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由路易莎·梅·奥尔科特著的《小妇人(12-16岁)》读来依旧让人泪下。
马奇家四姐妹梅格、乔、贝思、艾美性情各异,有各自的空中楼阁:梅格梦想着成为贤妻良母,乔想做蜚声世界的大文豪,贝思只希望身边的人快乐幸福,而艾美则希望进入上流社会,成为富裕的流芳百世的画家。四姐妹在生活中时有摩擦和冲突,但依然在互助互勉中渐渐成长、成熟。马奇先生和太太以身作则,他们的生活并不富裕,但一家人从未因此而自暴自弃,生活中也不乏烦恼和纠结,却从未放弃精神世界的富足与美好。整部小说流露出一种温婉和安宁,女孩们积极乐观,在成长道路中始终以自我完善为目标,善良宽容,自我克制,坚韧从容,时刻自省。
路易莎·梅·奥尔科特著的《小妇人(12-16岁)》一书,小说发生的故事背景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马奇家的父亲上前线打仗,剩下能干的母亲抚养四个成长中的女儿。其中,大姐梅格温柔可爱,善解人意;二姐乔坦率独立,具有男孩性格;三姐贝丝天真活泼,酷爱弹琴;四妹艾米漂亮乖巧,富于爱心。
这四个姐妹,性格完全不同。梅格,为了爱情甘于贫困;乔,要通过自己的奋斗成为作家;贝丝,把音乐当成生命一样热爱;艾米,以扶弱为己任。
虽然她们的理想和命运不尽相同,但是她们都热爱生活,热爱文学。她们对家庭的眷恋,对爱的渴望以及对朋友的忠诚令读者感动。本书虽然问世已经一个多世纪,但仍得到广大年轻读者的青睐。
“没有礼物的圣诞节还算什么圣诞节。”乔躺在小地毯上咕哝着。
“贫穷真可怕!”梅格低头看看身上的旧衣裙,叹了口气。
“有些女孩拥有好多漂亮东西,有些女孩却一无所有,我认为这不公平。”小艾米委屈地吸了一下鼻子,接着说。
“我们有爸爸妈妈,还有姐妹。”贝丝在房间一角,平和惬意地说。
这句话让人心头一振,炉火辉映下,四张年轻的面庞明亮起来,随后又阴沉下去,因为乔伤心地说:“可爸爸不在眼前,他很久很久都不会在咱们身边。”她并没有说“也许永远不会了”,但是想起远在他乡、身处战地的父亲,每个人都在心里默默补上了这一句。
一时间,谁都没开口。梅格换了种语气说:“你们也知道,这个冬天大家的日子都会很难熬,所以妈妈主张今年圣诞节不买礼物;还有,她觉得男人们正在军队里吃苦受难,这种时候不该为了享乐花钱。我们做不了什么,可还是能付出一点小小的牺牲,而且应当高高兴兴地付出。问题是,我觉得自己恐怕高兴不起来。”梅格摇摇头,惋惜地想起了自己向往的漂亮东西。
“我看咱们这点钱没多大用处。每个人只有一块钱,捐献出去也帮不了军队多少忙。我不指望收到妈妈和你们的礼物了,这没问题,可我真想买本《水中仙女》。这本书我惦记好久了。”乔说道,她是个书虫。
“我原本想用自己的一块钱买新乐谱。”贝丝说,她轻轻叹了口气,除了壁炉刷和锅柄裹布,谁也没听到这声叹息。
“我要买一盒精致的辉伯牌绘画铅笔,我真的等着用呢。”艾米坚决地说。
“妈妈从来没提到我们的钱,也不打算让我们放弃一切。我们去买各自想要的东西,让自己开心一点吧,我敢说,为了这点乐趣,我们工作得够辛苦了。”乔大声说,带着一副绅士派头查看着自己的鞋跟。
“我看啊,我可真是够辛苦了——差不多整天都要给那些讨厌的孩子上课,心里却巴不得轻轻松松待在家里。”梅格又开始用抱怨的口气说话了。
“比起我,你吃的苦头连一半都不到。”乔说道,“一连好几小时守着个神经兮兮、专爱挑刺的老太太,把你指使得团团转,还老是不称心,烦得你啊,不是想从窗口蹦出去,就是想大喊大叫,要是换成你,你会怎么样?”
