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详细介绍了美洲艺术发展的历史背景、特征以及艺术价值,精当地评价了雕塑、建筑、绘画等主要艺术。该书脉络清晰,文字流畅,书中大量插图为手绘效果,真实地还原了历史遗迹的本来面貌。是中央美术学院学者写给读者的外国美术史,是一本生动了解外国美术史的入门读物,普及了美术知识,是艺术爱好者的理想读本。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美洲美术(淡漠的痕迹)/震撼的美术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
作者 | 王其钧 |
出版社 | 重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详细介绍了美洲艺术发展的历史背景、特征以及艺术价值,精当地评价了雕塑、建筑、绘画等主要艺术。该书脉络清晰,文字流畅,书中大量插图为手绘效果,真实地还原了历史遗迹的本来面貌。是中央美术学院学者写给读者的外国美术史,是一本生动了解外国美术史的入门读物,普及了美术知识,是艺术爱好者的理想读本。 内容推荐 美术史不仅是对历代艺术家及作品的欣赏,而且是对其承载的思想内容的认知与解读。当前社会发展的形势下坚持和执行艺术服务于人民大众的方针自然对艺术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让社会大众看得“懂”美术史。这套世界美术史的普及类图书书,以明白晓畅的艺术语言,从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诸多方面进行了阐释,旨在拓展社会大众对美术史的思维与视野,真正做到艺术属于人民。 本书是“震撼的美术”丛书之《美洲美术(淡漠的痕迹)》。 目录 前言 概述 第一章 披着黄金的南美洲 第一节 黄金渊的起源 第二节 安第斯山区的美术 第三节 “世界中心”的神秘建筑 第二章 耀眼的明珠——中美洲 第一节 寻找丛林中的文明 第二节 玛雅文明的见证 第三节 丛林中的大教堂 第三章 血腥的墨西哥谷地 第一节 中美洲文明的延续 第二节 血祭之城 第四章 北美大国的崛起 第一节 北美土著艺术 第二节 美国艺术的萌芽 后记 参考书目 选图索引 试读章节 南美洲的文化起源。安第斯山脉中部的太平洋沿岸地区和玻利维亚高原区,是南美洲的文化发祥地,虽然早从公元前8000年这里已经有人类活动的迹象,但最早出现在这里的文明是从约公元前1200年左右出现的查文(Chavin)文化开始的。查文文化的很多传统及生活特征,都成为了之后不同文明所共同具有的特征。公元前2000年左右在安第斯山区就已经出现了村落,而且有一些村落的规模相当大。居住在安第斯山脉中段沿海地区的人以捕鱼业为主,这里是世界上最富饶的海域之一,而内陆的人们则主要从事农业和狩猎,不同地区根据生活区域的不同所选择的生存方式也有所不同。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已经开始饲养羊驼和无峰驼,人们利用羊驼的毛混合棉花制作一些纺织品,在这些纺织品中,人们还编制出象征人或动物的图案,这些图案往往都带有宗教意义,安第斯高原地区的纺织业也是南美洲纺织业的起始点。 安第斯山区早期文明之间发展水平的差异在公元前1200年发生了变化,一套统一的文化使安第斯山区中各个地区的文化差别逐渐缩小。这种文化之所以能够使安第斯山区统一,是因为整个安第斯山区生活的人们都接受了同一种宗教信仰,并且还把地处高原的查文德旺塔定为宗教信仰的主要祭祀仪式中心。这种文化就是人们所熟知的“查文文化”。早在公元前2500年前后,生活在安第斯山区的人们出于共同的信仰兴建了供奉神灵的宗教建筑,南美洲出现了最早的金字塔式宗教建筑。据说在查文文化遗址中有一个石碑上刻画有执行酷刑和用活人献祭的场面,因此人们推断人祭的祭祀方式从查文文明时期就已经开始形成传统。 南美洲最早出现城镇的地区是查文德旺塔和它附近的一些宗教仪式中心,因为这些宗教仪式中心的周围也往往是人口最密集的生活区。由于安第斯山区有丰富的金、银、铜等矿产,所以生活在山区的人们有很多人都是技术高超的手工匠,他们最擅长的就是利用黄金、白银或铜及一些合金制作造型优美的首饰或祭祀器皿。随着生活在安第斯山区的人们不断改进纺织技术,查文文明时期的纺织业也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其产品越来越精致。 受查文文化的影响,居住在安第斯山区的人们有了共同的信仰,因此各个民族之间也开始有更多相似之处,他们供奉的主神大多有着人和美洲虎的共同特征。最常见的形式是,神像面带微笑,露出尖利的牙齿,两只手里各握着一根权杖,虽然看上去人们信奉的主神形象有点可十白,但是在安第斯山地区的人的信仰中他不仅是一个乐于做善事的神,而且还能够维持整个宇宙的安定。 在查文文明时期以前,安第斯地区就已经出现了为神灵营造的神庙,大约在公元前850年前后,处于今秘鲁西部安卡什省的查文德旺塔成为查文文化的宗教活动中心,吸引了整个安第斯山区的人们前来祭拜。查文德旺塔最早的宗教建筑群被称为旧庙,是现存最早的查文神庙遗址。