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福建戏剧丛书之一,福建戏剧丛书是一套大型摄影散文珍藏版丛书,《海峡悲歌》一书采用散文与摄影相结合的形式,生动介绍了歌仔戏的剧种特点和经典剧目以及著名歌仔艺术家的成长道路,是一本集中展示泉州歌仔戏的发展变化和艺术成就的精品书籍。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海峡悲歌--风雨沧桑歌仔戏(大型摄影散文珍藏版)/福建戏剧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作者 | 陈耕 |
出版社 | 海峡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系福建戏剧丛书之一,福建戏剧丛书是一套大型摄影散文珍藏版丛书,《海峡悲歌》一书采用散文与摄影相结合的形式,生动介绍了歌仔戏的剧种特点和经典剧目以及著名歌仔艺术家的成长道路,是一本集中展示泉州歌仔戏的发展变化和艺术成就的精品书籍。 内容推荐 一百年来,歌仔戏在海峡往返,历尽苦难坎坷。终于成为所有闽南人喜闻乐见的剧种,成为维系分居于两岸和海外的闽南人一条重要的情感纽带。 一部歌仔戏的历史,可以说是两岸文化传承和交流的历史。让我们借一双穿越时空的慧眼,驭风而上,俯瞰海峡,看千年来去匆匆的人与事,听百年歌仔在历史深处的绝响。 目录 序 孕 育 原乡故土母文化 龙江传歌 唐山过台湾 本地歌仔 戏曲热土 诞 生 在苦难中出世 七字调与歌仔助 初生牛犊 走向成熟 归 乡 “仁义社”与王银河 霓生社 繁 盛 哭调、苦旦、苦情戏 泪水与抨击 灾 难 皇民剧与蝌蚪戏 邵江海与杂碎调 花开两枝(上) 拱乐社和都马班 衰落与转型 传统歌仔的新生 花开两枝(下) 戏改与繁荣 文革与样板戏 重建与变革 再携手 隔海听音与行歌互答 穿越海峡携手同行 拍摄后记 试读章节 歌仔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以抒情为主的民歌、小调、杂歌、儿歌;一是有人物情节的故事传说歌。 故事传说歌又可分为三种,一是民间熟知的长篇故事,如:《陈三歌》《英台歌》《雪梅歌》《孟姜女》《郑元和》《乌白蛇》等。一是中小型的段子,如:《杂货记》《火烧楼》《加令记》《海底反》《过番歌》《唐山过台湾》等。还有一类是劝善歌,如:《曾二娘歌》《鸦片歌》《廿四孝》《烟花叹》《骗子歌》等。这几种歌仔都有书坊刊集的唱本。歌仔唱本又叫歌仔册,是有词无谱的通俗方言歌本,在闽南、台湾民间极为流行。早期的歌仔册大多是厦门书坊刊印。自清道光以来,厦门有文德堂、会文堂、瑞记、博文斋等几家书坊。可以见到的最早的歌仔册是道光年间会文堂刻记的《绣像荔枝记陈三歌》《图像英台歌》等。 歌仔册虽有词无谱,亦无标明曲牌,但哪段唱词用何曲牌,民间大多有惯例。更由于未标明曲牌,演唱者可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随兴更换曲牌或改变唱词,使歌仔更加灵活多变,丰富多彩,通俗易学。 由于有歌仔册助力,这类歌仔的流传特别广,而且较为统一。从文学的角度看,这类歌仔册于歌仔戏的形成有较为重大的影响。 另一类抒情性的歌仔,较少有歌仔册,在流传上就比较不统一。像《十二生肖歌》,不但闽南同台湾的不一样,就是台湾的台南和嘉义也不一样。还有像流传一时的台湾歌曲《天黑黑》,它的唱词同闽南厦门、漳州所传唱的就有许多不同。但是由于这类歌仔量非常大,而且是每日每时还在不断地创新创造之中,可以说是难以计数,其内容从儿歌到情歌、劳动歌等无所不包,较之前一类歌仔更普及。如果说演唱故事传说往往需要经过一定的学习,那么这类抒情歌仔则是男女老幼人人随口可唱,脱口而出。 由于这种普及性,使得这类歌仔在音乐上有更多的创造性和包容性。这是因为遍及每一角落,很容易接受各地原有的或外来的新的音乐因素。而它的不规范,又使它易于将其他音乐因素吸收并揉合创造出新的旋律乐句。