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林奇是国际上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基金经理之一,被之称为“历史上最传奇的基金经理人”,又是“全球最佳选股者”。1977年掌管富达麦哲伦基金,13年资产从1800万美元增加到140亿美元,每年增长率达到29%。他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誉称为“第一理财家”。《幸福》杂志则称誉是股市中一位超级投资巨星。与巴菲特、索罗斯齐名,被誉为“股票之圣”、“股票天使”。彼得·林奇是个投资奇才,作为一个著名的基金管理人,他的思维更现代、投资技巧更新颖复杂,但,在骨子里他依然是与格雷厄姆、巴菲特一脉相承的基本面分析派。赵信著的《彼得·林奇操盘术/投资大师操盘术系列》中彼得·林奇的这些方法策略非常实用,特别对个人投资者很有借鉴意义。
赵信著的《彼得·林奇操盘术/投资大师操盘术系列》讲述了:彼得·林奇是国际上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基金经理之一,被称为“历史上最传奇的基金经理人”,又是“全球最佳选股者”。1977年掌管富达麦哲伦基金,13年资产从。1800万美元增加到140亿美元,每年增长率达到290/0。他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誉为“第一理财家”。《幸福》杂志则称誉是股市中一位超级投资巨星。彼得·林奇与沃伦·巴菲特、乔治·索罗斯齐名,被誉为“股票之圣”、“股票天使”。彼得·林奇成功的关键是:发现具有持续盈利、不断成长、兼具价值的快速增长型公司(即规模小、年增长率为200/0~250/0、有活力、公司比较新)。彼得·林奇操作风格:中长线投资。彼得·林奇操盘哲学:(1)购买股票的最佳时段是在股市崩溃或股价出现暴跌的时候。(2)价值投资的精髓在于,质优价低的个股内在价值在足够长的时间里总会体现在股价上,运用这种特性,使本金稳定地复利增长。(3)在股市赔钱的原因之一,就是一开始便研究经济情况,这些观点直接把投资者引入死角。(4)投资具有潜力且没有被市场留意的公司,长线持有,利用复式滚存稳步增长。
彼得·林奇发现,在1987年10月美国华尔街股市暴跌1000点之前,无任何一个投资专家或者经济学家预测到这次股市暴跌,也无人事前发出警告。有不少的人声称自己早已事先预测到这次大跌,然而若这些人真的预测到的话,他们早就会提前将他们的股票全部抛出了,那么因这些人大规模抛售,市场可能早已在几周甚至几个月之前就暴跌1000点了。
证券分析之父格雷厄姆曾讲过:“假如说我在华尔街60多年的经验当中发现过什么的话,那则是无人能成功地预测股市变化。”巴菲特也讲道:“我从来没有见过能预测市场走势的人。”可彼得·林奇也很遗憾地感叹:“不要妄想预测一年或者两年后的股市走势,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或许投资者会悲伤地问:“既然股市根本无法预测,万一再产生暴跌,我们应当怎么办呢?”彼得·林奇的回答是,根本没有必要担心此问题:“很明显,投资者并不需要具备预测市场的能力照样能在股市上赚钱,假如不是这样的话,那么我就应当一分钱也赚不到。在几次非常严重的股市大跌期间,我只好坐在股票行情机前面呆呆地看着我的股票也跟随大跌。”
连彼得·林奇也不能预测股市,然而他却获得年均29%的投资报酬率,13年增值29倍,从而成为美国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基金经理。
由此可见,投资者并不需要具备预测市场的能力同样能够在股市上赚钱。
作为基金经理的彼得·林奇每年都要跟上千家上市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交谈,而且还会看到报纸上引用的各种各样的黄金投机者、利率投资者、联邦储备银行观察员和财政评论员的评论。然而他还没有找到任何一个可靠的信息来源可以告诉自己股市到底能上升多少,或者仅仅能告诉自己股市是上涨还是下跌。股市所有重大的上涨与下跌总是完全出乎他的意料,让他很吃惊。有许许多多的专家在研究超买指数、超卖指数、头肩形态、看涨看跌比、联邦储备银行的货币供给政策以及国外投资的情况,然而他们却并不能连续而准确地进行市场预测,彼得·林奇认为,他们的预测能力比古代那些通过挤压鸟的砂囊来为罗马君王预测何时匈奴人会突袭的占卜者好不到哪儿去。
在美国大概有几万名经济学家,他们当中许多人被高薪聘请从事预测经济衰退和利率走势的专职工作,但是若他们能够连续两次预测成功的话,他们可能早已成为百万富翁了。
他们因成功预测经济衰退和利率走势成为百万富翁以后,极可能辞去工作,到著名度假胜地巴哈马的比密尼岛,一边喝着朗姆酒,一边钓着金枪鱼。然而实际情况是,他们当中的很多还是在为了得到一笔丰厚的薪水而拼命工作。
