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毛泽东诗谊(毛泽东和他的诗友)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马列著作
作者 杨庆旺
出版社 河南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理论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毛泽东与诸诗友的交往,从另一视角向人们展示了毛泽东与他的诗友们是如何创作诗歌、研究诗歌和发挥诗歌作用的。

毛泽东的诗友中,很大一部分是诗人或研究诗歌的专家。与他们交往中,毛泽东以同样的心态与他们平等地谈诗,唱和,交换意见。他们之间交往诗的“专业性”很强,也能显示出很高的水平和层次。如与萧子升的联句赋诗,与罗章龙、柳亚子、周世钊、郭沫若等唱和,与臧克家、袁水拍、芦荻等论诗,都颇显大家风范,所言极当,引人深思,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留下精彩的一页。阅读本书,能对毛泽东诗词有一个全面、深刻的了解。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试图通过毛泽东与他的诗友以“诗为媒”的交往,向读者展示毛泽东是怎样进行诗歌创作、诗歌研究,以及如何发挥诗歌抒发革命情感、团结同志、批评错误的作用。

目录

序:以诗为媒的交往

敬老尊贤,应该应该

——毛泽东与毛宇居

大作看了,感觉在战斗

——毛泽东与萧三

情若千里三秋

——毛泽东与萧子升

君行吾为发浩歌

——毛泽东与罗章龙

算人间知己吾与汝

——毛泽东与杨开慧

肝胆相照两诗友

——毛泽东与柳亚子

你的大作,大气磅礴

——毛泽东与陈毅

你在诗词上的见解大有进益啦

——毛泽东与贺子珍

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毛泽东与鲁迅

谁敢横刀立马

——毛泽东与彭德怀

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

——毛泽东与朱德

听我老毛吟一首打油诗助兴

——毛泽东与张闻天

此人有文化

——毛泽东与叶剑英

纤笔一枝谁与似

——毛泽东与丁玲

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毛泽东与柯仲平

你的诗做了座右铭

——毛泽东与续范亭

再送陈沫若一观

——毛泽东与郭沫若

就照你们的意见办吧

——毛泽东与臧克家

你的《摇头》写得好

——毛泽东与袁水拍

书赠恩来同志

——毛泽东与周恩来、邓颖超

诗做得很好

——毛泽东与卫兵

丹青意造本无法

——毛泽东与齐白石

读大作各首甚有兴趣

——毛泽东与周世钊

你这个大学生啊,该补补课

——毛泽东与徐涛

读过《徐州怀古》没有

——毛泽东与林克

我失骄杨君失柳

——毛泽东与李淑一

子斟酌,提意见

——毛泽东与胡乔木

其实谁也没见过神女

——毛泽东与吴冷西

董老善五律

——毛泽东与董必武

附庸风雅有什么坏处

——毛泽东与周谷城

请你一查,告我为盼

——毛泽东与田家英

你大概喜欢秋天吧

——毛泽东与芦荻

引用资料

后记

试读章节

三、怎么样,看到你自己了吧

1952年11月,北京。

毛宇居到北京,毛泽东多次设宴招待,这在毛泽东的客人中不多见,或者这中间也有答谢这位“宇居大哥”平日代理之劳的原因在内。

有一次,毛泽东陪毛宇居吃饭,饮食颇为丰盛。饭后,毛泽东兴致勃勃地对毛宇居说:“今晚,我们回韶山去。”

“回韶山?今晚?”毛宇居以为听错了,既惊且喜地问着毛泽东。

“嗯,回韶山。”毛泽东笑着说:“回韶山看看你自己吧。”

毛宇居不解其意,又不便多问,便随着毛泽东来到住处的大厅里,里面已拉起了银幕。

毛泽东和毛宇居坐下不久,电影放映机就转动了。在欢乐的音乐声中,银幕上闪出《解放了的中国》几个字。

毛宇居认真地观看。不一会儿,韶山出现了,他自己也在银幕上有说有笑。毛宇居的那种紧张、兴奋、幸福的心情,是无以言状的。他这才明白主席刚才说的那些话,不禁笑出了声。

“怎么样,看到你自己了吧?”毛泽东笑着问毛宇居。

“不但看到了,我们也回到了韶山哩。”

