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开启理性之门(笛卡儿哲学研究)/中国当代学术思想文库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冯俊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西方哲学理性主义的肇始者——笛卡儿凭借其崭新的科学方法论和“我思故我在”的概念叩开了近代哲学的大门。本书作者我国著名的西方哲学研究专家冯俊就笛卡儿经典哲学理论进行了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对笛卡儿的理性主义的基本原则、方法论体系、“我思故我在”、天赋观念论、对上帝存在和外物存在的证明、心身关系、形而上学和物理学的关系等核心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释,是一部极为不错的西方哲学理论著作。

内容推荐

本书是全面系统地研究西方近代哲学的创始人、理性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笛卡儿哲学的一本学术力作。作者对笛卡儿的理性主 义的基本原则、方法论体系、"我思故我在"、 天赋观念论、对上帝存在和外物存在的证明、心身关系、形而上学和物理学的关系等核心 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释,并对笛卡儿哲学在西方近现代哲学中的影响力和生命力做出了全面和准确的描述。本书不仅深化和推进了我国对于西方哲学的研究,而且为广大读者展示了理性主义思维方式的精彩画卷。

目录

序…………………………[法]雅克·董特(Jacques D"Hondt)…(1)

第一章人类知识之树的构想………………………………………(1)

一、从书的世界到读世界之书………………………………(3)

二、人类知识之树:树根,树干,树梢……………………(8)

三、第一哲学和物理学的关系………………………………(18)

第二章普遍的方法…………………………………………………(25)

一、只有一种普遍的方法……………………………………(25)

二、普遍怀疑…………………………………………………(28)

三、直观和演绎………………………………………………(31)

四、分析和综合………………………………………………(33)

五、完全枚举或归纳…………………………………………(36)

第三章我思故我在…………………………………………………(43)

一、最为确实的真理…………………………………………(43)

二、我,思,故,我在………………………………………(46)

三、精神性认识主体的确立…………………………………(52)

四、近代哲学的起点…………………………………………(62)

第四章天赋观念论…………………………………………………(69)

一、理论来源…………………………………………………(69)

二、观念和天赋观念…………………………………………(71)

三、直接呈现说………………………………………………(80)

四、潜在发现说………………………………………………(82)

五、能力潜存说………………………………………………(83)

六、对"天赋观念论"的批判………………………………(85)

第五章上帝的存在和外物的存在…………………………………(94)

一、上帝存在的证明…………………………………………(96)

二、外物存在的证明…………………………………………(114)

三、上帝的认识论意义………………………………………(117)

四、笛卡儿的第一哲学和一般形而上学……………………(123)

第六章心身关系和心智哲学………………………………………(138)

一、心身区别…………………………………………………(140)

二、心身统一…………………………………………………(148)

三、心身难题与心智哲学的发展……………………………(159)

第七章物理学--自然哲学………………………………………(187)

一、《论世界》…………………………………………………(187)

二、《哲学原理》………………………………………………(190)

三、《灵魂的激情》……………………………………………(198)

第八章笛卡儿哲学的影响…………………………………………(212)

一、笛卡儿哲学的传播者……………………………………(212)

二、笛卡儿哲学的反对者……………………………………(215)

三、笛卡儿哲学的继承者……………………………………(216)

四、笛卡儿哲学的生命力…………………………………(223)

参考书目…………………………………………………………(230)

后记………………………………………………………………(236)

试读章节

  第一个梦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梦。他觉得有许多幽灵出现在他面 前,吓得他到处乱跑。醒来之后,他觉得有一种痛苦,使他害怕这一切 都是某些恶魔来勾引他,不让他去完成他的任务。大约有两个小时没 睡着,他向上帝祈祷,祈求上帝支持他,并饶恕他的罪恶和缺点。接着 他又睡着了,于是又做了第二个梦。

