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知青文学史(中国知青民间备忘文本)
分类
作者 杨健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片失去本真行迹既久而又讳莫如深的古大地,会有独立、自由和富有民间识见的历史行迹记述吗?一个产生过太多愚忠文学、健忘文学、卑怯文学、麻木文学的知青群体,会有不再漠视自己血泪体验的真正的史记和文学吗?会有纵深深入自身混沌的烛火吗?道有险夷,颠沛者知,作者以坚卓的努力与敏锐识见,从将近半个世纪浩瀚的知青文学资料中,穷本溯源,剥伪存真,精炼出独特于太多流行的、统一的、通俗的言说的真知,形成了这部具有思想含量的中国知青文学史志、缜密、生动、翔实而又富有真相、真况容量。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具有自由思索和民间立场的和青文学史。

作者以坚卓的努力与敏锐识见,从将近半个世纪浩瀚的知青文学资料中,穷本溯源,剥伪存真,精炼出独特于太多流行的、统一的、通俗的言说的真知,形成了这部具有思想含量的中国知青文学史志、缜密、生动、翔实而又富有真相、真况容量。尤为可贵的是作为文化、生命、精神浩劫年代的亲历者,其作其文拒绝讳言知青文学洗生中的自愚、自阉、自锢、自庸、自恋,直逼其深远的历史背景、政治背景、文化背景、直取其血脉、细胞、基因乃至溃疡与脓痈,精剖细析。内中有关奠定知青文学基础的红卫生命文学的卷章,原始资料丰富,系多年的收集、积累,不为多见。全书字里行间,奔涌着冷凛的批判意识和拒绝趋奉的执拗的诚实,读来或汗颜或惊警不悦,百感莫辩。

目录

编者的话 希望在于民间文本

说明

[第一卷] 20世纪50年代初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知青文学(1953-1966年)

第一章 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60年代中期的知青文学

一城乡分治与前14年的上山下乡运动

二50年代的回乡知青文学

1.50年代,国家对回乡知青运动的政策与宣传

2.回乡知青的状况

3.建国初,农村知青的文学形象——在城乡之间徘徊(1)王汶石:《沙滩上》、《夏夜》(2)马烽:《结婚》、《韩梅梅》(3)柳青:《创业史》(4)康濯:《春种秋收》

4.大跃进年代,回乡知青的文学形象——建设家乡的骨干力量

三60年代的回乡知青文学

1.20世纪60年代初,对回乡知青模范的宣传

2.豫剧《朝阳沟》——描写城市知青上山下乡的第一部重要作品(1)推动银环上山下乡的政治压力(2)知青接受再教育的必要性(3)对下乡知青的阶级斗争、革命传统教育

3.1960~1963年,回乡知青的文学形象——有科学技术的农村新人

4.1962-1964年,回乡知青的文学形象一一阶级斗争教育的重要对象

5.1964-1966年,回乡知青的文学形象——骱级斗争、路线斗争的先锋(1)建设新农村,移风移俗的新生力量(2)积极参加农村阶级斗争、路线斗争

6.50-60年代,农村知青形象的变迁

四20世纪60年代的城市知青文学

1.知青文学中的“社会青年”形象

2.城市知青文学的兴起——“到广阔的天地里去”(1)扬剧《耕耘记》与京剧《耕耘初记》(2)话剧《年青一代》(3)电影《军垦战歌》(4)长篇小说(《边疆晓歌》

3.“共产主义道德文学”对知青文学的影响(1)长篇小说《军队的女儿》(2)短篇小说《彩色的田野》(3)电影(《草原雄鹰》、《青山恋》(4)歌剧《向阳川》

4.工农兵业余文艺创作中的知青文学

第二章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新生代文学沙龙

一三年“调整”时期的意识形态斗争

二中国共产党八届十中全会后的意识形态

1.“念念不忘阶级斗争”口号的提出

2.共产主义道德文学

三文艺沙龙和新生代文艺复兴的梦想

1.郭世英和X小组

2.张郎郎和太阳纵队

3.贵阳、成都的文学聚会与文学沙龙

4.叶三午、陈明远

[第二卷] 文革时期的红卫兵文学(1966-1968年)

第三章 红卫兵文学

一红卫兵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1.当权艺术的崩溃与绝对权威艺术的崛起

2.文革运动的爆发及红卫兵组织的产生二中学红卫兵群体的构成

1.中学红卫兵派系的三个阶层基础

2.中学红卫兵运动的三个阶段和三大派系

3.红卫兵的三大派系理论(1)全面变革国家制度的“新思潮(2)“河归旧道”的“四一四思潮”(3)反抗“中央文革”的“联动”思潮

三绝对权威主义对红卫兵文学的影响

1.“中央文革”指挥下的红卫兵文艺批判(1)保守派红卫兵的文艺大批判(1966年夏至1966年冬)

(2)造反派红卫兵的文艺大批判(1966年冬至1968年秋)

2.“中央文革”对红卫兵文艺的控制、使用

四红卫兵的文艺宣传

1.红卫兵文艺的兴起

2.红卫兵文艺宣传节目

五中学红卫兵的话剧

1.《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2.《在列宁的故乡》六红卫兵诗歌

1.大批判时期的诗作:革命造反

2.夺权风暴时期的诗作:“文攻武卫”

3.“红太阳颂”和“输出革命”

