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文学剧本为基础,兼及舞台表演、声腔曲调,收入杂剧、南戏、传奇、花部、,品种齐全,诸体皆备,收入的古典戏曲概括剧情,探讨源流,并对剧本的艺术结构、人物性格和语言风格作出深入浅出的分析。历十五年,经过海内外读者和专家的检验,证明此书无论在选目、体例、以及内容质量上都属上乘,对读者朋友们的阅读鉴赏都很有助益。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三百种古典名剧欣赏(精) |
分类 | |
作者 | 徐培均//范民声 |
出版社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以文学剧本为基础,兼及舞台表演、声腔曲调,收入杂剧、南戏、传奇、花部、,品种齐全,诸体皆备,收入的古典戏曲概括剧情,探讨源流,并对剧本的艺术结构、人物性格和语言风格作出深入浅出的分析。历十五年,经过海内外读者和专家的检验,证明此书无论在选目、体例、以及内容质量上都属上乘,对读者朋友们的阅读鉴赏都很有助益。 目录 原序/1 原前言/3 新序/11 凡例/15 篇目表/1 正文/1 附录/863 试读章节 望江亭 (杂剧) 关汉卿 剧情: 年轻美丽的寡妇谭记儿,自从丈夫去世以后,独自在家,心情苦闷,每天都到附近的清安观与住持白姑姑攀话。白姑姑从幼年间便舍俗出家,别无亲人,只有一个侄儿叫白士中,已数年不见,音信皆无。一天,自姑姑正牵挂着侄儿有没有得官,白土中恰巧来到。原来,他被朝廷派到潭州做官,在赴任途中路过清安观,特来看望姑姑。白姑姑见侄儿长得一表人才,又得了官职,心里十分高兴;当听说白士中妻子已经去世,便有意将他和谭记儿撮合成一对。这时,谭记儿又来到清安观,白姑姑忙将白士中推到壁衣后面,低声告诉他,听到她咳嗽,便出来与谭记儿相见。谭记儿见了白姑姑,诉说守寡三年的苦恼,表示有心跟白姑姑出家,以图清静。白姑姑说她过不惯清苦的生活,也耐不得晚间的孤独寂寞,劝她打消这个念头。谭记儿心中虽然犹豫,但嘴上还是说得很坚决。白姑姑就乘机劝她找一个中意的丈夫,以了却终身之事。谭记儿说:“这终身之事,我也曾想来,若有似俺男儿知重我的,便嫁他去也罢。”白姑姑见时机已到,连忙咳嗽几声。白士中马上走出来,对着谭记儿一揖。谭记儿吃了一惊,口口声声说要回去。白姑姑把门关上,说自己正待做个媒人,让二人成就一对夫妻。谭记儿又羞又恼,后来经白姑姑再三劝说,才表示只要白士中肯一心相待,不把自己轻慢,便随他去。白士中表白了诚意,谭记儿便答应下这门亲事。两人告别白姑姑,登上轻舟,同到潭州去了。 不料此事引起恶少杨衙内的嫉恨。这杨衙内,可称得上“花花太岁为第一,浪子丧门世无双”,多年来倚势挟权,欺压百姓,作恶多端。他早就垂涎谭记儿的美貌,一心要她做个小夫人。如今见白士中娶了谭记儿,他由妒生仇,便捏造罪名,向皇上诬告白士中贪花恋酒,不理公事。皇上不问青红皂白,立即下旨将白士中斩首。杨衙内乘机进言,由他亲自去潭州取白士中的首级复命,才万无一失。皇上准奏,赐他势剑、金牌。杨衙内得意洋洋,马上带了心腹张千、李稍,乘官船直往潭州。 白士中在潭州,为政清廉,夫妻恩爱,只是闻知杨衙内对自己怀恨,恐怕他来加害,每日悬悬在心,坐立不安。一天,他家老院公给他送来老夫人的一封信。他拆开一看,原来老夫人得知了杨衙内奉旨前来潭州的消息,要他预作准备。白士中看了,更加焦虑愁闷。谭记儿在衙门后堂居住,平时白士中坐罢早衙就回来与她攀话,今日很晚了还不见他回来,便转过影壁向衙门前厅偷窥,只见白士中手里拿着一张纸,低着头左看右看。她走上前去问道:“敢是你前夫人寄书来么?”白士中连忙否认,以有一桩摆不下的公事搪塞。谭记儿继续追问,白士中只好讲出实情。谭记儿说:“你怕他做甚么?”并表示要会会这个花花太岁,叫他“满船空载月明归”。白士中说断然去不得,谭记儿说不妨事,接着俯在他耳边悄悄说出自己的计谋。 八月十五晚上,一轮明月当空。杨衙内带着张千、李稍乘船来到潭州地界,把别的民船都赶开,将船停在岸边,到望江亭饮酒赏月。这时,谭记儿扮作卖鱼的,驾一叶小舟,来到望江亭边。她手提一尾活蹦乱跳的金色鲤鱼,舍舟上岸。李稍见到她,嘻皮笑脸地上前调戏。谭记儿自称张二嫂,叫他去和杨衙内说一声,让她过去切鲶,好得些钱钞。李稍引她来到杨衙内面前。杨衙内见到这个美丽的渔妇,浑身发酥,马上吩咐抬过果桌来,要和她饮三杯。