旧庙的整个建筑平面布局呈“U”字形,这也是安第斯山区常见的造型。 这种“U”字形建筑的平面是具有宗教象征意义的,“U”字两边是建筑的侧翼,一边代表着宇宙,另一边代表着社会,建筑之所以会以这种形式出现,可能是建造者想证明宇宙和社会既是两股相对的力量,又是两股相辅助的力量。两翼之间是神庙的广场,是举行祭祀仪式的地方,U字封闭的顶端是代表神圣力量的合二为一。旧庙的内部是用黏土和石头装饰的,而外面则就地取材,用的是当地一种被磨光的大理石板。在大理石板上还有石雕装饰,这些石雕装饰也都带有复杂而特定的宗教意义,大部分都是人们想象出来的神灵、砍下来的人头、美洲虎的实物式雕像。 从旧庙的外部看,它好像一座实心的建筑,因为在外面看不到一扇门窗。安际上它不仅内部有空间,而且其布局还像迷宫,很多房间和走廊被安排其中,虽然旧庙既没有门也没有窗,但是里面却一点都不潮湿,因为在内部除了众多的房间和走廊以外,还有通风管、下水道和楼梯,这些都与走廊和各个房间相通。通风管道是为房间和走廊通风的,旧庙内部的下水道是石砌的,足足有500米长,它的主要作用就是排泄神庙顶上的雨水。 有意思的是,在雨水充足的季节来祭拜神灵时,有很多时候会在神庙内听到雷鸣般的响声,早先的人们以为是神灵在回应他们。其实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神庙内部下水道中水流经过的声音经过通风管道和下水道空腔时被放大,从而产生雷鸣般的声音。由于早先科学技术有限,所以人们不知道其中的原理,总是认为那是神灵显圣现象。 在考古学家发现旧庙时,旧庙里的很多文物都被大规模地移动过了,因此人们已经无从知晓这些祭物原来的摆设方式。但是在旧庙中也有一些没有被移动的古物,比如一块高约4.5米的神石。这块神石叫做朗松神石,是供祭拜者摆放供品的地方,算是一个小型的祭坛。神石被艺术家雕刻成人的形象,但手与脚都是动物爪子的形象,大大的耳朵上戴有沉重的坠子,嘴唇很厚且向后裂开,它的形象很像一只正在咆哮的高大凶猛的怪兽。朗松神石被放在一条阴暗的十字形走廊的尽头,面朝向东方。朗松神石的顶部呈凹槽形,穿过天花板一直通到上方的走廊,在那里,古代的祭司们将天神的旨意传达给求神的人们。在这座建筑中,朗松神石就像一根通天巨柱,把天堂、人间和地狱连接在了一起。 公元前300年前后,查文文化的宗教体系开始衰落,但是它的宗教思想和习俗却流传了下来,并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安第斯山区的不同的文化中。 生活在安第斯山区沿海地区的帕拉卡斯(Paracas)人和纳斯卡(Nazca)人也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帕拉卡斯文化与查文文化几乎产生于同一时期,所以帕拉卡斯文化受查文文化的影响很少,而纳斯卡人几乎继承了帕拉卡斯文化的全部。帕拉卡斯文化约在公元前700年就已经开始了,直到公元400年才逐渐消失。 帕拉卡斯人最热衷于制陶和纺织工艺,且制作出来的陶器和纺织品都是堪称精品。虽然那时候的人们可能并不懂得什么是好的审美观,但是他们的纺织品至少以今天的审美观点来看,依然是精美无比的。在许多的纺织品上都绣有五颜六色的图案、稀奇古怪的神像、众多的鸟兽和植物,甚至是几何纹样,也许这些图案正好与帕拉卡斯人的宗教和生活习俗有关,但几何纹的出现,已经证明此时人们抽象思维能力的提升。 P7-11 序言 从事与美术有关的职业,在当代社会,尤其在中国,是被许多人看不上眼的。当孩子考大学时,数理化或者文科的功课都不行了,有些家长就想到让孩子去学美术。其实,美术水平的高低在人类社会中始终是一个文明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而且,美术也是人类文明中较为难以掌握的一种学科。没有一定的美术天赋,再加上后天不具备吃苦好学的精神,是肯定不能成为优秀艺术家的。 从我们身边的物质世界来看,哪一样东西离得开美术?我们开的汽车,需要优美的造型;我们住的房子,要有舒适的空间;我们吃的食物,要有好的包装;我们穿的衣服,更是要有好的形式。不仅是衣食住行,就连我们天天用的钞票,也需要有人进行图案设计。总之一句话,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美术。 可能也有人会争辩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每一个行业。不过,当你去博物馆的时候,当你去翻阅人类文明史的时候,你就会豁然发现,如果将贸易、金融、语言等人们认为热门、重要的专业和美术相比较,它们在重要性的排列顺序上都大大落到了美术之后。即便是将来,人们从各种更加丰富的媒体资讯中所看到的、印象最为深刻的仍然会是美术。 将美术与其他社会专业这样比较,并不是说社会上的其他行业都不重要,我要强调的只是美术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促进作用远远大于平常人的想象!尽管在每天的新闻联播或主流的媒体中并没有对美术予以特殊推崇,但是回头去看历史,即使是看距现在三十年前的改革开放初期的视觉资料,对你最为刺激的就是为什么当时的中国人只穿灰色的衣服?这就是美术!