4.红卫兵诗歌的多元化格局(1)《写在火红的战旗上——红卫兵诗选》——造反派红卫兵诗歌总集(2)老红卫兵诗作(3)红卫兵派系间的诗歌作战

七红卫兵小说

1.章回小说

2.短篇小说

第四章 红卫兵群体向知青群体的历史性过渡(1968-1969)一红卫兵运动的结束和浪漫主义之风的兴起

1.红卫兵运动的结束

2.浪漫主义之风——逍遥派和“输出革命”

二红卫兵群体向知青群体的历史性过渡

1.红卫兵派系的思想冲突一一围绕“出身论”的论战(1)“出身论”思想体系的形成(2)干部子弟红卫兵对“出身论”的态度(3)工农子弟红卫兵对“出身论”的批判(4)造反派红卫兵对“出身论”的态度(5)对“血统论”的共同批判(6)遇罗克和“出身论”的历史局限性

2.中学红卫兵派系的消解——跨校际、城区的红卫兵串联

3.最初的沙龙和乡村读书活动

4.最初的沙龙活动(1)徐浩渊沙龙(2)北上南下的文化串联——孙恒志(3)张郎郎沙龙(4)从政治向艺术的转向

三红卫兵运动终结时期的红卫兵文学

1.红卫兵运动终结时期的三个诗人:郭路生、孙恒志、史保嘉

2.红卫兵运动终结时期的浪漫主义诗歌:《献给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勇士》、《鱼儿三部曲》

3.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出现:《九级浪》、(《当芙蓉花盛开的时候》、《疮痍》

[第三卷] “文革”时期的知青文学(1969-1978年)

第五章 “文革”上山下乡运动初期的知青文学(1969-1971年):一知青文学形成、发展的历史背景

1.“文:革”社会的建立(1)国家制度的创新(2)“文革”艺术体系的建立

2.上山下乡运动的展开

3.上山下乡运动的初期——“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二知青群体的形成——大冲突、大走串、大融。合

1.大冲突、大走串、大融合

2.“扎根派”与“不相信派”的冲突

3.知青亚社会的出现

三知青文学的两种文化形态——组织文学与非组织文学

1.内蒙古牧区插队知青的文学活动(1)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知青的文学活动(2)内蒙古牧区的小说、散文创作(3)内蒙古知青诗歌群落的诗歌

2.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知青的文艺活动(1)基层连队的文艺活动(2)师、团一级的文艺活动(3)兵团的文艺演出活动(4)“三结合”的知青文学创作

3.自觉组织化的知青文学活动(1)厦门知青的组织化文学(2)一个插队文学知青走过的道路(3)部分知青作家的自述

四城市沙龙中的知青文学

1.沙龙中的知青诗歌(1)北京沙龙中的知青诗歌《决裂,前进》(2)上海沙龙中的知青诗歌《生活三步曲》

2.沙龙中的知青散文、小说

3.徐浩渊沙龙与现代主义诗歌的开端

第六章 “文革”上山下乡运动中期的知青文学(1971.9-1974.1)

一上山下乡运动中期知青文学的历史背景

1.重新开放的新文艺政策

2.当权文学的回潮(1)反映“文革”现实生活的小说(2)反特文学、革命战争小说

3.绝对权威文学的蜕变(1)形成初期(1971-1972年)(2)形成中期(1973-1974年)

4.上山下乡运动的中期——走向低谷

二知青文艺沙龙和民间艺术群落

1.北京的文学沙龙(1)鲁燕生沙龙A沙龙的诗歌创作B牟敦白的小说C张寥寥的剧本(2)史康成沙龙A北岛的童话诗(3)其他沙龙A甘铁生的中篇小说《第二次慰问》B王江的长篇小说《梦》

2.成都文学沙龙

3.白洋淀诗歌群落

4.厦门知青文学群落

第七章 “文革”上山下乡运动后期的知青文学(1973.8-1976.10)

一上山下乡运动后期知青文学的历史背景

1.上山下乡运动的后期——进入绝境

2.阴谋集团的崛起

3.阴谋文学

二阴谋集团扶持的知青文学

1.知青群体的分裂

2.知青文学的伪知青文学化(1)短篇小说集《峥嵘岁月》、《山里红梅》(2)长篇小说《分界线》、《剑河浪》、《征途》、《铁旋风》,短篇小说集《农场的春天》(3)话剧《山村新人》(4)戏曲、电影:《人老心红》、《雁鸣湖畔》、《寄托》

3.“工农兵学员”的创作——短篇小说集《翠绿的秧苗》、诗歌《理想之歌》

三后权威主义的红卫兵文艺

1.配合“反右倾”编造红卫兵史

2.“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中的红卫兵文艺

四对知青沙龙的围剿与反围剿

1.对地下文学的围剿(1)“第四国际反革命案”(2)“反动小说”《第二次握手》案

2.反围剿中的沙龙文学(1)刘自立的短篇小说《圆号》、《仇恨》(2)赵振开的中篇小说《波动》(3)现代主义诗歌创作

第八章 过渡时期的知青文学(1976.10-1978.12)一知青群体的解体与知青文化群落的转型

1.上山下乡运动的结束

2.知青作家队伍的转型

3.知青沙龙的转型——民刊的兴起(1978.12-1980.12)

二民间写作向主流位置的进军与退潮

1.现代艺术和反特权文学的出现

2.民间写作的退潮

[第四卷] 新时期的知青文学(1978-1989年)