“抱怨是不对的,可我真觉得洗碟子、清理房间是世上最糟糕的工作,让我心烦意乱,手也变得这么僵硬,根本没办法好好练琴。”贝丝打量着自己粗糙的双手,叹了口气,这一次,人人都能听到她的叹息声。 “我不信有谁经受的磨难跟我一样多。”艾米大声说,“你们谁都不用跟粗俗无礼的女孩子一起上学,她们讥笑你答不出功课,笑话你的衣着打扮,你爸爸要是没钱,就会被她们贴商标,鼻子长得不漂亮,她们也要羞辱你。”
“我觉得你是想说诽谤吧,别说成贴商标啊,爸爸又不是腌菜瓶子。”乔哈哈笑着提醒艾米。
“我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你不必对此冷嘲热风(讽)。使用文雅的字眼,增加词费(汇)量是件好事情。”艾米一本正经地反驳道。
“别斗嘴了,姑娘们。乔,我们小的时候,爸爸失去了那笔钱,要是那些钱还在该多好啊,你说呢?唉!如果没有这些烦恼,我们该多幸福快乐啊!”梅格说,她还记得以前的好时光。
P1-2
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小妇人》,可以当作一个家庭的传记来读,但它讲的不是大人们的奋斗,而是孩子们的成长,她们如何从天真走向成熟,从脆弱走向坚忍,从急切走向耐心,从自我走向他人,一百多年来,吸引了无数的读者。这或许是因为,每一个人,是老是小,是逆是顺,是好是歹,依稀都能从书中找到自己的一些影子。
书中的主要人物,梅格、乔、贝丝、艾米、她们的父母马奇夫妇,还有邻家的小男孩劳里,一一都有原型,这可以从她的日记中复按。日记我无缘读到,只能借助手边的一些资料复述。
先说她的父母。
路易莎的父亲,阿莫斯·布朗森·奥尔科特,具有强烈的道德信念。他喜欢教书,后来谋得教职。他的教学方法有点超前,比如鼓励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还曾收容一名黑人入校,这些都在当时引起很大争议。路易莎说,她的父亲就像“生活在飘浮的气球上,全家人和朋友紧抓住系在地面上的绳子,想把他拉回到现实中来”。由于他的高蹈,全家人曾经生活在贫困之中。
路易莎的母亲,阿比盖尔·梅出身清教徒上流阶层之家,1830年嫁给阿莫斯,从此与他终生相守,勤勉维持这个贫寒的家庭。路易莎记述了这样一件事,一次,父亲巡回教学后疲惫不堪地返回家中,饭后孩子问起他此行的报酬,他默默打开一本书,拿出一美元。母亲含着眼泪,安慰他说:“我觉得这很不错。你平安回来了,这比什么都好。”
路易莎还有三个姐妹,路易莎在日记中说:
姐姐安娜,“是我的良心,诚恳、公正、善良。”
妹妹伊丽莎白,是家中的“小管事”“地下室厨房中的天使”。
小妹妹梅大体上就是书中的样子,有些矜持,有些骄傲,有些任性,然而又甜美,开朗。
至于劳里,他的原型是路易莎1865年陪同一位贵妇人在欧洲旅行时,邂逅的一位年轻的波兰音乐家,路易莎曾与他生出情愫,但终于没有结果。
而作者呢,路易莎·梅·奥尔科特,也即本书中的乔,是阿莫斯·布朗森·奥尔科特和阿比盖尔·梅的第二个女儿,1832年11月29日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的杰曼镇(《小妇人》第十五章《电报》中,乔曾忧郁地说:“难怪我生在十一月。”作者在细节上也是诚实不欺)。父亲的教育方法,给了她发挥天性的机会。她没有上过学,是父亲在家中为她授课,同时任由她自由自在地嬉耍游玩。1840年,全家迁往波士顿郊外的康科德,这里是文人荟萃之地,有爱默生,有梭罗,有霍桑,他们与路易莎的父亲都是好友。路易莎自然受益,她在闲暇时,最喜欢做的事情之一,是和梭罗一道野游,没准就曾绕过梭罗笔下的瓦尔登湖。 早年的贫寒和父母的教育,奠定了她一生中的两个基本取向,一是对上帝的信仰,“四十年荣辱浮沉,从没有改变过,却在贫困、痛苦、悲欢、成败的磨砺中日渐强烈。”一是决心通过个人奋斗,改变自己和全家境况。在第十三章《空中楼阁》中,乔也曾宣述了这一理想。
路易莎从小即显示了她的文学天赋,她十五岁时,开始为家人写诗,写小说,写剧本。十六岁时,为爱默生的女儿爱伦写了故事集《花的传说》。