谭记儿假意应付,陪他饮酒,并作出媚态。杨衙内让李稍当场作媒,许谭记儿做第二个夫人。谭记儿满口答应,杨衙内喜得手舞足蹈。谭记儿向他索取词赋,他写了一首轻薄的《西江月》,谭记儿也回奉一首《夜行船》。饮酒中,杨衙内说出此番到潭州是专为杀白士中而来,谭记儿乘他酒意已浓,便问:“相公,因甚么要杀白士中?”李稍、张千卖弄地拿出势剑、金牌、文书,谭记儿假装好奇,拿在手中,接着又连连劝酒,把他们三人灌醉,然后把两首词塞进杨衙内袖中,拿着势剑、金牌、文书乘船离去。 第二天,白士中端坐在衙门,等杨衙内到来。杨衙ia来到便大喝一声,令人拿下白士中。白土中问他凭什么拿人,杨衙内说他奉圣上之命,有文书在此。说着从袖子里掏出一张纸念道:“词寄《西江月》……”白士中夺过来一看,说:“这个是淫词。”杨衙内说:“这个不是,还别有哩!’’随声又取出一张纸念道:“词寄《夜行船》……”不想仍是一首淫词。这时忽见一个妇人上堂喊冤,告杨衙内对她调戏、欺骗。杨衙内心中发虚,便对白士中说,大家互相饶过了罢,又希望他把夫人请出来见上一面。白士中便命人请夫人出来。谭记儿更换了衣装,缓步上堂,与杨衙内相见,说:“衙内,恕生面,少拜识。”杨衙内暗暗吃惊,觉得这夫人好面熟。李稍提醒他道:“兀的不是张二嫂?”杨衙内吓得呆若木鸡。 巡抚湖南都御史李秉忠,因杨衙内妄奏不实,奉旨察访真情,将杨衙内问成杂犯,杖责八十,削职归田。谭记儿与白士中白头偕老。 源流: 本剧全名为《望江亭中秋切鲶》(或末增“旦”字),另有简名《切■旦》。有《杂剧选》本、《古杂剧》本、《元曲选》本、《古本戏曲丛刊》四集本、《关汉卿戏曲集》本、《关汉卿戏剧集》本、《全元戏曲》本。京剧《望江亭》、川剧(谭记儿)为较有影响的改编本。 赏析 本剧是关汉卿的一出优秀喜剧。与《救风尘》一样,它歌颂了女主人公的机智、勇敢和在邪恶势力面前毫不退缩的斗争精神。剧中塑造的谭记儿,就是一个作者赋予理想色彩的女性形象。不过,谭记儿与赵盼儿身份不同,遇到的对手和矛盾不同,性格特点和斗争方式也不相同。赵盼儿是风尘女子,性格的突出特点是泼辣。谭记儿以前是学士夫人,后来是官员的妻子,性格中带有更多的温柔、稳重的气质。她遇到白士中后,并没有一见钟情,而是在得到敬重自己的保证后才与他结合。她向往的婚姻如“贞松耐岁寒?,只愿对方“肯做一心人不转关”,“只怕他将咱轻慢”。婚后,她发现白士中拿着家信愁眉苦脸,马上引起警觉,以为他还有前妻,旧情难断,非要问个水落石出不可。这虽是一点小小的误会.,却刻划了她对自己的尊严、地位的关注。《救风尘》中的周舍,是个酒肉场中寻欢作乐的富商,他迫害的直接对象是宋引章,赵盼儿是见义勇为。《望江亭》中的杨衙内则是“权豪势宦”,不但身有官职,还手持皇上赐的势剑、金牌。他既要夺谭记儿丈夫的性命,又直接以霸占她为目的。谭记儿面对着更强大的对手和更严重的威胁。在这种情势下,白士中惶惶不安,无计可施;谭记儿却胸有成竹,临危不惧,她抓住杨衙内好色贪杯的弱点,主动出击,这就表现出超过须眉的胆识和非凡的机智。谭记儿的形象,是新颖独创的形象,与赵盼儿不同。 在组织喜剧冲突时,作者始终扣紧人物性格,用夸张、重复、对照等手法,使剧情更具有吸引力,使冲突的社会内涵更加丰富。杨衙内一出场,先渲染了他的赫赫权势,他既有皇上的支持、庇护,又厚颜无耻,蛮不讲理,这为冲突的结局作了铺垫。谭记儿与杨衙内的力量对比十分悬殊,不能也不可能进行正面较量,只能以机智、计谋取胜,这样,貌似强大的杨衙内反而被谭记儿玩于掌心之上,出尽丑态。以两首艳词调换皇上文书,使杨衙内一下子处于劣势,剧情在观众的笑声中实现了转折,而且转折得令人信服。 这出戏是“旦本”,按元杂剧惯例由谭记儿这个旦角一人主唱。但第三折结尾却破了格:在整套曲子的[收尾]之后,又加了一支[马鞍儿],由李稍、张干、杨衙内分唱及合唱。这支[马鞍儿]带小调性质,一般不入套,用在这里是为了表现杨衙内的狼狈不堪,使喜剧气氛更加浓烈。 (高义龙)P13-15 序言 《牡丹亭》的“游园惊梦”是我和梅兰芳先生长期合作的剧目,其中一句曲文“姹紫嫣红开遍”,不仅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满园春色,透露了杜丽娘蓦然觉醒的春情,而且也象征着中国古典戏曲的丰富多彩。五十多年前,我从暨南大学的讲师“下海”——由票友转为专业演员,主要是因为自小受了父亲俞粟庐老先生的熏陶和许多师友的影响,对传统戏曲怀有深厚的感情。