第九章 新时期前期的知青文学(1978-1984)一新时期知青文学的形成和发展

二“改革文学”中的知青文学

1.“归来者”文学的“权力——矢口识分子”话语

2.知青文学的“权力——知青”话语

三“伤痕文学”主题下的知青文学

1.《伤痕》、《蹉跎岁月》一比判血统论

2.《普通女工》、《燕儿窝之夜》——伤痕的平复四农村知青文学

1.“人生大讨论”与长篇小说《人生》

2.长篇小说《人生》

3.同时期的农村知青文学作品

五“悲壮的青春”——对知青运动的命名

六乡村之恋——价值体系的失落与寻求

1.想象中的乡村——农村,精神的锚泊地

2.价值体系的修复——农村,精神的彼岸

3.乡恋诗歌

七“文革”“地下文学”的公开化

1.沙龙诗歌的公开化和被主流化(1)有关“朦胧诗”的论争(2)现代诗歌的胜利与危机2.对沙龙小说的争论与批评

第十章 新时期后期的知青文学(1985-1989年)一新时期后期知青文学的历史背景

1.经济、政治和文化意识形态的发展

2.“权力——知识分子”话语的变革

3.知青文学多元化的发展

二“寻根文学”中的知青小说

1.阿城:《棋王》(1984年)

2.孔捷生:《大林莽》(1985年)

三“改革文学”中的知青小说

1.柯云路:《新星》(1985年)

2.陆天明:《桑那高地的太阳》(1986年)

四、“悲壮的青春”——宏大叙事的形成

1.梁晓声:《雪城》(1988年)

2.张承志:草原系列(1978-1989年)

五、“新现实主义”的知青文学——从批判现实主义到新写实主义

1.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人道主义的关怀(1)朱晓平:桑树坪系列(1985~1990年)(2)老鬼:《血色黄昏》(1987年)

2.新写实小说——日常生活的呈现(1)李晓:((继续操练》(1986年)(2)池莉:《烦恼人生)》(1987年)(3)王安忆:《69届毕业生》、《流水三十章》(1987年)

[第五卷] 后新时期的知青文学(1990-2000年)

第十一章 思想重建与文艺论争一后新时期的文学界与理论界

1.后新时期的文学界(1)“权力——商业”话语体系的建立(2)“痞子文学”与“生存文学”

2.后新时期的理论界(1)知识分子话语的重建(2)文艺论争

二、知青学人与知青作家

1.知青学人(1)从广场到书斋(2)从发掘到重建(3)新人文学

2.知青作家(1)从理想主义到庸俗主义(2)宗教题材的写作A张承志:((心灵史》(1990年)B史铁生:《我与地坛》(1993年)(3)社会科学和自然哲学的写作A梁晓生:《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1997年)B柯云路:《发现黄帝内经》(1998年)

第十二章 后新时期的知青文学

一、对知青运动的再命名

1.命名,再命名——从“青春无悔”到“劫后辉煌”

2.知青群体内部的话语分歧——“私人叙事”与“宏大叙事”(1)主流社会对知青话语权利的控制(2)知青群体内部的话语分歧

二、知青回忆录的出版

1.90年代前期的回忆录(1)基本面貌(2)文学特色(3)生存主义与人道主义A生存主义与古代叙事B生存主义与人道主义

2.90年代后期的回忆录(1)写作规模与角度的变化(2)浓重的自恋情绪(3)古代的叙事立场

三、知青文学的影视化和商业化

1.电视连续剧(《年轮》、《雪城》

2.长篇小说《孽债》的发表与拍摄

四、“悲壮的青春”叙事的发展

1.长篇报告文学《中国知青梦》——“悲壮的青春”叙事的历史化

2.长篇小说《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悲壮的青春”叙事的发展:“劫后辉煌”

五、生存主义的“宏大叙事”

1.官能的生存——“中国知青部落”系列(1)《中国知青部落》(1990)A宏大叙事和神格人B官能主义与文学(2)《青年流放者》(1994年)A知青群体的形象B陈旧的性道德

2.蒙昧的生存——《中国知青秘闻录》1993年

六、知青文学“私人叙事”的产生

1.长篇小说《黄金时代》、短篇小说《马但丁》——自由主义的声音

2.散文集《老知青聊斋》——回到常识

3.短篇小说《谁为我们祝福》、《归去来》——“乡恋文学”的续篇

七、晚生代与知青文学

1.晚生代对知青文学的批评

2.晚生代创作的知青文学

后记

资料索引

试读章节

(3)柳青:《创业史》

长篇小说《创业史》是一部描写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长篇小说,原计划写四部。1960年出版了第一部,写到互助组阶段,第二部,计划写试办农业社,因“文革”爆发而撂笔。由于作者去世,第二部的上下卷在缺少中卷的情况下,以未完成稿在1979年出版。从它展示的规模,已具有史诗性的巨著品质。大跃进、人民公社和“三年自然灾害”的发生,是摧折这一鸿篇巨构的主要原因。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已经对小说的命题产生质疑。小说中对中国农村生活的细致、扎实的场景描述与作者所要表达的先验理念之间,具有不可调和的冲突。

《创业史》塑造了建国之初(1950-1953年)的农村回乡知青形象,作者以其独有的敏感捕捉到了那一时期的回乡知青的典型性格一对工业社会的向往和骚动。

在第一部中,与土地改革和互助组运动并无关系的农村小知识分子(高小毕业生)改霞,占据了相当的篇幅。徐改霞有一种不安分的天性,她爹活着时给她订了亲,解放那年人家要娶亲,她以年龄小、包办婚姻等理由,一直抗到二十一岁,最终在政府贯彻婚姻法的时机解除了婚约,这在当时农村被认为是坏了心术的。改霞十八岁时进城考工,只是受“探索新的生活,结识新的朋友”的天性驱动。她因为看不惯许多乡下姑娘追求城市的物质生活,曾一度放弃进工厂的打算。

在放弃了当工人后,改霞再次产生了对梁生宝爱情的冲动。月下约会时,改霞“热情的言词、聪明的表情和那只秀气的手,传到了生宝身体里去了。生宝在这一霎时,似乎想伸开强有力的臂膀,把表示对自己倾心的闺女搂在怀中。改霞等待着,但他没有这样做”。梁生宝此时想“他领导着—个断不了纠纷的常年互助组,白占魁也入组了。他没有权利任性!他是—个企图改造蛤蟆滩社会的人!”

