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族儿童养育习俗的教育人类学研究揭示了原生养育活动中儿童与生命的关系。怒族养育习俗中蕴含着丰富的儿童生命关怀意识,怒族父母把孩子放在一个天、地、人的“大生命”系统中去思考儿童的发展与教育,真正把握并遵循了儿童生命成长的“位育”之道。这些思想虽然零散、不成体系,但它们是人类养育下一代的初始经验的集中体现,其中所蕴含的早期儿童教育思想和智慧,今天看来不但不过时,还与现代学前教育的价值追求相吻合。
中国社会和中国教育都不可避免地要走到“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上来。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难免会产生诸多矛盾,教育也不例外。面对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发展中“教育生态失衡”“教育异化”等现象,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学前教育的“位育”问题。中国学前教育现代化发展不可逆转,但可以自新,丰富的民间儿童养育习俗就是中国学前教育发展的本土资源和内在动力。因此,基于教育人类学的怒族儿童养育习俗研究,其真正的价值在于探寻传统养育习俗背后人类儿童教育活动的本质与当代意义,挖掘隐藏其背后的儿童教育思想和教育智慧,通过对其价值的阐释和内涵的反省,实现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理论的“本土生长”。
当然,对于研究者本人来说,研究怒族儿童养育习俗的过程也是关怀“自我”、抚慰内心的过程;阐释怒族儿童养育习俗内涵与价值的过程,就是回望传统养育智慧、回归儿童教育初始、守护儿童教育精神的过程。
《安所遂生——怒族儿童养育习俗的教育人类学阐释》是在笔者的博士论文基础上形成的。研究从选题到成文都是在导师李姗泽教授的yin领、碰撞、期待和激励下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