1845年至1848年,奥尔科特一家住在康科德的希尔赛得,这里即是《小妇人》一书的地理背景,现在还留着她家当年住的那栋房子。路易莎说,她在这里“度过了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此时,路易莎应当是十三岁到十六岁的年纪,她的模样,读者们从书中自然可以体会。
1848年,全家人迁回波士顿,路易莎开始出外做工。她做过看护、保姆、洗衣工、家庭教师,挣钱来贴补家用。
在这段艰难的时光,她没有沉沦,而是继续她的文学梦想,1855年,发
表了她的第一部著作《花的传说》,并开始为一些报纸杂志供稿。1862年,美国内战期间,她前往华盛顿做看护,以她的经历写成了《医院素描》,1868年,有出版商建议她写一本“关于女孩子的书”,路易莎用两个半月的时间写出了《小妇人》,同年9月出版,立即获得巨大成功。出版商随即又请她续写第二卷,于1869年4月出版。此后,她一发而不可收,发表了多部作品,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唯《小妇人》一书,始终畅销不衰,成为美国儿童,甚至成年人喜爱的读物。
至此,路易莎功成名就,实现了她童年时的理想,为自己,也为家人创造了美好生活。不过,她在内战时担任看护期间,因患伤寒使用甘汞治疗,导致汞中毒,此后终生受其困扰。1888年3月4日,她在父亲死后两天,因病去世。
路易莎的宗教情怀,她对家人的眷恋和她对未来的向往,构成了《小妇人》一书的基调。她写此书,想必是有道德寓意的,所以,她以英国小说家、传教家约翰·班扬(1628—1688)的《天路历程》贯穿全书。这位班扬,亦是出身卑微,在英国国教教会与清教徒的斗争中,因持异见,被捉将官里去,判处十二年监禁,获释后,还是因为传教,又曾第二次入狱。他在两次牢狱期间,写成了这本小书,叙述一位名叫基督徒的人,如何身背重负,从毁灭城出发,经历种种磨难和考验,才甩脱重负,到达天国。书中使用通俗的比喻来传布宗教信仰,历代流传,此书在西方印数之多,大约仅次于《圣经》。《小妇人》一书中,就借用了其中的“华美宫”“屈辱谷”“恶魔亚玻伦”“浮华场”等等形象。《小妇人》的每一章,其实都可以看作一段道德劝谕,讲述人生的一个过程,从中引出教训。
这似乎是人类始终在忙的一件事情,抑恶扬善,陶冶人性,古今中外,各有各的路数。人性的善恶,自古争论至今,而人性能否彻底向善,到现在也未见分晓。这实在是个大题目,一时说不清楚。倒是有一点很有意思,母亲虽然也鼓励四个小姑娘“灵魂深处爆发革命”,但并不采取强制手段,任由她们自己去一一经历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所以,孩子们都在真实地体验自己的生命,而不是去复制上一代人的历史。
撇开这些,书中处处都是活泼泼的少年人的天真,纯洁,诚实,勇敢和对未来的理想,时时令人感动。作者写到此处,也不再存训诫的念头,笔下没了约束,触目都是生机。人类自打失去乐园,想必无时不在怀念,但乐园究竟什么样子,都是公说有理,婆说也有理,纠缠不清。不过,读一读《小妇人》,我们倒可以从中看到一个明净、纯真的世界。
书中还讲到幸福的含义。在作者看来,幸福就是亲情、友谊、健康、劳动和心灵的安宁,有它时,人们只觉得平常,但失去它,或许才会发现,那是用世间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像书中梅格艳羡的华美衣裙,艾米眼热的绿松石戒指,到头来都没了意义。幸福,其实是朴素的,有这些简单的东西在,人不会灰心。等到没有时,人才会真的万念俱灰。
此外,书中的历史背景,是美国1861年至1865年的南北战争,但作者没有涉及敌对者的浴血厮杀。也许,作者的立意不在此处,也许,此时此刻,真正需要的,却是以人性中的善良来化解南北双方的乖戾和仇恨。
凡此种种,都简单,也都复杂。到了今天,在这个扰扰攘攘的世界上,书中小主人公们碰到的那些事情,也都还是生活中的日常,时时困扰我们,需要我们有一个交代。
贾辉丰
201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