在梦中他好像听见了一种尖锐刺耳的声音,他以为是一声雷响, 这使他惊醒了。睁开眼睛一看,他觉得在他房里到处是火星。这并没 有什么奇怪的,笛卡儿常常有这种经验,半夜醒来,眼前星光闪烁,使 他能看见周围的物体。笛卡儿慢慢地恢复了平静,这时他求助于哲学 的理由,得出了符合他的理解的结论,把那声雷响解释为是"真理降临 到他身上,来占有他的一种信号",于是他又睡着了。过一会儿,他做了第三个梦。这与前两个梦不同,温和而又令人愉快,他在梦中见到了两本书,一本是字典,另一本是他曾非常喜爱又 多次读过的诗集。最为有趣的是,笛卡儿还没醒就在梦中解梦。他判 断,那本字典仅仅是指结合在一起的各门科学,而诗则更显著明白地 标志着哲学和智慧的统一。他还对他读到的诗逐一解析。他认为,前 面那两个梦是对他过去的生活可怕的谴责,因为他过去的生活,在上帝 面前和在人面前一样,并不是无可指责的。而第三个梦温和而又令人愉 快,预示着未来,预示着在他的后半生将要发生的事,说明他将有能力去 进行他设想的伟大事业,这使他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之感。P5

在西方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对笛卡儿的方法有着不同的概括,有 人谓之为演绎法,有人谓之为分析法或分析一综合法,有人谓之为怀 疑法。我觉得这些似乎都失于以偏概全,未能恰当地反映出方法论体 系。我认为,笛卡儿的方法论体系是:以建立一般数学为目标,以普遍 怀疑为起点,以直观和演绎为内容,以分析和综合为形式,以列举或归 纳为补充的完整体系。从以上可以看出,笛卡儿的方法可谓独树一 帜,其中有许多重要的特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第一,笛卡儿的方法是以他的理性论为认识论根据的。笛卡儿的 方法是典型的理性主义的方法,精神直观在他的方法中占有极其重要 的地位。他是把直观的清楚分明作为真理的标准。

到底怎样才算是清楚、分明的呢?笛卡儿后来在《哲学原理》中做 了解释:"所谓清楚,我是说它出现或显现于那个注视的精神,如同我 们说清楚地看见了对象,当对象以相当大的力量展现于眼前时,眼睛 才能看见他们。所谓分明,是说它是如此的精确并且和其他一切对象P38完全不同,在它之中只包含如此的精确并且和其他一切对象完全不 同,在它之中只包含明晰地展现那个本来考虑它的精神的东西。"他还以痛苦为例说,一个知觉即使不分明,也可以是清楚的,但是一个不 清楚的知觉则不可能是分明的。当一个人感到剧痛之后,他对于这个 痛苦的知觉是很清楚的,但并不总是分明的,他往往会把痛苦的知觉 和痛苦的本性混淆了,以为在痛处就有一种痛的东西。但是如果一个 人根本就不能清楚地感到痛,则更难以分明地辨别这个痛苦了。笛卡儿运用这条标准来贬低感性认识。他认为,对于物体的认 识,不能靠感觉,也不能靠想像,而只有理智才能对它们认识得最清 楚。事物的感觉性质是多种多样的,在不同的条件下是不断发生变化 的,你刚刚清楚分明地感觉到的现在又变了,只有理智的清楚、分明的 领会才是可靠的。而且,我们的感官所感觉到的东西,最终还需要我 .们的理智来做出判断。外部世界的本质依赖于人的精神去理解、领 }会,去做出判断,"尽管我的判断里还可能存在某些错误,不过如果没 陌人的精神,我就不能把它像这个样子来领会"。所以,笛卡儿得出 I结论:"真正来说,我们只是通过在我们心里的理智功能,而不是通过 想像,也不是通过感官来领会物体,而且我们不是由于看见了它,或者 }我们摸到了它才认识它,而只是由于我们用思维领会了它。"P39

