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小时候早早搬个小板凳挤在邻居家看黑白电视的情景吗?
还记得过去总是一遍遍看那些电视剧、卡通片但总是看不厌倦吗?
还记得当年手捧《天龙八部》、《在水一方》,把金庸、琼瑶奉为神明吗?
还记得在青青校园里我们肆意高歌我们的纯真年代,青春无悔吗?
……这些记忆,或许你以为你都已经忘记。每天都忙碌于工作和家庭,每天都穿梭于这个钢筋水泥的城市,行色匆匆渐渐代替了心底的那抹温柔,原本那些纯真、青涩的回忆渐渐褪色、淡去,仿佛从来就不曾发生,仿佛从来就只是一个梦……但当你翻开这本书,翻开本书的时候,你突然会有种心底最柔软的地方被触动的感觉。那尘封的记忆被轻轻掀开,久违的感动重新涌动我们的心间。
在第一次看《音乐之声》,我就认为它是完美的:完美的剧情,完美的爱情,完美的结局,一切都无可挑剔,让你觉得一切都是经典的,人生应该是美丽的。
其实该片的剧情设计并不新颖,一个美丽善良而又热爱生活的修女玛利亚来到富有的冯·特拉普家,为上校的7个孩子担任家庭教师。她热爱孩子,同时也和丧妻的男主人公产生了爱情。美丽的女主角,富有的男主角,循规蹈矩的爱情故事,但就是这一切吸引着我,我已将电影《音乐之声》中玛利亚和冯-特拉普上校的爱情作为了心中的爱情典范。
或许因为这部影片写出了我以及很多女孩子心目中所希冀的一些东西,让我觉得生活会是这么美好。
但就在去年,我看了一篇报道,是关于《音乐之声》的,讲述的是这部影片诞生的前后故事。我第一次知道原来电影是根据真实的故事改变的,现实中真的有冯·特拉普一家和修女玛利亚,真的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但是看过报道之后,我却发现现实和影片其实有很大的距离。影片为我们展现了最完美的一面,而真实的玛利亚其实是一个很严厉的人,而他们一家逃离祖国后也并非一帆风顺。
作为一个年过30的人来说,它打碎了我又一个梦。却又不得不让我正视这样的一个现实:现实生活总是充满了遗憾的,那样完美的生活和爱情只存在于电影和小说里。但是尽管这样,我依然希望不管现实世界如何,童话仍然存在,希望每个人都仍有美丽的梦,每个人都能够幸福。
英文歌曲《雪绒花》的旋律和女主角玛利亚开朗的笑容,让经典电影《音乐之声》深入人心,我也是先喜欢上它的音乐继而喜欢上电影的。无论是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或是深情无限的《雪绒花》、欢乐有趣的《哆来咪》,还是可爱的孩子们在比赛和客厅里演唱的《晚安,再见》,这一切都成了我记忆中最值得细细回味的旋律。
值得一提的还有女家庭教师玛利亚的扮演者尤丽·安德鲁,她完全把玛利亚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热爱孩子们的感情表现了出来,把我们带进了《音乐之声》的音乐殿堂。
《音乐之声》就是这样一部电影,用音乐来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纯真、善良、美丽的世界,难怪《音乐之声》还有另外一个译名:《真善美》,它想要表达的也就是人类的真、善、美。《音乐之声》永远是我心目中的经典。(P14-15)
“生于70年代”这个词正在渐渐成为一个概念和一代人的标签。在网络世界中,各类关于”生于70年代”的讨论,各类网友的作品让更多的人关注到了这个热点。在博客中国的网站(WWW,bokee,com)上,“‘70年代人’大论战”的专题引发无数“生于70年代的人”追忆曾经感动自己的经典回忆。
本书的作者希望我能谈谈我眼中“70年代的人”特点。我认为找不到一系列简单的词语来概括这整整跨越十年的一代人,只能简单地说,70年代人的经历是特殊的,际遇是幸运的。
70年代人的经历是特殊的。他们孩童时期经历了一些物质的贫乏,感受了一些信仰和理想至上的社会精神,但是成年之后,却赶上了社会发展的蓬勃时期,也随此接受了更多的物质和现实主义精神。于是他们与喝酒谈人生的60年代,与谈时尚与情色的80年代都有所不同,既没有60年代的坚毅与执着,也没有80年代的随意与洒脱。
70年代人的际遇是幸运的。作为博客中国的经营者,我身边也有许多70年代出生的朋友。就我最熟悉的互联网业来说,70年代人与60年代人共同把握了网络的机遇和舞台,时代造就了一批70年代的网络精英。他们把握了人才供给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机会,跨越了年龄与经验的差距,与60年代人共同把握住了时代发展的际遇。
我生于1969年,童年留在了70年代,少年留在了80年代,有许多回忆与70年代前、中期出生的人是类似的。小时候也曾一放学就跑去和伙伴打弹珠、拍洋片,也曾偷偷省钱去书摊借最喜欢的小人书看,也曾搬个小凳子在邻居家看电视。少年时,我也喜欢听《童年》、《恋曲1990》,也迷过小虎队、周润发,也高歌过《青春无悔》。这所有的一切,都深埋在我的记忆里。随手翻开这本书,我找到了过去的影子,原本已经尘封的记忆又重新被开启。那天真烂漫的童年,那激情洋溢的少年,那洒脱不羁的青年,让我重新找回了久违的感动。
博客中国(www,bokee,com)首席执行官
方兴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