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中国率先现代化的就是三个三角洲,长三角、珠三角、渤海湾(包括沿海地区)。这三角洲如何成为中国经济发动机,区域内的矛盾也随之而生。本书采纳了目前正确的关于发展问题的最新观点,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概念,还包括其它各领域所应该取得的成就。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把经济前提弄丢了/福卡智库 |
分类 |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
作者 | 上海福卡经济预测研究所 |
出版社 | 学林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今后中国率先现代化的就是三个三角洲,长三角、珠三角、渤海湾(包括沿海地区)。这三角洲如何成为中国经济发动机,区域内的矛盾也随之而生。本书采纳了目前正确的关于发展问题的最新观点,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概念,还包括其它各领域所应该取得的成就。 内容推荐 对中国经济态势的研判,见仁见智,形形色色,专家观点似乎各有千秋。但是,往往与事实相去甚远。问题在于不能与时俱进地把握前提。 研判中国经济必须把握准确的前提。 目录 序言/王德培1 第一编 研判中国经济的前提 第一章 起飞期与机遇期的叠加/3 未来20年7%的增长能持续多久/3 中国威胁还是被威胁/12 第二章 起飞期的宏观调控/21 经济起飞期的宏观调控/21 世界在“北京共识”,中国在反省调控/28 宏观调控的适应性危机/34 第三章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形势判断/42 GDP无法反映真实经济状况/42 过热还是起飞、递延还是转折、反周期还是反规律?/51 第二编 为什么会把经济前提弄丢了? 第一章 政府失灵/61 搞市场经济不知道危机来自哪里/61 条与块内涵外延全变了/69 第二章 企业失调/79 要素配置传导路线图/79 以为有个现代企业制度/87 第三章 学者误识/94 顶级专家观点一致的背后/94 经济学是教授还是学者/101 第四章 不确定性因素干扰/108 中国的问题不在国外在国内/108 信息混乱和数据失真/114 第三编 前提弄丢了——宏观大势“混乱”了 第一章 对发展观的影响/123 经济增长与就业下跌/123 农业人口与城市化/129 农民主权与政府招商/136 以人为本与人口过剩/141 第二章 对区域经济的影响/148 最尴尬莫过于地区经济竞合/148 边际与失灵一对老冤家/154 规划,确定与不确定/161 整合还是改制?/166 第三章 对城市经营的影响/174 城市功能是什么,市长是什么人?/174 世博进入下降通道/182 第四编 前提弄丢了——重点领域“危险”了 第一章 外贸认识的正本清源/191 外贸错判源于wro/191 外贸依存度是恐惧还是超越/197 第二章 货币政策从不对称到对称/204 加息的信息不对称/204 M2的依据早已过时/210 信贷安全与财务报表/215 第三章 金融改革的新视角/222 银行改革竟然没有借鉴对象?/222 问题不在通货的缩与胀/228 从金融三角债到财政三角债/234 第五编 究竟如何研判中国经济? 第一章 进入战略时代的中国经济新特征/243 宏观调控已过了一个阶段,战略时代却真正开始/243 战略规划时代的新特征/249 第二章 中和对峙大背景下的新特征/256 地方经济改朝换代导致后开发时代来临/256 下一波改革的突破口在哪里/262 第三章 经济改革新动向/269 经济改革的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269 中国经济改革面临变奏/276 试读章节 未来20年7%的增长能持续多久 全面小康的目标要求未来20年保持年均7%的增长目标,对此专家的看法各有千秋,并形成对冲。联合国有官员认为中国不可能实现这一目标,除非“所有发达国家对消费习惯作出极端的改变后”;国外有些专家就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之间的不一致性对中国的增长提出质疑;国内也有学者认为目前的高投入一高产值、高增长一低就业的增长模式最多也就再持续几年:更悲观的则认为2009年就是发展与安全的分水岭。