序言

  在这本精美的书中,冯俊教授不仅向他的同胞们展示了笛卡儿哲 学,而且还使他们更好地认识了法国。实际上,人们常常说"笛卡儿精 神"体现了法国人的特点,它也使法国人有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精神面 貌。冯俊先生清楚地知道在这个说法中有一些夸大其词,并不是所有 的法国人每时每刻都表现出哲学家所期望的那种良知和精神的明晰 性。幸运的是,人们实际上在不同的地方遇见了许多善于做出正确推 论的人,冯俊先生尤其如此。 虽然笛卡儿本人仍然带有他时代的特异性,并且他有意与先前的 思想家保持距离,但在他典型地描绘法国人的著述中包含的相对真理 的颗粒并不少。因为他既不崇拜过去、不崇拜国家,也不崇拜个人和 习惯,他只是被前进中的真理所吸引。趁冯教授现在这本著作出版之 际,在众多作家当中,专门回忆一下笛卡儿其人其书的特色也是正合 时宜的事。 一、决裂的大师 笛卡儿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不是一个根深蒂固的人。在他一生 中,他避免安土重迁。现在普瓦图人(Poitevins)和图赖讷人(Tou- rangeaux)还时常重提那个不久以前针锋相对的争论:笛卡儿是出生 在普瓦图(Poitou)还是出生在图赖讷(。Touraine)--法国的这两个古 老的省份?这样的问题能够被提出来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它至少暴露 出意味深长的不确定性。这是巧合,但是非常惊人的巧合。这个人珀 精神上极赋自由、无拘无束,来到这个旅途中的世界,在非常温暖的稚 营地中发现了真理,热爱旅途生活,并且死在旅途中,他就是如此。至 于学者们关于他的出生地的争论,他以其诉诸背靠背的诉讼和制伏名 种轻蔑言辞时的声望事先给这个争论作出了结论。无论是普瓦图人还是图赖讷人,都没有显示出要把他留在它们身边的尊严。一有可能,他就既离开了普瓦图,也离开了图赖讷。他逃离了这个国家,决定 要生活在一个遥远的国家,生活在非常不同的人们中间,但是又不刘 于亲密地融入他们的生活,既无牵挂又无依恋。他有精神孤独的趣 味,他认为他在民众中找到了他的自由和幸福,除了在民众之中,无复} 能发现这种精神孤独。 二、距离 从许多方面看,笛卡儿都是一个决裂和否定的英雄,而不是传统 的继承者和保卫者。毫无疑问,他未能有效地摆脱一切传统的影响, 或未能摆脱得与他事先期望的那样多。另外,他对分离的迷恋使他得 到了暂时的平静。他有几位朋友,然而并不十分亲密;他在几个非常 喜爱的住所居住过,然而时间都不太长。人们不能忘记他对真理的不 懈追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对其他一切东西清心寡欲。他离群 索居,体会到人类的一种抽象的爱--在他生活的时代的伟大革新。 对于一些人来说,对一部分人的爱和尊敬与对另一部分人的恨和轻蔑 是相辅相成的;与这些等闲之辈相反,他给予一切人同样的尊严."在 他看来,良知是"世界上分配得最均匀的东西",理性的普遍存在,使他 觉得所有的人在理智上和法律上都是平等的。他就是像这样尊重个人。然而,在这一方面,个人只是在"抽象的普遍性方面"才显现出来, 就像人们常说的一样,它全部消失在它的纯粹思想和理性存在的本质 中,而损害了它的具体方面和它的独特性。再说,笛卡儿对所有人的 爱常常被表现为一种人们之间相互不信任的倾向。我们不能不承认 笛卡儿处心积虑地完成的人文决裂的分量和重要性。