改霞放弃了对梁生宝的爱情后,“她决定坚决奔赴祖国工业化的战线。她尽管对生宝还有好感,但她走的时候毫不动摇。改霞在五、六、七的三个月里,把这个人生问题,翻来覆去,想得很深、很细。世界上的大学问家,不见得有恋爱的闺女分析男女那样深刻、细致。改霞想:生宝和她都是强性子年轻人,又都热心于社会活动,结了亲是不是一定好呢?这个念头,自从五月之夜不愉快的幽会中从她脑子里萌起以后,她再用铁镊子也夹不出去了。她想,生宝肯定是属于人民的人了;而她自己呢?也不甘愿当个庄稼院的好媳妇。当他两结亲以后,狂欢的时刻很快过去了,漫长的农家生活开始了。做饭的是她,不是生宝;生孩子的是她,不是生宝。以她的好强,好跑,两个人能没有矛盾吗?……在狂热的时候能放任自己的感情冲动,在冷静下来的时候,改霞也能想得很远,很宽。”

改霞是—个文化觉醒,憧憬丰富情感生活的现代新女性,农村生活和农村后生都配不上她对新生活的追求。她渴望从乡村妇女的命运中解放出来,过上崭新的现代生活。改霞最终到北京长辛店铁路机车厂当铸工学徒了,二年期满将到省城西安的铁路机车厂工作。

P12-13

序言

“这是血的蒸气,醒过来的人的真声音。”

应该说,鲁迅先生的这句名言,将是《中国知青民间备忘文本》的追求与责任;也应该说,除了老鬼、刘小萌、邓贤、杨志军等人以独立、自主、富有勇气与个性化的努力,托起了一页页知青历史的殷红,大多数读物沉溺于流行的文字和流行的记忆里,普遍缺乏记忆的真髓、血性与骨质,缺乏灵魂的深度与灵魂处境的深度,缺乏生命真实的视觉、听觉、知觉、痛觉和耻感,缺乏对心灵深刻而细腻的触摸,更缺乏灵魂的拷问;矫饰、轻浅、单薄、圆通;不仅不能解释已经发生的历史,而且造成历史真相的模糊、残缺、流失甚至是常识性颠覆。我常常想,我们是否配得上我们经历的苦难和空前绝后的历史。有感于此,这套文本将有意远离虚饰和浮嚣,远离媚俗与媚雅、拜金和拜权,把追溯一代人生命与精神的本真、本源作为目标,对中国知青精神作最诚实、最本色的探索,尤重长篇非虚构写作、长篇纪实文学及长篇纪实小说(亦称新新闻主义小说、报告小说、非虚构小说),努力汇萃散失在民间的富有个人特质、生命血脉、精神容量和历史价值的尤其是忠实于原生状态、袒呈个人与集体灵魂世界的文本,将历史的本真过程及其隐秘角落还给历史。这是一种质地和硬度,更是一项艰辛的抢救工程,从历经三十年风剥雨蚀的民间记忆世界里,抢救出聚蕴着中国知青最真实原生状态和灵魂处境的精神文物。正是这些最个人、也是最集体的原生状态与灵魂处境,曾经强化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乃至一种文明、一种文化的特征。