中国古典戏曲确是一个百花园,确有一个“姹紫嫣红开遍”的景象,实在太美了!它以磁铁一般的魅力吸引着我,以致使我为之献出自己的青春、自己的一切智慧和才能。从艺以来,昆曲与京剧剧目,我已学习了一百余出,以一个人的精力来讲,不能算少;但同浩如烟海的传统剧目相比,还只是在百花园中采撷了几朵小花而已,而那无边无际的花的海洋,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采撷和观赏。就以昆曲界同行而言,现已整理改编上演的剧目,也只有十余个,可谓是“勺蠡水于大海”。其中浙江昆剧团的《十五贯》,当年曾轰动剧坛,赢得了“一个戏救活了一个剧种”的盛誉。可是在古典剧目中,像《十五贯》那样优秀的不知还有多少,惜乎没有把它们挖掘出来,甚至连系统介绍的书籍也没有,不能不令人感到遗憾。 如今我们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本书的作者从七百多种书籍、四千七百多种剧目中爬梳剔抉,精选了三百多个著名的剧本,进行概括和分析研究,编著了这部曲学工具书,好似百花园中的花神,把曲苑中最美好的鲜花奉献给读者;又好似一座座灯塔,为广大读者在戏曲的海洋中引路导航。作为第一个读者,我觉得此书无论在体例上还是在内容上,皆有其独到之处。当今鉴赏之风盛行,诗词之类,原文简短,辞典中可以照录不误。可是戏曲则不同:杂剧一般是四折,传奇则有十余出至四五十出,多洋洋万言或数十万言,不可能录其全文;若摘其片段——一折或数支曲文,又像是拾掇几瓣花片,难以显示整体之美。这就为编著者提出了一个十分棘手的难题。现在这部曲学工具书独辟蹊径,分四个部分介绍一个剧目。即以“剧情”部分而言,它把一个剧本的故事用极为简练的文字进行艺术概括,情节线索、故事关目、人物形象及其相互关系,昭然若揭。它实际上起了《曲海总目提要》的作用,而文字尤为鲜明生动,符合今人的审美需要。特别富于学术价值的是“赏析”部分。因为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它融诗、词、舞蹈和表演于一炉,构成了独特的视觉形象和优美的意境。然而其曲文尽管富于诗意,却不同于仅供案头欣赏的诗词;其宾白科介,更与舞台表演紧密结合。因此对古典戏曲的赏析,不仅需要具有深厚的理论修养,而且要求熟悉舞台,要求作者懂得什么地方有戏。否则写出来的赏析文章将流于一般。在这一方面,我觉得此书的赏析颇得个中妙谛,不少篇章已成为当行本色且又独具创见的短篇论文。 文章的当行本色并具有创见,同作者的艺术修养与理论修养有关。早在一九六一年,上海为了培养戏曲创作和研究人才,特地从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学院遴选了二十八名优秀的本科毕业生,在上海戏剧学院办了一个研究班,同时浙江与福建两省也各选派了一名学员参加学习。那是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国家尽管财政十分困难,但仍拨出十余万元巨款,聘请名师主讲。像词学家龙榆生教授、戏剧史家周贻白教授、戏剧理论家余上沅教授,以及上海许多著名编剧、导演、演员,都被请来讲学。他们一面听课,一面观摩,还时常组织讨论,撰写剧本与论文,因此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都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记得在那次简单而隆重的开学典礼上,我目睹这群莘莘学子,心里充满了希望,以为中国戏曲事业后继有人。经过近三十年坎坷曲折的道路和艰辛探索,研究班的同学在各自的岗位上已成长为骨干力量,有的已成为教授(研究员)、副教授(副研究员),有的已成为一、二级编剧,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的知名度。现在他们团结在一起,著书立说,将这一成果奉献给文化界、学术界和广大读者,应该是值得庆贺和提倡的。我祝愿他们在今后的创作和研究中取得更大的成就!是为序。 俞振飞 1989年4月于上海寓庐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