因为如果他曾 疏远了一些东西,这并不是为了和另一些东西保持亲密。三、国家的及宗教的决裂 笛卡儿的决裂是国家的决裂,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宗教的决裂。 他抛弃了他的祖国和故乡,他拒绝生活在法国。但是他并没有因此在 别处找到安定。他似乎对一切参与性活动过敏。然而,在1617年,他 21岁时,他确实"参与"了,这里是指这个词的军事意义--参军。他 参加到那梭的摩里斯王子(Maurice de Nassau)的荷兰部队中。但这 些参与也是非常相对的,因为这个有着天主教出身的法国人,进入到 与天主教的西班牙人作战的新教首领的军营中,这又从另一个方面允 许他从参与中摆脱出来。另外,1619年他换了一个军营,加入到天主 教王子、巴伐利亚选帝侯(L"Electeur de Bavi~re)的军中。而这位选帝 侯则离开了部队,转而就任布克瓦(Bucquoi)伯爵了。似乎笛卡儿被 接纳参加了"白山战役"中的一次关键性战斗,在这次战役中捷克的新 教部队被打垮。当然,笛卡儿生活的时代并没有像今天这样给予国家 的归属以至高无上的重要性。还有,笛卡儿在这方面的兴趣走得太远 了一些,改换门庭和背离祖国都同样地轻而易举。在这个全欧洲充满 着宗教大战、宗教排他主义的时期,笛卡儿至少能表现出信仰追求的 坚贞和坚定性。但有时候人们究竟怎么看待这位身处新教部队行伍 之间的战斗着的哲学家的天主教信仰呢?就是在这种时代氛围中,在 亲自参加打败法国新教徒之后,他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离开拉 罗舍尔(La Rochelle,1628)的住所,去新教的荷兰生活二十年。在这 个国家,他仍然是一种不可抑制的"旅行癖"的牺牲品,这种癖好的原 因和动机是什么不清楚,这一点不能不使我们琢磨。大旅行家在那种 困难的、常常是危险的条件下,跑遍了德国、匈牙利、波兰、瑞士和意大 利。他本能够找到一个定居之所并享受安逸。但是恰恰相反,我们看 到他在荷兰也不断地变换居所,阿姆斯特丹、代芬特尔(Deventer)、乌 特勒支(Utrecht)、莱顿、哈勒姆(Harlem)、埃格蒙(Egmond)、恩德基 斯(Endegeest)等地,好像每一个城市的太阳烧烫着他的脚掌,或像一 个坏人试图逃脱追踪。他以他的方式驱逐定居生活的魔法。 四、家庭的决裂 笛卡儿不仅损害了国家和宗教的传统,他的离去也使他的家庭分 裂。他再也没有回到祖国来接受一笔明确地分摊给他的遗产。无论 他离开了他的家庭,抑或是他仍然待在家里,事实上人们可以认为家 庭已离他而去--这并不是为了去建立另一个家庭。他在荷兰真的 有过一个小女儿,但是年纪很小就死了,此后他表达出非常强烈的遗 憾。人们可以想像,他破例地赞成这样一种爱。但是命运割断了笛卡 儿的惟一亲情。对于这个小女孩的母亲,除了知道她是新教徒并且笛 卡儿无意和她结婚以外,我们一无所知。这种严重的背信弃义导致了 那种分离、分裂和异乎寻常的孤独的生活。笛卡儿的生活是坎坷的、 充满痛苦和戏剧性的。但是,他的生活保持着一种大拒绝的严酷,这 一点是真的。 五、决裂的世纪 不过,不应该根据单一的现象乱作评论。如果与这个时代的社会 没有更深刻而又不可见的联系,这种存在的、自认为是个人的决裂大 概是不可能的。个人主义和孤独对社会条件也要做出反应。笛卡儿 出生在一个世纪末,在这个世纪刚刚结束了一场经济、社会、宗教和文 化的动荡。中世纪的经济根本上是一种农耕经济,逐步地转变成一种 商人的经济和工匠的经济。