唱多者的理由与唱空者一样多(更有甚者认为还可高速增长100年),如:作为这一轮增长龙头的住宅、汽车等产业具有相当长的较快增长周期,所以为持续的高增长奠定了基础;城市化远未完成,广大的农村和西部可供开发;自1998年采取的扩大内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累积性结果开始释放能量等。 年均7%的增长是汇聚了各领域的顶尖专家的研究后才制定出的,必定有其严谨的论证和推导,只不过传达给民间的主要是结论,而未将论证过程公之于众。而且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有关部门制定的种种目标和蓝图(如“三步走”、“五年计划”等)很少有到期不能兑现的,而往往是提前完成、超额完成,换言之,各种蓝图都规划得比较谨慎。从全面小康倒推出的年均7%的增长目标,依据以上惯例,极有可能还偏于保守。 20世纪80年代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计划向市场转轨所带来的制度效率(体制释放),以土地承包制为核心的农业改革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但制度效率在80年代后期开始减弱,同时整体增长速度也明显放慢,从1984年的13%下降到1989年的3,4%。90年代经济转向以要素供给增长为特征的增长模式,主要是靠土地批租、财政投入、吸引外资。经济增长率1993年曾高达13,4%,到了2001年则下降到7,3%。可见,以靠大量投资为特征的要素供给型增长的动力也明显减弱了,而且势必还会进一步式微。如果未来长期保持8%左右的增长是确凿无疑的,一个必然的推论就是:肯定还有新的动力,只不过现在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罢了。 数据的变化印证了这一猜测,继持续8年的走低之后,2003年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上升的通道,也即进入了起飞期。找出助推起飞的动因就成了解读下一阶段走势的关键。首先当然是改革以来积累起来的雄厚物质基础。第二就是2001年的“入世”,给了中国兑现国民禀赋的良机,2003年外贸就增长了20%,2003年上半年。出口和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更是分别增长了34%。第三是多种所有制格局的变化,民企日渐壮大,三分天下有其一,并呈现进一步壮大的态势。第四是多元化的资本主体使资本市场体现出了更大的活力,企业并购成为潮流,产权改革加快节奏。 对以上动因进行归纳可以发现,除了改革以来奠定的物质基础可以看作存量之外,其他的新动力都暗含了一个巨大的变化,即作为增长基石的各种要素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都较以往更加自如地流动起来了。包括资金、人才、能源、原材料、土地、设备等要素自如的流动为更有效的资源配置提供了可能。这正契合了中国之需,因为当今经济最大的问题就是效率问题。一方面是人均占有的资源很少,原有增长模式面临着各种资源(土地、原材料、能源)日益枯竭的“硬约束”,注定难以为继;另一方面市场化程度还很低,国企普遍不景气导致其控制的大量资源的效率更是“低人一等”,造成极大浪费。中国的体制仍然维系在主张市场经济的同时,宣称国有经济是主力军,坚持对许多产业的垄断经营。如果这一局面得以改观,让更多的要素自由流动,则其自然会从低效率产业(企业)向高效率产业(企业)转移,届时国民经济也就有望从以前的要素投入型增长跃升为要素效率型增长。 即使生产要素总量并不增加,由于要素得以从低效率产业向高效率产业转移,也会产生结构性增长。增长的前提不是生产要素的多寡,而是不同产业间效率的差异性,因而存在一种势能。改革二十余年在地区间、行业间、不同所有制间形成了要素效率的千差万别,其间潜藏的势能一旦兑现就可能带来更具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增长。这可谓是未来经济增长的新源泉、新理论、新思路、新实践。山东寿光和广东东莞两个城市原来经济十分落后,又没有多向国家伸手要钱,但就是以市场为导向成功实现了本地区的结构性增长,分别跃升为“世界农场”和“世界大工厂”。 要素能在不同地区和产业之间自如流动是结构性增长的前提。好在现在已经出现了一些可喜的迹象和趋势。从区域发展上看,最近发改委官员称,长三角要“打破行政区限制,走向区域经济”,可见对区域整合冀望之大。