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洵美,鲁迅笔下的“富家翁女婿”,与著名诗人徐志摩并称为“诗坛双璧”,20世纪享誉海上尽人皆知的“文坛孟尝君”,死后却备受非议和冷落,多年来,他的名字和作品很少被人提起。如今,其女邵绡红潜心写就这部全面、翔实的传记,再现邵洵美风流倜傥的少年、踌躇满志的中年、寂寞凄凉的晚年。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的爸爸邵洵美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邵绡红 |
出版社 | 上海书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邵洵美,鲁迅笔下的“富家翁女婿”,与著名诗人徐志摩并称为“诗坛双璧”,20世纪享誉海上尽人皆知的“文坛孟尝君”,死后却备受非议和冷落,多年来,他的名字和作品很少被人提起。如今,其女邵绡红潜心写就这部全面、翔实的传记,再现邵洵美风流倜傥的少年、踌躇满志的中年、寂寞凄凉的晚年。 目录 序…………………………………………………………陈子善1 自序………………………………………………………邵绡红6 第一章 诗的召唤………………………………………………1 达官之后……………………………………………………1 拿笔杆子的命………………………………………………9 美的追求……………………………………………………18 岂是官材……………………………………………………35 小试牛刀……………………………………………………50 茶壶与茶杯…………………………………………………62 天上掉下一颗星……………………………………………74 生不逢时的我………………………………………………85 第二章 时代的兴隆……………………………………………100 九种刊物……………………………………………………100 《人言》不说鬼话…………………………………………112 “闲话”不等闲……………………………………………122 我比黄山高七尺……………………………………………127 一个人的谈话………………………………………………135 幽默的真谛…………………………………………………146 编辑的苦乐…………………………………………………153 天高任鸟飞…………………………………………………159 第三章 孤岛生涯………………………………………………169 勇作代言人…………………………………………………169 游击歌………………………………………………………180 引火烧身……………………………………………………191 孔夫子论诗…………………………………………………203 寄情方寸问…………………………………………………208 第四章 我笑着为要免得哭……………………………………217 内地行………………………………………………………217 赴美寻故人…………………………………………………230 佩玉展才华…………………………………………………237 老虎头上拍苍蝇……………………………………………249 名屋妙文……………………………………………………252 伍子胥的八字………………………………………………257 逃亦有道……………………………………………………261 别了,《时代》!………………………………………… 268 第五章 地狱日夜不关门………………………………………284 重拾笔杆……………………………………………………284 晴天霹雳……………………………………………………300 拜托贾植芳…………………………………………………312 只有一支笔…………………………………………………323 疾风暴雨中…………………………………………………329 路到了尽头…………………………………………………337 忆邵洵美……………………………………………………355 文王之后……………………………………………………369 尾声 众说邵洵美………………………………………………383 附录:邵洵美的文学道路和出版事业…………………………394 试读章节 第一章 诗的召唤 达官之后 他们是谁?我惊异地望着那幅画像。