在笛卡儿选择定居的荷兰,人们可以看到 这种转变的最好的例证。这个荷兰,它的大部分人口已经脱离了农民 的状况,在那些对国际交通开放的大港口,人口众多、活跃、繁荣、集 中。同时,古代的经济结构也逐渐地瓦解了,社会关系的形式发生了 改变。为了从利益和服务的商业交换关系中得益,人们摈弃了作为中 世纪特征的依附关系。现款支付和信用关系取代了效忠关系。农民 社团解散了,将组成这些社团的个人解放出来。封建制度表现为人与 人直接关系的等级体系,封建诸侯通过人身依附关系和封建首领结合 在一起,这种人身依附关系具体地表现为臣从效忠,而从此以后人际 关系的建立越来越以金钱为中介。贵族威风不再,越来越依靠资产阶 级的君主取得了统治地位,在紧接着路易十四继位的君主政体中,贵 族开始扮演一种寄生物和装饰物的作用。大批发商和穿袍贵族变成 了社会的实际的领导阶级。个人的能动性和自由的企业取代了传统 的习惯。在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按照他们自己的力量按劳取酬。在这 种社会的急剧变化和16世纪社会的进步与它的过去的决裂之间,在 现代个人主义的出现和笛卡儿思想的涌现之间有一种深刻的联系,所 有这一切都早早地预示和宣布了法国大革命的"曙光"。然而,像他同 时代的大部分人一样,笛卡儿对这种社会氛围并没有意识,他对于他 的人文环境的震荡仍然是无动于衷。他对在这个世界的深渊中发生 的一切全无觉察,他没有预见到随之而来即将发生的一切,他并没有 关注这些。他在他的演讲中明确地提出,要警惕"与公众相关的一些 最小的事情改革中出现的困难",但他又如此矛盾地屈从陈腐的传统。 他写道:"我从来不会赞成这些糊涂人的性情,以及那些既不是由他们 的产生也不是由他们的幸运唤起的不安,对于公共事物的管理,我要 一直不停地去做。在观念中,不停止某些新的改革。"六、哲学的决裂笛卡儿并没有意识到,在一个风雨飘摇的社会中,在他分离生活 的最美好的时刻,他显露出的那种否定、他无所畏惧地进行的那种精 i神决裂的社会含义和政治含义。这种不和谐影响了他的声誉。他愿 博打破哲学的连续性,他起来反对自己的老师们,他否认文化遗产,他 汹认为是这种遗产的占有者和给予者。。毫无疑问,拉·弗莱舍公学 鞠囟l№ge de La F1宅che)的这位杰出的学生,早在幼年,就在那里享受 簟;过多的优越性,这些优越性已经把他置于共同体的边缘一他知道 -l|得到老师的表扬。但是他的真正的优点并不在此。和众多全盘接 受课堂灌输但食而不化的学生不同,笛卡儿学会了学校教给他的一 切,但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批判它们和否认它们。他所学会的知识在他 看来是空洞的和虚假的,他无可奈何地忍受着这些知识,把它们看做 多余的负担。拜耶(Baillet)以一种很美好的形象和我们讲到他,"为了 区别他和他的其他同伴,他的老师们给他们戴上的那些桂冠,在他看 来只是一些荆棘"。他并不尊敬他的老师们从中得到灵感的那些伟大 思想家的优越地位。他嘲笑"那些只相信古代书本的人"。他既不想 模仿柏拉图,也不想模仿亚里士多德,也无意效法圣托马斯。他震撼 了哲学从属或附属的地位。因为他注意到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全部 知识的混乱和不确定性,他决心在他的著名事业中,除了"世界这本大 书"和他自己的理性之外,不再相信也不再求助于任何东西了。