俩人会心地笑了。

这是我国第一部彩色纪录片,是与苏联合拍的,影片的不少外景拍自韶山,里面有不少毛宇居的镜头。

回到住处,毛宇居乘兴赋诗一首:

银幕一开画来传,老夫笑貌及苏联。

从今四海为家日,几度观光及壮然。

这部纪录片在全国放映,毛宇居一时成了新闻人物。不少客人来韶山后,都想见一见毛泽东少年时代的老师,听听他对毛泽东的介绍。对于这些来访的客人,毛宇居感到特别的欣慰、高兴,并热情而详细地向客人们讲述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的故事。1953年,毛宇居72岁寿诞时,他高兴地写下这样的诗句:

南岸茅庐主席家,风光犹是朴无华。

往来过客人言籍,此地频开革命花。

有询先世事如何,木石居今击壤歌。

积越流光越时代,发扬光大起山河。

      P11-P12

序言

    序:以诗为媒的交往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理论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毛泽东不仅有很多政治界的朋友、理论界的朋友、军事界的朋友,还有很多诗歌界的朋友。

毛泽东与诸诗友的交往,从另一视角向人们展示了毛泽东与他的诗友们是如何创作诗歌、研究诗歌和发挥诗歌作用的。

一、毛泽东诗词是革命历史的画卷

毛泽东诗词,是他本人思想感情和从事的革命事业的反映,也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生动体现。毛泽东在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呢?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

毛泽东诗词,是毛泽东个人心境的写照,又是革命历史的画卷。阅读毛泽东诗词,可以领略毛泽东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宏伟的抱负、广阔的胸怀、高尚的品格和高超的领导艺术,可以看到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中涌现的英雄人物和壮烈场面,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毛泽东诗词和他本人的经历以及时代风云紧紧联系着。从学生时期到大革命时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青年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雄心壮志,也可看到革命处于低潮时诗人的“苍凉”心情。从秋收起义到苏区时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反“围剿”斗争的刀光剑影,也可以看到诗人的“战地黄花分外香”的喜悦心境。从长征路上到黄土高原时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诗人的“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一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激情和必胜信念。从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诗人胜利后的喜悦。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诗人与友人交往的增多和对祖国变化的赞美。从20世纪60年代前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在国际斗争变化面前诗人的坚定立场和对胜利充满信心的情怀。

毛泽东诗词达到了革命的政治内容和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政治性极强。毛泽东诗词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胸怀。

艺术形式,或用诗(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等)或用词(诸多词牌),或长或短,他选择得都很好。

艺术风格独特:雄浑、豪放、挺拔、畅达、优美,而且它们之间结合得非常好,堪称典范。

毛泽东诗词达到这种完美程度是因为:作者善于形象思维,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作者善于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作者采取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普及和提高相结合,做到雅俗共赏。

毛泽东诗词内容的博大精深和艺术的完美,赢得广泛赞誉,产生巨大影响。毛泽东诗词与古今中外诗人相比并不算很多,但影响极大。毛泽东诗词在青年时期就有传诵,这多是友人之间口传,在更大范围传播的是斯诺把毛泽东的长征诗写入《西行漫记》,这部发行范围极广的著作中,使全世界都知道:毛泽东是一位既能领导长征又能写诗的革命家兼诗人。1945年秋,毛泽东《沁园春·雪》在重庆发表,轰动山城,波及全国。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诗词逐渐公开,而且在报刊上发表,传播渠道更通畅。毛泽东于1957年集中在《诗刊》创刊号上发表了他亲自审订的18首诗词。1963年由文物出版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毛主席诗词》37首,当然还有些是单独发表的。

每次毛泽东诗词的发表和出版都非常受欢迎,产生极大影响。毛泽东逝世后,毛泽东诗词的影响更加扩大。

二、毛泽东诗歌创作是他的革命  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说的“毛泽东诗歌创作”是广义的,不仅指他如何写诗,还包括他学习、研究古代诗歌,运用诗歌团结同志、批判错误等。

