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公司名利场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作者 俞雷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大多数情况下,你要想成就你的事业,把你的专业做到最好,你就不得不去面对公司里面的种种“坏人”。所以,若是想在一家公司干出点名堂来的,恐怕也不仅仅取决于你的专业知识,更多程度上,取决于你对付坏人的能力。但知识分子的不同处在于,他们固然也会以直报怨,让对手付出惨痛的代价,但他们更懂得“义”的使命。

本书剥掉“口号式”管理“理念”的画皮,教你任何管理学和人力资源专家都不会也不敢告诉你的职场生存法则。

内容推荐

职场是个缩小了的名利场,再华美的说辞,也逃不出名和利两个字。

找工作时的彷徨与无奈,入职时的幸福憧憬,工作了几年是跳槽还是待在原地的徘徊,碰到“透明天花板”时的无奈,四十岁时思考的“一切是否可以推倒重来”……无论你是职场新人,还是高层管理者;无论你是外企白领,还是国企领导,都是职场这段人生的主角。

混迹于职场十多年,做过员工,做过领导,也做过老板们的幕后师爷,多重角色让作者能从不同角度观察这个既大又小的空间。

让职场现出它的本质,让管理更有的放矢,让我们一起感受乐趣与苦闷同在的公司名利场上的是是非非!

目录

前言

公司政治

职场:缩小的名利场

称谓的暗喻

年终奖面面观

年会:名利的夜宴

走近公司政治

30岁的踯躅

来电惊魂话猎头

利益管理

企业文化

“畜生公司”和“最佳雇主”的差异

CEO的“皇帝新衣”

总监的

总监的“谎言”

职场道德的里子

傻根公司的酒文化

员王第一

执行力和企业文化

职场潜规则

MSN上的阴谋

差旅标准小考

绯闻中的公司

泯灭个性的

泯灭个性的“团队”

没完没了的会议

跳槽季节话跳槽

虚有其表的CEO

“疑人论”的本质

招聘的吹牛体系

CC狂和Report迷

为什么一团糟还能管得好

职场如官场

“空杯心态”的本质

炒人的博弈

江山易打,副总难当

老板大了都想做皇帝

公司叛徒

企业需要一个好教练

《白银谷》里的中国商业智慧

以史为鉴

崇祯式的领导危机

士的精神和职业经理人的使命

为什么每家公司都有职场奸臣

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忠臣

从宋代的官僚体系看组织管理

企业里的士大夫

试读章节

职场是个什么东西?职场是个最有意思的东西,又最不是个东西。

我曾经写了一篇评论某家公司文化变革的文章,言辞中对它们的著名企业家颇有不恭。不过稍后这件事却有了一个喜剧性的变化,这家公司的公关部门迅速地找到了我,邀请我做他们的“意见领袖”。

我诚惶诚恐地表示了一番“幸福来得太突然”的感慨后,拒绝了这个“意见领袖”的邀请。因为我觉得“领袖”这顶高帽子实在不适合既非经济学家又非咨询专家的我。虽然我一直写独立的商业评论,也有一些“雷丝”表示对我的支持,当然也有不少读者反对我的观点,但我想表达的只是独立的声音。这种声音既不会受到“意见领袖”的高帽子的影响,也不会单独取悦某一群人。

混迹于职场十多年,做过员工,做过领导,也做过老板们的幕后师爷,多重的角色让我能从不同角度观察这个既小又大的空间。职场是个什么东西?职场是个最有意思的东西,又最不是个东西。

在最近的几年,以职场为话题的书籍滥如过江之鲫。著名的伪书《没有任何借口》为什么会这么畅销(据说这本书至少销了几百万册,如果不是被查出是伪书的话,恐怕数字会更为惊人),原因就在于它被当做了企业最佳的洗脑书籍。一位老板曾经手捧《与公司共命运》,拍着自己的大腿对我说:“这里面的每一句话都是我想告诉员工,让他们时刻牢记的啊!好书啊!”这位老板随后就要求自己的员工每人写一篇读后感。然而在这些员工使劲想出效忠之词不久之后——确切地说,是该发年终奖的时候——同样是这位老板,却再也无法让这些员工共命运了,因为他信誓旦旦承诺的年终奖到了第二年年中都没有发。

其实人都不是傻子,既然不是傻子,那么人首要关心的就是自己,员工抑或老板都不例外。但为什么一群只关心自己的人在一起,却往往也能创造出一些完美的团队呢?