其实,20世纪中叶发生的这场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不过是文革大批判、大揭发、大清查、大武斗、大串联运动的继续,是一大批既缺乏知识、思想、尊严、道义、宽容、理性以及一切现代文明精神又被彻底剥夺学业的青少年背离文化、科学和现代文明进程,并且集体地汇入更加缺乏文明教化条件的小农经济者的汪洋大海去“脱胎换骨”的运动,于是,这片东方古大陆数千年的农民的流民历史,第一次轰轰烈烈、蔚为壮观、别无选择地演化成了市民的流民历史,其形态、规模、深刻性乃至对整个社会每一个体、集体的冲击和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旷古罕见。于是,那独特、复杂、迷乱、荒唐于我们这颗行星上一切历史与文明而又被三千万少男少女共同拥有的人生活剧上演了,万般悲怆,却不具有丝毫的悲剧品格——严峻、崇高、充满魅力,反而荒唐、浮嚣、怪诞得一如闹剧。从开幕时的轰轰烈烈,到落幕时的凄凄惨惨;从狂妄时的横扫一切,到落魄时的迷惘幻惑甚至精神崩溃——太多堪称史诗般的盲从、疯狂、浮躁、僵化、奴性、愚忠、堕落;太多史诗般的求索、纯真、奉献、执著、坚韧、忘我以及实属无知、浅薄、非理性却又是惊天动地的极端异化的英雄主义——全都属于历史却又真实得太不像历史。其中的灵肉相离,恨爱错乱,黑自颠倒,命运无常;以及形形色色、奇奇怪怪的失落,彷徨,恐惧,焦虑,孤独,憔悴,绝望,万象尽有。那石上啼痕,田间嗟吁,花下枯骸;那浩瀚在黄土地、红土地、黑土地上的人格解体,灵魂放逐,信仰危机,尊严沦丧;那黑夜娩出的血红,人造神话的坍塌,历尽沧桑而九死不悔的真情,被劫掠去生命中最实质生命的过程,不是神话却又荒诞得胜似神话。来自那个年代的人们,如果没有深刻的渗透到髓液的万千复杂感受,甚至遗忘与善于遗忘,那么,我们的生命不仅是苍白的,卑琐的。而且是虽生犹死的。死亡只是消灭人的肉体,遗忘则是消灭人的灵魂,是一种比肉体死亡更为深刻的死亡。我们这一代人,本来也是宇宙之子,万物之灵长,但是,一个个精致的生命却天然地缺少独立思想、独立人格和公民意识,经过“灵魂深处爆发革命”、“脱胎换骨”、“思想改造”的愚化、奴化与兽化,不仅最集体地失去了一切个性特征和生命意志,精神世界一贫如洗,而且在“彻底埋葬封资修”的激狂中,最主动、最自觉、最坚决、最不分青红皂白地切断自己的一切文化根基。我们堪称文革的直接受害者,也更是这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文化毁灭和精神崩溃的最主要、最主动、最疯狂的参与者。我们以极端主义与农民式的非理性理想主义思维方式,只讲敌我,不论是非,缺少宽容与博爱精神,更缺少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的约束,排斥一元以外的一切多元的思维方式,排斥文化的伟大旨意,排斥人类一切最深刻的经验、高贵的理性、情感和世俗的逻辑,惟现代个人迷信是尊,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进而成为强行颠倒文明进程与秩序的马前卒,粗暴地、野蛮地、自以为是地以文化的名义进行武化,以民主的名义消灭民权,以真理的名义“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派同伐异,派异伐同,张扬奴性与兽性几近极致。我们告密、检举、造谣、中伤,自以为是反戈一击。我们捕风捉影,罗织罪名,逼迫无罪的人们交待滔天罪行,自以为是阶级立场鲜明。我们向亲生父母宣布划清界限,自以为是大义灭亲。我们捣毁寺庙,焚烧文物,批斗同胞,落井下石,刑讯逼供,抄家劫舍,动辄“炮轰”,“油炸”,“砸烂”,“宣战”,“遣返”,“示众”,“揪出”,甚至殴打自己恩重如山的老师,制造无数惨绝人寰的酷刑与冤案,使无数人日夜生活在无所不在的恐惧里。我们的恶行只有人们想象不到的,没有做不出来的。我们是一群什么族类呵,自诩为龙子龙孙,却不曾有过龙脊龙骨龙髓,骨血里涌动着亦狼亦羊的髓液,凶残而又卑怯,一如鲁迅所言:“遇见了狼,就成了羊,遇见了羊,就成了狼。”我们浩浩荡荡、争先恐后、热血满腔地挤进灵魂屠场,阉割、肢解、烹杀自己的灵魂,并且以慷慨“赴阉”、“殉阉”的激情和壮怀去阉割、肢解、烹杀他人的灵魂,自以为是为真理、为正义、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更自以为幸福、神圣、光荣,且歌且颂,群舞群蹈,翩然扭动起我们至今不敢回眸一望的太过丑态百出的“忠字舞”。我们愚昧、愚忠、愚顽、愚妄,貌似偶像崇拜,实为根深蒂固的对天人政教合一的势力崇拜。呜呼,我们民族精神之弱何以至我们一代而如此极矣!谁为为之?如果我们的子子孙孙问及,有谁能够相信——整整一代人,几乎没有背对命运的慷慨悲咤,没有支撑人格、良知、尊严的高贵脊梁与头颅,没有自救的义举,没有真正的灵魂幸存,更没有谁因为文明的倾覆而以砥以砺。其时,我们已经沦为一堆喧嚣的、躁动的、混乱的、没有思想没有骨骼没有良知没有廉耻没有怜悯心的异类。我们活着,精神集体地匍匐与低徊,人的种种生动属性正在渐渐失去。在万象生成湮灭和消残的轮回中,我们作为无限时空的有限过程,曾经有过的愚昧与无耻,其实是一种远比历史更悠久的愚昧与无耻。我们崩毁的不仅仅是生存的质量和生命的精神,更是对几千年来太多愚昧与无耻的记忆世界。于是,我们有了超越历史的更加惊天动地的愚昧与无耻,有了远比千山万岭的倾覆更为可怕的、浩瀚而深远的记忆世界的倾覆。

大河干涸断流了,还有石滩。

森林滥伐殆尽了,尚有秃岭。

记忆丧失了,便是丧尽一切!

我们沉溺于或流行的、或通俗的、或统一的记忆里,自己本身的记,忆失去了自重、自为、自强,失去了神圣的自然与世俗的自然,失去了灵性、品性、个性的弘扬和精神家园,失去了常识、常情与常理,失去了自决力,失去了应该拥有的完整的人格,失去了民间记忆不可以失去的尊严、质朴、秉赋、自主、高贵、顽强和不可替代性,失去了其自身具有的无限价值与永恒使命。我们的记忆濒临危亡。我们尚未有过以拒绝遗忘而拒绝死亡的开始。至今,也尚无见到集体的自责、忏悔与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复活。面对自身经历的空前而浩大的历史,我们没有因此而促进人格结构的健全与尊严意识的集体苏醒,更没有通过历史的不幸去产生卓越而绝对的精神。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我们没有理由拒绝自省自新。我们日夜流浪着的灵魂世界依然遍布荒原、沼泽、夜色和废墟。我们负有我们本该负有却从未承担的那一部分责任。凡此种种,一并构成了太阳系这颗恢恢运行的蓝色星球上最独特、最混沌、最光怪陆离的一页人类历史,一隅人类行为,非个体的笔力可以再现于万一。