美术的表现最直接地反映了整个社会。 中国目前的社会经济在高速发展,但是我们在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方面还处于一个相当低的水平,这其中就包括美术专业的整体水平。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在经济处于三十年连续不断增长的背景下,都涌现出过一些本国的著名建筑师以及一些被世界同行所推崇的优秀建筑作品。翻开外国人编写的世界建筑史,除了中国的长城、故宫等古代作品外,当代建筑还是零。不过在今后编写的世界建筑史中,肯定有两个中国建筑作品会被收入。那就是中央电视台新楼(设计者为瑞梅·库哈斯Rem Koolhaas)和鸟巢(设计者为赫尔佐格和德梅隆Herzog & De Meurom)。但可惜的是这两栋建筑的设计者也都是西方人,尽管媒体在宣传时都尽量回避提及设计者是谁,但是历史是清晰的。 中国的美术在历史上曾经辉煌过,但是现在,我们还是有些落后。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这就是我主持编写这套《震撼的美术》的原因。简言之,目的是为了给更多的读者普及一般性的美术知识,增强美术教育的基础知识。对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美术运动的介绍与评论应该是中立的、不带有极强的个人观点的。但是历史是由后人来写的,因此要写一本完全忠实于美术史发展过程、不带有任何个人主观偏见的书是完全不可能的。因此我只能说是尽量让自己做到客观公正。 美术发展史又是和社会历史的发展彼此相依的。到目前为止,国内的美术史书籍基本都是与社会史脱节的所谓纯美术史图书,即使有的美术史图书涉及到一些社会史的内容,也只是只言片语的提及。但是社会史是美术发展的重要背景,有时还是主要的决定因素,因此在编写这套书时,我坚持将美术的发展放到社会政治、经济、商业发展的大环境中来介绍、分析。这种横向的历史关联互述,也会使读者易于产生阅读兴趣。 此套丛书共十三册,分别介绍了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美洲、印度、哥特、文艺复兴、法兰西、俄罗斯、新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和当代潮流。这些分册所包含的内容,基本概述了外国美术史的最主要发展历程。 我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国的美术水准,包括艺术设计、建筑设计,都会相应地有所提高。而只有美术水平提高了,国民的创新意识才会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才有可能得到更多的附加值。 谭平 于中央美术学院 后记 对于一般的中国人来说,美洲美术是比较陌生的。这可能是因为美洲大陆离我们太远了。相对中国来说,欧洲西部的一些国家距离美洲要近得多。因此在1492年哥伦布(Columbus)西行穿越大西a-,到达西印度群岛,也就是巴哈马、海地、多米尼加一带的时候,这已经离美洲大陆非常近了。1498年,哥伦布南下到达了南美洲大陆的北岸,也就是现在的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一带,但当时他以为自己到了亚洲。 哥伦布的远航震撼了世界,人们都以为这次航行到达了亚洲,但却没有看到亚洲的财富和文明。1497—1503年,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哥(Amerigo Vespucci)为了弄清这一问题,参加了去大西洋西岸的航行。亚美利哥此行并未获得任何根本性的具体发现,他只是沿南美洲北岸航行,但他却做了一件更重要的事情,因为他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哥伦布一直到临终前还自以为自己到达的大陆是亚洲。;而亚美利哥则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一是地球不可能这么小,二是这块新的陆地向南方延伸太远,从赤道还向南延伸。于是,1504年亚美利哥断言,这块新陆地不是亚洲,而是一块前人从不知道的新-大陆:他肯定自己所到之处为“新大陆”,其后还用自己的名5-命名了整个大陆,这就是现在的美洲(America)。 现在的美洲一共有35个国家,占有十个时区,总面积为4220万平方公里。15世纪以前,在这里生活的原住AA-数很少,而且不同部落之间人们还残酷地相互残杀。由于15世纪末,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等国的人不断到这里探测和殖民,因此,美洲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现已超过8亿。在这块土地上,原住民印第安人、因纽特人等在总人口数中仅占很少的比例,而欧洲移民后裔,再加上当年贩卖黑奴时被迫移民来的黑人、印第安人与欧洲人的混血儿、黑人和白人的混血儿,以及后来移民过来的亚裔人等,则占了美洲人的大多数。