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是20世纪享誉海内外的才情出众的女作家,其创作生涯虽然只有短短的9年,但是创作的作品竟达百余万字,既有大量的长、中、短篇小说,又写了许多散文,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多产作家。她那极富个性的小说和散文,曾受到鲁讯、茅盾等文学巨匠和其他重要作家的激赏,并且随着岁月的流逝,愈来愈得到中外文学界有识之士的重视,为这位不幸早逝的女作家赢得了巨大的声誉。本书精选了几篇她的优秀小说和散文,是学生朋友课外阅读的好选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萧红小说散文(学生版名家精品阅读之旅) |
分类 | |
作者 | 李晓明 |
出版社 | 吉林文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萧红是20世纪享誉海内外的才情出众的女作家,其创作生涯虽然只有短短的9年,但是创作的作品竟达百余万字,既有大量的长、中、短篇小说,又写了许多散文,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多产作家。她那极富个性的小说和散文,曾受到鲁讯、茅盾等文学巨匠和其他重要作家的激赏,并且随着岁月的流逝,愈来愈得到中外文学界有识之士的重视,为这位不幸早逝的女作家赢得了巨大的声誉。本书精选了几篇她的优秀小说和散文,是学生朋友课外阅读的好选择。 内容推荐 萧红是20世纪享誉海内外的才情出众的女作家,从1933年开始正式发表作品,到1942年病逝,其创作生涯虽然只有短短的9年,但是创作的作品竟达百余万字,既有大量的长、中、短篇小说,又写了许多散文,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多产作家。 萧红的很多小说,都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精品,具有极强的艺术生命力。她那种敢于冲破传统小说格局的勇气和魄力,创造出一种介于小说、散文、诗歌之间的新型小说样式,为中国当代小说体式的变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如果说萧红的很多小说在写法上都带有散文特点的话,那么她的散文大部分都具有自叙传的性质。萧红还有一类直抒胸臆、感情色彩非常浓郁的描写亲情和友情的散文。萧红以她善于捕捉生活细节的本领,使她的散文具有了浓郁的抒情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也使她成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上最具魅力的女作家。 目录 小说部分 手 牛车上 小城三月 呼兰河传 散文部分 祖父死了的时候 欧罗巴旅馆 夏夜 永远的憧憬和追求 回忆鲁迅先生 寄东北流亡者 试读章节 七月十五盂兰会,呼兰河上放河灯了。 河灯有白菜灯、西瓜灯,还有莲花灯。和尚、道士吹着笙、管、笛、箫,穿着拼金大红缎子的褊衫。在河沿上打起场子来在做道场。那乐器的声音离开河沿二里路就听到了。 一到了黄昏,天还没有完全黑下来,奔着去看河灯的人就络绎不绝了。小街大巷,哪怕终年不出门的人,也要随着人群奔到河沿去。先到了河沿的就蹲在那里。沿着河岸蹲满了人,可是从大街小巷往外出发的人仍是不绝,瞎子、瘸子都来看河灯(这里说错了,惟独瞎子是不来看河灯的),把街道跑得冒了烟了。 姑娘、媳妇,三个一群,两个一伙,一出了大门,不用问,到哪里去,就都是看河灯去。 黄昏时候的七月,火烧云刚刚落下去,街道上发着显微的白光,嘁嘁喳喳,把往日的寂静都冲散了,个个街道都活了起来,好像这城里发生了大火,人们都赶去救火的样子。非常忙迫,踢踢踏踏地向前跑。 先跑到了河沿的就蹲在那里,后跑到的,也就挤上去蹲在那里。 大家一齐等候着,等候着月亮高起来,河灯就要从水上放下来了。 七月十五日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脱身,缠绵在地狱里边是非常苦的,想脱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每个鬼托着一个河灯,就可得以脱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条路,非常之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河灯这件事情是件善举。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些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 但是这其间也有一个矛盾,就是七月十五这夜生的孩子,怕是都不大好,多半都是野鬼托着个莲花灯投生而来的。