我寄希望于写自民间的文本。  我更寄希望于来自大山、大漠、大泽、大荒的中国知青们群体的合.力,一同艰辛跋涉,走出记忆的真实处境,真正找回也一定能够找回我们曾经有过的最本真的视觉、听觉、知觉和痛觉,找回民间记忆最本质的属性。民间记忆不是怀旧的闲适、活祭的烟火、精神私通后的宁静,不是历史法庭里怯于出庭的证人,不是比死者更深邃的沉默,不是浑浑噩噩之天地、醉生梦死之日月,不是刺之不痛、唾面白干的麻木,不是与蛆一样低的匍匐、蠕行与苟活,不是精心腌制的灵肉,不是曲伏在地的脖颈上挂满的铃铛,不是依偎在大大小小弄权、弄钱、弄人者怀里的撒娇求宠,不是隆乳、修眉、涂脂和翘兰花指,不是一代又一代大王们高耸尊臀洪渲出的丝竹之音、兰麝之气,不是既定规范下的腾挪跳跃、凌波微步、虎啸蛇行,不是一再掌嘴后的三跪、六揖、九叩、恳恩、唱喏,不是流氓、娼妓、无赖、骗子、贪官、恶霸们巍峨的牌坊,不是将谎言巧饰后入诗入画入歌的艺术,不是任意揉进眼睛里的太多沙砾,不是忠字舞、忠字坛、忠字歌,不是自己血泪体验的冷漠看客,不是支撑华丽皮囊的软骨、朽骨与霉骨,不是历史上一切血海骨山上的歌舞升平……我常常自问,我们知青群体乃至我们民族是否真正有过民间记忆?我们的民间记忆是否也同样遍布废墟?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民间记忆的摇篮与家园?我以为,真正的民间记忆尽管有着贫寒的烙印,但却具有高贵、质朴、生动而完整的品质,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有着永远的精神的品性、灵性和血性,自立、自尊、自主、自由、自决,多层次、多结构、多元化、多重合,支撑与维系着无数生命、历史、文明、常识、良知和秩序的延续。真正的民间记忆是人类最古老的良知与人类精神光芒不竭的能源,是一种文明素质与文化品格,是生命与精神的原生状态,是文明古国应有的正常生态,是一切真理、经验、学说以及一切理智认知力量的来源,是知青乃至整个民族记忆的精魂,是民间生命中的生命,是山连山的沉默、一个又一个世纪的期待,是岂因福祸避趋之的诚实,是伤痕累累却青铜般拱起的脊梁,是太阳浑圆的生命精血,是透青的夜草,是荒穹下奔腾的磷火和星光,是民族伤口沉重滴落的暗红,是颤动的泥浆里翻腾起的良知,是浊泪积淤成的大河泥沙,是我们遭遇空前浩劫后可能留下的唯一财富,是精神不灭的火种,是诞生新世纪光明的痛苦孕育,是宇宙之子们一千次倒下去又一千。一次站起来的悲烈嘶、昂,是割断喉管、捣烂舌头、撕裂嘴唇后依然发出的疾厉低啸,是足以悠远动人的洪钧之钟,是高昂生命个性与尊严的旗帜,是凿穿历史隧道的利锥,是不息而生生的文明的力量、未来与希望的力量,是真正历史的摇篮;让民间记忆巍然而庄严地耸立起来,这是人类良知活着的象征。

纵观我们民族的数千年历史,民间记忆一直遭受着皇权残暴的阉割、监禁、凌迟、凌辱、围剿、挟持、兼并、垄断;于是,一代代民间记忆徒剩形骸,奄奄一息;于是,浩如烟海的中国历史从来没有喷薄而出过民间记忆鲜红的光华;于是,中国历史失去了最本质的内容,成为权变风云、权位更迭、权谋较量、权势业绩的历史;于是,中国历史的每一个毛孔里都渗透着谎言和血腥,不仅严重误导了中国文明的走向,更造成了了解“纯粹的真相”的极端困难;于是,下一代不知上一代的真情,后人代价深重地重复前人的不幸;于是,我们的历史中没有民间心灵、民间记忆的积累,没有一切宏观与微观精神世界真力弥漫的万千气象。我想,历史的遗憾有没有可能由知青一代弥补于万一?尽管知青群体已经深刻分化,并将更加深刻地分化下去,但是,就其主体者而言,有过苦难,有过错误,也有过因为放逐而真正深入最底层、深入神话般贫瘠的土地和神话般贫穷的父老乡亲的深刻经历,如果说有什么收获,那就是开始自我认识,开始真正逼近对中国的真知,较之上一代与下一代,有着不可比拟、无以替代的社会洞察和生命体验;深重的心灵巨创正在一天天地变为深切的忧患意识与责任意识,渐渐融入血脉。如果我们这一代人能够自反思始,自我升华,那么,整个民族对十年浩劫及其产生的根源——我们民族历史与现实的精神结构、文化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以及我们民族文化基质中痼疾的反思,也许有希望由知青一代完成最重要、最基础的工作。那么,恢复民间记忆的伦理,爱护和呵护比灵魂更精致的民间记忆,抢救和激活亲历者们代表着一页页重要历史的最具确凿可凭性的记忆,抢救和还原五千年文明史中独一无二的精神文物,则是变民族的巨大不幸为重铸民族灵魂的巨大能源的基础工作中的基础。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任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我们这一代人应该抢救与还原的历史,远比任何时期的历史更加深邃、凝重、复杂,更具有辽远的警示意义,更能留下无尽的思考与探索的空间,任何后人无以替代,也不可能替代,更不应随着我们这一代人的消失而成为永远的流失。