既然投资者很难预测股市,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预测股市。正像巴菲特所言:“对于将来一年后的股市走势、利率以及经济动态,我们不作出任何预测。我们以前不会、目前不会,将来也不会预测。”在巴菲特看来,投资者经历的就是两种情况:上涨或下挫。关键是你应该要利用市场,而不是被市场所利用,千万不要让市场误导你采取错误的行动。
马克泰尔曾经是“要想赚大钱,应该先预测市场的下一步情况”,他是信念的虔诚实践者,然而他最后发现,在他认识的几十位市场“权威”中,在市场预测上比自己高明的一个也没有。而他所认识的基金经理中也没有一个擅长市场预测,并且他们几乎不能稳定地为他们的投资者盈利。除非他们运用预测别有用心要利用你的趋势。
经济大师萨缪尔森说得好,股票是一种艺术,并非科学。
股市的运行有的时候好像有些科学性,比如波浪理论、缺口理论、K线含义以及黄金分割率等,它们运行大多数都符合这些经典的理论。
P8-9
彼得·林奇是美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投资专家之一。他对共同基金的贡献,就像迈克尔·乔丹之于篮球,伊莎多拉·邓肯之于现代舞蹈。他于1977~1990年在麦哲伦公司担任总经理,在短短的13年中,使该公司的资产从2000万美元剧增到140亿美元,年平均复利报酬率高达29%,并使该基金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基金之一。他把基金管理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将选股变成了一门艺术。
当前那些著名的投资者中,彼得·林奇的名声几乎无人能敌。这不仅在于他的投资方式成功通过了实践的检验,而且他坚定地认为,个人投资者在运用他的投资方法时,较华尔街和大户投资者更具独特优势,因为个人投资者不受政府政策及短期行为的影响,其方法运用更加灵活。
林奇在富达基金管理公司总结出了自己的投资原则,并且在管理富达的麦哲伦基金中逐渐享誉盛名。自他1977开始管理这只基金到1990年退休,该基金一直位居排名最高的股票型基金行列。
林奇出生于1944年,1968年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取得MBA学位;1969年进入富达管理研究公司成为研究员,1977年成为麦哲伦基金的基金经理人。
在1977~1990年林奇担任麦哲伦基金经理人职务的13年间,该基金的管理资产由2000万美元成长至140亿美元,基金投资人超过100万人,成为富达的旗舰基金,并且是当时全球资产管理金额最大的基金,其投资绩效也名列第一。13年间的年平均复利报酬率达29%,总收益率高达27倍,创下了有史以来基金最高业绩的神话。也就是说1977年投资人若投资1万美元在麦哲伦基金,到1990年可得到28万美元!
其实,林奇正式管理麦哲伦基金最初的4年里,由于市场萧条且业绩欠佳,麦哲伦基金被迫封闭不再接受新的客户。在封闭的4年中,麦哲伦基金仍被客户继续赎回,最高达到总规模的l/3。人们会发现,林奇在接管麦哲伦基金开始4年里换手率非常之高,第一年为343%,随后3年也均高于300%,这也是因为其规模不断缩小,基金经理不得不卖掉现有股票以换取现金头寸来支付赎回或购买新的股票。虽然基础薄弱,但林奇在这4年中使合并后的麦哲伦基金实现了100%的净值增长。
1981年中期,麦哲伦基金合并了富达旗下的另一只经营不善的小型基金——Salem基金,并再度向新客户开放。虽然申购费率一度从2%提高至3%,但还是有大量投资者涌人麦哲伦基金。
1983年,麦哲伦基金的规模突破了10亿美元。1985年,麦哲伦基金规模相当于当年哥斯达黎加的国民生产总值。1990年,林奇正式卸任麦哲伦基金基金经理职位,在他管理该基金的13年(1977~1990年)中,年均复利收益率达29%,基金净值累计升值2700%。 彼得·林奇也由此成为美国纽约华尔街家喻户晓的人物。由于其骄人的业绩,被美国《时代》杂志称为“第一理财家”,更有人赞誉其为“全球最佳选股者”。
1989年的一天,麦哲伦基金管理人彼得·林奇接到一个电话:“我是奥马哈的沃伦·巴菲特,我非常喜欢你的书。”究竟是什么书能让“股神”巴菲特喜欢到非得要给作者打电话致意呢?关键是,这位林奇也是一个百年难遇的股币奇才。
有人这样生动地形容世界三大著名的投资大师:巴菲特太完美,索罗斯太狡黠,林奇则和蔼可亲。的确,并不像华尔街许多投资家的身上被罩上了层层神秘光环那样,林奇会不厌其烦地回答任何一个投资者提出的每一个问题。特别是从麦哲伦基金主管位置退休后,林奇将大量时间花在了投资经验的总结与集纳之上。