美洲现在的人种种类繁多,这也是造成美洲文化多样性和复杂性的主要原因。 由于美洲的多种文明都不具有从古至今的延续性,因此我们在这本书中也是以四个章节来分述几种各自独立的美术内容。其中主要介绍的是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这三大史学界公认的美洲古文明的代表,以及欧洲移民到北美洲以后所创造的美国早期文化。 尽管早期的美洲文明中人们经破译可知的文字性记载很少,但是散落于美洲各地的古代文明遗址和大量的出土文物,向人们展示了这里的先民曾创造的伟大财富和辉煌文明。美洲美术是世界美术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洲古代美术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对于美洲大陆其他文化的发展影响很大。而且美洲古代美术具有重要的原创性,这对于开拓我们的美术视野、了解人类的创造精神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从整体上说,美洲古代文明的发展在时间上相较于欧、亚、非等地区的古文明发展要晚,主要集中在中美和南美地区,而且古代文明的发展在15世纪戛然而止。殖民者的涌入使美洲土著居民的社会发展呈现出跳跃式的特色,几乎从原始社会状态一跃而进入到现代社会发展状态。美洲这块曾被世界文明所遗忘的区域,从15世纪以后,才逐渐赶上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脚步。 了解美洲美术的一个重要启发就是,文明的发展与地理环境、民族习惯、宗教信仰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美洲大陆疆域辽阔,地形复杂,自然环境多样,因而形成众多文明区域,在文明发展上有着独特与多变的一面。但是尽管美洲美术风格发展非常多样,其中大部分的作品却都具有诸如装饰性和理想性很强、多使用抽象变形的造型等共同的艺术特征。这些特征也使我们能感觉到美洲美术的别样性,这也是特别吸引人们眼球的原因。 人类文明的长河是由众多的支流汇合而成,欧洲文明只是其中的一支源流。尽管欧洲文明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和很好的延续性,但是绝对不是人类文明的全部。我撰写这一套《震撼的美术》丛书的目的,就是想让读者能够更多地了解世界各地有代表性的美术种类,而不是仅仅聚焦于大家所熟知的欧洲美术。假如这本《美洲美术》分册能够给读者带来一些启发的话,也就达到了我的初衷。 王其钧 2009年9月20日 于中央美术学院 书评(媒体评论) 从蒙昧走向文明之后,人类的思维精神总是对已知和未知的世界进行着不懈的追问与求答,执着地探究着生存的本义与灵魂的归附,艺术就是在这个求证过程中,以审美方式留下的文明记忆。这里纪录着各个历史时期人们的信念与意志,抗争与进取,憧憬与渴求,历经岁月的淘洗,超越时空而播布至今。这部美术史以学者的识见,艺术家的禀赋对其进行了全新的审视与阐发,史论两重,图文并茂,读者自会从中得到切实的警醒、启迪与激励,以及丛书所标举的心灵上的震撼。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美术理论与评论家原《美术研究》主编 杜哲森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艺术是人类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艺术史与人类文明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现存西方文艺复兴之前的艺术作品中,建筑作品占有不可忽视的比例。一部建筑史,尤其是以翔实的史料分析和丰富的图片细节来加以呈现的建筑史,是艺术爱好者与文化爱好者不可夺得的收藏。这套《震撼的美术》书籍中有关建筑史的论述部分,结合了历史、文化、哲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相关元素,对各个时期及经典类型的建筑案例进行了解析,同时旁征博引,扼要地介绍了一些具有代表性建筑师的设计理论与创作观点。窥一斑而知全豹,摆在各位读者面前的这套书不失为是一套可以涵盖建筑艺术及其理论的优秀读物。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教授 王贵祥 震撼的美术诞生于天才之手,而天才是父母生育的,更是社会养成的。他们在挥洒艺术才华的时候也是在诉说着自己时代的故事——这些呈现故事的画面联缀起来,就是历史的画卷。因此,我们通过鉴赏这套书,走进艺术之林,也能够实在地感到走在它们所属的社会文化土壤之上,在感觉愉悦之外也感受着人类历史的厚重。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高丙中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