四顾八荒茫,共我吟风啸月。

《中国知青民间备忘文本》将试着从还原民间记忆的一部部纪实文本做起,不仅仅因为民间记忆是一切纪实文学乃至历史文本最鲜活、最本质、最恒远、最不容污染的生命,也因为没有民间记忆的纪实文学与历史,永远不可能是真正的纪实文学与历史。《中国知青民间备忘文本》拒绝表述历史的僵化和虚饰,呼唤最诚实地述写最生命、最灵魂、最独特、最深隐的记忆,呼唤具有深沉的历史穿透力的作品,把追溯一代人精神的本源和种种流变、衍化及外因作为要义,同时也要深究根植在我们种种行为深处的原基质是怎样生长成我们的人格与精神的。《中国知青民间备忘文本》鼓励还原真实世界的广度与深度;鼓励以独特的、多元的、动态的、深邃的目光及复杂的审美审丑意识,展示人性的生动、深邃与无限驳杂,再现可感可触、可以经验,并且为经验世界难以尽传的极其复杂而又极富原质的灵魂处境;鼓励精确的精神分析和对个人与集体的人格形态、思维模式乃至意识与无意识进行艰苦的探寻;鼓励真正的生命精神的进发、不妥协的洞察力,以及浮雕般的力度;鼓励无情地解剖自我,解剖曾经是百孔千疮的灵魂,尤其鼓励将记忆靠近良知的真正痛心疾首的自省、自我灵魂酷审。我以为,自省是一种真正的自信、自重、自尊、自我理性的进化。人类最本质的品格,正是在于正视自我。正视自己的文明质量、精神内容、文化结构,甚至正视自己血管里流动的基因,自究才能自救和自强,才能还历史以真实,变历史的不幸为再造尊严的灵魂与历史的巨大资源。为此,作为一名知青,我有心以当年知青勇于吃苦的实干精神试一试,努力一批批地精心编辑和出版这套文本——以尽一点点薄力,一俟条件成熟,还将着手民间备忘文本的中短篇纪实文学、散文,以及具有重要文献价值的史记、史钞、史论、史料。我知道,我强加给赢弱的自己的责任过于重大,力难从心。但是,我更知道,不有涓涓弱水,何成大江奔涌。

《中国知青民间备忘文本》风格、手法不限,可以深微淡远,可以气韵雄逸,可以粗犷悍野,可以典雅精致;可以有混沌之气,可以有奇诡之姿,可以有透明的远吟,可以有苍凉的大唱;旨在让激活的记忆在我们的血液里不朽,让真正的历史在这里凝聚为化石、碑林和铜鼎铭文。

《中国知青民间备忘文本》有心从虚饰中突围,深刻换入人类精神的真实处境,从而获得一种广阔而深远的历史感与人类感,并且在竣工‘之时,以其巨大的心理容量、历史容量、审美容量、社会生活容量,为我三千万知青兄弟姐妹告矣,更为我们民族现实与未来从史学、哲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人类学、民族学、生理学乃至地理学、生物学、遗传学、动物比较学……各学科研究那段不幸历史以转化成文明构建的能源提供可能是微不足道但却是真诚的一点点准备。

中国知青文学的希望在于进入民间文本的时代。

中国知青文学必将进入不息而生生的民间文本时代。

借此机会,我向以独立思考的坚韧,为知青文化与知青历史做出过艰卓努力和重要贡献的老鬼、刘小萌、邓贤、杨志军等人表示深深的敬意。

岳建一  2000年2月3日,夜11时

后记

1996-1998年,我将“文革”艺术史的部分章节,拿到《中国青年研究》杂志上发表,产生了一些反响。1999年的夏天,岳建一约我写一部介绍中国知青文学发展的史稿。我原计划只写“文革”知青文学,但岳建一提出,将知青文学局限于“文革”10年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写一部“通史”,要从50年代写到“文革”后。虽然工程浩大,但考虑到体例的科学性,我只能从命。

岳建一致力于“中国知青民间备忘文本”的事业,他提出知青一代不仅是“文革”的受害者、受难者、受骗者,也是那场浩劫最主要、最主动的参与者,应该直面历史与直面自我。作为亲历者参与写作的知青文学的首要义务是“抢救与还原真实的历史”,“知青文学的精魂是具有民间立场的民间记忆。民间记忆虽然有着贫寒的烙印,但却是自主、自由、自尊的,是高贵、生动、富有个性、品性、灵性、血性和骨质的,是不可替代的。如果只有流行的、统一的、通俗的记忆的知青文学,而缺乏真正民间记忆的知青文学,肯定是没有希望的”,“是提倡恢复民间记忆的伦理、禀性、品格的时候了”,“中国知青文学的希望在于真正进入民间文本的时代”。我赞同他的这一观点,本书的写作中体现了这一思想。

初稿完成后,先后请李南、定宜庄、刘小萌、张华、丁东、刘迪通阅了全稿。根据定宜庄、刘小萌的意见,修改了个别命名,扩展了知青回忆录一节,增补了索引,最终确定了本书的书名。根据张华的意见,对一些重复的文字进行了删节,降低了文学批评的复杂性,使观点更具倾向性。根据丁东的意见,补充了内容,并对个别字句进行了调整。