那画像大得几乎盖满了一面墙,画里是五个穿着戏装的人,面无表情地盯着我看,看得我浑身不自在。那是我第一次在家里见到祖宗的“神像”,那时我六岁。我是个开智晚的孩子,六岁之前的事都迷迷糊糊记不清。随着一年年长大,我才逐渐弄明白自己的身世。那幅“神像”里画有我爸爸的伯父和伯母,他们实是我爸爸的嗣父和嗣母;而当中坐着的那位官老爷,我该称呼他“大爷爷”。他身着带马蹄袖的五彩团花大袍,胸前挂着一串朝珠,帽顶上有颗大宝石。坐在他两旁的夫人穿戴一样,凤冠霞帔,珠光宝气,是大爷爷的正室李夫人和继室史夫人,我该称呼她们“大奶婆”。他们三人之所以这般打扮,是因为那种穿着是他们生活的那个时代即清代的盛装。我大爷爷着的是品官朝服。实际上,这并非他生前的官衔,只是按中国的老传统,作了古人,便可以着朝服,那叫作“荫封”。不过订有规矩,只允许穿着比他父亲的官衔低一级的朝服。大爷爷一身官服,一脸严肃,透出一股威严。每年的大年夜祭祖之后,直到正月十五,我们天天得跟随爸妈到“神像”前叩头请安。我挨在玉姊身后,望着“神像”里的大爷爷,总是难以克制地盯着他的眼睛,愣愣地捉摸他眼睛里射出的那股子“能”。那一股“能”像是穿透我的心;能预知我的未来。供台上萝卜粗的那对红蜡烛闪耀着刺眼的亮光,在一闪一闪的烛光下我看到大爷爷炯炯的目光里似乎有一丝微笑,微笑中似是在赞许我,又似是有什么事托付我。忽然,烛光一闪,我看到,他的目光转为冷峻,冷峻中暗藏着一丝警示,似是在告诫我,告诫我要小心,前面的路途荆棘丛生。我不寒而栗……烛光又一闪,他的眼神又回复到似是在看我,又似不在看我的样子。啊!大爷爷,你目光里的玄机我无法捉摸!跪在他面前,我总觉得不自在,我惘然、惶恐。他眼睛里那股致使我心头压抑的“能”,令我每每面对“神像”就像是面对大雄宝殿里的如来、圣坛上的十字架,禁不住虔诚地祈求,祈求他老人家在天之灵保佑我,保佑全家平平安安。 自小我就知道,爸爸是个留过洋的人。平日里谈笑风生,不修边幅,但是,每到过年的这半个月里,他却会破例地“国粹”起来,穿起隐花蓝缎长袍,黑色毛葛马褂,郑重其事地祭祖,一遍遍地斟酒,一次又一次地三跪九叩。或许,一年当中,也就在这半个月里,爸爸才想起祖上的荣耀和先人赋予他的责任。祖宗的“神像”由我家保存。因为在家族里,我爸爸的地位最高。他虽然生为二房长子,却嗣为长房长子。过去,我家保存有许多幅“神像”,从老祖宗到一代代先人的都有。“八一三”烽火起,我们仓皇逃难,只带出这一幅。爸爸便以大爷爷为代表来祭祀列祖列宗。过年,总有亲眷来拜年,他们踏进门第一桩事,就是到“神像”面前去叩头,说我们是来向祖宗祈福的。我家客厅壁炉架上有一只蒙了绸布的玻璃柜,听说里面摆的是《邵氏宗谱》。我从没见打开过,它给我一种神秘感。后来,风风雨雨几十年,那玻璃柜也不知去向了。P1-2 序言 邵绡红 我是抱着还事物本来面貌的心意动笔的。我不善写作,不会妙笔生花,我只是试图通过他的作为,他的作品,他在文学道路上的成长,画出我的爸爸——邵洵美,让读者看到他的思想,他的为人,他的一生。妈妈为了不让“邵洵美”这个名字被云雾湮没,以她七十岁高龄斗争了十年。我只是循着她的路走下去,谋求当代乃至后世的读者能对这位曾经醉心于写作、痴心于出版的邵洵美有一份理解;期望还会有人记得这位为推动中国文化发展、为宣传抗日尽过力的老文化人。 爸爸不相信世上只有一个上帝,因为人世间的事物太复杂太矛盾。他相信“人总是半人半兽的,一方面被美来沉醉;一方面又会被丑来牵缠”。他自己也不例外。生活在他那个变化万千的时代,他的一生有可圈可点之处,也有可批可贬之题。但他是个好人,作为诗人,他希望“点化”众生;作为写作家,他希望对时代作出反应;作为翻译家,他希望给外国优秀文学穿上中国的新装,让读者能欣赏到原著的精彩;作为出版家,他希望让能写能画之士有展示才华的园地,也能让大家有一吐为快的场所。作为一个中国人,他为维护民族尊严尽过一份力。年轻时他爱一切美的事物,他歌颂生,歌颂美;但他在文学道路上的成长时期正是国难当头,百姓遭殃的年代。严峻的现实面前他不可能继续“唯美”,他从“吟花咏月”转为“慷慨激昂”,继而厌恶“风花雪月”。但他始终还是一个诗人。诗人对生活,对这个世界总是有期望,有幻想。然而,历史无情,接连的劫难降落在他的头上。爸爸走得太早了! 1999年,我来美探亲前,又一次去拜访了老作家施蛰存,九十多岁病弱的施老伯重听,但记忆清晰,看着我写下的问句作答。