毛泽东酷爱中国古典诗歌。据张贻玖统计,他圈阅、研究过的诗词歌赋,约有1590首,涉及429位作家,尤其喜欢屈原、李白、李贺、李商隐、苏轼、辛弃疾等人的作品。

毛泽东青少年时期就爱读古诗,而且也写诗。成为职业革命家后,尤其是在战争年代他甚至无固定住处,但仍在马上“哼诗”。以后到延安、北京,生活条件改善了,他常即景生情或有感而发,或与友人唱和。有很多知情者说,毛泽东虽然爱做诗,但不随意发表,对发表诗很慎重,加上战争年代社会、生活动荡,很多诗词佚失了,流传下来的作品并不多。据统计,现在社会上流传的诗词,其中毛泽东亲自审订同意发表的有39首,毛泽东逝世后经中共中央有关部门审订,并正式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选》中有11首。毛泽东逝世后,散见于各种书籍报刊,诗句又比较完整,但未正式收入《毛泽东诗词选》的作品有40多首,还有若干不完整的诗句,合计有100多首。这都是他艰辛劳动的成果。

毛泽东创作诗歌和研究诗歌有一个特点,他很愿意把自己的作品交给身边同志或诗人或领导干部们——诗友们,请他们批评指正,帮助修改,从而使自己的作品更加成熟。同时他也爱与人们讨论诗歌,引用诗句写文章、说明问题,甚至开玩笑。据吴直雄研究,毛泽东妙用诗词(摘句、集句、引用、概缩、扩变、巧易、兼连、妙解、剥体、巧读、吟诵、题赠等12方面)有650多处。他与多少人谈诗、改诗、唱和,至今尚未有统计,笔者因写本书,进行了不完全的统计——仅笔者知道的就有300余人。我在诸多诗友中选择35人,详细介绍他们以“诗为媒”进行交往的过程。

三、人物选择和排列

这35人,有专业作家、诗人;有党政要人;有家族亲属;有身边或基层工作人员。在人员选择和排列上我是这样考虑的:

毛泽东的诗友中,很大一部分是诗人或研究诗歌的专家。与他们交往中,毛泽东以同样的心态与他们平等地谈诗,唱和,交换意见。他们之间交往诗的“专业性”很强,也能显示出很高的水平和层次。如与萧子升的联句赋诗,与罗章龙、柳亚子、周世钊、郭沫若等唱和,与臧克家、袁水拍、芦荻等论诗,都颇显大家风范,所言极当,引人深思,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留下精彩的一页。毛泽东还与很多学者、诗人谈过诗,如冒广生、沈尹默、周瘦鹃等,因篇幅有限只好割爱了。

毛泽东是领袖加诗人。领袖是“专职”,诗人为“业余”。这种社会地位决定了他的诗交中不仅有相当一部分是专家学者、职业诗人,还会有相当一部分与他相似的党外各界政治家、名人和党内的各级领导干部加诗人。与这部分人交往,对毛泽东来说有很大的方便条件,因为他们都属是政治家、军事家,又有横向、纵向的工作关系。在中国的高层政界官员中,懂得中国传统文化,懂得中国古代诗歌的人不在少数。他们之间的诗交,除了就诗谈诗,还颇有些政治色彩,如通过谈诗、改诗、赠诗,增加相互之间的感情,传递某种信息,解决某些问题等,总之,这成了一种工作方式、为工作服务的一种渠道。这是区别于其他类型诗友交往的一个特色。

在毛泽东的亲属中,诗人有,但不多;懂诗的有,也不多。有过诗作,公开发表,与毛泽东有唱和或相赠的亲属,主要是与毛泽东年龄相仿的那一代人,如毛宇居、文运昌等。毛泽东的直系亲属,他的三任妻子及其几位子女,虽然他们偶尔也有几首诗,但水平一般,如杨开慧、毛岸英、江青等都写过诗,只能说属一般的业余水平,充其量是个业余诗人。但有一条却是共同的,即他们很喜欢听毛泽东谈诗,也愿意从毛泽东那里学习一些中国古代诗歌方面的知识,更愿意学习毛泽东本人的诗词。他们之间的“诗交”故事,除了“纯诗”的内容,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亲情”色彩。这部分人物中我们只选了更有代表性的杨开慧和贺子珍予以介绍。

