的道路,并从中诞生另一个帝国。而由于如今世界上只剩下美国和苏联两个军事强国,在今后的冲突中,无论二者是谁占据了主导地位,都将使下一个帝国成为世界性帝国。康德(Kant)在他的著作《永久和平》(Zum Ewigen Frieden)中曾说到,在他看来,从长远角度讲,战争会将人类各种族融合起来,而融合又会使冲突减少。实际上虽然大自然给予的动力并非如此,但最终的结果却与之相同。一个部落若想要保持独立,就只能挣扎作战,而部落间的战争最终又导致多个部落组成同一个社会或者民族。以此类推,一个民族,为了保持自我的封闭而战斗,却又通过民族间的战争而组成了国家。国家为维持独立,又因国家之间的战斗而演变为一个帝国。最终,无论在任何时代,虽然一个独立个体的目的总是会着眼于维持独立,但它还是会不可避免地因为受到外部吸引而逐渐扩张,直到整个世界都被囊括进其生物性和经济性的疆界为止。奥里尼雅克人(Aurignacian)出现之后,莫斯特人(Mousterian)便随之消失,此时的战争十分原始,而有组织的战争,也要等到文明诞生之后才会出现。文明的诞生主要来自于两个根源:一是发现了某种可以种植的草种,二是发现某种食草动物可供驯化。从这两个根源中也萌生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组织,即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前者首先在从尼罗河谷(Nile Valley)延伸至巴勒斯坦(Palestine)再到幼发拉底河(Euphrates)上游地区之间的“新月沃土”(Fertile Crescent)中出现,之后又沿着幼发拉底河出现在波斯湾(Persian Gulf)。根据部分学者的推测,游牧文明应该诞生于里海(Caspian)附近的欧亚大草原地区。 农耕文明出现的第一个现象,即为村庄的出现,人们开始用篱笆来保卫土地的耕种者和他们储存的食物。游牧文明出现的标志则是马匹的驯化以及轮子和车辆的发明。两种文明又衍生出了两种生活方式,一者定居在某处,另一者则四处游荡。在整个人类历史中,二者始终是互相对立的。 经过一段时间后,为保护自己不受游牧民族的攻击,村庄逐渐发展成了有围墙的城市,每个城市都形成了一个自给自足的世界。城墙压倒了车仗,防御也成了战争中较强的形式。不久之后,城市文明便将车仗民族(Wagon Folk)甩在了身后。城墙不仅保护了文明的发展,而且还迫使战争使用的武器从狩猎、耕种的工具中分离了出来。这样一来,武器又决定了人们所能采取的军事组织形式,其中最原始者便是由城市公民组成的方阵(Phalanx)。从公元前2900年的一块苏美尔(Sumerian)纪念碑残片上,我们便能看到一个六排纵深的方阵。方阵中每一位重步兵(Hoplite)都装备了弓箭和长枪,头戴着皮革头盔,使用一块方盾来掩护全身。 在两种文明中,导致战争的根本原因均来自生物和经济方面。游牧民的牲畜和家禽越多,就越要频繁地寻找新的草原去放牧。无论任何时候,一次干旱都可能成为游牧民族入侵的前兆。与此相差不多,城市的人口越多,就越需要更多的食物和更多用于耕种的土地。因此,在两种文明之中,战争大多都是为了牲畜或者人类的胃口而打的。因此,“生存空间”(Lebensraum)就成为维持生存至关重要的问题,至今仍然如此。1 柏拉图(Plato)在他的《理想国》(Republic)中,曾讨论过城邦面临的问题。 P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