因为,职场其实是个缩小了的名利场,再华美的说辞,也逃不脱名和利两个字。司马迁早就把这些都说得很透彻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但名与利,并不完全像我们想象的那么肮脏,它可以是踩在人家的肩膀上获得的,也可以是“和气生财”。市场经济的实质是契约关系,它意味着交换,职场的关系也逃脱不了这一点。无论是伟大企业文化的感召、“与公司共命运”之类的华美说辞,抑或是誓死效忠公司的员工“读后感”,都或多或少地以名和利为纽带。

所以,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才是职场这个话题最关键的一点。公司、组织架构、管理流程……这些枯燥的词语如果离开人本身,将是毫无意义的名词。我并不会从“大的方面”着手去谈职场,也不会谈诸如“绩效发展计划”、“360度绩效测评”、“员工满意度调查”之类的术语。相反,我更想谈谈这些东西都是怎么在企业里走过场,最后变成废纸的。

事实上我一直都对书本化的职场描写和评论抱持着怀疑的态度。一说到宝洁,就说这是外企的黄埔军校,但我认识的不少人却在里面活得很郁闷,一说到华为,就说狼性文化,中国企业文化的楷模,但偏偏在这里上个班还累死了人。真正的职场并不总像字面上说得那么阳光明媚,它里面充满了物欲横流、溜须拍马和职场政治。职场如同一个小社会,有它阳光灿烂的那一面,也有它阴暗的所在。

一个刚出校门的职场新人,总是会走过与前人类似的职场之路。找工作时的彷徨与无奈,人职时的幸福憧憬,碰到问题时的不知如何下手,工作了几年“半新不旧”时是跳槽还是待在原地的徘徊,遇到好上司时“士为知己者死”的激动或者是遇到坏上司时的压抑,办公室政治的盘根错节,步入职业“中年危机”时的缺乏安全感,碰到“透明天花板”时的无奈,四十岁时思考的“一切是否可以推倒重来”……职场本身也就是人生的演绎,而我想关注的,就是这段人生中的我们这些人。  别再拿“意见领袖”的高帽子吓我——我想表达的只是一种意见。不过我的这种意见并不完全会像呆伯特一样,把事情夸张到漫画的程度,也不会把职场描写成一个丛林。评论和漫画的不同之处在于,我并不会把职场的这些事情浓缩或放大,我只想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还原职场的本来面目.职场也肯定不是丛林,因为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是我们除了有对生存的基本渴求外,我们还有情感。我们有时候压抑,有时候释放,但并不会仅仅凭借着自己本能的生理反应做出判断。

接下来,我将要和你一起探讨的,便是这个乐趣与苦闷同在的公司名利场上的一些是是非非。P3-5

序言

为什么叫“公司名利场”?

对“名利”二字太史公早有过精确的描写:“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出来工作,说到底,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只有生活过得好了,才能去追求更高层次的东西,这一点,马斯洛早就说得很明白了。

我在听一些老板给新进员工训话的时候,他们讲的那些发展的大道理(我姑且不说他们是“画大饼”吧),总是让我暗觉好笑。这些员工的确也会被这些大道理说得一时热血沸腾,但转念想想,口袋还是瘪的,别说是理想,恐怕想活得更舒服一点都难。大学生现在的初就业薪水据说已经降到了1500元,别说要在大城市生活,恐怕在一般的城市,租房、水电、交通、吃饭之后,几乎也就是一个城市贫民了。你怪他们跳槽又有什么用?每个人都有选择更好生活的权利。

当然,只说大学刚毕业的新人也不是我的本意,这本书不是就业指南。但马斯洛认为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之上,人所追求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归根结底,还是“名利”二字。事实上私利是我们必须严肃面对的一个话题,也正是对私利的追求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没有私利,很多商业规则是无法达成的。

《镜花缘》里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君子国的一个买东西的人和一个卖东西的人发生了争吵,原因居然是买的人嫌便宜,卖的人嫌贵。来自唐朝这个商品经济发达的朝代的人,对这样的事情当然是叹为观止,认为是和谐社会典范,但这样的例子也只能发生在《镜花缘》中,现实中这种没有任何私利作为底线的讨价还价,是不可能有最终的解决方案的。私利看似可恶,但却是商业社会之所以存在的一个基础。

我们现今的管理,几乎也有着这种“镜花缘”的影子。这种管理,造成了企业内部假话、空话连篇,官僚化严重,好端端的一个企业,刚刚做到一定的规模,看起来倒更像个衙门。

这种情况的出现,那些伪善的管理“思想”的推波助澜可谓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获得团购订单,也为了迎合雇主单方面的一相情愿,一大堆的伪管理书籍就这样被制造出来了,《把信送给加西亚》、《没有任何借口》、《与公司共命运》……这些书无一不单纯宣扬雇主单方面的利益,利用文字来给单纯的员工洗脑。但遗憾的是,雇佣行为本身就是商业社会交易的一部分,不顾他人利益的最终结果便是交易的解除。这些蒙人的东西,注定是管理的倒退和庸俗化。

事实上管理早就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最重要的一点是所谓的“全球化3.0”,这个时髦名词的含义是在互联网时代,个人(尤其是知识员工)的能力正在不断地增强。这种增强不断地在挑战“个人必须服从组织”、“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之类的传统观念。