从歌仔到歌仔戏的发展历程看,这类歌仔对于歌仔戏音乐,尤其是七字调的形成,有至为重大的影响。P020-021 序言 波涛万顷的台湾海峡最狭窄处虽然只有130公里,但它曾经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天堑,隔绝了两岸中国人数十年之久。即便今日有了绕道香港、澳门,甚至菲律宾的曲线通行和金门厦门的“小三通”,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穿越海峡依然困难重重。 古地质学家说,在最近的300万年至一万年前的更新世,地球曾发生过四次海进海退,即四次冰河期。每次冰河期都引起海平面下降100米左右。而台湾海峡一般的水深仅数十米。这样在几次冰河期,海峡就消失了,台湾与大陆的福建连成一片。于是,许许多多的剑齿象、犀牛、古鹿就成群结队、大摇大摆地踱过海峡。而追踪这些猎物的先人们,也就理直气壮地追过了海峡。既不需要什么人批准,也不需要什么入台证,比我们今天自由自在多了。 不过,有一种东西却可以越过一切障碍。汹涌澎湃的波涛和人为的设障,都无法阻挡它穿越海峡一一那就是生活在海峡两岸的闽南人的歌。 记得是20世纪60年代末,正是阶级斗争最紧张、两岸对峙最严酷的时候,我们一群逍遥派每日坐在鼓浪屿港仔后或大德记的沙滩上,听涛神聊,从某地正在发生的武斗到多年前的“8·23”炮战,海阔天空。突然一阵海风拂面,随风送入耳的竟是一曲金门“敌台”播放的音乐,闽南语歌曲《思想起》。惊愕与好奇中刹时雅静,海天也为之屏息,潮声风声皆失,只有孩提时就熟悉的旋律顺风顺潮而来:“思想起,第一界(最)大就是天甲(和)地,第二界大就是老母甲亲老爸。啊喂,若不信恁(你们) 大家都想详细,骨头就是老爸给咱,这些肉都是老母的啊一喂!” 字字清晰,声声入耳,又正当年轻记忆力好,听一遍就可随口哼唱。什么《望春风》《补破网》大约都是在那个时候就听熟悉了。后来下乡到农村,听到某位新农民居然走在田埂上开喉大唱“骨头就是老爸给咱”,便同时有几人指责:“他妈的,你偷听敌台,唱台湾歌!”老兄也不畏惧,反口对骂,“他妈的,你不偷听怎么知道这是台湾歌?”于是相视抚掌大笑。 所幸插队的地方,农民阶级斗争的觉悟并不高,只要知青们不互相揭发检举,也没人来管你唱什么。何况“福佬不得客”,闽南话、客家话彼此不通,鬼知道你唱什么。 到了20世纪70年代, “四人帮”还没垮的时候,邓丽君的歌就已经在闽南唱开了。甚至石狮卖走私录音机的自由市场就有邓丽君的录音盒带卖。 到20世纪80年代初,不但《天黑黑》《酒干倘卖无》已唱遍大陆,闽南一带有电视机的,差不多都要搞个鱼骨天线,收看杨丽花的歌仔戏电视连续剧。而在同一时期,厦门电视台拍摄的厦门歌仔戏《杀猪状元》《杂货记》《恶婆婆》等则可在台北的街头小摊半公开地买到。这个时候,蒋经国还没有开放老兵返乡和报禁党禁。可见闽南歌谣(在闽台一带称作歌仔)真是如风如潮,来去两岸,在飞机军舰、大炮碉堡中自在穿行。国共对峙,海峡天堑其奈我何! 到了2001年9月由海峡两岸共同举办的“百年歌仔”活动,先在台北、宜兰,后至漳州、厦门,历时半个月,有演出、有研讨、有交流。两岸歌仔戏演员同台演出,暗中较劲,各自使出浑身解数,精彩纷呈。两岸专家学者共同回顾歌仔戏百年的历程,形成共识:歌仔戏是两岸共同的创造;歌仔戏的未来,还要两岸共同携手开创。 时至今日,两岸“三通”仍未开禁,而歌仔戏往来穿行,台湾当局或有异议,也只能如梗在喉,说不出也。 说到此,不能不令人感慨文化的力量。 回首历史,自1895年6月2日,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登上日本战舰“横滨丸”,与日本侵略者办理台澎交割手续迄今,除了20世纪40年代末的三四年间,台湾与大陆隔绝已经百年。半个世纪异族的统治,再加上数十年剑拔弩张的对峙,即便是亲兄弟也难免产生疏离和陌生。社会制度的差异、经济发展的疾徐、不同意识形态产生的歧见、政治宣传产生的误解、分离主义势力的挑拨,两岸在许多问题上确实有分歧,有的尚难沟通、互不理解。 