毛泽东的身边人员指贴身卫士、警卫、医生、护士等。这些人员职务不高,是做具体工作的,但他们与毛泽东的关系却非常密切、亲近。正如毛泽东对多位卫士说的:你们比我的孩子还亲,因为我和你们在一起的时间比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还长。我和我家的情况你们知道的最多。我舍不得你们离开我,但为了你们的前途,又不得不让你们离开我。笔者有幸接触过很多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他们都把毛泽东当做领袖和长辈,感情非常真挚、深厚。毛泽东和他们无话不说、亲密无间。但这些身边工作人员,大多文化水平比较低,除了徐涛等个别当医生的是知识分子外,其他卫士、警卫等都没读多少书。所以他们对中国古代诗歌知识知道的比较少,甚至根本不懂。然而毛泽东非常善于接触群众,他与这些身边工作人员也常谈诗,不过是用通俗的语言或他们能接受的水平来交流。这正如一位老师,教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所用的方式、语言、讲课内容深浅各异一样。毛泽东与身边工作人员谈诗的例子不少,因篇幅问题,我们这里仅选择了徐涛和一组警卫战士作为这部分人物的代表。

为使读者阅读方便,毛泽东与每个人的“诗谊”都独立成章。编排则以他们“诗交”时间的先后为序。当然这只是一个“大体”排列。

对以上情况稍有考察或读过本书之后,我们就不难认识到,毛泽东进行诗歌创作、研究的过程,是他丰富的革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想与读者沟通的几个问题

本书作者试图通过毛泽东与他的诗友以“诗为媒”的交往,向读者展示毛泽东是怎样进行诗歌创作、诗歌研究,以及如何发挥诗歌抒发革命情感、团结同志、批评错误的作用。由于毛泽东毕竟不是一般诗人,与他的交往毕竟不是一般的交往,所以想提醒读者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与研究毛泽东诗词结合起来。系统地学习好毛泽东诗词,了解每一首诗词的背景、内容、风格、特点以及写作过程,才能对毛泽东诗词有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才能从宏观上把握本书内容。

与学习、研究毛泽东思想和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毛泽东诗词与其著作有密切联系,毛泽东诗诃与他的哲学思想、军事思想、建党思想等有密切联系。毛泽东诗歌创作以及以“诗为媒”的交往,与他的革命实践活动,如他领导的工人农民运动、指挥的战争等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搞清毛泽东思想和他的实践活动,会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本书的内容。

与学习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毛泽东诗词属于旧体诗,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联系。毛泽东非常喜欢屈原、“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辛弃疾等人的诗词,受他们的作品影响很大。毛泽东诗词中有很多典故、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所以,熟悉中国传统文化,会帮助读者理解本书的内容。

与学习中国革命史、世界革命史结合起来。毛泽东诗词在一定意义上是中国革命史诗,与很多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联系,有的就是写这些事件和人物的。如《西江月·井冈山》就是写井冈山斗争的。《渔家傲》(两首)就是写第一、第二次反“围剿”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就是写解放南京的,《七律·吊罗荣桓同志》就是写罗荣桓的,《七绝·屈原》就是写屈原的等。如果我们熟悉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就会更好地理解本书内容。

在毛泽东诗歌面前,我们都是学生,都需要下大功夫,才能有所收益。笔者虽然在毛泽东研究方面做过多年努力,但仍不敢有松懈和自满,深感理解仍是肤浅的,对于承担本书的写作任务深感学识之不足,愿意与专家和广大读者共同努力。

后记

我非常喜欢中国古代诗歌,非常喜欢毛泽东的诗词。多年来在研究和写作毛泽东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当然也涉足毛泽东诗词领域。

在写作过程中,因此前有一股子“激情”和积累,并未感到困难,一口气便搞出来了。河南人民出版社的编辑同志审阅初稿后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我又遵嘱进行了修改加工和文字润色,这才定稿。我感谢他们对我的信任、鼓励和指导。中间重新翻阅了很多书,可以说没有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也是徒有“豪情”,感谢这些作者和出版者。为此,我在资料来源中已列了一个单子。

在写作中,陈玉芳、杨帆参与了查找资料、校改和排版制作等具体工作,我是很感谢的。

我自以为对本书尽了心力。但因水平问题仍难免有这样那样的毛病,敬请专家读者斧正。

      杨庆旺

     2003年6月3日第一次修改

     2004年4月18日完稿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8 15:3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