目前,林奇出版了《在华尔街力争上游》、《战胜华尔街》、《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学以致富》等系列个人著作。其中《战胜华尔街》一书被誉为“全美第一号畅销书”,《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被《纽约时报》评为最佳畅销书。而在这些书里,他们就像同一个久违的朋友聊天一样娓娓道来,林奇将自己投资成功的密码毫无保留地奉送给他人。
尽管林奇自己经营了1400多种股票,但他告诫投资者拥有股票就像养孩子一样——不要养得太多而管不过来。业余选股者大约有时间跟踪8~12家公司,在有条件买卖股票时,同一时间的投资组合不要超过5家公司。
同时,林奇特别提醒投资者,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公司而不是股票上。每买进一种股票,投资者都应当对这个行业以及该公司在其中的地位有所了解,对它在经济萧条时的应对、影响收益的因素都要有所把握。在此基础上,再将自己的交易限制在目标企业的股票上面。
避开热门行业里的热门股票是林奇对投资者反复发出的忠告,相反,那些被冷落、不再增长的行业里的好公司则是林奇提醒投资者应当重点关注的板块。
如何选择恰当的时机买进和卖出股票,林奇同样公布了自己的主张。他认为投资的关键在于抓住转折点,不能仅仅因为某种股票价格下降就购买。投资的唯一依据是根据公司的真正价值而不是根据最近的股市行情作出判断。在林奇看来,在一家公司财务状况好转前的一瞬间进行投资,等到转折真正开始,再增加投资,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林奇提示投资者,在评价股票的价值时应对资产评估和公司盈利能力评估两方面给予足够的关注。资产评估在一个公司资产重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盈利能力评估主要度量企业未来获取收益的能力。期望收益越高,公司价值就越大,盈利能力的增强,即意味着公司股票价格具备在未来上扬的可能性。
尽管林奇在自己的股票交易过程中创造了罕见的高换手率,但他仍提醒投资者如果投资的股票业绩优良,大可以持五年十年不变。他说:“我投资组合最好的公司往往是购股三五年才利润大增而不在三五个星期之后。”
彼得·林奇是个投资奇才,作为一个著名的基金管理人,他的思维更现代、投资技巧更新颖复杂,但在骨子里他依然是与格雷厄姆、巴菲特一脉相承的基本面分析派。
彼得·林奇是新一派的以价值为中心的投资大师,他继承了价值论的最精髓部分,但又不拘泥于此,他充分享受成长股带来的巨大收益,但又不沉醉于股价之中。他的许多投资思路和策略显然可以供我们借鉴。林奇投资思路开阔,在选股时不受行业的限制,也不在乎市场的循环周期,只要该股票确实具有投资价值(这种投资价值必须是调查研究的结果),就会果断地进行投资。
彼得·林奇的另一个伟大之处在于,在其卸任麦哲伦基金经理职位之后,毫无保留地将其成功投资理念和方略通过著书立说和演讲向普通投资者广为传播,告诉人们投资并不像想象得那么复杂,任何一个普通投资者通过留心观察生活再做一些认真的调研都可以战胜华尔街上的所谓专家。在某种程度上,他的意义不在于从方法上授之以渔,而是给予个人投资者以信心和信念。 。 彼得·林奇强调个人投资者的优势,告诫个人投资者千万不要相信任何投资专家的投资建议;重视股票的载体——企业,以及对其深入调研,认为日常生活的环境是发现“10倍股”的最佳场所;对企业的股票进行分类:缓慢增长型、稳定增长型、快速增长型、周期型、困境反转型以及资产富裕型,并分析了各自的特点,提出相应的投资策略;非常看重公司的报表,提出了报表中最应重视的指标:市盈率、市盈率增长比率、产权比率、每股收益增长率、净现金、存货及现金流量;总结出自己喜欢的股票类型;坚持长期投资,科学构建投资组合;告诫投资者“四个不要”,哪些公司的股票应该远离,哪些错误认识应该改变,哪些品质应该具有。
彼得·林奇的这些方法策略非常实用,特别对个人投资者很有借鉴意义。
本书编者、《彼得·林奇操盘术》的实战应用者擅长资金管控、筛选翻倍股票、道氏波浪技术、位置价格技术,以中长线翻倍股票项目为主。作者QQ:963613995,手机:15201402522。
如果说沃伦·巴菲特是神坛中的偶像,那么彼得·林奇就是平民中的英雄,更加容易被普通投资大众所接受。
在人们的眼中,他就是财富的化身,他说的话是所有股民的宝典,他手上的基金是有史以来最赚钱的,如果你在1977~投资100美元该基金,在1990年取出,13年时间已变为2739美元。增值26.39倍。
沃伦‘巴菲特和彼得·林奇是现代社会最伟大的两位投资家。连同乔治.索罗斯一起,我想用“天才”这个词形容他们。但是,“如果让我选择谁是最完美无缺的,整体来看,我只会选彼得.林奇。他的人品可称第一,他就像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在华尔街是个‘神’级人物。还有一点让我钦佩的是,他知道什么时候退出,回归家庭”。
——投资大师罗伊·纽伯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