再看产业形势,近期的数据揭示了重工业与轻工业的增长幅度快速拉大的罕有现象,有专家称,“人世”已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已由轻纺工业升级到重化工业,并为以后升级到高新技术工业作准备。从所有制看,民企进入的领域进一步增多,如新希望投资电解铝,浙江民企争夺电力馅饼等。可以预见,随着新增长模式的逐渐发挥威力,加上业已积累起来的财富存量,“双剑合璧”之下中国经济将迎来二十余年来的一个脱胎换骨的变化,不仅会更富足,而且会更独立。(P3-5) 序言 2000年以来中国经济走出20世纪宏观经济通货紧缩的阴影,出现拐点,并由此进入一轮高速增长的通道中。各种重要经济指标连年创新高,有些指标甚至高得惊人,出人意料,对此状况出现认识和判断上的分歧是正常的。正如有人看见阳光灿烂。有人偏偏寻找阴影。然而,直至目前,中国经济虽经历了宏观调控,但上升势头仍未下降。2004年GDP增率应在9%~10%之间,而且对2005年GDP增率的预测国内外大体一致,基本锁定在8,5%~9,5%之间。显然这样一种状态既让悲观主义者看不懂,也让有些看多的人产生困惑,以至产生对未来的莫名恐惧。因为他们实在搞不懂其中的原由,于是各种版本的“盛世危言”出现了。 其实,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千载难逢的经济起飞期。这是所有工业化国家都会经历的一个必由阶段。持续的时间20~30年不等。其特征就是经济的高速增长,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以及各类新生现象的大量出现。这是一个无法用理论去分析与解释的时代。它已超越了一般规律的范畴,每个国家在此阶段的发展过程都是带有强烈的差异度与特殊性,它给世人留下的标准印象就是看不懂、看不透。 工业化+市场经济成了支撑经济起飞的两大引擎,并由此派生出更多的动力系统。前20多年的经济改革基本上就是不断的从旧体制中改造新零件,并组装到新的系统内,当条件成熟时,中国经济也就进入了起飞之期。尤其当中国最终加入WTO。可以在全球范围内相对自由地兑换中国的比较优势时,巨大的生产能量开始释放出来,加之廉价的商务成本与由低到高的多层次的产业结构。中国正以差不多十倍速的速率走过工业化之路。与此同时进行的还有对传统理论与观念的不断修正与改写。版本升级、与时俱进应该是比较准确的概括。诸如新自由主义等思潮却经历了云霄飞车般的生死时速考验,从抬头、得势到被打压不过就是这几年之内发生的事。尽管其影响难以在短期内消逝,但它的存在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却产生了一定的作用。这也就是几年来各种争论甚嚣尘上的主要原因。 福卡研究所之所以在此时推出这本书是与福卡研究所一贯禀承的学术风格与研究特长分不开的。福卡研究所的学术研究注意从生活入手,注意观察现实生活中时刻发生着的变化,并仔细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与逻辑。在此基础做出自己独特的预测。因此。本所坚持走的是一条费边主义的学术研究之路,在保持自己客观、冷静、中性、实证的基本原则条件下,排除各种思潮,主流舆论及新闻媒体炒作之风的干扰。进行极富福卡特色的学术研究。并得出一家之言。 对于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一直以来就是福卡研究所着力关注的事情。我们首先在1999年下半年提出“中国经济在2000下半年出现拐点”的预言并被事实证明。在2000年普遍看空中国经济时。明确提出中国经济高歌猛进,并在2003年初作出中国经济进入起飞期的判断。这也就成了本所研判中国经济形势的一个重要前提,也正是在此前提下,我们坚持看多中国经济的基本立场,此后,本所所做的各类预测不断被活生生的现实一再验证。 本书融合了福卡研究所在2003年与2004年的系列报告内容。在肯定了中国经济进入起飞期的大前提下,又对宏观调控的前提进行了再次肯定。在本书中,我们既区分了现存理论中不适应形势的部分,也就未来趋势作了预测。同时也对各种观点作了适当的分析。在报告中,我们还对社会中的热点、难点、敏感点集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剖开迷障、点明形势、去伪存真的结果是战略机遇期与经济起飞期并存。中国经济的高增长仍将继续。 这样的前提与论点并不是“媚俗”,也不是“恶俗”。既不是空穴来风、高唱赞歌,也不是故作深沉、危言耸听。因为它是可以实证与证伪的。它是建立在牢固的前提之上的。是为序。 王德培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