但是,两岸依然说一样的话,写一样的字,唱一样的歌,演一样的戏。文化以经济政治为背景,又不拘于经济政治的约束,它能穿越不同政治体制的垒障、经济水平的差异和地理上的阻隔,在同文同种同一文化命运的炎黄子孙中引起共鸣。穿行于海峡两岸的闽南歌仔、歌仔戏便是这一历史的见证。 100年来,歌仔戏在海峡往返,历尽苦难坎坷,终于成为所有闽南人喜闻乐见的剧种,成为维系分居于两岸和海外的闽南人一条重要的情感纽带。 一部歌仔戏的历史,可以说是两岸文化传承和交流的历史。让我们借一副穿越时空的慧眼,驭风而上,俯瞰海峡,看千年来去匆匆的人与事,听百年歌仔在历史深处的绝响。 后记 漳州是一个有历史的老城,在中山公园的南面,一横一竖两条老街台湾路和香港街保留了这个城市的历史记忆。记得20世纪70年代左右曾经到过台湾街,那时年轻的眼光看不懂历史的魅力,因而没有留下丝毫的印象。 为了探寻歌仔戏和这个剧种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在九龙江边的落日里穿街过巷,看夏日的余辉在老街人家门楣上洒下的斑驳,看矫健的泳者顺老桥的铁梁在江面上下,看学歌的稚童操弄着南琶和响板初展清声。不期然还一头碰上了街道的老人们搬演的歌仔阵。 清晨的中山公园里好几拨业余歌仔表演,一架木桌,一只吊在空中的话筒,还有几个操琴弄弦的老人,都在高大粗壮的木棉树下围坐,有人上来清清嗓子,拉开架势就唱,唱完下去另一个接着上来再唱,唱者悠悠然,听者陶陶然。 有人告诉我们明天还有演出,明天再来。第二天来的时候高大的木棉树下的阵势果然宏大了许多,平地上有一方彩绘的幕布高挂,幕布前面有桌有椅,桌上排着整齐的矿泉水。幕布后面有戏笼(箱)开着,摆挂着鲜艳的戏服和头饰,皱纹上涂抹着脂粉的老人们颤颤巍巍地穿梭往来,真是有戏要开场了。 这边正演的热闹,那边又一队大鼓大锣彩伞招摇地来了,锣鼓之声压得这边戏腔有些乱了阵脚,最夺人的是车鼓阵前那一对老公婆,一胖一瘦两个老女人却演出了一种滑稽诙谐的阵头来。 最后,两拨人马合为了一队,沿台湾街香港路踩街去了,这阵头所到之处,车马停,街巷堵,看准一家店铺便在门前舞起来,老板笑嘻嘻地赶紧包了一个红包送到领队的手里,大家恭喜发财互道一通便又逶迤地前去了。 好看好玩,眼前的景象飒地变为了黑白图景,历史恍然。 文字作者陈耕老师在他的笔下描绘了这样的景象,却让我们遇见,幸甚! 每每在政府部门组织的大型活动里我们看见也拍下来这样的传统文化形态,但是总感觉文化被“包装”以后的难堪。 更欣慰的是在民间,传统文化还多多少少被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来,因为歌仔戏,我们看见了,我们拍至4了。 感谢陈耕老师,他是台湾文化的研究专家,却为我们写这样“通俗业余”的书,如果不是为了推广福建传统戏剧,我们不敢动他的“大驾”。 还要感谢漳州市文化局、漳州市芗剧团和李易文团长、吴兹明艺术总监以及各位演职员。感谢厦门歌仔戏剧团黄天福团长以及诸位演职员。感谢漳州市金艺芗剧团。感谢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所曾学文先生,感谢他们给我们的支持和为我们的拍摄提供帮助以及提供珍贵的资料和照片。特别要感谢漳州市芗剧团的工作人员张伟雄,陪我们拍摄,帮助我们组织,带我们寻找邵江海的故里以及后人。 最后要感谢的是台湾的歌仔戏研究学者蔡欣欣教授,赠书《歌仔戏老照片》予我们,并帮助联系提供书中的台湾歌仔戏老照片。感谢之余不免有些遗憾,是因为歌仔戏的历史是一部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史,因为来往的不便,我们没有机会到台湾,去拍摄那些台湾歌仔戏的人、事、物、景,使得这本书有了缺憾。 本书中的大量台湾歌仔戏老照片由台湾“国立传统艺术中心”提供,一并致谢! (尚有部份图片无法联系到作者,请作者与本社联系,这里一并致谢!) 崔建楠2005年7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