笛卡儿几乎把全部科学从那些阻碍他的古代神话中解放出来。 他从他的感觉中剥去了古老的象征物,他撕碎了习惯的意象,他抗拒 权威,指责权威的论证,而给一切人以及他本人以"更好地判断和区别 善恶的力量",并且肯定"为了获得真理,在一生中至少有一次清算人 们已经接受的一切意见,从基础上做起,重建这些知识的一切体系"。 他宣称要把一切过去积累和传播的知识推倒重来,他愿意从零做起, 以他自己的力量重建科学的总体性,不是像一个"没有行李的旅行 者",而是像一个本人把全部行李都丢到阴沟去的探险者,向真理迈 进。这在他的普遍怀疑的尝试中是有些过分。笛卡儿以其全部的历 史局限性,将他的勇气、努力全部放在自然科学中,他没有把他自己的 事业置于人类努力的连续性之中。 七、不可逆转性 在笛卡儿死后三百多年,他还能够使我们愿意效法他,甚至在中 国也是如此。现在该轮到我们嘲笑"那些只相信古代书本的人"。以 笛卡儿为榜样,我们问自己:是否还应该读笛卡儿的书《谈谈方法》或 《沉思集》?我们的科学哲学也许还不十分完善,但是我们知道21世 纪的认识论将不是笛卡儿式的。我们已经形成了另一种生活经验,形 成了另一些思想英雄。我们不想从笛卡儿开始,一个笛卡儿就足够 了。保持笛卡儿的独特性,既不修改又不伪造,这是非常重要的。在 关于认识的问题上,尤其在关于我们的实际研究的方法上,我们几乎 不再有任何东西要向笛卡儿学习,然而我们并不贬低笛卡儿的传统。 因为在读他的著作时,即使我们在那里不能就我们应该怎样行事和思 考找到任何指示,可是我们对我们是什么可以达到一种最好的认识。 因为我们发现我们自己,在一个与笛卡儿的世界如此不同的世界中与 笛卡儿如此不同,多亏这样一种疏远,我们才保留这份要传承笛卡儿 的情感,以一种确定的方式传承,在反驳他的同时传承。今天我们有 了这种历史感,但这种历史感未曾激发笛卡儿;我们感觉到了各种间断性和连续性,而他似乎并不了解他本人所创造的"中断"的相对特 征。我们不再把人类的未来想像成一条笔直的大道,在这条大道上过 去的每一个世纪都曾前进了一点,使人们更加远离他们的祖先。文化 在我们看来不再是补充性获得物的一种堆积或叠放,而是一些时常矛 盾的战利品的收复和再吸收。 成熟精神的本性就是认识人发展的每一个时期,他形成的每一个 时期的必然性和优点,把它们看成是一些不可缺少的环节。成人如果 不曾是他现在不愿意再是的那个孩子,他就不可能是现在这个样子, 这就是为什么无须回忆他就能理解这个幼稚时期的原因。他知道他不能缺少这个阶段,他能愉快地回忆起这个阶段。在文化中产生一种对过去的不断吸收和再吸收。前人世世代代 获得的结果成为后几代人发明创造的起点和第一手材料。可是这个 过程只是特别和个人的成长过程相似,因为与这里所说的情形相反,人类的生活并不因变老而被毁坏,也不会因死亡而突然中断。如果我 们冒险遵循这个隐喻,我们就能够估价,笛卡儿在直到今天的思想进 化中树立了一个很好的形象,就像在个体生活的童年时期的某种东西 一样。与教条的传统主义的态度相反,笛卡儿高扬了理智的能动性、 自由的探索。如果人们敢于这样说的话,笛卡儿涤除了他时代思想的 独断论,驱除了传统的神圣性。这样他似乎也陷入到另一种极端,未 能注意到传统的多样性,错误地攻击各种行动的主动性,而这些行动 本只应该落在被动性上。他完全否认传统的价值,否定了绝对。他独 立于肯定而存在,毫无保留和毫无顾忌地将其推至极端。这样,他也 成了某些幻觉的受害者。一方面,他没有意识到,他并没有以像他所 相信的那样一种如此独立的和个体的方式来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他对 时代的呼唤做出了回应;另一方面,他没有觉察到也不会承认,在他的 学说中他最终保留或恢复了很多过去他以最坏的方式简单地借用的 理论和观念。他的科学和哲学极大地得益于他的前辈。我们不是易 受骗者!此外,更有甚的是,除了他面前的人,其他人他都不愿意回 忆,虽然以一种彻底的方法,但他仍然按照他的方式进行下去。无论 他说了些什么,他都有先行者。许多人一直是相信真理而不相信大师 们的传统。同样,笛卡儿在抛弃传统时,并没有意识到他本人又追随 和加强了一种杰出的传统、最好的传统、主动性的传统和发明的传统、 创造性的传统。八、双重的回忆正是为了我们今天不要犯和笛卡儿同样的错误,我们不要再像笛 卡儿对待其他人那样对待他!我们深信,在21世纪还像笛卡儿那样 思考和行事,这对我们来说是不可能的,另外这也不是我们所希望的; 同样,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也不能真的重新回到他的童年。我们现 在能够以两种方式回忆起笛卡儿。首先,对我们来说,笛卡儿能够做 的只在于一些僵死的东西、一些骸骨和一些固化的思想;只在于一些 魔术书,它们按照一些程式来给我们提供他的凝固的思想;只在于一 种确定的图画。在1793年,国民大会颁布了一项命令,规定将这位哲 学家的遗骨转交给先贤祠(Panth60n),因为国民大会如是说:"笛卡儿 应得到归之于那样最伟大人物的最高的荣誉"。这条颁布了大约两百 年的命令却从未执行过。在这一点上笛卡儿仍然表现出了他的个人 主义,他反对把他的骨头和别人的骨头搀和在一起,他应该有自己的 小先贤祠,奇特的、个人的先贤祠。他不应该轻视被动的传统、稳定记 忆的恒久性、归还骸骨的荣誉。而我们为了重新发现笛卡儿,喜欢依 靠客观的证据、手稿、发黄的书页、珍贵的雕刻。当然,我们不会烧掉 笛卡儿的书!但是这些静止的记忆不应该束缚活的记忆的飞翔。让 我们提防死去的记忆和墨守成规的传统,不要将笛卡儿监禁在石头的 先贤祠中。笛卡儿活在那些革新和劳动的人们中间,即使他们并不要 求得到他的保护。奴颜婢膝地抄袭笛卡儿,那将是对他的背叛。当我 们与木乃伊化了的历史决裂时,发现了一种活的历史,笛卡儿参与到 这种活的历史之中。在这种情形中,真正的传统是那种不害怕断裂的 传统,是把这些断裂彼此连接起来,把他们整合在一种连续性之中。 人们可以说,这就是决裂的连续性、进步的连续性的传统。