他倚在叠高了的棉被上仰着头回忆往昔:“你们搬到霞飞路后我才常常去你家。以前静安寺的老宅也去过多次,和洵美一谈总是到深夜。有一次刚要走,徐志摩来了,大家又接着谈下去……”忽然,他神情严肃地说:“你祖上两家和近代史都有关系。你太爷爷的《邵友濂日记》上海图书馆有,镇江博物馆也有。我建议你,复印了点注出版。”谈到我太外公盛宣怀的“愚斋”藏书,后来捐了出来,华师大分得一部分,施老伯有其油印目录。他又跟我谈爸爸的文章和诗,他说:“谈文学,不能说色情不色情的。”“洵美早期是个诗人。他留英时正是十九世纪王尔德、史文朋等唯美主义流派在英国盛行。洵美早期是唯美派,后来就不是唯美派了,就是现代的了。他跟徐志摩在一起,受徐志摩的影响;后来跟林语堂在一起,受林语堂影响。”施老伯不无深情地说:“洵美是个好人,富而不骄,贫而不丐,即使后来,也没有没落的样子。”当听我说已收集到爸爸许多诗和文章时,他焦急地对我说:“赶快!出一本《邵洵美纪念册》、一本《邵洵美文集》,赶快!”他的嘱咐给我信心,也给我压力。当时他答匣出书时为我写序。遗憾的是,我来美一住五年,书还来不及付梓,施老伯却已仙逝! 其实那时我正在做这个工作。最初有让世人对我爸爸有个完整的了解的念头,是在1982年。那是在见到爸爸的“平反书”的三年前。当我给妈妈看《新文学史料》上一篇文章提到“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对当年的文学家、文学流派应作客观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价”,其后列的名单里有邵洵美的名字,妈妈喜上眉梢,她马上翻出一大堆自己的日记本和资料来。妈妈对爸爸是有信心的,她深信终有拨开云雾的一天。出乎我的意料,从不执笔的老妈,为南师大《文教资料简讯》写的《忆邵洵美》一文居然一炮打响。在帮助妈妈整理稿件时,我才知道,爸爸办过中英文两份抗日宣传刊物;也是自妈妈珍藏的诗集《诗二十五首》和几张《天下》月刊的散页上那篇Poetry Chronicle(新诗历程)中,我才第一次读到爸爸的诗和文章,这才认识到爸爸文学事业中抗日爱国的一面和他推动中国新诗发展的执著。那时我便滋生了要全面了解爸爸的想法,开始有意无意地收集资料。我不时缠着妈妈讲“老辰光”的故事,每与前辈或亲友见面与通信,总请他们忆旧,特别有关爸爸文学方面的。施蛰存、秦鹤皋、许国璋、方平以及《论语》半月刊的编辑之一的林达祖和跟随我爸爸办出版几十年的助手王永禄都给我很多帮助。我姑婆毓华、星华和堂哥伯礼、堂弟邵林、邵立也曾为我寻找资料。远在台北的老姑妈芸芝一次次让表妹小芸代笔作答。1995年我去纽约,在老姨妈盛冠云及爸爸的老友Emily Hahn(项美丽)府上小住,与她们深谈,获得许多资料,充实了当时我将完成的《运命》书稿(那是应一位日本出版商之约,写爸爸,也写我的一生)。 那年,上海《世纪》杂志刊出我的《最初发表(论持久战)英译稿的杂志》一文,不久编辑部转来读者辛南生的来函,指出我将译者杨刚的笔名音译成“士敏”不当,因为杨刚原有个中文笔名叫“失名”。他说老作家萧乾知道。为了核实,经南师大教授杨苡介绍,我给萧乾先生去了信。萧老接信立即回复,并将我给他的信转给《世纪》编辑部(他本人也是该刊编委之一),可见老作家的认真。后来,《世纪》破例,在当年第4期刊出了“更正”。自此我与萧老不断通信,当时八十六岁高龄的老人对我这个陌生的晚辈每信必复,爱护有加。他信中说:“我不曾有幸会过令尊洵美先生。他似应长我一辈,而且三十年代初我在北平。”(他没见过我爸爸,而爸爸一向对他十分推崇。在我上中学时,就听爸爸不止一次提起过他的名字,说萧乾中英文都好,写的战地通讯极棒,没人比得上)萧老还欣然为我答疑:关于我爸爸办的英文刊物candid Comment的译名,他认为有“直话直说”之意,为此,我把原先译的“公正评论”改为“直言评论”。1996年5月5日他在信中写道:“我建议你把所掌握的有关令尊的事写成文章,交给《上海滩》杂志,因洵美先生是上海闻人,对文化文学事业贡献均很大。《上海滩》是一份受人重视的刊物,可附多帧照片。你也可附上我这封信,作为推荐。一定是篇好文章,题目可作《我的爸爸邵洵美》。北京的《人物》或《传记文学》也会愿意刊登。除了附照片,最好再附一页手稿,他的字也秀丽出色。希望你用心写,篇幅可略长,但宜利落。”