自1993年以来,在调查沙龙、民刊和内蒙古诗群的过程中,曾蒙李南多次给予帮助。在本书写作中,她两次通阅全稿,在书稿上留下了大量的批注,她提供的资料和修改意见,纠正了命名、史料上的诸多失误,弥补了很多疏漏。

我还请研究生庄稼昀、司徒志岚代为查寻新时期知青作家的批评资料。司徒志岚曾阅读本书的一至三稿,提出修改意见。

对本书写作助益最大的三本书是,《中国知青运动史——初潮》(定宜庄)、《中国知青运动史——大潮》(刘小萌)和《沉沦的圣殿》(廖亦武主编)。它们引发了我在读《法国革命史》时才有的强烈激动。我在本书中摘引了许多他们的资料和观点。

本书采用的红卫兵文学、知青文学资料,大多是在199r7年之前为写作“文革”艺术史搜集的。当时许多朋友提供了无私的帮助。杨东平、鲁燕生、鄂复名、徐晓拿出了他们长期搜集和收藏的宝贵资料(手抄诗、手抄杂志、照片、藏画)。李联琮先生向我提供了一批有价值的红卫兵小报。鄂复名帮助我对一些年代不详的沙龙诗作进行了细致的考证。王好立、仲维光、史保嘉、张郎郎、张寥寥、鲁双芹等人向我描述了沙龙文艺的日常生活场景。芒克、林莽、甘铁生、宋海泉、潘青萍向我讲述了白洋淀知青的生活和写作。

我到上海和成都等地去搜集材料,得到了张龙明、刘明厚、李章、贺星寒、谢庄等人的热情周到的照顾和指点。孙恒志、黄翔和邓垦、陈墨等当年沙龙主持人热情地接待了我,并找来沙龙的朋友与我进行座谈。

没有老师、朋友们的帮助,就不可能有现在这本书,我在这里向他(她)们表示由衷的感激和敬意。

以往的知青文学,为知青群体写下了太多的过誉之词,这些文字迟早要接受后来者的批判。与其等待后人批判,不如由我们自己来严正地审判自己。我们留给后人最可宝贵的东西,是那些失败的历史教训。

进行历史的批判时,我是心怀痛惜的。因为我批判的对象,包括我自己。我知道要获得尊严的生活,就必须面对自己的过去。不再会有集体的相互依傍,每个人都要独自面对,选择一条个人救赎的路。  在采访中,高红十清楚我对《理想之歌》的批判立场,仍然无保留地向我介绍了自己参与《理想之歌》创作的经过,包括当时的心理活动,这些资料都成为本书批判的材料。谢春池给我寄来许多资料,我表明要把他作为组织化文学的典型来写,他仍然打来了热情的电话。我曾读过他们两人的反思文章,他们的行为使我理解了古人的一句话:君子之过,如日月之蚀。他们用自己的行为,已经证明了实现救赎的可能。

本书难免要触及历史上的旧事,对此笔者一直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只就某文章而涉及某人的名字是不公平的,特别是“文革”时期,但是在书写历史的时候这又是不可避免的。本书是本着对事不对人的态度,相信我的这种心愿在书中已有所体现。

本书试图发掘民间的写作传统,可能在批判旧神话的同时,又制造出新的神话。根据一些专家的意见,本书在修改时调整了对沙龙人物的评价。本书对民间作者的肯定,只是就彼时彼地,历史只能说明一个人的过去,并不能说明他的现在和未来。

由于历史的原因,不同阶层背景的知识群体间仍然存在着一些磨擦,我想它只是一种“傲慢与偏见”,迟早会被消除。在自由知识分子之间,一定会建立一种超越阶层利益的平等、互敬、协作的关系,因为这是现代政治和民主制度的必由之路。

知青一代经历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红卫兵运动、上山下乡运动、思想解放运动、经济体制改革;知青一代目睹和参与了一系列惊人的社会变革和历史事件。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迁,这代人的灵魂深处同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作为其中的一员,体验到了灵魂的崩溃与重建的生命过程。

虽然我在“文革”中读过手抄本,在上大学期间邮购过《今天》,但是我对沙龙文学的真正认识还是在1989年之后。我在90年代通过个人探索,逐步接近沙龙文学的民间传统。我的精神终于成长到,可以读懂沙龙现代诗歌,可以与白洋淀诗人们交谈的层次,我比他们——我的同代人,在文化上、精神和人格上落后了十年。我的思想成长过程具有一定典型性,反映了整个知青群体的思想成长。

我对早年的沙龙怀有敬意,想把这段历史以及它所体现的自由精神介绍给更多的人。作为上山下乡运动的“当事人”,我意识到对这段历史负有责任。我也想通过研究一代入的历史,对个人生命达到一种理解,通过对这段历史的描述,传达我对青春的怀念和感悟。

本书预想中的读者群体,不仅有知青、社科工作者,而且有当代大学生。我深感下一代有了解前一代人的必要,这绝非自恋情结或老年心态,而是出于文化传承的需要。据我所知,文科大学生对中国当代历史的了解很有限,本书注意介绍不同时期的历史环境,尽量多提供一些具体的形象,增加文学史的可读性。希望青年读者阅读后,不仅对知青文学有一个清楚的印象,并且能够通过知青一代的经历,了解当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曲折历程。

2001年9月于中央戏剧学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0:0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