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打破对《资本论》的苏联范式解读,对马克思的经济理论进行结构性创新:根据马克思的文本和方法,区分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时期,在阐述价值规律一般的基础上,分别阐述适用于不同时期的价值规律特殊,即以活劳动等于社会必要劳动为前提的活劳动价值论和以活劳动不等于社会必要劳动为前提的社会必要劳动价值论,从而使对《资本论》的解读从剥削论深入到调节论,区分剥削性的利润和调节性的利润,重新确立马克思经济理论的普适性地位。 目录 第一章 教科书和工具书对《资本论》的片面解读 一 关于完整性——三卷本和第一卷都不完整 二 关于研究对象——经济学原本是"节约"学 三 关于出发点——从一定的社会经济时期、利己的人和价值一般出发 四 关于劳动二重性——劳动二重性的关系区别不同 五 关于前提和假定——长期忽视的部分 六 关于价值——种调节劳动的社会工具 七 关于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一复杂劳动未必是多倍的简单劳动 八 关于劳动和服务——两者都可以成为商品 九 关于价值的保存和创造——保存和创造的都只是"非价值" 十 关于劳动力的价值——要区分社会的人和非社会的人 十一 关于剩余价值论——注意既要"剩余",又要有"价值"的条件? 十二 关于利润——生产要素的调节工具 十三 关于劳动的"自乘"——注意与有机构成论和 …… 精彩页 66. 只讲价值由生产领域工人的抽象劳动形成,不讲价值规律作为社会自然规律是由每一个人意志参与下的"合力"所形成:"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以往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伹是,各个人的意志——其中的每一个都希望得到他的体质和外部的、终归是经济的情况(或是他个人的,或是一般社会性的)使他向往的东西——虽然都达不到自己的愿望,而是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然而从这一事实中决不应作出结论说,这些意志等于零。相反地,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