他还特地抄下《上海滩》和《人物》杂志社的地址给我。当时他听说《上海滩》杂志社搬家,怕地址不确,没隔两天,我又收到他一封短笺,是他刚接到最新一期《上海滩》,确定原址未变,特地告诉我。7月11日萧老又来信,信中写道:“希望你鼓起勇气来,有杨苡作第一读者,就更有把握。建议你先写个提纲,把特别与文学艺术有关的事迹列出,有了骨再长肉,一定可以写好,可以给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新文学史料》主编李启伦,也可给《上海滩》,前者更有学术地位,一般读者均永久保存……”每读萧老的信,我总激动良久。这位素昧平生的老前辈对我的期望如此殷切,如此谆谆教导,为我考虑得如此周详!这既是对晚辈的无私提掖,也包含着对邵洵美的尊重与理解。我实在不可辜负其所望,应当用心写。 由此,我在《运命》稿的基础上以爸爸为主线进行改写,书名遵照萧老之意改了。我钻进故纸堆,寻找爸爸的足迹,进入我原本不知道的他的生活、他的思想中去。读着爸爸的一篇篇文字,他的音容笑貌一次次重现在我眼前。我和爸爸一起回到那个岁月,与他一起笑,一起乐,一起愤慨惆怅,沿着历史的脚步一路走来。 资料是那么丰富,有限的时间内我读了近二十种刊物,近百本书,本本都有爸爸的影子。因赴美在即,来不及更广泛地去翻其他报刊,遗漏的肯定不少;但就我手上有的,已足以反映邵洵美一生文学事业的印迹。资料不完全,只好以后补遗了! 然而要厘清发生在前四十年至一百年间的往事实非容易。年代久远了,记忆有时不一定可信。为了尽量使内容具体真实,我不惜花费很多时间把自己耳闻目睹的、亲友提供的资料与哥哥祖丞一一核对,与当年出版的书报杂志对照印证,以图去芜存真,重要的事件都做到有据可查。我翻史书、县志、家谱;亲自去南京市档案馆查阅1927年南京特别市政府秘书处清册;电邮英国剑桥大学查阅1925年学生档案;委托好友查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旧档等等;也为了证实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的译文刊于上海Candid Comment的真实性,求助于项美丽,她应我之求,委请美国专门收藏她作品的Lilly Library(立立图书馆)(注:音译)的好友代为复印该刊寄我,以资确凿。 在我写这本书的过程中,哥哥祖丞、妹妹小燕和邵阳、吴立岚夫妇及弟弟小罗为我提供不少资料,他们又花好多时间读我的初稿,提出修改补充意见。尤其是哥哥,他的记忆力惊人,告诉我大量往事的细节,为此他给我的信件超过百封,还专门分题写了一本备忘录送给我参考。侄儿邵潜助我将相片、图片制成光盘。钱佼如、王志刚教授为搜寻资料费心费力。在此,谨向所有帮助我写这本书的前辈和亲友致谢。虽然其中好多位已于近年作古,但他们对我的支持和鼓励我将永远铭记在心。 我虽然力求资料翔实,但终究有许多事并非我亲身经历,还有不少实属口耳相传,失实之处,盼知情者不吝指正。 这本书从动笔到如今已整整十年,感谢完颜绍元先生的热忱鼓励和鼎力支持,这本书才得以出版。书中包含着我们兄弟姐妹对爸爸妈妈的思念,就当是一本《邵洵美纪念册》。我现已七十二岁啦,希望不久《邵洵美诗文集》也能和读者见面,我会继续努力的! 写于芝加哥 2004年2月14日灯下 书评(媒体评论) 《时代画报》、《时代漫画》和《万象》对中国漫画的发展起很大的作用,漫画的发展也影响到绘画的发展。如果没有洵美,没有时代图书公司,中国的漫画不会像现在这样发展。 ——黄苗子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里,邵洵美(1906—1968)比大部分作家都不为人知,因为他最不符合有社会良知的“五四”作家之典型。作为诗人、散文家、翻译家、出版家以及招摇的文学纨绔子,邵洵美酷肖他的朋友徐志摩;徐志摩是新月社的重要诗人,而且他的死后声名也一样盖过了邵洵美。 ——李欧梵 我觉得洵美一个人有三个人格,一是诗人,二是大少爷,三是出版家。他一身在这三个人格当中穿梭往来,盘回往复,非常忙碌,又有矛盾,又有调和,因之,他这个人实在是很难以捉牢的,也就是很难以抒写的。 ——章克标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