这个孩子长大了将不被父母所喜欢,长到结婚的年龄,男女两家必要先对过生日时辰,才能够结亲。若是女家生在七月十五,这女子就很难出嫁,必须改了生日,欺骗男家。若是男家七月十五的生日,也不大好,不过若是财产丰富的,也就没有多大关系,嫁是可以嫁过去的,虽然是一个恶鬼,有了钱大概怕也不怎样恶了,但在女子这方面可就万万不可,绝对的不可以;若是有钱的寡妇的独养女,又当别论,因为娶了这姑娘可以有一份财产在那里晃来晃去,就是娶了而带不过财产来,先说那一份妆奁也是少不了的。假说女子就是一个恶鬼的化身,但那也不要紧。 平常的人说:“有钱能使鬼推磨。”似乎人们相信鬼是假的,有点不十分真。 但是当河灯一放下来的时候,和尚为着庆祝鬼们更生,打着鼓,叮咚地响;念着经,好像紧急符咒似的,表示着这一工夫可是干金一刻,且莫匆匆地让过,诸位男鬼女鬼,赶快托着灯去投生吧。 念完了经,就吹笙管笛箫,那声音实在好听,远近皆闻。 同时那河灯从上流拥拥挤挤,往下浮来了。浮得很慢,又镇静、又稳当,绝对的看不出来水里边会有鬼们来捉了它们去。 这灯一下来的时候,金呼呼的,亮通通的,又加上有千万人的观众,这举动实在是不小的。河灯之多,有数不过来的数目,大概是几千百只。两岸上的孩子们,拍手叫绝,跳脚欢迎。灯光照得河水幽幽地发亮。水上跳跃着天空的月亮。真是人生何世,会有这样好的景况。 一直闹到月亮来到了中天,大昴星,二昴星,三昴星都出齐了的时候,才算渐渐地从繁华的景况,走向了冷静的路去。 河灯从几里路长的上流,流了很久很久才流过来了。再流了很久很久才流过去了。在这过程中,有的流到半路就灭了。有的被冲到了岸边,在岸边生了野草的地方就被挂住了。还有每当河灯一流到了下流,就有些孩子拿着竿子去抓它,有些渔船也顺手取了一两只。到后来河灯越来越稀疏了。 到往下流去,就显出荒凉孤寂的样子来了。因为越流越少了。 流到极远处去的,似乎那里的河水也发了黑。而且是流着流着就少了一个。 河灯从上流过来的时候,虽然路上也有许多落伍的,也有许多淹灭了的,但始终没有觉得河灯是被鬼们托着走了的感觉。 可是当这河灯,从上流的远处流来,人们是满心欢喜的,等流过了自己,也还没有什么,惟独到了最后,那河灯流到了极远的下流去的时候,使看河灯的人们,内心里无由地来了空虚。 P68-69 序言 萧红是20世纪享誉海内外的才情出众的女作家,1911年6月1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早年丧母,受到父亲和继母的冷淡乃至虐待,在每况愈下的家庭境遇中,只能从祖父那里得到一些温暖和关爱。1920年秋在家乡人小学读书。1927年秋考入哈尔滨东省特别区立第一女子中学读书。这期间由于受到一些进步教师的影响和中外文学作品的熏陶,课余时间不时地写一些散文、诗歌登在校刊上。除文学外,她还酷爱绘画。1928年11月,还参加了哈尔滨学生反日大游行。正当她渴望中学毕业后继续升学深造时,她的家庭为她订了婚。她父亲和校长协商,取消了她在第一女中的学籍。1930年秋,萧红因反抗包办婚姻愤然离家出走,开始流浪生活,曾到北平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读书。1932年因受骗返回哈尔滨,困居在东兴旅馆里走投无路。绝望中的萧红向《国际协报》社求援,得到萧军等人的帮助,不久即与萧军同居,过着贫穷而相依为命的生活。之后,在东北进步文艺青年的影响下,开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萧红于1933年初写作并发表了第一个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同年与萧军合作自费出版小说、散文集《跋涉》。1934年6月去青岛,在这里完成了《生死场》的创作。同年11月去上海,有幸得到鲁迅的赏识与帮助,《生死场》被鲁迅作为《女又隶丛书》之三出版,萧红从此享誉30年代的文坛。之后又出版了散文集《商市街》,散文、短篇小说集《桥》等。1936年夏去日本养病。1937年春返回上海,发表了短篇小说《手》、《牛车上》等,后又匆匆去过北平和汉口。1938年1月,应李公朴之邀赴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在这里会见了女作家丁玲。同年4月,与萧军离异,5月与端木蕻良在武汉结婚,后又同去重庆,写出了《旷野的呼喊》等6篇短篇小说和长篇散文《回忆鲁迅先生》等。1940年1月去香港,写出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还写了长篇讽刺小说《马伯乐》第一部。1941年写成短篇小说《小城三月》。1942年1月22日病逝于香港,死时年仅31岁。 萧红从1933年开始正式发表作品,到1942年病逝,其创作生涯虽然只有短短的9年,但是创作的作品竟达百余万字,既有大量的长、中、短篇小说,又写了许多散文,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多产作家。 