我们也总是存在这样的一种观念,认为至少有一种能对人进行管理的最佳方式。这几乎是每本管理学著作的基本论调,但事实上这种方式并不存在。每一位员工都有各自的利益出发点(对名利的追求),而管理,事实上也正是这样的一种交易:满足员工的需求,获得组织所需要的绩效。那么,所谓的对人的管理也应该越来越像一项营销工作,营销不能简单地要求对方来干什么,而是首先要问:“你需要的是什么?”是安全,还是社交?或者是自我实现?我们的管理任务也不是一种简单的对人进行管理,而是对人的需求进行管理,并通过对需求的管理来达到管理的最终目的——绩效。正如德鲁克所言,我们的任务不是管人,而是领导人,我们的目的是要让每个组织成员的长处和知识得以充分体现。

“公司名利场”的本意,也正是要剥掉那些口号式管理理念的“画皮”,让职场现出它的本质,让管理更有的放矢。

首先,每一个人工作的出发点和每一个雇主都是相同的,那就是私利,没有这个基础,雇佣交易不会达成。而一个好的交易,显然也是对双方有益的,员工获得物质满足和精神满足,雇主获得绩效并最终创造利润。

其次,管理是一种基于需求的行为。尽管我们认为工作的出发点是名与利,但每个人的具体需求还是不尽相同的,那么,我们的管理也必须针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方式。传统的观点认为一个员工的生计和职业生涯必须维系于组织,但这在知识经济时代显然已经过时,对知识员工的管理,更像是乐队指挥对乐手的管理。乐手固然是组织的一分子,但并不代表他不能单独演奏。知识员工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因为知识本身只属于他们,不属于组织。我们的管理,也需要演变成对平等的合作伙伴的领导。

最重要的一点是,可能的确不存在一个唯一正确的组织形式。组织也不是一个绝对的东西,而是一种让人们能富有成效地在一起工作的手段。而对“名”与“利”的不断解剖,正是为了获得富有成效的组织形式,尽管这种组织形式是在不断地变化的。

后记

我的生活基本上割裂为两个部分。星期一到星期五,我是位营销总监,周末,我是位写字的人(也可以称为专栏作者,但“作家”一词总是让我觉得很遥远)——虽然,工作经常占去我的周末。

在过去的大约7年时间中,我不断地向我的写作领域挑战——无论是在营销、管理或是别的领域,无论是哪种写作手法抑或是题材。挑战是我的所爱。最近,除了继续写作1978~2008年的中国商业和营销历史以外,每周在FT上写一篇有关杭州生活时尚的专栏,也成了我的一项任务。

在过去7年中,在各种杂志上我开设过不少专栏。这本小书,主要是我在《21世纪经济报道》的“职场管理”专栏、《第一财经日报》的“公司名利场”专栏、《浙商》杂志的“以史为镜”专栏的编辑版。事实上,在《第一财经日报》写专栏的时候,我就对版面编辑陈雪频说过,写这个专栏,我是按照一本书的框架写的,这本书,自然就是《公司名利场》。

从本质上说,我是一个知识分子。且不说这个“分子”的大小,我总可以在各种关于“士”的历史记载或是“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书本记录中找到气节的归属。但我和他们不同,无论是士或是“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他们总有大把时间来钻研他们的学问和读书。然而,我读书的时间大多是牺牲了晚上几乎所有的娱乐时间,不然就是在出差旅途的飞机或是车上。但这样的人生也怨不得别人,为稻粱谋,有时候并不是在要多要少之间选择,而是在要和不要之间选择。我的职业生涯,想来也只有如此了。

在过去,我写过不少关于营销的文章,也写过营销的书。不过,每有雄心壮志的青年人来问我关于营销的事情,我总是不无担心地对这些看了太多营销书而有可能消化不良的人说,其实,光懂营销并不见得能做好营销。

何尝营销是如此,任何专业都是如此。“专业”是处于一个公司背景下的,这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大多数情况下,要想成就你的事业,把你的专业做到最好,你就不得不去面对公司里面的种种“坏人”。坦率地说,在任何一个公司里,一定是坏人多过好人,一定是不做事的人多过做事的人,一定是混的人多过想成就自己事业的人。

所以,若是想在一家公司干出点名堂来,恐怕也不仅仅取决于你的专业知识,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对付”坏人的能力。但知识分子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固然也会以直报怨,让对手付出惨痛的代价,但他们更懂得“义”的使命。

以上,便是写《公司名利场》这本书的由来,我把它视做一个实践管理学知识和儒家思想的知识分子的使命。

写作是件累人的事情,这和轻松地看本书完全是两码事。我太太对我的这本书还有点意见,认为我写得太过于灰暗了,她更喜欢超然于事外。事实上,我也并非信奉斗争哲学,但我是个完美主义者,我知道假使要在专业上做到最佳,就不得不去面对这个公司名利场。

不过,每每和太太带着我们的狗NONO和玉米外出,我总觉得,生活是美好的。名利不过是路边的风景,始终不是你的归宿。但这点,又有几个人能真正看透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1:51:56