后记

这本书应该看做我1989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的《笛卡儿第一哲学研究》一书的修订版。  1982年初,我在陈修斋教授和杨祖陶教授的指导下读硕 士研究生,开始研究英国经验论和大陆理性论。1985年初, 我又师从庞景仁先生读博士生,学习和研究法国哲学。1987 年底,我在王玖兴、苗力田二位先生的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 文,也就是1989出版的《笛卡儿第一哲学研究》。后来,虽然 给学生上课是从古希腊哲学讲到现代西方哲学,但就研究而 言,除1994-1995年间在牛津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时又重 新关注一些当代英美哲学问题之外,我基本上是在法国哲学 领域内徜徉。十多年来,我写过《法国近代哲学》、《当代法国 伦理思想概论》、《后现代主义哲学讲演录》,翻译过《笛卡 儿》,帮人校译过《笛卡儿与理性主义》,这些都或多或少与笛 卡儿有关。  由于研究生教学的需要,我们每年都要讲到笛卡儿哲 学,但没有现成的教材,我在1989年出版的《笛卡儿第一哲 学研究》一书市场上早已无法买到。许多兄弟院校的哲学系 也经常问及我是否会重印或修订该书。于是,我将这些年涉 及笛卡儿的点滴所得梳理了一下,将原来对笛卡儿所做的研 究重新整理,进行了增删改写。利用去法国几次学术访问的 机会,我专门拜望了有多年通信联系的法国哲学学会前任会 长和国际法语国家哲学联合会前任主席雅克·董特先生。 先生听说我要重写笛卡儿,欣然答应给我的拙著作序,我真 是受宠若惊。读者可以看到,先生的序言确实使本书增色。  在此,我谨向教育过我的各位老师和多年来一直鼓励和 鞭策我的雅克·董特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                                     冯 俊                            2004年7月于中国人民大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4: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