萧红的很多小说,都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精品,具有极强的艺术生命力。《生死场》被鲁迅称为“当代女作家所写最有力的小说之一”,在为《生死场》所写的序言中,鲁迅指出:“这自然还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鲁迅的评价,中肯地道出了《生死场》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本书因篇幅所限,没能选人这篇力作,但这部小说的确适应了20世纪30年代民族解放斗争的时代要求,表现了对于人的生命状态的强烈关注,是萧红早期创作的一个高峰。其后期的代表作《呼兰河传》,是作者在国家危难时期,在异地他乡对自己故乡一往情深的恋歌。她在作品中回忆起童年的种种往事,刻画出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茅盾在《<呼兰河传>序》一文中指出:“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部小说透过对小县城里人们勇敢善良而又愚昧麻木的性格以及沉滞单调的古旧的生活方式的描写,为我们绘出了20年代东北民间的风俗画,抒发了作者十分复杂的思想感情。萧红其他的小说作品,也都贯穿着她对劳动人民不幸命运的深切关注,反映了她对旧的生活的批判和否定。萧红小说在艺术上具有很强的独创性,对小说创作有自己成熟的见解:“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几种东西,一定要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正如作者所言,萧红的小说很多部没有中心的情节冲突,而是采用散文化的笔法,淡化情节,弱化外在环境和人物行为的静态描写,注重内心世界的自然呈现。她那种敢于冲破传统小说格局的勇气和魄力,创造出一种介于小说、散文、诗歌之间的新型小说样式,为中国当代小说体式的变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如果说萧红的很多小说在写法上都带有散文特点的话,那么她的散文大部分都具有自叙传的性质。比如,她在代表作《商市街》这部散文集中,真实地记录了她与萧军在哈尔滨那段艰难的生活情景。本书中所选的《欧罗巴旅馆》一文,写她带着病弓弓的身子,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搬进一家白俄经营的欧罗巴旅馆,因为没钱租铺盖,结果枕头、床单、桌布都被茶房搬走了,床上只剩一张草褥。紧接着是经理来收房钱,发现他们没钱,便勒令他们“明天搬走!”后来还遭到警察的盘问。作者用切身的感受来表现这种难堪的处境,因而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还有些散文描写了饥饿对他们的威胁,如《提篮者》、《饿》、《黑“列巴”和白盐》等;也有的是写在饥寒交迫中天天愁米愁柴,如《最末的一块木柈》写他们冷得实在没有办法了,就向房东借木柈生火取暧,火虽然生起来了,米又没有了,等借到钱买来米时,木袢仅剩一块了。这种生活的窘困狼狈相,读来令人震撼。 萧红还有一类直抒胸臆、感情色彩非常浓郁的描写亲情和友情的散文。如《祖父死了的时候》、《永远的憧憬和追求》充满了对祖父的无限感激和崇敬的深情。萧红9岁时,母亲死去,父亲变得更加专横,继母由冷淡到冷酷,只有年迈的祖父呵护着她和弟弟。因此,她“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而外,还有温暖和爱”。文中列举了一些逼真的生活细节,读起来令人动容。如萧红无法忍受父亲的专横和继母的冷淡时,祖父就会说:“到院子里去玩儿玩儿吧!”说完便把一个金黄色的橘子塞到她手里。还有,夜里萧红不敢上厕所,央求继母陪她去,继母不肯去,父亲也训斥她,这时祖父虽然已经睡下了,但他仍起身光着脚,裂着怀,陪萧红到外面的厕所去。祖父是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人,祖父的死,割断了她与这个封建家庭的最后一道情感联系。另外,《回忆鲁迅先生》一文在回忆性散文中是很特别的,作者以清新、细腻的笔调,通过鲁迅先生的日常生活、饮食起居,近距离地刻画了一个极富人情味的、十分亲切的鲁迅先生形象。鲁迅接待客人时的周到、耐心,喜欢吃硬食的习惯,通宵写作的辛劳,临终前的病容等等,历历如在眼前,使读者心目中的鲁迅,变得生活化和性格化了,既给人自然亲切的感觉,又令人崇敬。萧红以她善于捕捉生活细节的本领,使她的散文具有了浓郁的抒情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也使她成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上最具魅力的女作家。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